有盐

凤凰艺术

投资收藏 >玉器

中国翡翠杂志 2020-02-24 14:53

原标题:远出真玉上矣 翡翠佛像的艺术缘起 

“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淮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日……云南翡翠玉,当时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

翡翠,其玉石文化可追溯至中国宋朝时期,但在早期,古人不认为翡翠是玉,翡翠身价也不高,不为世人所重视,到了清朝时期翡翠却变成了非常昂贵的珍玩。当前,人们所说的玩玉和赏玉中的“玉”大多数情况指的就是翡翠,并被喜爱珠宝玉石的人们称作“玉石之王”。

翡翠质地、颜色、雕琢造型的多样性深受广大珠宝消费者的喜爱,在翡翠的造型中,佛像是最为常见且深受喜爱的一类。佛,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最崇拜的神;玉,古往今来都是以温润吉祥而闻名于世。翡翠佛将美玉的温润与佛之神圣二者完美地结合,寓吉祥平安之意,其意义远远超出首饰珍玩本身。

犍陀罗佛像

有像·无像

源起印度佛教,菩提莲花到佛像的艺术之路

在印度,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在富有印度艺术风格的作品中以宗教为主题或题材的雕塑或绘画比比皆是。

马图拉佛像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崇拜尊像最多的宗教,人们把佛教也称为“像教”,但是在早期佛教中是没有佛像崇拜的。在释迦牟尼生前以及他去世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当时佛教徒认为佛陀是人天之师,佛的智慧、人格、道德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完善无缺的,至高无上的,不能用普通人的形象来表现。

在“佛相不可显现”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印度早期的佛教雕刻一般是用佛的脚印或是象征佛智慧的菩提树、莲花来表现佛的形象。这个时期被称为“无像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雕塑由于希腊文化的影响,大多数的佛教象征雕塑都具有希腊建筑雕刻艺术或雕刻造型的影子。

在贵霜王朝统治时期,由于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佛教徒们认为仅仅用物体来表现佛的崇高形象显得太不够全面,于是吸收了希腊神话雕刻表现技法,打破了原来“佛相不可显现”的禁忌,开始雕刻佛像。

这一时期,佛像从造像风格上可大致分为希腊化风格和印度古典主义艺术风格两大类,两类风格有各自的雕刻艺术中心,分别在犍陀罗地区和马图拉地区。

犍陀罗佛像

石雕·玉雕

东汉传入,盛唐中化,中国佛像创作蜕变

佛教是西来的宗教,但中国的佛教有很强烈的本土化色彩,融合了中国文化在内。据历史文献记载,佛教于东汉时期传人中国并逐渐兴盛起来。印度佛像传人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由原先的希腊风格或印度本土风格逐渐汉化为中国式面容和服饰的汉传佛像。

东汉时期,因佛教刚传人中国,石窟佛像还保持着印度佛陀的风貌。两晋时期,金铜佛像铸造出现,佛眼开始带有了半闭、禅定的神态,呈现了部分的汉化趋势。南北朝时期,佛教地位连同它的精神文化影响如日中天,促成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第一次大繁荣。

云冈石窟佛像

这一时期北魏从文成帝拓跋濬到孝文帝元宏先后开凿了闻名世界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佛像主要题材为释迦牟尼佛,整体造像形态依然受到印度艺术风格的影响。但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凿的龙门石窟,佛像汉族文化的烙记变得浓重起来,渐渐形成“褒衣博带”和“秀骨清相”的特色,重神轻形,努力发掘内在精神。

宋陶瓷佛像

明铜鎏金释迦牟尼像

隋代是佛教历史的过渡时期,佛像的风格既受北周、北齐的影响,又逐渐呈现出成熟特点,追求装饰变化,汉传佛像开始大量出现。

唐承隋制,实行宽容开放的文化政策和宗教政策,佛教得到自由发展,相互融合的趋势加强,形成了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的佛像样式以圆脸大耳、弯眉长目、嘴角含笑、体态敦厚饱满为显著特征,服饰上以中式方领大袍取代了北朝时期的印度僧衣样式。

石雕佛像或壁画中的菩萨像也由男相转为了女相,不仅造像体态神情各异,内心情感和气质性格得以细致入微的刻画,并在宗教氛围中融入了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气息,且不再干佛一面而是各有不同。

自佛教造像艺术传人中国以来,终于基本实现了它的本土化转变。

弥勒佛坐像

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百姓生活艰难,佛像造像因为塑像工匠对理想生活的祈愿和追求而更为世俗化和生活化,其典型代表就是弥勒佛的中国化一“布袋和尚”,即常见的大肚弥勒像。这样的弥勒像完全是中国式的,在外形上几乎找不到佛教发源地印度的痕迹。

两宋时期,经历了五代后周时期“磨难”的佛像艺术开始复苏并有了新的发展。宋代佛像以写实为主,在用材上渐渐脱离了以石雕为主的佛像雕刻材料,木材、泥塑、金属、陶瓷和玉石等也成为流行创作材料。

明清时佛像随着藏传佛像的风格融入,汉式佛像融纳了各地佛像的造型,造像造型敦实,比例协调匀称,体态优美大方,衣纹都采取内地传统的写实手法,印度风格的表现形式几乎看不到。

佛陀·弥勒

现时向善祈瑞,来时光明幸福,玉佛的两种美意。

现代翡翠雕刻题材中常见的佛造像主要有如下两种,其一是释迦牟尼佛,其二是大肚弥勒佛。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多见于翡翠玉山、翡翠摆件等大型玉雕作品中,其主要原因是需要通过玉料的足够尺寸来雕刻释迦牟尼佛的各造像特征。如大量的肉髻、不同的手印和面部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体面部比例等特征,对于释迦牟尼佛的佛光塑造也是需要较多的玉料才能完成,舟行的佛光配以各种纹饰图案,佛像基本都反映出释迦牟尼佛的高贵与庄严。

释迦牟尼翡翠

翡翠是一种祈求吉祥与如意的瑞物。释迦牟尼佛,是为佛教佛祖,在佛教中是成就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位,是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是慈悲与善的化身,更是无数向往真善美的劳动人民的心灵寄托。所以翡翠释迦牟尼佛不仅寓意着吉祥与平安和驱邪避凶,也代表着对翡翠和对释迦牟尼佛的崇敬,是人们把对释迦牟尼佛的崇拜寄托承载在翡翠上的产物。

大肚弥勒佛

大肚弥勒佛造型因为明显的世俗化风格和相对随意简洁的造像特征,多出现在小型的翡翠玉雕佩饰或挂件中,是非常主流的商品。这些小型玉雕作品的材料多来源于小块的翡翠原石,如手镯心、片料的边角等,在这些原石中往往容易发现质量很好的雕刻材料,质地优良和颜色美丽也为其所雕刻的内容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大肚弥勒佛对于小型翡翠佛像造型比起释迦牟尼需要的材料尺寸较小,且大肚弥勒佛的造型特征中弧面和球面部位很多,在雕刻时更便于颜色的安排和设计,整体工艺复杂程度较低。翡翠大肚弥勒造型多为肥胖丰满的身材,高额头,圆面大口,大笑的表情富有喜感,眼角上扬,耳垂肥大下垂至肩部,造型特殊且较为生活化。

大肚弥勒佛翡翠

根据佛教的说法,从时间上看,佛国世界中有三位相连续的佛,分别是代表过去的燃灯佛、代表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和代表未来的弥勒佛。弥勒作为将来的佛,象征着众生的未来信仰,意味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选择弥勒这个未来佛是有象征将来的寓意,寄托了人们祈求未来社会繁荣稳定、生活幸福的愿望。

佛,庄严祥瑞,是人于精神和生活祈盼美好的寄托;翡翠,温润圆融,是自然以万年为单位的祥瑞馈赠;佛的慈祥和玉的温润,结成一个小小的“能量块”,给人带来向外的力量和向内的平和,是以翡翠佛像,贵也,重也。

(图片来源于中国翡翠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