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两性摄影指南: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730天

2019年4月6日,2019年(第十一届)三影堂摄影奖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揭晓。本届摄影奖主题为“转译”,多位国际评审从534份投稿中挑选出二十位入选艺术家,其中,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得主是来自成都的艺术家刘珂&晃晃;艺术家张兰坡获得媒体关注奖,艺术家汪滢滢获得骆伯年优秀摄影师奖。

以4位年轻摄影艺术家参加的群展“外象”为契机,三影堂自2008年开始向社会公众发布公告,进行三影堂摄影奖评选及展览作品的征集。今年,2019年度三影堂摄影奖共收到534份投稿,其中20位艺术家的作品被遴选入围第十一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

本届摄影奖的评委阵容包括:独立策展人、影像艺术批评家海杰,日本赤赤舍艺术出版公司的代表兼主编姬野希美,荷兰阿姆斯特丹FOAM摄影博物馆副馆长马塞尔·菲尔,瑞士摄影基金会总监兼策展人彼得·福伦德,以及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及艺术总监、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荣荣。

1

在本次展览中,观者不但可以看到人的状态与自然的痕迹,看到消费与传播图式与崇高的图像美学;从历史的宏观到真实的微观……譬如,卢杉使用网络现成品进行影像拼贴,制作成动画和照片,重构出一个介乎于虚拟与真实之间的世界,关注不同文化传统与宗教中对于世界的理解,以及当下社会文化与科学认知的连通性;唐咸英的《平行世界》巧妙地运用大面积的色块与或抽象或具象的结构,将无必然关联的画面并置并调和出微妙的画外音;汪滢滢在2015至2019年期间的数次“洄游” 至出生之地,在作品中运用文字、涂鸦、影像和图像并置,重新梳理和思考时代背景下的原生家庭问题,并完成自我身份的认知和情感伤痕的自我和解;陈江屿在作品《为了看见天空的画——致梦中的的伊卡洛斯迷楼》中利用3D建模和图像的合成的方式“重新解读与再造”了现代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宏大世界。

2

3

4

5

6

7

8

▲ 展览现场

虽然与西方在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相对完善的摄影教育体制、扶持制度和艺术市场规范不能完全相比,但随着中国影像艺术的不断发展,国内也有更多的艺术家跨界地参与到影像艺术的创作中来。值得一提的是,纵观今年所有的投稿作品,有一定数量的投稿者拥有着除了艺术家之外的身份或背景。可以说,这种作者的多元性,以及他们从不同的方式和角度通过影像这一媒介探索自我以及与世界的内在、外在的联系,正是与本次主题“转译”产生了意义与实践上的共鸣。

9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荣荣和映里致辞

“转译”的意义内爆于各个语境之下,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如何将自身的情绪、时代的错步与艺术性表达间架起有效的桥梁,以及能否将这种感受与思考再次“回译”至社会公众,便是是否实现艺术性“转译”的重要标准。作为北京首家针对摄影的展出空间,创始人荣荣曾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谈到,“我想作为一个摄影家,对我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发出声音。这个时候声音的转变可能就不是按快门的声音,我们跟社会、跟我们的公众产生关系。包括空间。这个就是三影堂的诞生。”

10

而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看来,今年是摄影术发明第一百八十周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人们已经开始习惯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张扬个性,并由此能够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考量生命和生存的时代逻辑。

11

▲ 阿姆斯特丹FOAM摄影博物馆副馆长马塞尔·菲尔致辞

12

▲ 赤赤舍艺术出版公司的代表兼主编姬野希美致辞

13

▲ 独立策展人,影像批评家海杰致辞

14

▲ 瑞士摄影基金会总监兼策展人彼得·福伦德致辞

生物体的新生来自于脱氧核糖核酸(DNA)转译遗传信息合成新的蛋白质,而同样的“转译”过程也正发生在中国新锐艺术家们以影像这一基本媒介为出发点不断开疆扩土的创作实践中。在2018年,一个重大的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这是生物意义上的转译;但在另一方面,从技术的层面上说,如何让我们的基因编辑技术避免脱靶的风险,以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性转变,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难题——即具体事件与时代结构之间的转译。

于是,当我们在发现、瞩目于这种断裂的时候,其实一些既有的社会结构的弊病,既有的社会运行方式依然在延续。我们其实在很多层面上,社会的层面、文化的层面,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去应对这样一项新技术革命可能给人的伦理、人的行为、人本身带来的很多冲击、挑战和难题。有很多新颖的东西正在扑面而来,有很多科幻的想象正在变为现实,有很多很多新的现象随着媒介变革、随着新技术革命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依然延续着一个旧有的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这彼此之间的冲突、搅合,是我们需要去正视和回应的。(林品)

那么,如何在简单的技术性“转译”之外,在观念与艺术语言上进行巧妙并具有生命触动性的呈现,对于艺术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譬如,就“转译”来说,这如同先将一段英文原文进行中文翻译,再从该中文翻译回英文,我们如何去理解转译中的失效内容?中间的差异性来自何处又去向何方?而艺术作品在被转译的空间中,能否得到高保真的意义重现?

在独立策展人、影像批评家海杰看来,他在这次评选过程中发现年轻的摄影师已经摆脱了媒介的负担,能够自由地穿梭在各种媒介当中去提问,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换句话说,当影像不再只是一种观看的技术、一种再现的手段,而是更可以被视为一种认知的部署时,或许它所“转译”的对象并非那么重要,“转译”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行为。换句话说,真实的不是目光或镜头所及,而是目光的建构本身,以及其中的主体与伦理意识,这也正是当代摄影艺术家们所必须面临的选择。

本届摄影奖除了三影堂摄影奖大奖之外,新增设媒体关注奖和骆伯年优秀摄影师奖。最终,张兰坡和汪滢滢分获媒体关注奖和骆伯年优秀摄影师奖。

15

▲ 刘珂&晃晃获奖现场

16

▲ 汪滢滢(右)获骆伯年优秀摄影师

17

▲ 张兰坡(左)获媒体关注奖

刘珂 & 晃晃获大奖

经过多轮评选,来自成都的艺术家刘珂&晃晃获得本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并获得奖金八万元。彼得·福伦德在颁奖现场代表本次国际评委团发言并分享了本次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得主刘珂&晃晃的作品感受:

“刘珂&晃晃的作品非常优秀,用了3年的时间集结了1400多张的作品,是非常个人和私密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刘珂&晃晃创造了新的拍摄关系,不仅仅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讨论,而更像一种相互表达和相互探寻的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两个摄影师进行互动,像孩子一样的玩耍游戏,并以日记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是摄影更是一个装置,观者可以在观看过程中发现更多细节。”

刘珂 & 晃晃自述

镜子,你离它越远, 里面的自己也离自己越远,只有走近,走近,走进,进入它,变成那面镜子……镜子面前,光亮熄灭了,一切的一切回归于黑暗……你遁入虚无,失去了你的身体。恐惧袭来,危险、绝望、失落、孤独,你徘徊在深渊的边缘……唯独那永恒的微光,直至你再次看到那面镜子。这是一场由我们亲手编织的梦,不承上也不启下的梦,这里也许残酷,也许冰凉,但不必相拥取暖,因为我们本身就是那团火焰。我们在梦里,在黑暗或是光亮的镜像里,生命在生长,在做梦,在受苦。这里没有对逝去的失落,也没有对未知的恐惧,没有束缚的理性,没有无聊的逻辑,时间在这里变成了碎片,无数个散落的现在、现在、现在……随手可得的现在。

18

▲ 刘珂&晃晃作品《走近这面镜子,走进这面镜子》

我们对着这块干净的镜子,尽情的燃烧,一次一次崭新的释放与连接,一次一次沉醉于与宇宙相连的孤寂。十五年前,我们相遇,说对方是彼此的一面镜子。于是,这面镜子就默默存在于我们之间。也许时间让它已经有些模糊,发出的光也许已经暗淡。但当再次走近时,那仅存的微光竟是永恒……它一直存在,在那里……这面镜子让我们置身于现在,却在过去中看到了未来。2017年起,我们开始每天为对方拍一张照片,就像每天观察裸露在镜子里的自己。暴露的危险,神秘的吸引,我们在镜子面前肆意的哭泣,欢笑,嘶吼,沉默,将所有的热情燃尽化作零散的灰烬。我们用尽全力的生长,每一天都像是结束前的灿烂。我们依旧纯真如初,单纯而危险。两年,730天,1460张碎片一样的照片,它永远留存在我们彼此的生命里。  这也许只是一场不愿醒来的梦,一次两个孩子的好奇之旅,我们梦呓般喃喃自语,也许不太清晰,也许音调怪异,我们深陷其中,如此迷恋的冒险,奇异的美。我们享受着步入其中,未知的旅程刚刚开始。在镜子面前,我们在手臂上纹上了最爱的诗,日夜交替,无穷无尽,去奔跑,去躲藏,突破到彼岸。

19

20

▲ 刘珂&晃晃作品《走近这面镜子,走进这面镜子》在展览现场

部分入围作品

陈江屿

出生于贵州省都匀市的青年,201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从事自由设计师,崇尚现代艺术,爱好摄影、手工、绘画。

21

《威尔顿学院》,2018,艺术微喷,30cm x 30cm

22

▲ 《花神咖啡馆》,2018,艺术微喷,30cm x 30cm

23

▲ 《分配餐馆》,2018,艺术微喷,30cm x 30cm

黄奕亮

职业法官,自由摄影师。摄影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言说方式,如果影像说不清楚,语言也是多余的,黄奕亮希望自己的照片能表达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或许他的照片只与自身有关,但它对他来说至少是真诚的。观看之道,更重要的是观望自己的内心,照片给人的体验,常常因人而异,黄奕亮希望观看者能在他的影像中得到开放式的体验。

24

选自《反射》系列,2011-2018,艺术微喷

25

▲ 选自《反射》系列,2011-2018,艺术微喷

26

▲ 选自《反射》系列,2011-2018,艺术微喷

胡雅静

2016-2018 硕士,毕业于中央圣马丁学院 摄影专业

2010-2014 本科,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 时尚广告摄影专业

获奖经历

Mullenlowe NOVA Award 2018 Winner

27

▲ 《心跳》系列,2018,胶片电影及胶片电影放映机

28

▲ 《心跳》系列,2018,胶片电影及胶片电影放映机

29

▲ 《心跳》系列,2018,胶片电影及胶片电影放映机

蒋斐然

蒋斐然关注家庭与⼥性母题,以摄影与动态影像为主要创作媒介,探索个⼈在追求主体性的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她早期的实验短⽚⼤多以意识流地⽅式叙说主观感受。2015年起,她开始寻找“虚构与⾮虚构之间”的表达维度,采⽤摆布摄影,重拟⾝份,场景和故事,试图打破“真与假”的伪命题,从⽽接近问题的实质,触摸那个可见又可说的模糊的交接点。

2011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学电影系MFA,作品曾展出于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2018);西岸艺术中⼼;中国美院美术馆(2017);浙江美术馆(2015);嘉道理中⼼,⾹港(2014);芝加哥地下影展(2011)等。

30

▲ 《先生在展厅》系列,2018,4x5 彩色负片/硫化钡艺术微喷,160cm x 203cm

31

▲ 《夫人在展厅》系列,2018,4x5 彩色负片/硫化钡艺术微喷,160cm x 126cm

雷安乔

20岁的雷安乔自学成师,透过摄影构建她心目中的乌托邦。作品弥漫复古、敏感和梦幻的气质,情感丰富而充满符号与隐喻。从事摄影创作不到一年,已先后受到《Fisheye》、《Lomography》、《VICE》、《Neocha》等中外媒体转载报道。

在2018香港国际摄影节、art experience gallery、f22foto café 等举办过影展。《校园欺凌》更被香港媒体香港01、有限电视視台、蘋果日報等进行访问报道。19岁于东京跟随日本著名摄影师橫浪修实习,同期与年轻艺术家Petra Collins一同参与过SHISHEDO旗下《花椿》杂志拍摄。

雷安乔的第一本写真《19.29》为自资出版,一出版即受到国际关注及支持,不但被不同媒体报道推介(self publish be happy, Lomography, Foto Room…),同时也被世界各地不同的书店、图书馆收藏购入(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美国、法国)。

32

▲ 《校园欺凌 01》,2018,喷墨打印,44cm x 30cm

33

▲ 《校园欺凌 02》,2018,喷墨打印,38cm x 24.5cm

34

▲ 《晋》,2018,喷墨打印,25.9cm x 40cm

李剑鸿

噪音/自由即兴音乐家。2008年开始以“环境即兴”为名在环境与演奏的相互关系中开拓创作新方向。2014年,作为环境即兴的一个补充和记录环境的一部分,摄影也成为他的创作的一环。跟音乐一样,作为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李剑鸿认为摄影最终也会回到自我身份上。

35

▲ 《决策者(一)》,2015,负片扫描/微喷,48cm x 60cm

36

▲ 《离开前的那个早晨》,2016,负片扫描/微喷,48cm x 60cm

李林

1974年生于山东东营,一直以来用影像去纪录自身的生存空间,探讨个人与景观空间的关系。同时也在用影像去纪录被遗弃的已成废墟的故乡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现实面前的个体命运和历史境遇。

37

▲ 出自《黄河农村》系列,2007—2018

38

▲ 出自《黄河农村》系列,2007—2018

39

▲ 出自《黄河农村》系列,2007—2018

李龙俊

1964年4月4日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市。延吉市摄影协会副主席

40

▲ 出自《鸭绿江》系列

41

▲ 鸭绿江边乡村火车站(珉汤),2015

42

▲ 在鸭绿江上放木排的朝鲜林业工人,2014

刘珂&晃晃

刘珂1977年生于四川成都。自幼跟随家人学习美术。现居成都。

晃晃自幼学习舞蹈。现居成都。

43

▲ 镜子,2017-2018

44

▲ 镜子,2017-2018

45

▲ 镜子,2017-2018

刘书彤

1986年出生于山东冠县。本硕毕业于山东师大摄影专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摄影工作室负责人。

长期影像专题作品有《大学毕业后的我(2011-2019)》、《爹娘的家什儿》等。曾获:“国家艺术基金”、“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三届入展并获“导师推荐新人”、“徐肖冰”杯全国纪实摄影展、“泰山文艺奖”、索尼“青年摄影师”等。

46

▲ 办公室钟表的9:00-5:00的一天,2017-至今

47

▲ 2013年8月27日至2018年8月17日,我工作时参加的159个会议,2013-2018

48

▲ 城市走过的路。2007年我来到城里读书,今年是参加工作的第七年,2018

卢杉

1990年生于成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以网络寄居者的身份在网络中搜集各种图像资源,使用网络现成品进行影像拼贴,制作成动画和照片,重构出一个介乎于虚拟与真实之间的世界。关注不同文化传统与宗教中对于世界的理解,以及当下社会文化与科学认知的连通性,试图构建一个多元融合的话语体系。曾入围三影堂摄影奖,M50新锐奖,圈子艺术青年奖。

49

▲ 坛城虫洞,2018

50

▲ 嘉年华,2018

51

▲ 金苹果,2018

吕廷川

独立摄影师,1971年生,山东临朐人,现居济南。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主要作品有《二战劳工幸存者》、《哭泣的菜农》、《华不注》。曾获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第一名,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金奖,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记录类金奖,入选2018年第五届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作品在大理国际影会、济南国际双年展、北京国际摄影周等展出。

52

▲ 出自《华不注II》,2015-2018

53

▲ 出自《华不注II》,2015-2018

54

▲ 出自《华不注II》,2015-2018

马塔

出生于1995年8月8日,现居西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很感兴趣,想尽可能的把这些联系通过影像呈现出来。

2013年开始拍摄“尘埃之城”系列照片,“禁忌传统”于同年开始进行拍摄。2015年完成“木兰”,开始拍摄“砼梦”系列。2016年自出版影集《尘埃之城》,2017年开始拍摄“中国梦”系列照片,2018年自出版影集《砼梦》,“默”于同年开始拍摄。

55

▲ 韶华,2016

唐咸英

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杭州。

56

▲ 平行世界NO.05,2018

57

▲ 平行世界NO.30,2018

58

▲ 平行世界NO.12,2018

汪滢滢

文学学士,独立摄影师,独立纪录片导演。作品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成人情感和个人身份认同的命题。 作品《洄》《四十:一九七六》得到多家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出版物:《四十:一九七六》 2018.11经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59

▲ 出自《洄》系列,2016

60

▲ 出自《洄》系列,2016—2019

吴国勇

1963年出生于中国湖北襄阳,曾为水利工程师,1992年南下闯荡深圳,现居深圳,自由摄影师。

61

▲ 广州珠海二号,2018

62

▲ 武汉毛家巷二号,2018

63

▲ 广州天河一号,2018

徐思捷

生于浙江宁波,201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在他的作品中,生发出一种具有自制与秩序感的视觉韵律,通常将摄影中的时间关系解构,使光从视觉客体转变为视觉主体,进行着空间实验的创作与研究。涉及主要创作媒介为摄影和装置,目前工作生活于杭州。

64

▲ 1mm/s, 方向盘,2018

65

▲ 1mm/s,风扇,2018

66

▲ 1mm/s, 车轮,2018

尤达任

1990年苏州生,现工作于旧金山。

67

▲ 一个下雨的夜晚,2016

68

▲ 小剧场,2018

69

▲ 桥,2018

张兰坡

祖籍湖南,生于兰州,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现任高校美术教师,工作生活于广东肇庆。

其作品通过持续逼近拍摄死亡,以达到重构生命图景的目的。在比‘生’更悠远辽阔的‘永生’世界里,从新探讨人性深处的两难之择——那是关于功与过、罪与罚、人性与神性,认知与判断、掩盖与昭彰的矛盾史。也正是这些矛盾吸引着他不断去展开思考与发现。

70

▲ 《巨人传》系列一,2017-2018

71

▲ 《巨人传》系列二,2017-2018

72

▲ 《巨人传》系列三,2017-2018

周裕隆

摄影师,1978年生,1999年自学摄影。现居北京、上海。 

73

▲ 牺牲者1019号,2019

74

▲ 牺牲者1112号,2018

75

▲ 牺牲者130号,2016

展览信息

76

展览时间:2019年4月6日—5月19日

主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艺术总监:荣荣&映里

展览执行:齐燕

7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