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教育 >机构

中国文化报 作者:黄国勇2020-02-11 11:18

原标题:当掌中木偶遇到机器人——技术创新与非遗传承的进退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科技与非遗不断互动,传统戏曲与人工智能的碰撞在带给人们新奇感受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非遗的传承方式。

掌中木偶机器人在校园圈粉

“触感游戏嗨到不行,人机对战惊险刺激,木偶元素和科技元素结合惊艳到我了,很赞!”日前,由福建省晋江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等主办的 “文化+科技”百场木偶进校园活动走进晋江一中,晋江一中初一年级学生庄宗泽颇为感叹,“没想到古老的掌中木偶居然还能玩智能游戏!”

演出现场

在演出现场,掌中木偶机器人借助机械臂操控着一个真实的布袋木偶,惟妙惟肖地摇头、摆手、舞扇;“墙来了”和人机大战游戏让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争先恐后体验高科技。

“这样新奇的表演方式,让我感受到了木偶戏的别样魅力。”小木偶戏迷林心妍看到机器人与演员同台演出经典剧目《大名府》时激动地说。

庄宗泽和林心妍与六七十位同学在现场玩疯了,一旁的活动组织者、晋江一中教师刘翼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组织了多年的木偶进校园活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闹过。”刘翼说,“以往更多是孩子们在舞台下面远远地看表演,但因为木偶小,演出在礼堂,舞台离观众席远,互动少,学生是不是看进去了也无从知晓。”

刘翼的担心,正是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这几年一直焦虑的问题:木偶进校园演出10多年了,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始终是个难题。在文化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非遗传承如何借助科技力量破圈呢?

于是,便有了掌中木偶机器人的研发。

非遗传承借力现代科技

“为什么要研发木偶机器人?”在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陈诗章看来,除了进校园遇到瓶颈以外,木偶技艺传承以往都是靠师带徒,推广有局限。与现代科技结合,能够拓展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维度,助力活态传承。

而机器人的研发也须以掌中木偶戏的自身特点为基础。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掌中木偶,最大特点就是模仿性、互动性和舞台表演的动作性、技巧性。日常生活中的饮酒、吐水、抽烟等动作,都能被掌中木偶演绎得栩栩如生,比起操纵技巧更为复杂的提线木偶等更容易上手,尤其在青少年儿童中备受青睐。

“掌中木偶机器人是以机械臂、机械手指模拟木偶演员的手臂及指部动作,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木偶机器人学习木偶演员的表演模式,从而不断完善木偶机器人的表演。”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佘莹莹带领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专业的学生组建研发团队,从2019年2月开始研发掌中木偶机器人。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精准记录演员的数据,帮助非遗项目传承。”佘莹莹说,人工智能可以非常精准、多角度地捕捉、还原、虚拟演员的每一个精细表演动作,并运用数据在三维空间进行模拟,在用于表演的同时,通过机器人还原,完整立体呈现表演形态,其效果远远超过传统的视频记录。

2019年5月19日,在晋江市文化旅游节上,掌中木偶机器人首次亮相,吸引了两三千人现场观看,网易直播平台的在线观看人数达到近28万。

“目前木偶机器人的表演还很粗糙,只能简单模仿演员的基本动作,精致与细腻程度较之演员表演还有很大差距,更无法呈现情绪、情感表达。”参与了木偶机器人研发并多次与其同台表演的晋江布袋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蔡美娜说。

最初,研发团队希望将机器人研发成旦角木偶,选择了玫瑰金颜色,却发现难以模仿旦角的丰富表演,后来在蔡美娜的建议下,改为丑角。而选择与演员同台表演《大名府》这一剧目,也是因该剧多是杂耍动作,唱词少,感情戏份低。

尽管如此,掌中木偶机器人还是展示了丰富的可能性。佘莹莹介绍,机器人现在已能完成一些人工无法做到的高难度动作,比如360度旋转等,在《大名府》中有几个动作在旋转幅度上比演员更大;下一步将不断完善技术,使其表演更加生动、优美、细腻,更好地与演员配合表演,并设计更多的交互形式,尝试新的表演方式,提高观众的互动参与度。

陈诗章的眼光投向了更远:今后木偶进校园要将研学与旅游结合,打破地域,走出晋江;同时,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跨界联合将开拓新的演艺市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技不压艺,戏不变味

在憧憬未来的同时,另一种声音也引发了激烈讨论。

“一开始大家都很担心,如果机器人都能演木偶戏了,那我们演员怎么办?”演员林静如说。

比起演员的顾虑,老艺术家的担忧更为深远。晋江布袋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颜洒容、李胜奕提出:“人工智能的介入,是否会让掌中木偶‘误入歧途’,丧失了原有的根与魂?”

1445915467291

“机器人毕竟是机器人。”12岁就已登上木偶戏舞台的颜洒容回忆起自己58年的舞台经历时强调,作为一项流传千年的非遗,单纯依靠机器人表演,会失去木偶戏的韵味。

对此,蔡美娜感同身受,她说木偶的根基还是演员赋予偶的情感,唱念等种种表演是机器人难以代替完成的。要敬畏传统,坚定文化自信,不能本末倒置,让传统变味。

“机器人无论怎么模仿,要达到演员表演的程度是不可能的。”戏曲研究专家王景贤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表演形态,机器人不可能取代演员表演,代替演员表演也是不可取的。

因此,从一开始,陈诗章与研发团队就为木偶机器人表演设置了“防火墙”。在所有机器人参与的活动中,都保证演员的同场表演,并以演员表演为核心。演出现场还设置手工环节,观众在动手画木偶、缝木偶的过程中,了解木偶的表演、制作,全方位感知木偶文化。

“非遗是主体,技术在底层,技术是服务,是辅助,这个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佘莹莹强调。

此外,陈诗章认为,非遗保护重要任务之一是传播与推广。“机器人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人们对木偶的兴趣之门,让更多人从喜欢到热爱,进而关注到木偶戏剧的本体。”

606536013

“‘木偶戏+机器人’进校园能吸引更多青少年儿童关注木偶、关注非遗。因此,这种方式是值得提倡的。”王景贤说,晋江掌中木偶携机器人进校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他看来,非遗传承,培养人才和观众同样重要。

(图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