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吹来公共艺术的焕新清风

九月底开幕的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标志着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的贯通。本着“还江于民”的精神,除约600公顷的生态绿地外,还打造了总长达45公里的滨江三道,整合承载漫步、跑步和骑行三项功能,约40处共3.5万平方米嵌入式运动场所,52处供市民休息的滨江“驿站”。更重要的是,20余件(目前共8件已完成点位安装)永久点位的艺术品将在此陪伴滨江畔的游客和居民。至此,工业遗址、城市文化、当代艺术,就这样契合着本届艺术季的主题,在历史文脉的传承间“相遇”了。连续贯通里程最长、城市更新区域最大、城市功能最为丰富的世界级滨水区即将落成。

尽管在全国各地进行的城市更新此起彼伏 —— 成功案例如北京798艺术区,失败案例如广州红专厂,方兴未艾的如刚刚启动了艺术季的沈阳的铁西工厂 —— 但如此大型且永久公共艺术项目的规划与执行,在全国尚属首次,受到的重视自然也可想可知。

对于公众而言,能否真正获得信步江边观赏艺术的审美体验是重中之重。本次永久定点项目共有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艺术家,都是风格独特、国际知名的人物,场地限定且在地制作的创作条件,使得这些仿佛从天而降的沉默艺术品多了几许在地性。

1

▲ 杨浦滨江贯通公共空间。SUSAS视频团队拍摄

在洋溢着海派文化的上海,国外的艺术作品虽不鲜见,但场域的独特性与作品的唯一性,让人不禁对比国外相关的公共艺术项目;更让人在意作品与空间与环境的关系,是否形成自己的闭环,反而向观众展示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疏离调性,从而折煞了公共艺术品本来的意义。“凤凰艺术”的记者特意在日间与暮色中各走了一遍目前开放的5.5公里步道,亲自检验了水岸之上的游览观感。

天外之物,刘建华

以陶瓷作品闻名于世的中国艺术家刘建华,在本次项目中呈现了不一样的作品:钢材打造的高达20米的巨型雕塑,创作的概念是天空中落下的一滴雨,作品在空气潮湿不时落雨的江边显得与环境相得益彰。为了使“雨滴”在昼夜皆可见,其外部涂有夜光材料,晚间由射灯照亮,使作品看起来愈发晶莹剔透。

2

▲ 刘建华,《天外之物》左-日景/ 右-夜景 ,荧光漆、不锈钢、激光灯,高20m,2015-2019,图片由艺术家与欣稚锋艺术机构(APS)提供

当然,阴天的时候,作品可能拍不出那么耀眼的效果,虽然实物本身无论从体量还是肉眼所见的效果来说,都是非常惊人的。

3

▲ 刘建华《天外之物》

作为在公共艺术领域较早进行尝试的艺术家之一,刘建华承接此次委托,大概本身也显示了艺术家对于此次项目的信心和决心。而我们知道,在如此复杂的项目中,各方投入时的心理建设与状态,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在采访中,APS向“凤凰艺术”透露,在竞标和项目启动的前期,APS顶住了巨大的压力。

据“凤凰艺术”观察,刘建华的这件雕塑作品已经率先成为了杨浦滨江的地标之一,不少游览的观众上前与之合影,可想而知,未来会成为公众“打卡”和讨论的焦点。

自由方块-方块花园,埃斯特·斯托克

作为此次项目唯一的女性艺术家,埃斯特·斯托克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4

▲ Esther Stocker,《方块宇宙》,不锈钢、复合铝板,不同尺寸,2019,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5

▲ Esther Stocker,《方块宇宙》,不锈钢、复合铝板,不同尺寸,2019,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不仅因为她此次创作的点位处于渔货廊架的大型建筑结构之上,更因为其一贯创作的空间玩味与几何构型造成的视觉游戏在滨江岸畔放大了感染力。白色廊架纵深的空间感与悬浮的黑色四边形造成的二维视错觉,让人不禁在此处久久流连。

6

▲ Esther Stocker《方块宇宙》(局部)

尤其微妙的是,这件作品的介绍信息,也印制在一块黑色正方形之上,所安放的位置使之巧妙地融合在作品之中,不禁让人看过莞尔。

城市的野生,浅井裕介

自学成才的“泥画”艺术家浅井裕介,也是此次公共项目合作的艺术家之一。崇尚自然和身体觉知能力的他,秉着一向不做预设,而是把在创作中浮现的细小意向组合成更大图式的理念,邀请了一百位不同年龄性别的本地居民作为志愿者,共同用制作柏油马路斑马线的材料随意剪贴出植物和动物的抽象图样,再由艺术家进行拼贴组合,最后以火烧的方式固定在堤岸上。作品的创作持续了一个月,是此次项目中作品的公众参与度最高的一件,也是较之艺术家以往工作经验,完成时间最短的一次。

7

▲ 浅井裕介,《城市的野生》,溶着性白线橡胶,95m x 20m x 2,2019,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作品绵延在岸边某塔吊两侧各一百米,供游人踩踏和承接自然的磨损。这不仅是一件延续了艺术家“野生”理念的创作,更是从方案达成之初,就回应了本次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题 —— “相遇”。无论是艺术家与创作点位,还是观众与作品,还是观众与艺术家,相信未来,这些最初的参与者,也将是这件作品最好的解说者。因为它从被创作时,就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轻舟过隙,向阳

总长18.5米的青铜制狭长舟形建筑雕塑漂浮在旧船厂的空中,在多功能步道的旁边,自此被人们看见、与人们相遇,紧密结合了作品所在区域的特质和新貌。

8

▲ 向阳,《轻舟过隙》,铸铜,18.5m x 0.8m x 3.73m,2019

徊,沈烈毅

同样以船厂的水域与遗迹为主题,擅长使用岩石和金属等硬质素材的雕塑艺术家沈裂毅创作了相望而空的座椅,在花岗岩表面上形成的如驻留江面而划出的水痕,仿佛追忆似水年华,又如回味被记忆凝固的历史。

9

▲ 沈烈毅,《徊》,不锈钢、山西黑花岗石,56m x 16m x 0.99m,2019,图片由艺术家与欣稚锋艺术机构(APS)提供

江水滔滔,不绝于耳畔。观众可以就此就坐,且听且看,昔日的工业区如何不断生长,滨江水区如何焕发活力。

黄浦货舱,理查德·威尔逊

一向喜欢挑战观众、提供新的“观看之道”的特纳奖(Turner Prize)提名艺术家理查德·威尔逊,这次用旧船来完成创作理念并呼应委托的主题。

10

▲ 艺术家理查德·威尔逊取材的废弃货船©️APS

鲜艳的21根钢管搭建成料堆,仿佛待用的建筑材料,然而钢管两端,却分别焊接着从船厂园区旧址中废弃的旧船上切割下来的42段零件型材,说明它们是被加工的“现成物”而非“原材料”。艺术家认为,这件作品来自于河流的过去,随着被遗弃的工业区的新生,这些工业残骸也获得重生,金字塔一般的搭建构型也如同图腾一般,提醒着人们此处过往的历史。

11

▲ 理查德·威尔逊,《黄浦货舱》(Huangpu Hold),切割船舶型材、钢材、工业涂料,3m x 5m x 3m,2019

至“凤凰艺术”参观之时,已经有不少观众排队与作品合影了。

秋末冬初,天色暗得比之前更早,江边的夜景不似市中心商业区那般灯红酒绿,而是自带工业区的清冷静谧。落脚此处的户外艺术作品,在晚间也魅力不减。

山,徐震

生于斯长于斯的徐震一向出手不凡,幽默有力。这一次,他把几位西方先哲的胡子倒立在一间旧有的凉亭之中,是风景,是摆设,可远观,可近看,有玩味,有戏谑 —— 我们说的大概已经不是作品本身了。

12

▲ 徐震®,《山——索福克勒斯、赫拉克勒斯、苏格拉底、荷马》,石膏、树脂,不同尺寸,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作为上海本地的艺术家,徐震对于公共艺术项目介入城市更新的功能与效用,大概自有一番见解。面对又一次针对“观看”的挑战,对着这“旧与更旧”同时又是“新与更新”的在地性极高的作品,细心的观众与游客们也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

起重机的对角线,费利斯·瓦里尼

自从Lucio Fontana割破了画布,在二维空间里绘画就显得没那么迷人了。费利斯·瓦里尼一定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的创作,一向是把三次元的复杂空间作为巨型绘画的舞台。这一次,也是把他所擅长的二维图像融入了三维建筑结构。

13

▲费利斯·瓦里尼,《起重机的对角线》(Set of Diagonals for Cranes),油漆,尺寸可变,2019 日间

14

▲ 费利斯·瓦里尼,《起重机的对角线》(Set of Diagonals for Cranes),油漆,尺寸可变,2019 夜间

结合江岸上三座橙色起重机,通过其视觉深度的复杂性,费利斯将二维的线条投射在机械上,形成在某一特定位置可见的平面几何构成。对角线的协调与结构感增强了起重机的建筑性,使得三座大型机械成为江岸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1年/1万年,川添善行

除上述八件作品外,建筑师川添善行即将在地创作选址的原上海制皂厂,也让人印象深刻。

15

▲ 川添善行的作品《1年/1万年》所选创作地点

16

▲ 川添善行的作品《1年/1万年》所选创作地点

17

▲ 川添善行的作品《1年/1万年》所选创作地点

因为上海的水乡,曾是优质食盐的产地;同时,在10世纪左右,又因由岩洞地面向顶部生长的钟乳石闻名,曾被称为“石笋里”。

18

▲ 原上海制皂厂外景

于是川添善行选用肥皂和食盐两种纯白的物质,设计出像钟乳石岩洞一样的咖啡厅空间。艺术家试图令造访者在休憩间感受到场地的历史与变迁。

19

▲ 川添善行的作品《1年/1万年》所选创作地点

说是搭建中,这里更像是等待一个化学反应的完成。川添善行利用肥皂与盐的化学反应,试图呈现钟乳石的成长过程。故这件作品,不仅是视觉的,更是引入嗅觉的,让观众与此处的历史文脉多感官地相遇。

灰仓美术馆

曾是煤灰储灰罐的建筑体,将被打造成具象体现本次城市空间艺术季主题“相遇”的设施,它的日新月异,让我们看到了可期待的艺术空间,感受到了工业制造的能量,在观众与作品相遇之前,率先见证了工业与艺术相遇、合作、共生为城市更新带来的可能性 —— 很多业已成为现实。

20

▲ 灰仓艺术空间外景 日间

21

▲ 灰仓艺术空间外景 夜间

时间之载,奥斯卡尔·大岩

另一组正在搭建中的作品,让“凤凰艺术”看到了另一种“相遇”。

同样身为建筑师的奥斯卡尔·大岩这一次将日常创作的充满叙事性的绘画转换成了装置作品:一叶透明的玻璃舟承载着三株代表着上海的玉兰树,在漾出水波纹理的草坪上航行。花草生长,树木生长,土壤与水域接纳着穿越时空的人群、事物、文化、技术,一切在此相遇,一切就此开始延发。

22

▲ 奥斯卡尔·大岩《时间之载》施工现场

在参观开始时,“凤凰艺术”看到施工中的现场,人工的机械在轰鸣作业,自然的植物在安静生长;到参观结束时,机器已经安静休眠,而树苗还在吸取养分 —— 自然与工业以各自的方式共处一地,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尽职尽责。这何尝不是一种相遇呢?于是让人更期待,明年三月花开时,20余件艺术作品全部定点安装完毕时的杨浦滨江,会是何等风景。

23

▲ 步道上回望杨浦大桥

不须着急,杨浦大桥和在幕后与现场工作的人们,会帮我们一起见证这一切的发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让我们拭目以待,这阵公共艺术的焕新清风,到明年带给我们何等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