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凤凰艺术 作者:Sophie2019-04-18 18:21

1992年7月,一位青年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大胆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场别开生面的行为时尚表演。早在20世纪90年代,这场具有原创性的观念实践,无疑在当时的艺术界乃至全国上下产生了极大轰动。以麻绳为主要材料,他把时装变成流动的立体雕塑,演示了现代立体构成的无穷变化。他本可以顺势而为成为国内先锋时装设计师,不料却宣称:“我不是时装设计师,我不过是用时装这个载体来表达自己观念实践的艺术家。”他,就是方靖辉。

27年后的今天,由独立策展人李振华与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onn)前馆长迪特·荣特(Dieter Ronte)教授共同策划的“方靖辉在1992”个展于波恩 KUNSTRAUM VILLA FRIEDE 拉开帷幕。此次中德两国策展人从不同文化视角共同探讨方靖辉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将多重历史叙事中那些被边缘化的信息重新放在了人们眼前。以下是“凤凰艺术”为你带来的相关报道。

null

▲ 艺术家方靖辉与在地创作的装置空间 (摄影:9mouth )

null

▲ “方靖辉在1992”展览开幕现场 (摄影:9mouth )

德国当地时间2019年4月6日下午,由独立策展人李振华与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onn)前馆长、艺术史学家迪特·荣特(Dieter Ronte)教授共同策划的“方靖辉在1992”个展于德国波恩 KUNSTRAUM VILLA FRIEDE 拉开帷幕。

null

▲ 独立策展人李振华 (摄影:九口走召 )

null

▲ 波恩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onn)前馆长、艺术史学家迪特·荣特(Dieter Ronte)教授(摄影:李振华)

近年来,中国艺术家在德国举办展览屡见不鲜,此次中德两国策展人从不同文化视角共同探讨艺术家方靖辉创作的时代背景,却将多重历史叙事中那些被边缘化的信息重新放在了人们眼前。

德国艺术史学家迪特·荣特教授在对于艺术家个体及艺术家背后的历史背景,有着另一番解读。对于方靖辉的艺术家个案研究和呈现,在当代艺术研究上所展现出的逻辑和线索,其实展现的是策展人的工作方法论。当然,在此并非是要刻意忽略艺术家个案的意义,抑或是展开对策展人与艺术家关系的讨论。因为作为一个整体,这场由艺术家和策展人组成的展览恰恰正是呈现历史叙事的某一角度。

null

▲ “凤凰艺术”联合创始人、主编肖戈(左)专访“方靖辉在1992”个展德方策展人、波恩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onn)前馆长、艺术史学家迪特·荣特(Dieter Ronte)教授(右)

null

▲ “凤凰艺术”专访波恩国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onn)前馆长、艺术史学家迪特·荣特(Dieter Ronte)教授,特邀旅德艺术史博士肖潇协助对谈 (摄影:9mouth )

此次“凤凰艺术”访谈迪特·荣特教授,特邀旅德艺术史博士肖潇协助对谈,通过对话展现一位德国史学家、策展人如何从他的角度来表述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

艺术视角

null

▲ “方靖辉在1992”展览视频 (摄影:9mouth )

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在德国受到关注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年代。在中国,提起90年代的艺术是基于对85新潮美术运动,89现代艺术大展等重要事件逐渐展开的叙述,这个时间段被当做为一个转折点。以此为始的历史时期,文化开始迸发出新的活力和特点,同时艺术生态的不断发展也打开了了当代艺术的多元局面。

如果将80年代的中国艺术归结为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初始尝试,那么90年代则更像是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现实并行发展的关系。人们开始逐渐能见到新的艺术思潮、新的媒介实验、新的展览形式,继而策展人、民营美术馆、艺术市场、艺术园区、艺术院校、文化艺术政策、海外文化冲击等生态的各环节因素变得活跃起来。今日的局面,正是直接由这十年发展而来。

null

▲ 艺术家方靖辉在作品前(摄影:9mouth )

方靖辉的工作亦是如此,他基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环境,但确实是一个侧面的时代反映。正如迪特·荣特所描述的那样,“他并没有完全参与到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中,他好像在做属于他自己的思考,属于他自己的事情”。换句话说,我们总是惯于利用政治、历史、文化大背景去概述某一时期的整体社会状况,往往容易忽视游移于时代大潮流边缘的某些片段。尽管他不可避免的带有某些时代特色。比如方靖辉1992年创作的作品,在当时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政治色彩,但放到现在来看,脱离了那个时代,反而能让我们能够更加关注艺术作品本体的内容,关注带有艺术家心理原始冲动和感情色彩的内容。

null

null

▲ “方靖辉在1992”展出作品(摄影:9mouth )

早在20世纪90年代,方靖辉在中国美术馆所做的这场具有原创性的跨界观念实践,无疑在当时的中国艺术界乃至全国上下引起了极大轰动。对此,迪特·荣特对方靖辉1992年在中国做的这次“跨界”尝试表示赞赏。他谈到,德国在二战期间存在着一个非常尴尬的社会文化观念,即“设计”不属于“艺术”,纯艺术、自由艺术和设计艺术是分开的。由此看来,当时欧洲对于跨界混合艺术的表达形式不太接受。当然,欧洲各国对于“跨界”这个新文化形式的态度有所不同,在意大利和法国,介于艺术与设计的界限已被打通。80年代开始,德国对于跨界所产生的新艺术语言表达方式有所理解并开始接受。此后,在跨界的当代艺术探索中,德国就像中国一样,实验出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接受形式,以及由此衍生的出新生活方式。

null

null

null

▲ “方靖辉在1992”展出作品(摄影:9mouth )

在交谈中,迪特·荣特似乎更愿意秉持着一种带有诗意和美感的眼光去欣赏方靖辉的作品,而不仅只是以时代背景为支撑观看他作品的历史意义。他表示,“看方靖辉作品不只是在看历史,可以作为摄影美学作品来欣赏。其作品所具有的除了当下的时效性,更有几十年后依然具有的强烈的当代性,这是我在方靖辉的艺术作品里找到的最闪亮的一点。审美当代艺术应该是往一个更为开阔的方向看,而不应该把它看得很窄,很局限”。

德国视角

null

▲ “方靖辉在1992”展出作品 (摄影:9mouth )

显然这种视角的变化是随着时间和历史的视角而变动,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和政治环境的改变,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观察方式。中国当代艺术在德国的传播始自90年代,那时德国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并不了解,人们带着“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疑问和偏见,通过在德国的一些小型文化艺术机构的努力,才逐渐让德国人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迪特·荣特的观察将中国当代艺术和俄国当代艺术进行对比,两者相似的地方表现在对西方艺术的模仿上,他将当年在北京见到的一些艺术家创作称为“蒙娜丽莎拷贝”。俄国因为地缘政治的因素一直从未间断过对西欧的学习和靠拢,尽管俄国始终保持着竞争者的骄傲姿态。从彼得一世到俄罗斯联邦的建立,西欧如同“宿敌”一般刺激着俄国的发展。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但时间上相对较晚,在心理上更是带着巨大的落差被逼面向西方。这反而在中国产生了更加沉重的历史包袱,甚至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舞台历程中种种表现的一个群体心理基调和内在诱因。此外,中国和俄国曾在一个时期成为共同对抗所谓资本主义社会的伙伴,而这也使得在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上添加了浓烈的俄罗斯色彩。在迪特·荣特看来,中国当代艺术这种模仿所谓的呈现方式“却有一种观念艺术的视觉效果”,在德国就是以这样的一个角度来作为出发点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的。

null

null

▲ “方靖辉在1992”展出作品 (摄影:9mouth )

迪特·荣特认为,只有通过举办一些展览和活动才能达到艺术对话与交流的目的,才有机会观察与思考“何为中国当代艺术?何为德国当代艺术”。如果文化艺术只保留在本土环境中,不走出去交流,则难以得到发展并得到国际上的认可。2015年“中国8——莱茵鲁尔区中国当代艺术展”与2017年“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的举办,可谓是中德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里程碑,今后这类交流还将以更多元化的形式继续下去。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观察已不再需要一个熟悉的参照物,在交流中逐渐营造出讨论当代艺术的对等平台,使之重新得到发展和承认。实质上,这个所谓的对等平台是建立的社会经济互相捆绑合作的基础之上的。经济对艺术文化发展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创造一个全球统一模式的交易法则。 如迪特·荣特所说,“通过展览这种对话形式,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被公众认可的机会,通过这个认知过程,自然地牵制到艺术作品价格的提高。这个法则是在全球,不管是中国、德国、美国,都是一 样的”。市场的法则是把品牌价值最大化,永不停断的推陈出新,永不停断的制造新星。产品的更新换代简直是消费社会的命门所在,这样的法则已经开始倒逼艺术家自我生长的创作线索和作品形式。

null

▲ “方靖辉在1992”展览现场 (摄影:9mouth )

政治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多是内容上的,但是经济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更多则是形式上的。经济影响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逐渐融合和趋同,它所指向的变化路径甚至超越了以往在艺术史叙事中以国界、政治、文化背景为依托的划分。不过这也是一种证明,证明了视觉艺术是一种非常自由和重要的表现方式,因为它具有跨国界、跨文化、跨区域的特性。经济在改变我们共同的生活, 重新塑造我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语言模式。作为经济最直观的表达,媒介与技术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图像泛滥和社交媒介在全球化时代的不断扩张,年轻一代们自出生起就开始接触这类被颠覆的美学,就生活在现实与虚拟混杂合一的社会环境中。事实证明,不论是对于德国还是中国,经济对艺术的影响力依然在不断的加强。

关于艺术家

null

方靖辉,1967年出生于广东省。1992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同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一个综合艺术项目“方静辉个人时装艺术表演”。1994年再次尝试推进观念、行为和时尚文化之边界,并在保利大厦举办第二次综合艺术项目“94‘方静辉时装艺术专场”。曾参加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2007)、北京798双年展(2009)、第六届成都双年展(2013)。2013年创办“后东方”。

关于策展人

李振华,独立策展人。1975年出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瑞士、中国与德国。他从1996年开始活跃于艺坛,身兼多媒体艺术家、策展人及制作人三职,纵横国际及中国当代文化。

迪特·荣特(Dieter Ronte),1943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著名艺术史学家,曾任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史普格尔博物馆和波恩艺术博物馆馆长。他自1980年起任教多所大学,其中包括维也纳美术学院、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汉诺威大学,以及波恩大学等。

展览信息

null

▲ “方靖辉在1992”个展海报

展览名称:方 靖 辉 在 1992 

主办方:KUNSTRAUM VILLA FRIEDE     

策展人:李振华(Li Zhenhua ) 迪特·荣特(Prof. Dr.Dieter Ronte)

展览时间:2019年4月6日–2019年5月11日

展览地点:KUNSTRAUM VILLA FRIEDE,德国,波恩

凤凰艺术 波恩报道 采访/肖戈、肖潇 摄影/9mouth 撰文/责编/Sophie)

7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