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nyArt善怡艺术 2020-01-13 16:21
原标题:Shiny Art 城市光谱计划——点亮城市的每一个夜晚
“城市光谱”计划是善怡艺术全力打造的城市策展项目。2018年开始,善怡艺术围绕公共艺术的在地性,用新媒体艺术结合不同的空间,打造出一系列日夜变化具有多层次观赏效果的灯光雕塑作品,成为点亮人们生活的“城市光谱”。
自2018年开始,SHINY ART 善怡艺术推出“城市光谱计划”,为上海打造系列灯光公共艺术装置,已经有两年时间。我们与当代艺术家合作,对城市环境进行深度考察,与当地居民对话沟通,结合当代艺术理念、思想、技术工艺创造了三件永久性灯光公共艺术作品,让“城市光谱”放射出三条美丽的光波。
莘星 现场图片 摄影:孙新明
莘星 Xin Star
年份:2018
尺寸:400cm × 400cm × 400cm
材质: 镜面不锈钢 、LED灯
艺术家:沈凌昊
七莘路与秀文路交界口西南侧口袋公园,一颗“星”安静地矗立,在草地上撒下一片“星光”。这是SHINY ART善怡艺术与艺术家沈凌昊合作灯光装置——莘星,也是“城市光谱计划”系列的第一件作品。
《莘星》是由镜面不锈钢构建的小星状正十二面体,艺术家以此地原名“明星村”以及七莘路的谐音“七星”作为灵感,将七颗五星形态的立体结构相互交融形成雕塑的外观,并采用镜面不锈钢为基本材质。白天,雕塑周围的人影、树木以及来往的车辆都会反射在作品表面。当夜晚到来,作品内部的LED灯光会通过雕塑表面的圆孔向外散射,如同夜晚美丽的星空。
海上塔 现场图片
海上塔 The Lighthouse of Shanghai
年份:2018
尺寸:1000cm x 470cm x 800cm
材质:不锈钢、钢化玻璃、LED灯
艺术家:沈凌昊
海上塔 The Lighthouse of Shanghai,矗立在七莘路与G60交界处西北侧,这件作品是Shiny Art善怡艺术与艺术家沈凌昊为上海带来的一座城市“光之塔”。
作品《海上塔》的灵感来源于上海的“上”字,同时也象征着闵行在地理位置上所处的“上海的中心”。作品的整体造型如同一座屹立于风浪中的信号塔。每当夜晚来临,作品内部的环形结构LED会发出柔和多彩的光芒,就像一盏不灭的上海之灯。
宝树共舞 现场图片 摄影:孙新明
宝树共舞 Dancing with Treasure Tree
年份:2019
尺寸:620cm x 270cm x 800cm
材质:不锈钢,亚克力,LED等
艺术家:刘毅
《宝树共舞》位于七宝凯德购物广场中,是Shiny Art 善怡艺术与艺术家刘毅联手为上海七宝古镇带来的21世纪新”神树“。
凯德七宝广场,属于上海闵行区七莘路的七宝镇路段。作品以“七宝”之一的“神树”为灵感,用具有特色的简洁光线条,概括抽象的造型语言进行创作,沿袭当地文化传统又摩登时尚充满现代气息和未来感。雕塑在夜晚透发出柔和的光芒,缓慢的明暗变化着,仿佛这棵“神树”有着生命一般。
日夜变化的城市景观
城市光谱计划已经完成的《莘星》、《海上塔》、《宝树共舞》三件作品,都同时兼顾了白天和黑夜不同时间段的观赏需求。这也是这一项目的初衷之一,希望通过对传统公共艺术的改变,让公共艺术作品更贴合这个时代,用灯光装置作品去呼应大都市人们昼夜不息的忙碌,让人们每天上下班途中路过同一个地点也能欣赏到不同的风景,让枯燥乏味、两点一线的生活产生一些有趣的变化。
莘星 日间效果
莘星 夜间效果 摄影:孙新明
比如光谱的第一件作品《莘星》,镜面不锈钢材质让作品在白天闪亮剔透,反射着周围的环境与空间产生有趣的互动,使得每一刻、任一个角度,被看到的作品都独一无二。到了夜晚,内置的紫色射灯,透过作品表面随机分布的数百个孔洞,在草地和周围的环境中投射出一片“星空”,与天空中的繁星连成一片。远看,仿佛所有的星星都汇入到这里,形成一幅美丽梦幻的画面。
海上塔 日间效果
海上塔 夜间效果
海上塔 夜间局部 多彩的灯光在金属表面晕染
同样,在《海上塔》的设计中,艺术家大胆采用了撞色系,让这座“灯塔”在白天也格外醒目,从侧面看,造型是一个上海的“上”字。夜晚,高饱和度的色彩灯光,在金属表面相互晕染,灯塔顶部的光旋转着如同记忆中的灯塔,未来感十足,这是一天中“海上塔”最美的时刻。
宝树共舞 日间效果
宝树共舞 夜间效果
《宝树共舞》日夜不同的感觉更会让你眼前一亮。作品三色珠光汽车烤漆表面,在日间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绚烂的光芒,鲜艳活泼。而当太阳西下,整个作品又透发出动态温和的白色光芒,色彩元素被弱化,体积感被弱化,完全不同于白天景象,显得安静神圣,一明一暗的灯光,让作品像是有机体在自主呼吸一般,散发出“神树”的生命力。
海上塔 夜晚呼吸的灯光让作品仿佛具有生命
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共艺术作品的表达形式正不断产生变化。城市光谱计划中“公共艺术灯光装置”这一命题,本身使得公共艺术作品的功能性变得更强,也更为老百姓所接受。同时,它并不意味着对艺术家创作模式的限定,相反,因为新技术、新工艺的必然运用,使艺术家必须直面新环境下产生的问题,从而进行切实地思考。对白天、夜晚截然不同环境的考量,只是合作过程中我们和艺术家面对的新挑战之一。
探索、思考、实践,在不断面对、解决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城市光谱计划”正和艺术家们一起,引领推动公共艺术行业的发展,更新观念、理念、艺术语言,改变我们生活的都市环境。
在地性:历史传承、现实与对未来的展望
每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的创造,都伴随着文化传承与开拓的责任,这种责任不因创作者的主观意识转变,而产生于作品在公众面前呈现的那一时刻。
观赏它是免费的,无需购票,人们也不需要盛装出席,你可以单独或者是成群的观看它,公共艺术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托尼•布朗,著名艺术家,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终身教师
“城市光谱计划”中,我们创作的每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都秉持着对文化负责的态度。从最初对点位环境、文化背景的深度考察;艺术家意向方案的甄选、讨论;与当地管理机构、民众的沟通;对作品不断的修改打磨……所有的努力都为了让作品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更好地融入到环境之中。在历史中能够找到其源头,在现实中可以被人们所欣赏,在未来能够持续产生积极有深意的影响。
艺术家 刘毅 与作品 宝树共舞 合影
在《宝树共舞》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仔细考察了至今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七宝镇,了解了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代表七宝的“七件宝物”:飞来佛、汆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每件的由来都有脍炙人口的故事,它们分别与七宝的地域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最终选择了其中的“神树”作为创作的基点,也是因为我们的一个发现:事实上这棵千年古树确实存在,虽然如今生机不在,但却成为了七宝文化的一个象征。我们希望以这件新生公共艺术作品,重新唤醒“神树”的“生命力”,重拾历史的记忆,成为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一个联系点。
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七宝“神树”的原型是梓树,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对人有诸多益处。传说建安五年,吴大将周瑜奉命东征。瑜于吴中东三百里处遇险,获梓树道人相救。道人以药汁治其箭伤,以鹤子化马赠与瑜。其药汁就取自千年梓树,马亦栓于其树,故千年梓树被称为神树。
而现实中,这个文化符号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由于传统文化中往往以松树、榕树的形象作为“神树”的样貌,七宝的“神树”也被同化了,丧失了梓树的特征。“宝树共舞”从树干到叶片的设计,都基于梓树的特征,改变人们的误区,为神树“平反”。
流传的七宝“神树”符号出现了偏差
宝树共舞 基于梓树特点的设计
《宝树共舞》不仅是对历史的精炼,也寄托着对未来发展的愿望和美好希冀。作品延续了艺术家《光语者》系列作品中简洁光线条的艺术语言,用抽象剪影式的表现形式传达当代的艺术理念。摩登时尚的外观,顺畅的融合到凯德七宝广场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活动中心的环境中,为这个公共空间带来全新的活力。
《Hammering Man》1991,JonathanBorofsky
Hannes Grobe/AWI [CC BY 3.0]
宝树共舞 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 摄影:孙新明
莘星 现场效果 摄影:孙新明
《莘星》音同“新星”,在莘庄新兴的商业中心,寓意其冉冉升起的趋势。以“星”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另外一个原因是通过对周边环境的调研资料发现,作品的点位历史上曾是个“明星”云集的地方:在水清路黎安路一带,这里以前就叫“明星村”;水清路东侧至今有一所“明星小学”;黎安菜市场曾经叫“明星市场”;而水清路与七莘路之间的淀浦河上,曾经有座桥梁也叫“明星机耕桥”……“星”的造型正是这些历史文化的浓缩和传递。
同时,由镜面不锈钢构建的小星状正十二面体(这种含十二个正五棱锥的星体称为小星状正十二面体Small Stellated Dodecahedron,最早由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发现并提出)的做外观也是对现代文化、科技的的一种致敬,对未来“希望之星”具象的表达。
莘星 设计图 小星状正十二面体
几何体中心对称的12个角象征一年的12个月,也是表盘上的12个钟点,代表了永恒循环无始无终的时间;镜面不锈钢材料,反射外部环境,并在作品的各个面之间相互投映,形成了无限空间的概念,与艺术家创作路线中对时间、空间、记忆的思考相呼应。
同样是一件由当地历史而来,延展向无限未来的作品。
莘星 现场效果
不同文化的碰撞 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社会雕塑”是博伊斯(在七十年代享受着“政治预言者”完美名誉的德国著名艺术家)的重要观点。所谓“社会雕塑”就是指:“一切由人类构造、发展、创制的事物,以及一切具有生长能力并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的思想成果,它们共同从本质上造益于人类的生活。”博伊斯继承了杜尚的达达主义传统,把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抹平,把艺术引入生活,又把生活转变为艺术。
海上塔 局部灯光效果
而《海上塔》正展现出这种人类不同文化间,艺术与生活间的融会贯通。
灯塔,最早源于埃及,位于海岸、港口或河道,用以指引航道,避免船只触礁。在古代,灯塔由火光点燃,所以也象征着希望。
艺术家沈凌昊曾在美国旧金山湾参观过著名的博尼塔角灯塔,当他在旅途的终点看到这座位于悬崖的灯塔时,一种强烈的希望感在内心燃起。望着大海的广袤无垠、汹涌澎湃,而灯塔永远显得无比坚毅,它的光芒会穿过海浪与迷雾,直达我们的内心深处。
城市中,也正需要这样一座“灯塔”,为辛勤忙碌却总会迷茫的都市人,带去慰籍与希望的光,照亮人们回家的路。
层叠的造型灵感来源于巴别塔的典故
海上塔 现场效果
塔身的造型正是一个“上”字形的灯塔,层叠塔身的灵感来源于古书记载中的“巴别塔”(通天塔)。《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人类联合起来兴建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最终导致了纷争和通天塔的坍塌。塔身层数选择了16层,是中国古代以星定秤的数目: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总共十六星。所以,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的计数都是16进制的,才有今天半斤八两的俗语。
巴别塔终究没有通天,中国古代观测的星象也谬误千里,但中西方人类文明的探索精神一直延续了下来,造就了今天航天事业的成就(《海上塔》塔身也模仿了火箭发射的造型,与闵行航天技术产业的发展相联系);16进制虽然不便于人类的计算,但却成为了计算机的运算方式。
艺术家将中西文化中富有探索精神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到这座充满未来感的灯光雕塑之中,不仅在最黑暗的夜里,照亮辛勤工作人们回家的道路,也指引着时代、未来的发展之路。
周边民众与海上塔互动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灯光设计越来越成为城市景观公共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高度艺术化的灯光景观环境是现代化设计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凸显,如何让新的艺术理念在灯光公共艺术作品中得到体现从而启发观者,如何让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能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更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了解科技、国力的进步而产生自豪.....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公共艺术从业者、艺术家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 ShinyArt善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