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投资收藏 >玉器

每天一堂翡翠课 2020-02-06 14:40

原标题:古人祭祀用的六大玉器,每一个都是当代玉佩的原型:平安扣、路路通…… 

宝迷们有参加过祭祀吗?祭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祈福仪式,对象主要是神灵。

祭祀的仪式感非常强,穿的衣服、戴的首饰、走的流程、办的仪式,都要严格 按照规定来,如若违反,就是 对神灵的不敬。

不仅如此,祭祀也是历史上最早使用玉器的场合。当时由于 生产力低下,没有科学技术的经验与认知,所以会把玉器当做一种祭祀道具,以求得一种心理慰藉。

不只是中国,在玛雅文明、日本绳文时代,以及新西兰土著的文化遗迹中,也都发现了 玉器被用于祭祀的证据,比如日本直到今天依然在流行的勾玉,就是那里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所以,玉器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使用了,其中祭祀中常见的 六大玉器,深刻影响了今天的玉器首饰造型。

文明曙光中的祭祀

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古代祭祀用到的玉器,有相当一部分未必能达到 优质玉石的水准。

因为在古时候没有鉴定技术,往往是 觉得好看就取材做雕件,出土的文物也大部分是以岫岩玉、独山玉为主要玉材。那么,祭祀用的六器又是从何而来呢?

商周起源

在商周时代,玉器的雕刻工艺已呈现出 多元化趋势,以对应当时的泛神论为主的迷信原始信仰。

比如曾经在河南殷墟出土的大量商朝文物,就包含了玉龙、玉璧、玉琮、玉盘等等玉石礼器, 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这些玉器在当时最实际的作用是扮演政治职能,商周时代的君王在分封领地、授予位爵时,会用顺带赐予玉器作为 一种证明。

而因为玉器来源于祭祀仪式,所以被奴隶社会统治者赋予了一层 神话色彩。

这就是华夏文明中,玉器最实际的作用,也是玉石六器在 文明曙光中的雏形。

西汉传承

后来经过了先秦和楚汉相争,西汉时期的玉石 雕刻技术已经 非常成熟。

根据现有出土文物表明,当时中国的玉石工艺在精良程度上达到 世界最先进水平,比如堪称世界文物界奇迹的汉代金镂玉衣就是其中代表。

到了西汉武帝时期,中国确立了独尊儒术的国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

根据儒家经典《周礼》中的记载:“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天子”, 通过玉石六器对天地四极进行祭祀,祈祷长治久安,社稷昌隆,并以六器作为印绶,分封文武百官,作为 传达旨意的凭证。

也就是说,汉朝的时候,玉石六器的文化得以初步确立,并 开始传承,且直到今天依然深刻影响着中国玉器首饰文化的发展。

古为今用的巡礼

其实,今天我们所选购和佩戴的翡翠玉石首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从玉石六器演化而来的。

玉璧:祭天

玉璧是一种环形状的祭天玉器,但是,不代表所有中间有孔的圆形玉佩 都叫玉璧。边宽大于孔径的才是璧;孔径大于边宽则为瑗;若边宽与孔径一致则为环。

一部分民俗学家认为,玉璧是平安扣的前身。

早期的玉璧经过先秦两汉时代的兴盛之后,在魏晋三国时期由于汉室的衰落而式微,但造型的 多样化却一直在发展,出现了轮廓外雕和纹路浮雕等等。

后来到了南北朝时代,玉璧在民族融合的社会激荡中,渐渐成为了一种象征平安寄托的首饰。它的内外圈更圆,尺寸 更精致, 易于佩戴,这也就形成了平安扣最早期的样子,并且延绵演化至今。

玉琮:祭地

玉琮是祭祀大地的中空方形玉器,被一部分民俗学者认为是 路路通的前身。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用圆形的玉璧祭天,用方形的玉琮祭祀大地。

玉琮的最大特点在于圆形的中空设计,具体的用途已经失传,但后来在清朝乾隆皇帝的亲自考证下,认为这是一种商人用来 搬运货品的配重器械部件。

由于封建社会工商业发展水平落后,商人们只有通过陆运、船运等方式实现货物的买卖与交易。久而久之,就产生了 内圆外也圆的造型设计,和象征交易顺遂,路路畅通的寓意文化。

玉圭:祭东方

玉圭是一种级别很高的玉器,只有帝王和三公才可以持有和使用,象征着对东方的祭祀。

玉圭本身刻有描金四山纹,象征着四个方位,表示安定四方之意,是封建社会 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

另外,古时候的中国君王会把玉圭作为国礼送给称臣的周边国家,比如朝鲜、越南、琉球(日本冲绳)等。

玉圭由于地位的特殊,普通人根本 不敢随便制作或使用,所以并没有在民间演化出首饰造型。

玉琥:祭西方

玉琥是祭祀西方的玉器,同时还是兵符——封建统治者握有玉琥,就象征着掌握着军权,可以通过玉琥这种印信来指挥或者 调动军队。

到了西汉前期,文景之治被突如其来的七国之乱打断,原因就是有藩王伪造玉琥骗得兵权的事情出现。

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内外大权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玉琥也就只是 一种象征而已了。

之后经过魏晋唐宋的时代,玉琥也一直被认为只是一种 地位的象征。

到了明清时期,市井文化空前繁荣,玉琥得以进入大众视野,并且作为虎形首饰流传至今。

玉璜:祭北方

玉璜是一种半圆形的玉器,源于上古神话传说。人们常说“半壁为璜”,但其实大多数的璜 只有璧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玉璜就作为一种原始信仰的神器,用在祭祀典礼上。《山海经·海外西经》曾有记载,夏后启在舞蹈时“ 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

玉璜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玉珩的前身。两者看起来极为相似,但 形制不同。玉珩的出现要比玉璜晚很多年,而且玉珩不具备祭祀的作用,只作为玉组佩的组成部分,用来装饰。

在今天,玉璜已经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褪去了宗教迷信的外衣,演化出玉锁、玉牌等等款式。由于造型的不规则性,当代的玉璜给了玉雕艺术家很大的发挥空间,浮雕、纹饰等等都可以 充分运用到。

玉璋:祭南方

玉璋是用于祭祀南方的玉器,形状像一把刀,始于商周时代,并在多个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研究中现身。比如龙山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等等。

玉璋和玉圭看起来很相似,所以文献中常常将圭、璋并称,它的形状又有些像 半边的圭,因此又有着“半圭为璋”的说法。

玉璋在南北朝的门阀时代开始变成首饰,父母会把小型玉璋佩件给幼儿把玩,期望他长大后成为手握大权之人。而恭贺别人家添麟儿的成语—— 弄璋之喜,就是源于这种风俗。

玉石六器诞生于华夏文明的曙光中,数千年来已成为传统首饰寓意文化的重要符号。了解玉器首饰的来源与变迁,将先祖的玉石文化故事传承给下一代,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图片来源于每天一堂翡翠课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