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生活方式 >电影

影探 2020-01-02 14:19

原标题:这是今年最邪门的电影,没有之一 

好像2019年的顶级强片全扎堆在冬天了。

《小丑》来了《婚姻故事》来,《婚姻故事》来了《爱尔兰人》来。

好片一波接一波。

这不,又来了一个——

《灯塔》

the lighthouse

2019.10.18

早在5月份的时候,《灯塔》就已经在戛纳电影节放映过。

好评如潮。

IMDb8.1,烂番茄92%,连打分一向严格的Metacritic也给出了83的高分。

还盖上了"MUST-SEE"(必看)的认证标志。

能打上这个标志的电影不多

豆瓣虽然只有7.6,不过作为恐怖片来说已经很厉害了。

大部分网友的评价都是类似于这样的观感:感觉特别好看,但很闷,也很难懂。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说说,它到底讲了个啥(观点仅供参考)。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新英格兰。

伊弗莱姆·温斯洛和汤玛斯·威克来到了一个孤岛。

左:罗伯特·帕丁森 饰 温斯洛,右:威廉·达福 饰 威克

他们即将在这里一起度过四周的时间,工作是维持岛上的灯塔正常运转。

因为威克曾是水手,也有过看守灯塔的经验,所以他算是二人中的领导。

此前是伐木工,对于大海一无所知的温斯洛,自然便沦为了下属。

这样安排本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这个威克好像不近人情得有些过分。

他不仅把所有脏活累活都分配给了温斯洛:加煤、刷地、倒屎......

还十分挑剔,不讲理。

温斯洛稍有不满和反抗之意,他就开始倚老卖老,大发雷霆。

而他自己呢?

只需夜夜呆在灯塔顶端,美其名曰守夜,实际上啥事也不用干。

实际上,按照灯塔员工作手册的规定,他们两人应该实行轮班制。

可威克严令禁止温斯洛登上灯塔顶端,像是那里有着他不可告人的秘密似的。

温斯洛也没办法,因为每天的工作日志是由威克所写。

温斯洛工作努不努力,会不会被克扣工钱,全是威克说了算。

有一次,威克觉得屋子里的地板刷得不够干净。

但温斯洛坚持说自己已经刷过了两遍,还不小心顶了一句嘴:这房子本来就稀烂,根本就刷不干净。

威克瞬间就炸毛了。

然后来了一段堪比《全金属外壳》中那个毒舌教官的训斥戏。

毕竟是出过海的人,脏话都有海洋的味道

这是温斯洛所受的,故事上的压迫。

而《灯塔》最为出彩的特点之一,就是把这种压迫给具象化了。

最惹眼的当然是黑白+1.19:1画幅。

这两种手段本身就具有强制和压抑的意味。

黑白,即电影被强制抽去了色彩,观众被强制聚集了注意力。

此外,它的魅力之一,便是容易营造出对比度极强的画面。

当然,也便宜(前期拍摄,后期处理都更方便)。

至于画幅,就不用多说了。

直接给你角色的容纳空间都压缩了,够明显了。

还有片中那无时不刻不在的音乐。

海浪的怒吼、海鸥的嘶鸣、可以称之为凄厉的风声、瘆人至极的配乐......

几乎能让人生理性地感受到温斯洛所遭受的精神压迫。

影片的前半段,基本上也就是在交代威克如何压迫温斯洛。

但俗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威克曾郑重告诫温斯洛:千万不要杀海鸥,因为它们体内住着水手的亡灵。

但是,后来温斯洛还是把那只常常骚扰他的独眼海鸥给杀了。

还是用一种近乎虐杀的方式——

一把抓住海鸥的脖子,活生生在石头上把它砸得五脏俱碎,血肉模糊。

接着,威克的警告应验了。

电影的整个氛围也在此之后急转直下,走向全面的失控与混乱。

表现在环境上,是突然袭来的狂风暴雨,把两人困在了这座孤岛上。

补给船也因为天气太差,迟迟未来。

表现在人身上,是温斯洛的精神状态。

本想着捱完4周就解脱了,结果离开的日子变成了遥遥无期。

在极端的孤独和压抑下,他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幻觉。

由此,又引出了《灯塔》的另一个迷人之处——邪。

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特别爱拍这种。

他的上一部作品《女巫》里,女巫捣碎婴儿后用其血抹遍全身的情节,我现在想起来都还觉得恶心反胃。

下一部作品又是翻拍鼎鼎大名的吸血鬼鼻祖片,《诺斯费拉图》。

上图源自1922年版的《诺斯费拉图》,FW茂·瑙 执导

下图左为导演,右为《女巫》主演安雅·泰勒-乔伊

再来看《灯塔》,也是一样。

温斯洛的幻觉本身就很邪门。

比如他遇见的海妖。

一个被海浪冲上岸的年轻裸身女子,面容姣好。

温斯洛忍不住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抚摸她。

这自然是温斯洛欲望的幻化。

可他顺着女子的脸往下摸着摸着,竟摸到了她腰下的鳃,和一朵花。

刹那间,女子突然起身睁开眼,狂笑不止,发出的声音却非人声。

而像是海鸥一样的嘶鸣声,凄楚无比。

这是温斯洛对于自己可能触犯了海神的担忧。

他甚至把威克也想成了海神(或者是海怪)的化身。

有一次,他偷偷登上灯塔,想看看威克在干什么。

却看见一缕类似黏液一样的东西从灯房里滴了下来,以及一条触手倏然滑过。

颇有些克苏鲁风格,只可惜着墨不多。

拍温斯洛出现幻觉的方法也邪门。

先得说明的是,本片和《小丑》一样,叙述视角被限制在了温斯洛身上。

凡是有威克的镜头,必定也有温斯洛,亦或是接一个温斯洛的想象或者凝视镜头。

一切景语皆情语。

整部电影,其实就可以看作是温斯洛渐渐发疯的过程。

又或者说,他一开始就不那么正常。

开场不久,电影其实就通过温斯洛的梦境,隐晦地交代了他是携着罪恶而来——

在他当木工时,曾眼睁睁看着讨厌的工头被木材砸死。

而他毫无愧疚感。

温斯洛这个名字,是他偷来的。他原名叫汤玛斯·霍华德,和威克同名。

他忘不了工头死前看他的眼神,但他也想重新来过。

这是《灯塔》故事发生的根源所在。

起初还好,温斯洛只是偶尔会梦见那个死去的工头,梦见海上生浮木。

但随着孤绝环境和威克的双重施压,他的幻觉渐渐与现实不分界限了,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更何况他后来还酗酒了。

这在很多镜头上都有对比。

添煤的镜头、吃饭的镜头,导演都有意地随着温斯洛的精神状态的变化而做出了调整。

事情还是很日常,但换个角度看,就更诡异,更邪门。

再加上有意的配乐和音效,哪怕是温斯洛不说话,你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涛汹涌。

比如下面这个,机器的履带轰轰隆隆,然后一镜推到温斯洛脸上。

你就知道:他心里的那根弦快绷不住了。

什么弦?

本我的弦,原始欲望的弦。

威克,实际上就是压抑温斯洛本我的象征。

有意思的是,威克的象征意义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解读。

一方面,威克象征着权力。

这里面有父权,也有神权。

前者对应着威克总禁止温斯洛干这干那,后者对应着温斯洛无法面对自己的罪恶。

它们被导演以温斯洛紊乱的精神状态为由,混在了一起。

而当"四周"这个时间期限失了效,温斯洛也就慢慢走向了失控。

欲望与恐惧相生相伴,然后催生了暴力。

所以他像疯子一样自渎,狂暴到让人担心他会撸出血。

所以他说:我太TM想念牛排了,如果现在有一块,我能草死它。

为什么要草牛排?大概是因为吃不够暴力。

所以他最终还是杀了威克,又是活埋又是用斧子砍。

于是,《灯塔》的故事也可以理解成——

一个男孩弑父之后夺回权力,成为男人的故事。

一个有罪者忤逆神的旨意之后,被惩罚的故事。

另一个解读角度是,威克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他可能代表着温斯洛内心的罪恶感。

温斯洛不肯原谅自己,所以幻想出一个形象来鞭笞自己,咒骂自己。

要不然他干嘛也叫汤玛斯。

我们来看两例。

后来,温斯洛再也忍不了内心的煎熬,把自己的罪行说出了口。

这时,远方突然传来威克的低语:你为什么要说出来?

温斯洛踉踉跄跄寻声而去,却在灯塔上发现了倒在地上的自己。

而威克则化身成了海神波塞冬的形象,双目放出白光,像是要对他进行审判。

在此之前,威克曾强烈表示不想听温斯洛说出真相。

那或许就是温斯洛对于承认自己为罪人的恐惧。

后来还幻化成了威克拿着斧子要砍他。

影片的结尾也是。

当温斯洛最终杀掉威克,登上灯塔之后,被灯里的白光灼伤,摔下楼梯。

然而画面一转,镜头却切到了室外,海岸边。

温斯洛赤身裸体躺在地上,右眼已瞎。

海鸥们在啄食他的身体。

这与前面的镜头在时间空间上都极不连贯。

联想到温斯洛容易出现幻觉的特点,有没有可能——

这一切只是发生在他临死之前的想象?

一方面,由于对目睹工头之死深感不安的温斯洛有自戕的倾向。

可他又想自救,想让灵魂得以安息。

所以他幻想出一个灯塔,幻想出一个终极目的。

但有没有成功,灯塔里到底有什么,我们无从知晓。

或许只有白茫茫一片。

除此之外,导演在片中加入的一些神话元素,也让片子多了很多玩味和解读的空间。

我想,为什么用复古画幅和黑白摄影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因为讲的是古老神话故事里蕴藏的那种原始恐惧。

影片最后,温斯洛被海鸥啄食内脏的情景,无疑仿自普罗米修斯。

他违抗宙斯,盗火人间,被罚链在悬崖上,日日受鹫鹰啄食肝脏之苦。

能把这么多元素整合在一部电影里,本身就很不容易了。

关键影片从头至尾的风格都十分统一。

所以《灯塔》才牛B。

虽然十分邪门,但你信吗——

这事儿是真人真事改编。

史称"小灯塔事件"。

十九世纪初,有两个人去威尔士的一座灯塔上看守。

在看守过程中,其中一人死了。

另外一人被孤独和同事的之死折磨得不成人形,回家后朋友们都不认识他了。

这俩人一个叫汤玛斯·豪威尔,一个叫汤玛斯格里菲斯。

2016年曾上映过一部美国电影,也叫《灯塔》,还原的就是这个事情。

最后,我想夸夸片中两人的演技。

威廉达福没啥好说的,发挥依旧稳定,演啥就是啥。

倒是罗伯特·帕丁森的表演让人十分惊艳。

那种孤独、癫狂又痛苦的复杂心态他拿捏得很好,人看了害怕,又没太过火。

(图片来源于影探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