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张小涛的显微事件,揭示了什么人间真实?

近日,张小涛作品展《显微事件》于银川当代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吕澎博士担任策展人,是张小涛至今最完整的艺术展览。本次展览涵盖绘画、影像、装置以及文献等各个方面,从六个不同的单元呈现张小涛的微观事件与宏观宇宙。

1

▲《显微事件》,张小涛作品展 © 黄雅晨

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在其《后现代状况》一书中,对后现代开创性的论述“后现代状况的主要特征是‘宏大叙事’丧失了正当性。”

基于此,由启蒙运动开启的有关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宏大图式,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最终都受到怀疑。而这一切,也与资本社会强调个人主义有关。

2

▲ 张小涛,《三千世界·蜉蝣》,数字动画,2018

学术上的动向之于艺术,带来了当代艺术对现代主义宏大叙事的解构。其反符号化、反政治化,提倡个人化、微观化、碎片化。

而微观与宏观并非全然对立,正如巫鸿所言,“‘宏观’和‘微观’意味着观察、解释世界的不同视点和层面,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目标。”

张小涛希望将微观视角同宏大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结合,以找到一种相对主义的立场,让微观成为宏观的一种变体样式。——吕澎

本次《显微事件》展览,张小涛提出了以微观叙事反观宏大视野的角度和方法,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关系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得到消解。策展人吕澎将之称之为马克斯·贝克曼“让不可见变得可见”的另一种表现方法。

而这种角度和方法,也是本次展览带给我们最具启发性的观念之一。

3

▲ 张小涛,《微型景观》,多媒体装置,2008

4

▲ 参展嘉宾合影

从重构作品到呈现过往

我不愿把这次展览称为回顾,因为我还很年轻。我更愿意称之为一次重构,也是一个开始。——张小涛

本次《显微事件》是张小涛至今为止最完整的个人展览,涵盖其绘画、影像、装置以及文献等各个方面。但张小涛不愿将之称之为一次回顾展,对他而言,这是一次对以往作品的重新解构和组合。

策展人将本次展览分为了六个主要单元:现场·事件、虚拟艺术工程、微型景观、纪录片与访谈、张小涛文献、张小涛年表。

5

▲ 张小涛手稿

6

▲ 年表单元现场

展览的入口,始于地下一层张小涛1995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永远的黄桷坪》;展览的终点,止于三楼张小涛与儿子张无量,于今年11月刚刚完成的动画影像《量量从军记》。

这跨越二十年横跨两代人的作品展,既是张小涛本人艺术生涯的记录,亦是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里走过的变迁。

《永远的黄桷坪》是张小涛艺术生涯的起点,是他大学读书时创作的写生油画作品。相比于今天的张小涛,那时的他更诗意,作品更偏审美。

从最初的西南“伤痕”走来,到后来的新表现主义,张小涛的创作生涯一直在不停地尝试与突破。此后,他的创作并没有局限于油画范围,而是拓展到了更为宽泛的新媒体艺术领域。

7

▲ 张小涛,《永远的黄桷坪》,1995

于是自2012年起,张小涛又回到他熟悉的黄桷坪,那个城乡结合部。历时近五年制作了一部90分钟的动画纪实片《黄桷坪的春天》,这也是国内首部数字动画纪录片。

张小涛回到其少年壮志的开始,回到伴随他成长的四川美院校址,用影像的方法记录了二十年前的高考及文革带给他的记忆。整部片子以超现实的手法把人带入一种似曾相识的情感体验,也反思了重庆被工业生态熏陶后充满魔幻的城市困境。

8

9

10

▲ 张小涛,《黄桷坪的春天》,数字动画,2012-2016

在本次展览中,张小涛还将《黄桷坪的春天》这一影像具化为装置。他将儿时记忆中的蚊帐与麻绳悬挂四周,与影片截图相结合。而这一多维作品,也使得张小涛脑海中对于工厂与工业的记忆,更加直观地展现在观者眼前。

11

▲ 《显微事件》展览现场

也许会有人认为,相比较于绘画,影像从某种程度上切断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阻碍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联系。但对于新的媒体与科技,张小涛一直在不断地尝试。

格林伯格曾宣称,现在艺术的本质在于其媒介手段的“客观实在”的本质能力。但自杜尚开始,观念已先于媒介,作为艺术品本质的第一要素。在张小涛看来观念亦是先于媒介,“任何人用任何媒介,都只是心灵的延展”。

12

13

▲ 《显微事件》展览现场

同时,张小涛还在探寻如何用略显冰冷的科技语言来传达内心的温度。在四川地震后,张小涛创作了数字动画《痕》。影片讨论生死、毁灭与轮回,并展现了中国人惊人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这个数字动画中,艺术依然具有救赎的力量和温暖的关怀。一个个代码背后,是时代的个人编码,是传统文脉的别样延续。透过3D影像,我们看到的是艺术家对四川灾难的悲悯之心。

14

15

16

▲ 张小涛,《痕》,数字动画,2009

张小涛在本次展览中最新的尝试,是与儿子张无量于上个月刚刚完成的《量量从军记》。而在此之前,他就与儿子于2013共同创作过《量量历险记》。

他将儿子的原画作为故事的概念稿和来源,把成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思转换为孩子在书的世界里冒险故事,将儿童浪迹天涯的梦想变成动画片。

17

▲ 张小涛,《量量历险记》,数字动画,2013

18

▲ 张小涛,《量量从军记》,数字动画,2019

同时,张小涛将儿子创作的人物原型从影片中提炼出来,放置于一个罗盘之上,拆解重组成一个新的装置作品。罗盘是轮回,父子是延续,而人类便在这种血脉相连中得以永生。

19

▲ 《显微事件》展览现场

在影像方面的成就,使得新媒体成了张小涛近年来的标志。但他并不会觉得“绘画已死”,他说到“绘画是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和叠加,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当代艺术媒介”。

张小涛的儿子在其原画的结尾写到,“世界虽大,但我们终会重逢”。这似乎也呼应了张小涛存于所有媒介中的创作信念,关于死亡、关于轮回,而最终不同时空的观者将通过艺术相遇于此。

20

▲ 张无量绘画作品

从显微事件到宏观宇宙

最新的物理学研究证明浩瀚的宇宙结构与微观生物的细胞结构是相似的,禅宗讲的“一花一世界”,即是同理。——张小涛

80年代宏大叙事的现代主义诉求和90年代符号化的远去,集体主义潮流的不复存在,发生了从集体主义经验到个人经验的转换。

艺术家必须要去面对个人主义的肯定以及宏大叙事的怀疑,张小涛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显微事件”叙事语言。

21

▲ 《显微事件》展览现场

22

▲ 张小涛,《水晶之一》,亚麻油彩,2005

本次策展人吕澎对此论述到,“张小涛希望将微观视角同宏大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结合,以找到一种相对主义的立场,让微观成为宏观的一种变体样式,通过微观符号去象征宏观世界的结构。”

23

▲ 张小涛在现场进行导览

巫鸿曾如此评价张小涛的“显微事件”观,“如果说微观和宏观在后现代理论架构中常常作为对立的基础概念出现,这个展览中的作品则是提出了把二者在艺术表现中进行更复杂的结合、实验二者在历史叙事中共存的可能性”。

张小涛便在这宏大与个人、微观与宏观的交叉点进行创作。在显微事件中,公共空间是时代的缩影、蝼蚁是人类的缩影,而蜉蝣是宇宙的缩影。

25

▲ 《显微事件》展览现场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将19世纪视为艺术逐渐从生活里分离出去的一个时代,在那时先锋艺术家们试图搞一系列的艺术实验。哈贝马斯认为这些艺术家失败了,因为他们远离了公共领域。

24

26

▲ 《显微事件》展览现场

而张小涛从未放弃对公共领域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探索,在他看来,城市的公共空间就是城市的缩影,蕴含着时代的所有信息。

从成都的动车站、到北京的高架桥,再到纽约的地铁站。张小涛通过对公共空间的记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分国界的工业的时代。

27

▲ 张小涛,《通道2》,亚麻油彩,2009

28

▲ 张小涛,《寂静》,亚麻油彩,2019

29

▲ 张小涛,《无题》,亚麻油彩,2012

在其《116楼310房》、《溪山清远》等系列作品中,张小涛展现了他所理解的北京新生活,它们充满着青春的享乐主义和末世的颓废情绪。

当观者在面对展览画中的蚂蚁与腐烂的草莓时,会莫名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张小涛对此说到,“有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一粒尘土、一只蚂蚁、一只死去的老鼠、一堆发霉发臭的垃圾……我们的烂生活,腐烂与灿烂同在,有时腐烂就等于灿烂。”

30

▲ 张小涛,《116楼310房》,亚麻油彩,2002

31

▲ 张小涛,《溪山清远之二》,亚麻油彩,2006

禅宗中讲“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一念即永恒。量子学理论又证明,浩瀚的宇宙结构与微观生物的细胞结构是相似的。在此,蜉蝣便成了宇宙之缩影。

《三千世界·蜉蝣》是以空间站中全球航线数据的信息可视化图像为出发点,以宏观和微观交织的视点去发现时间和空间的交替变化,飞机航线已成了宏观与微观的通道。

32

▲ 张小涛,《三千世界·蜉蝣》,数字动画,2018

飞机航线呈现浩瀚宇宙中的地球缩影,飞机航线又如同显微镜下的细胞运动。

全球化时代的资本,导致了人口、信息、科技与大数据的流动与变迁,生命的律动与宇宙的力量是暗合的,而这也许是万物有灵的基因密码。

33

34

▲ 张小涛,《三千世界·蜉蝣》,数字动画,2018

“理解责任感对我的重要意义”

中国当代社会,一切都不可把握···那么我宁可后置固守,相信崇高和永恒,去理解责任感对我的重要意义。——张小涛

无论是微观隐藏宏观,亦或是宏观等同微观,你都能感受到张小涛一直试图从微观与宏观的背后呈现一种真相。

正如张小涛自己所说,“我说的显微事件其实是我们通过新闻、通过互联网、通过媒体,我们去发现社会的真相和社会的变化的变革”。

35

▲ 《显微事件》展览现场

让·鲍德里亚声称,“现如今,政治的整个艺术就是鼓动民众不关心政治”。但张小涛有一种天然的艺术家的责任感,他一直试图用他的艺术介入社会,表现社会,探求社会的真相。

策展人吕澎对此评价到,“张小涛深陷于对表面生活的思想与揭示,并在其中发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艺术之路。”

QQ截图20191212092907

▲ 《显微事件》展览现场

赫克托·麦克唐纳在其《后真相时代》一书中的开篇呼喊到,“新闻媒体随便报,普罗大众随便信,欢迎来到后真相时代”。但张小涛却试图从纷繁的新闻中,找寻一种荒诞真相与社会真实。

37

▲ 《显微事件》展览现场

张小涛所创作的《深水区》系列,便来自于他在新闻中看到的北京721洪水事件。他将警察画作橙色的幻影,护人安全,但同时又呈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感觉。

38

39

▲ 张小涛,《深水区》,亚麻油彩,2014

有理论认为大众媒体在大众和高雅文化的界限崩坏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本次展览中张小涛直接将一块块电视屏幕带入展览,放置于象征中国的“工地”之上。在这座信息塔中,来自叙利亚、金正恩、抖音以及CNN的图像与声音,强烈地裹挟着每一个观者的观感。

40

▲ 张小涛,《信息塔》,多媒体装置,2019

这也是张小涛为探求生活真相所做的努力,在他看来“互联网里的信息,其实更加真实”。

现如今,信息塑造了我们,改变了世界。张小涛在此次展览中,试图重组来这些自浩瀚互联网的碎片信息,形成一种全新的图库与未知的景观。

也许信息时代的一种荒谬真相在于:相比于现实的真实,互联网才是那个真实的社会。

41

42

▲ 张小涛,《信息塔》,多媒体装置,2019

对于本次展览,张小涛自己本人试图从显微事件(通过新闻、互联网,媒体),去发现社会的真相和变革。而他本次发现的社会真相究竟是什么,不同的观者会感悟到不同的答案。

物质生活的荒诞、现代生存的渺小、网络世界的真实、个人集体的矛盾、万物有灵的密码、多重宇宙的存在亦或是轮回永生的真相?

43

▲ 《显微事件》展览现场

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

你在展览中所感受到的,可能都是社会的真相,也可能都不是社会的真相。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像怀疑过圣诞老人一样,怀疑过事件背后的真相。但艺术家和哲学家一样,总是喜欢分析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44

▲ 张小涛,《三千世界·蜉蝣》,2018

45

▲ 《显微事件》展览现场

或许张小涛的本次展览,并不能给出社会真相与社会变化一个标准的答案,但他从个人的经历与叙事中给出了自己的完整解读。

而当我们将艺术家的解读与所有观者的解读拼凑,也许便可揭露当下的人间真实。

展览信息

46

显微事件·张小涛作品展

艺术家:张小涛

策展人:吕澎

展览日期:2019年12月07日 – 2020年1月05日

展览地点:银川当代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