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西南行为艺术:从蜀中八怪到万箭齐发

2019年11月23日,“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展于麓湖·A4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邀请了独立策展人蓝庆伟作为策展人,通过系统梳理西南行为发展历史脉络,以艺术家的行为实验以及工作转向为切入点,集中性地呈现2008年以来部分活跃于西南地区的行为艺术家:何利平、和丽斌、胡佳艺、童文敏、王彦鑫、幸鑫、周斌的代表性作品及文献。

01 入西南

1989年,温普林来到成都,与这里的艺术家们成天泡在一起,举办各种小的秘密聚会和公开/非公开的展览活动,一箱一箱地喝啤酒,侃艺术。

此前,他便与“四川青年红黄蓝现代绘画展”的成员们有过来往——后者是成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艺术展,戴光郁是展览的组织者之一。

随后,温普林在西南一带游荡,深刻感受到了巴蜀的活力与“狠劲儿”,并与当地的艺术家频频搭手。其中,便有后来被称为“蜀中八怪”中的几位艺术家,以及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的艺术家个体与美术院校学生等。

“北拳南下”——温普林入蜀,见证了西南行为艺术江湖中阵阵波澜;再往后,90年代末,“中央来人了”——“美术星空”进西南.

▲ 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展览现场

02 成都

“天府之国”成都,是中国未曾改变城址和名称的最古老的特大城市,金沙遗址的发掘将这座城市的建城史和文明史上推到3200年前。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成都人才辈出,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风尘之中,多是性情中人。这里是弥漫着火锅味道与麻将声响的市井之地,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在体制内长期接纳行为艺术的城市。从“水的保卫者”展览开始,在实验艺术于北京和上海等城市不被大众认可的状况下,成都却频频在十字街头和博物馆中展示行为艺术,公众参与度极高、媒体互动积极。比如,温普林拍摄的“水的保卫者”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全面介绍了成都的行为艺术家群体及其创作的作品。美术史学者高名潞也曾撰写题目为《街头前卫与成都叙事》的评论文章。

▲川音成都美术学院为主体的四十一位在校男女艺术学子 《@41》 2005

对于这里的艺术家来说,历史悠久的商业史和丰富的、泛政治的街坊市井文化气氛赋予了成都市井的包容性,也为个体提供了天然的实践来源与姿态。他们更感性,更重视个体生存经验,对生存环境的反应敏锐甚至直接。从书斋到茶馆,最后前往街头——在蜀中八怪的江湖里,思想经过艺术家的聚会发酵出一系列的创作计划,最后来到街头进行呈现。

03 街头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行为艺术自一开始就在街头呈现于世人面前。从上世纪60年代所谓的“述行转向”(performative turn)开始,在街上出现的无边界运动就彻底重新定义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艺术未来。自那以后,行为艺术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鼓吹政治自由和经济机会,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上一切前卫事物的中心枢纽。从伊娃·海瑟(Eva Hesse)到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这些欧洲的艺术明星们不断地涌入纽约加入这个文化大爆炸中。同时,放荡不羁的摇滚风格成为波普艺术的宠儿,安迪·沃霍尔与地下丝绒共同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公众事件,席卷纽约街头。

最重要的是,60年代的“述行转向”发生于美国一个独特的政治和文化动荡的时刻。就像往常一样,危机成了艺术界的催化剂。行为艺术推倒了墙,触犯法律禁忌,将本身确立为一切的标准,并将欧洲激浪派的态度融入其中,就像小野洋子(YokoOno),卡洛琳·史尼曼(Carolee Schneemann),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白南准(Nam June Paik),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和沃尔夫·弗斯特(Wolf Vostell)的作品那样——他们在街头创造了种种团结的瞬间,但也在同时暴露了战后美国军事工业复合体的残酷。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里在1972年的著作《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和精神分裂症》就曾提出了以身体对抗体制的方式,艺术家们则开始走上街头,用真实的肉身反对来自宗教、商业、社会、政治等各种体制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束缚。

随后,行为艺术清醒了,但仍处于挑衅的边缘。行为作品被制定了严格的规则,艺术家也愈加对自身及美术馆的信誉负责。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是,行为艺术回到了白色立方体的语境中——只有在这四堵墙内创作与表现艺术语言,才能破坏机构的稳定性,并对外界发生的一切进行批判。然而,这却带来同质化、中性、虚空、有待赋予意义的危机。在中国,行为艺术于出现伊始就极度社会化,意在以这种直接的方式对抗禁锢的政治文化环境,到后来开始挑战生理极限甚至法律,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从90年代开始,中国的行为艺术吸引了大量媒体与公众的注意力,甚至形成了“行为热”。然而,这些艺术家似乎变得极端和难以接受了。自此,在民间、展场与派出所中,对于行为艺术的对抗和争议始终不断。

▲ 1987年中国美术报首登行为艺术

▲ 七宗罪——89大展上的七个行为,1989,照片由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提供

随后,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北京和上海等地的行为艺术与行为艺术家们迅速地置于不被大众认可的状态中。但在此同时,一直以绘画为显学的成都,却在行为艺术领域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持续的生机,直到今日。

▲ 研讨会嘉宾合影

04 当代转向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以西南为代表的行为艺术呈现出了行为艺术语言的新面貌。2012年,周斌、幸鑫、杨志超、蔡青等行为艺术家开始在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教授行为艺术,这也是行为艺术第一次成为本科教学的课程,陆续培养了多位青年艺术家。同时如“中日行为艺术交流”、“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在云上——行为艺术现场”等行为艺术交流项目也为行为艺术更国际性的对话产生了推动作用。

由此产生的艺术作品与曾经的“街头前卫”有着明显的不同。新一代的行为艺术家们涉及领域极广——从身体、性别、政治到社会,与雕塑和摄影等媒介进行结合,甚至将作品推至艺术语言的楼阁的自我构建中,“并把语言变成行为的展场。”

▲ 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展览开幕现场,策展人蓝庆伟致辞

▲ 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展览

开幕现场,嘉宾合影这一新转向在本次展览中有着明确的显现:艺术家周斌在从成都返回故乡西安沿途4000公里的108国道上完成的行为作品《4000里》,而在《周斌:365天创作计划》,艺术家通过一年中,每天一件新作品的高强度创作打乱原有的创作模式,让创作与日常生活强行融合;艺术家王彦鑫也通过《当我们再次相遇》等作品在不断丰富个体身体介入空间的方式,用LED冷光灯线勾勒出的身体形象消解传统的“肉身”形象的探索。

▲ 王彦鑫,圆-身体律动,行为录像,13’02”,2019

而艺术家童文敏近年来越来越倾向在具体场域通过互为关联的系列作品展开关于身体感知空间的行为探索,本次展出了《海浪》和《珊瑚》等新作;艺术家何利平呈现了他在2015年7月30日下午三点于成都沙湾路光荣北路十字路口一侧实施的被广泛传播与讨论的行为艺术作品《只要心中有沙,哪儿都是马尔代夫!》等作品;而在和丽斌的《东川叙事》、《红海》等作品中,艺术家更注重人的“本真”,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带着诗意的美感;艺术家胡佳艺的作品《冰刀》则尝试挑破中庸现实下“不可言说”的某些真相;另外艺术家幸鑫呈现了其代表作《吾与浮冰》等作品,试图尝试用“事件艺术”来扩延行为艺术的公共性边界。

▲ 胡佳艺,冰刀,单声道视频,6’01”,2014

▲ 童文敏,海浪,行为影像,19’43”,2019

▲ 幸鑫,吾与浮冰,行为录像,12’27”,2010

▲ 何利平,只要心中有沙哪儿都是马尔代夫,行为录像,25’03”,2015(小图)

▲ 和丽斌,“还乡三部曲”之“红海”,行为录像,3’55”,2016

05 数字时代的行为艺术

自20世纪80和90年代起,全球化和高速电子通道促进了行为艺术作为一种开放的接入平台的发展,并使其根植于人体与技术以及新的视觉模式之间的关系。(Alice Bucknell)最终,行为艺术成为了类似“即时性货币”的存在,批评家奥尔森认为,这表明它处在“资本主义的有形艺术媒体”的位置——在充满模糊的数字世界,“行为”可以瞬间反应,并吸收一切它所批评的事物成为当代艺术最强大的媒介。

▲ “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展览策展人蓝庆伟现场导览

在当代社会下,这其实是一种背反:网络及虚拟现实让人逐渐脱离客观与肉体社会,转而沉浸在非实体的行动模式中。然而,在此同时,日常生活却带来了人们重新对于自身肉体的强烈关注与再次认知。同时,身体,这一肉体性的,在古代与精神性对立的所谓“皮囊”,在如今的当代社会,却与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合而为一,共同对抗着异化的外部世界。就如美国艺术家布鲁斯∙诺曼曾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作为泉的自画像》:他裸露着上身,从嘴里吐出水珠,以自己的身体做出喷泉的姿态,申诉着艺术家的身体本身就是创作的源泉,这也是身体创作的根本意义:艺术家不仅仅是创作者,也是创作的对象和艺术本身。

▲ 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展览现场

但数字网络对于行为艺术的影响是双向的。面对日益发展的“物本位”的世界,人们永不满足于需求与供给。数字化生存将私人生活的暴露得愈加严重,也极度加强了个人政治化与表演化的内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行为艺术被数字资本主义迅速地异化和吸纳,特殊性、互动性与表演性使“行为艺术”面临着再次回归“街头”,在网络媒体上被视为街头杂耍的危机。

▲ Solange Knowles, An Ode To, 2017, at the Guggenheim. Photo by theybf_daily, via Instagram.

而早在一场针对由英国“冷宫一代”举办的“耸动”展与另一场“躯体世界”展的争论中,这种危机便已被严肃提出。辩护方认为,行为艺术用充满挑衅和煽动的手法,迫使观众去反思涉及生命、死亡、性、暴力的问题,目的是唤醒人类的良知,这是以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反对方则认为,一些艺术家把艺术当成了事件和策略,为的是引人注目、出人头地。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则强调指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萧条”。而在数字社交时代,文化萧条与文化繁荣的界限似乎变得愈加模糊了。

06 生产 记录 传播

因而,行为艺术的当代生产、记录与传播已然成为艺术家和学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但在此时,记录与传播本身就成为了伪命题。作为以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行为艺术更加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过程的艺术形态。而就本次展览而言,它在某种程度上抽离了其直观、感性的创作过程,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不再真实地面对一件实体作品,或是一场就在眼前的行为艺术,只是单纯地看到作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开始与结果和其社会语境,而不再能直观地共享情与景的感受。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行为艺术”所产生的天生的悖论,即文献可以记录行为艺术,同时对于行为艺术的收藏也常常以文献的形式进行。然而,文献并不等于行为艺术本身,与一件绘画、一座雕塑相比,行为艺术这种“反艺术”的形式在文献展上似乎难以完美回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另一方面,当主动或被动地抛弃了现场性的行为艺术完全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学术性的文献和理论时,其本身就变成了思想和知识生产,在感性之外,去探索与研究行为艺术的普世性与人类精神发展的可能性。

07 美术馆中的行为艺术

这种可能性发生在公共空间和美术馆中。成都一直被标识为一个重要的架上艺术,特别是绘画的重镇,而麓湖·A4美术馆则自建立之初,就始终试图寻求对于西南腹地乃至世界语境下艺术的立体性研究,并在今年初成立图书馆,更加强调一种公共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在地性、跨媒体性,和相关的讨论教育机制。

伴随着时代发展,中国都市逐渐从一种计划经济中的生产型空间向消费、娱乐、休闲、创意型空间转型。因此,如何通过营造空间,培育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开启一种新型的互动性市民文化成为了艺术和文化公共教育机构所思考的问题。同时,当代艺术“在地性”的异质化实践成为一种在地问题的催化剂,它自身并未完成自身,而是要引发它们,并获得观众,打开每个在地观众的对话:对于艺术的讨论,对于所处周遭事物的讨论,对于自我生存状态的反思和交流。“在地性”艺术实践并非只是创造一个作品,而是创造一个论坛,一个对话的空间。(姜俊)

于是,本次展览通过文献梳理、艺术家作品、体验空间三部分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参与展览的行为艺术家还特别呈现邀请公众参与的“呼吸空间”,通过行为语言的对话、身体体验以及演示,让更多公众从新的角度认知行为艺术。展期内A4美术馆还将推出系列讲座、工作坊、研讨会等相关学术及公共活动,以使西南行为艺术在当下的语境中保持着不断生产的活力和可能性。

08 行为 行动 行进

最后,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如今的行为艺术家们,大多已没有了当年的生猛,更多是从个体出发去体现社会生活,更加观念、更加诗化。当然,作品“凶残”与否,不能简单代指影响作品内核中所存在的直指人心的力量,而应是“艺术家能否用特定的行为方式提出和解决具体的文化问题”。但在同时,行为的力度却也并不能因此而获得减弱的合理性。

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行为艺术史是一部自由精神史。博伊斯《我爱美国美国爱我》的开创性不仅在于艺术家通过如此长时间的动作去表达艺术的意义,而是进一步地挑战了行为既有的边界,并将自己进入美国的个体过程政治化,以及表现出这一过程中内在的暴力与文化消除的弊端——在这场行为中,博伊斯同时成了受害者和施暴者,并确立了行为艺术的未来走向——超越任何媒介,不断加强对于个人的政治化,以此来批评当代社会。

▲ Joseph Beuys, 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 1974. © Joseph Beuys.

当下,许多艺术家已经进入学院的领导岗位,并把行为艺术引入教学之中。这改变了过去成都行为艺术的生态状态,形成了另外一种发展,并与主流世界发生关系;但在另一方面,这是否会将行为艺术野草般的生机削弱,而将其归拢在纯粹艺术语言的建构中,也是在这个“万箭齐发”的时代,艺术家、教师与学者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德勒兹那里,生命似乎只能从运动(或是行动/行为)中去衡量。它是因为差异而运动,是因为差异产生的障碍进而要克服这障碍而运动,并有着诸多的运动姿态。因而,最重要的概念是动词,而且是进行中的动词——即进行中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行为。在此时,行为本身既是行动,也是目的与动机。温普林曾说,“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反思,我现在明白了——只要人类的生存困境还在,生活中还有问题,行为艺术的表达就一定会有意义。”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无论怎样,成都的行为艺术家们已经从自我肉身出发,走向街头,进入艺术语言的丰富性中。成都人挥一挥武侯羽扇,也从蜀中八怪,发展到了万箭齐发的澎湃江湖气象。

展览信息

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

策展人:蓝庆伟

艺术家:何利平、和丽斌、胡佳艺、童文敏、王彦鑫、幸鑫、周斌

展览地点:成都麓湖·A4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9.11.23-20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