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投资收藏 >书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02-06 10:32

原标题:跨越300年的西洋版画,见证东方帝都的前世今生

西方人年深纸黄的版画背后,流露的是强烈的猎奇心理。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制度、风土人情、舞动与凝固的艺术,都被他们的探秘之笔浓描艳绘。

一张版画背后

探究一张版画的出身,会告诉今人什么故事, 又为往昔佐证了什么?

首先,它们讲的是西人孜孜不倦的东方猎奇故事。好奇心,是探索未知时空的起点。不管物质的世界、人伦的世界,还是魂灵的世界,没有打破沙锅“纹”到底的劲头,就不可能找到进入的大门。年深纸黄的版画背后,有一双蓝眼睛在滴溜溜地转, 流露的是强烈的猎奇情结。在我的收藏中,最早描绘中国人的一幅西方版画,出现于 16 世纪末。欧洲人先画中国人穿什么、吃什么、做派如何,然后他们图解中国人学什么、信什么、心灵寄托何处。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制度、风土民情、舞动与凝固的艺术,都被他们的探秘之笔浓描艳绘,形象与文字一起,几百年前被老外当成了宝贝,带出了国门。

图: 华盖如海的同治大婚迎亲仪仗队,向新娘的家进发。端亲王骑马上,48 匹小白马由内侍牵着,32 人举旗,48 人撑着华盖,后面又跟着 20 顶形制相似但色彩各异的华盖,192 人提带“囍”字的灯笼,然后是骑在马上的其他亲王,迎娶新娘的 32 抬大轿,后面还有 100 个骑兵,200 个步兵,无数供桌与华盖。除此之外,沿途遍布清兵,骑马的禁军头领来回跟着巡视。

或许可以说,好奇的欧洲人,只捕捉到明末以来帝王君临天下的皮毛和外表。在同一个时间段, 中国人也曾出洋,但画外洋风情的就少多了,书写外洋的也少,也就是说,皮毛也没有摸到多少。康熙皇帝的版画肖像,有多个版本,当年能在欧洲印上千张,足以说明这是一位人格高尚、胸怀宽广、心系百姓,且才华卓越的帝王。大清国人呢,谁会知道英国搞了个光荣革命,法国出了个“太阳王”?更不会有人感兴趣,画画这些洋夷的国王长得是什么模样。

今天的国人,一批一批出国旅游探险考察,了解外族的历史风情,交流见识, 不时提出带有挑战意味的观点,这可以叫西蕴东撷吧,比起东蕴西撷的好奇心, 晚了几百年,不过,工具也先进了几百年。每次观光回家,我们都会反复摆弄手机里的照片,看自己在异域的珍贵留影,在微信朋友圈里与人分享。西人昔日借助版画,异曲同工,把游历的采风之眼,锁定在了一个个永恒的瞬间。

就是在这种对皮毛好奇的基础上,一种文化开始对另一种文化抽丝剥茧,抽出五颜六色的光彩。

除了好奇,版画中还蕴藏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态度。

西方曾对中国进行过文化侵略,还有野蛮的武力征服,为了商业利益,留给中华民族不尽的屈辱,这是小时候的教育,烙印在头脑的深处。不错,大量的版画,刀刻墨写,堆积着陈年的中西冲突,以形象信息佐证了西风东渐的侵略历史。

图:为了迎娶皇后,大清门开始修缮装潢,披红挂彩

1900 年庚子之乱时,法国报刊登载了一些场景报道,亦利用版画,着力再现了暴力血腥。近年有些老版画被重新印出来,加上新的文字渲染,重现了当年的暴力血腥事件。

这些是历史画面中的一面。我的收藏告诉我,历史画面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非我族类的洋人,对中华民族曾经执有真诚的赞誉心。他们既在进行着“文化侵略”,也辛辛苦苦地进行着“文化输出”。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以艺术和文字的方式走进西方,西方人至今还享用着前辈留下的图像与文字盛宴。

其中的一顿美餐,是以儒学为主导的文化渊源—孔子的肖像、历朝历代的圣人、先秦礼教的社会景象,都曾经深深刻写于版画师的刀笔之下。17、18 世纪之交,他们的喜好又转向明君圣治—顺治、康熙、乾隆,都有西人精心绘制的 标准像。2017 年 8 月,英伦的《金融时报》登出了 2016 年最佳图书奖的长名单, 其中的一本是英国人邓肯·克拉克讲阿里巴巴的,封面上站着世人熟识的中国商 界偶像—马云先生。这是当代洋人对国人的一种赞誉。退回去几百年,在平展 展的小羊皮或烫金牛皮的封面下,西方人赞誉的不是网络虚拟帝国的商业精英, 而是真实帝国的至高统治者。他们也曾千里迢迢,前来拜见这些东方帝王。

说到对皇朝的尊崇,我们一定要跟着西人的目光,聚焦版画中的帝都北京。这里是中华一统大帝国的神经中枢。它的四城九门、紫禁皇城、宫苑大殿、寺庙宫观,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座座高峰。通过科举殿试,京城汇集了全国的士子精英。这里人杰地灵,神州之大,无处可与皇家之城、首善之都比肩。谁执掌着最高的权力,自然谁就应该获得最高的尊崇,最高权力坐落在哪里,自然那里就会收获最高的赞誉。

图:同治大婚,新娘的家到紫禁城之间的大路

帝都北京落座西洋版画,时间已经到了明末清初。这些版画立即成了中华帝国的形象大使,带给西方一个集大成的印象 : 东方帝都秩序井然,天子脚下的子民过着富足、和平、有尊严的生活。

从大白马传令官的身上,是不是读出了乾隆时期的信息?当其时,大英帝国与大清皇朝之间尚未起火升烟,英使是为了通畅国家之间的贸易,前来礼节性觐见英明的皇帝。因而,画家对马与人的构思,没有受“政治正确”的阴影笼罩, 清朝官员在他的眼中,就是如此英姿伟岸。传令官从马背上跳下来,个子比健硕的大白马还要高上一头。一幅画讲了一个故事,18 世纪末大清的国力与威风,它开出了一张盛世证明。

图:北京冬日出行一景

古旧版画的作者,不但采访了皇帝官吏,也探视了天子脚下的子民。

19 世纪是西方版画的爆发期,帝都的形象,虽比不上“五口通商”城市的颜值,也着实风光了一番。特别是 1860 年以后,旧报纸中经常会蹦出有关帝都北京不起眼的豆腐块,平实的画面呈现着寻常的生活。

彼时的寻常,肯定与今世的理解不同。但是归根结底,寻常之人,都是进化大潮中的小沙粒,生命薄如蝉翼,生存就是硬道理。不管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政权与政权之间怎样打打杀杀,老百姓总要躲过风风雨雨,连接起市井街头的每一天。在书商阴冷的地下室,我最想找到的就是寻常画中的寻常人, 把他们搬到阳光下,体会当年的那颗寻常心,与寻常的京城日子。

1895年,北京郊区村民与洋人对峙的一幕

街头的茶馆,冬日的冰上出行,老人遛鸟,孩子们抓蜻蜓,男人当街拍卖, 女人问卦算命,这都是平日里的生活,当地人司空见惯,不会大惊小怪,外人看见, 却会觉得是奇风异景,赶快按下相机的快门。北京大学美学教授朱良志,通过本书看到这些第一次在国内曝光的版画,惊讶中带着宽慰,说:“这部著作的角度很巧妙,它以西方画家描绘的北京形象为线索,展现了有关这个古老帝国的珍贵记忆。”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对文物见多识广,但未曾听说有此类遗物存世, 评价“它把当年西人的想象与现实的差距、今天我们的想象与古代的差距,汇集一册,让西人了解美丽的古国,让今人了解勤劳的古人”。他们也体会了版画中的寻常,从中提炼出了珍贵与意义。

图:一家火热朝天的茶馆

寻常的版画上,往往没有高超的画技,没有华丽的装饰。它们绘画的原本, 根本找不到了,雕刻的那块原版,早已被丢弃、被损毁;手中捧着的,是薄薄的一张纸片,着黑白墨迹,往事如烟,遗韵隽永。

好奇心是一种性格,赞誉心是一种态度,寻常心是一种选择。西洋版画在笔画刀刻中透露了“三心”的故事,佐证着帝都的非凡、帝王的威严与子民生命的坚韧。

图:中国人心中最神秘的建筑,天坛祈年殿上接天庭

它们讲了帝国和皇权的时代变迁。西洋版画跨度约300年,这正是西方从中世纪走向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是列强在全球殖民时代,也是中国从大一统皇权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明末清初至康乾盛世,西方画笔对帝京表现出无比敬畏之情。皇城建筑被描绘得庄严、整齐、宏伟、辉煌的。随着历史的推进及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画家的画笔也从恭敬转向俯视、调侃 ,甚至冷漠。到了清朝末年,出现在西洋版画中的大清皇都呈现出一派衰微破坏的景象,城市满目疮痍,众生目光苦涩,而列强则趾高气扬。街市上华洋杂陈,紫禁城中皇权威颜扫地。

一页一页翻过去,你肯定忍不住,对这个形象跌落的过程发出感慨。

他们的版画,就像今天打开了一个古老的网站,让我们得以了解久已逝去的点点瞬间。或许,这就是这些版画带给读者的价值。

(图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