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那个用《艺术》讲故事的人,生来就是要做艺术家的

近日,艺术家谷文达的回顾展《艺术》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梳理了谷文达近四十年来在中美以及世界各地进行的艺术探索与实践。

初见谷文达,这位已过耳顺之年的大先生,精神矍铄却又带着艺术家在开幕前特有的焦虑,在展厅里不停辗转,检查作品的布置与状态。看背影,仍是那个志向宏大的年轻人,要将中国的水墨画重新定义,要将世界大同在作品中实现。

1

▲ 展览现场

家庭与社会

2

▲ 展览现场

彼时,这个相貌不凡的年轻人,是历经风波的家族里唯一一个出生在上海的成员。血统的复杂与婴儿时期的敏感,都成了他日后创作的助力。毕竟,过敏是放大了感觉系统的反应,或许有益于艺术的灵性。

3

4

▲ 展览现场

对谷文达而言,这也许是为后来的系列作品埋下的伏笔。一切都是必然,一切都在基因里写好了。

5

▲ 展览现场

生性敏感多思,面对社会风潮的席卷而来,在一窝蜂加入各式群体的同伴间,难得清醒地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于是无怪念书的时候,写了导师看不懂的文章。面对“85新潮”这个中国当代的文艺复兴,拎得清的上海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它基于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于是对于“开了窗就有新鲜空气,但也难免飞进苍蝇”这样的局面,保持了接受西方现代派挑战,却也保留质疑的姿态。

6

7

9

▲ 展览现场

身为中国画系的毕业生,如何在新时代把握和定义当代水墨,是这个眼神清澈的年轻艺术家所思考的问题。答案也很快出现,结合了大字报和传统文人画形成的政治波普,用印刷体的字来表现书法,这些在当时显得非常突兀猎奇的水墨实验,让谷文达成为耀眼的明星,也使得他当时所在的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成为了中国画进行翻天覆地改革的震源。

10

▲ 展览现场

语言与翻译

很多艺术家,都是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然后等待被历史所选择、所铭记;但有些人,大概因为开悟得早,于是从一开始,就在创作的结构和表现方式有所考量,选定属于自己的表达,目标明确:成为经典,被保留下来。谷文达就属于此列。

11

12

13

14

▲ 展览现场

他讲中国的书法与山水画相结合,创作了大量的伪文字,甚至编纂了《谷式简词典》,以“破墨”的独特形式来探索被时代所许可所接受、以及最符合时代特点的极限。

15

16

17

▲ 展览现场

破墨:

即书画时,使画面保持在水中浸染一周,此间水墨纸相互作用影像,画面不断变化,形成控制之外的图样与偶然纹理。在《静则生灵》中,我们甚至可以看见创作时铺垫在作品底下的报纸油墨 ——这是作品创作年代的考据佐证。

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谷文达而言,大概是“三十年中国,三十年美国”。而立之后,带着完整中国教育和思维方式的艺术家奔赴纽约,开始了三十多年的行旅创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互联网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人在国内,似乎很难意识到“中国人”这个身份,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到了文化大熔炉,才有机会注意到,各个族裔如何张扬与表达自我。

18

19

20

▲ 展览现场

如何能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呢?这难不倒谷文达。中国古代有汉字和伊斯兰文字结合的记录 ——这些,如今我们可以在福建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得以一见 ——而艺术家谷文达,则选择使用简体中文与英文的综合、融合和混搭,将一个字变成一个词,设计于纽约,制作于西安碑林,我国最大的最早的古代书法艺术和文献典籍以及石刻藏品宝库。

这位一直保持独立思考的艺术家,在革新当代书法与水墨的过程中,愈发清楚地意识到,原创和延续性的二元统一:

“越是时间宽泛,事物就越有延续性;孤立地看一件事,才是所谓原创。”

21

在石头上刻字,也不是什么稀罕举动,但谷文达创作的《天象》,从原料本身的选择,就极其注重文脉的传承,特点选取山东曲阜附近、孔子故乡的古石,结合自创的“简词典”,运用裹刻的手法,表达了可以说是真正具有中国的特色当代艺术抽象性的作品。

生物时代之谜

22

▲ 展览现场

基因这东西,如同胎记,清楚明白地写在脸上,印在心里,流在血管中。千禧年的到来,大家都在讨论新世纪是新国际主义的年代,是生命科学、遗传学与基因学蓬勃发展的时段。谷文达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所谓基因,并不该狭义地指代脸谱化的传统,而应该是某种精神。在面对外界时,如同当初在八十年代一样,保持接受和质疑的双向维度。

艺术家的性格决定他选择的东西,他将来会变成什么;选择的东西会给你回馈,但不可能改变你的性格。——谷文达

23

▲ 艺术家谷文达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他选择了什么呢?生长于中国,游历于世界的他选择,在作品中实现在任何政治体制内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大同,全球化参与,把人搬进作品 ——《联合国》系列应运而生。

24

25

▲ 展览现场

这项至今有五百万人次参与的国际艺术项目和后来的《生之谜》一样,在生物科学方兴未艾的二十一世纪初,以人类基因的具体符号:头发、胎盘、精液,对个人身份、群体身份以及文化符号进行不同程度和维度的翻译。当然,在作品实现的过程中,艺术家也体会了世界各地的政治冲击与文化冲击,所幸,作品本身激发了公众对于艺术的感受力与参与性,也使艺术家得到了提升的助力。

大众当代艺术日

26

27

28

▲ 展览现场

时代赋予谷文达的两段人生,造就了他二元统一的生活和创作理念。所谓“全主义艺术”,就是在对内自省,以及对外观察的过程中得来的艺术哲学。细数过古代由教廷支持的宗教艺术、皇室支持的宫廷艺术、工业时代政府支持的机构艺术,谷文达指出,在后工业时代,企业才是支持艺术的中流砥柱;且作品的创作,于艺术家是告一段落,但只有结合展馆、观众、评论、市场、藏家等各环节合作的社会实践与公众展示,才算是完整。可以说,谷文达是最早意识到并明确指出企业之于当代艺术重要性的艺术家之一。

29

30

32

▲ 展览现场

于是我们再看2014年在佛山进行的《基因与蜕变》、2016年在上海进行的《天堂红灯》或者同年在深圳举办的《青山绿水的故事》等大型公众参与的行为艺术创作,是否可以感受到艺术借助企业的能量,对于社会和公众介入的可能性呢?

33

34

35

36

▲ 展览现场

至于水墨演绎,与优质茶厂和墨厂合作,用4000斤绿茶叶制作的30000张纸,以及用中国人发为原料制作的墨锭,谷文达无疑将“当代水墨”的发展与重新定义达到了结构的极致。试想用这些产品书写绘画的用户,哪个会不似重金买纸的米芾,下笔之前,前思后想,今世来生,中国人的基因与文化,说大也可小,说深也可浅,也许就在落笔的一刹那定格。

展览信息

37

《艺术》谷文达回顾展

策展人:布莱恩·肯尼迪、鲁虹

展览时间:2019.12.15 - 2020.05.15

展览地点:武汉市洪山区合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