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 对话展望,2019年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说起展望,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假山石”系列。但从始至终,艺术家本人却从未停止过对于观念性雕塑的探索。本次于台北推出的个展“隐”则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显露出另一条串联起艺术家整个艺术生涯的线索。

扭曲的外形,光滑的表面,绚丽极致的色彩,随着观众视线自然显露着光泽。让人联想“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生命之美。这个新年,艺术家展望为大家献上了最新创作成果——《隐形》系列。

51

52

▲ 展望《隐形》系列,台湾诚品画廊展出,2019

展望,1962年生于北京,是中国观念性雕塑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其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坐着的女孩》已是美术史的经典,“中山装”系列则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新雕塑的开端。“假山石”系列曾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及伦敦大英博物馆首次收藏的中国当代雕塑品;同时也是旧金山迪扬(Deyang)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收藏陈列的首件中国当代雕塑作品。

53

▲ 艺术家展望,摄影:姜晓明

艺术史学者、评论家黄专在为展望个展“暂时什么都不是”撰写的学术文章中,对展望的艺术如此评价:“他的艺术实验像是一场在趣味、心性和感官世界中不断寻找平衡的智力游戏,它不断带来惊喜和高潮但却从来不提供清晰的答案,他是少数几位在自己设置的艺术问题中进行独立工作的艺术家之一。”

1993-1994年,展望创作了“中山装”系列。艺术家参照“蝉蜕”的现象,为布制的人体空壳穿上中山装并将之固定,以挣扎的外在形态与空洞的内核,隐喻当代社会和文化所处的困境。该作品也带来观念联想,即个体摆脱文化身份与符号的束缚,逐渐获得精神自由。

54

▲ 中山装躯壳 1#/Shell of Mao Suit No.1,铸铜着色,37×78×65cm,1994

1995年,展望对天然太湖石的拓形,实现了从空壳“中山装”系列到空心“假山石”系列的重要转变。展望用东方人的自然哲学中本质的东西-石头,与工业文明的产物—不锈钢相结合,把人们渴望借助天然太湖石回归大自然的假想与人造不锈钢所代表的社会现实相碰撞,诞生出的“假山石”却恰恰揭示了当今工业文明时代的“真面目”——扭曲的、永不生锈的、光鲜亮丽外表下的空洞的内心。

55

▲ 《假山石》制作过程

从1995年到2008年,展望迎来了他创作生涯中第一段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假山石”似乎已成为展望独特的艺术语言。从“假山石”到“浮石计划”、“镶长城”、“补天计划”、 “归还计划”等,围绕“假山石”这一媒材,艺术家做了一系列观念性雕塑实践,深入探讨雕塑客体与外部环境以及社会的关系和对话。

56

▲ 假山石 122# ,不锈钢板,188x100x4cm,2007

2008年至今,展望的艺术家创作逐渐的由外转而走向关照内心。从《心形》到《应形》、《幻形》、《象变》、《隐形》等,艺术家更关注于隐匿于作品之中更不被人发觉的内心世界,作品不再局限于“石头”这一介质,却实现了人与石、以及雕塑与观念合一。艺术家张晓刚曾对这一时期展望的创作做了如是评价:“这些年来展老师一直试图以极端的方式来破解人造石头给他带来的荣耀和魔咒,但这次可能是最‘彻底’的——石头成了一堆‘烂泥’。”

57

▲ 展望在创作《隐形》的过程,需要经历敲击、打磨、刨光、上色、火烧、降温等工艺手段

台湾诚品画廊展出的“隐”则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显露出另一条串联起艺术家不同时期重要作品的线索。不论是94年创作的“中山装”系列,还是2008年之前所创作的“假山石”系列,还是08年之后对“形”的重新建构,都可以用“隐”这一线索贯穿其中。 

在展览现场,艺术家实际上是把隐匿于作品之中的部分通过显露的作品使观众产生联想,由此整件艺术作品才得以完成。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言:“我实际上是把看不见的东西让大家看见,显出来,所以我做的是显。比如想象,想象是你看不见的,我就做出来给你看。同样,当我们看不到真相的时候,我就用假来提醒你。”

58

▲ 展望“隐”展览现场

“展望对于材料的精神性和造型都有自己独特的感知。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自己革新,但从来没有脱离自己创作的中心思想。他有着稳健的步伐和节奏,但每次呈现的作品都让人惊艳。”该画廊负责人赵莉如此评价道。

59

▲ 展望“隐”展览现场,作品:隐力,铝,41×25×21cm,2017 

在展览现场,我们发现,无论是工作上面对媒体,还是生活上面对亲朋好友,展望是一位追求真实的人,但他创作的却与“假山石”的“假”有关?展望的表达一向坦诚,但其作品又与隐藏的“隐”有关?这其中的碰撞很有意思。“凤凰艺术”专访艺术家展望,试图走进其最新个展的创作故事。

“凤凰艺术”对话展望

510

▲ 艺术家展望,摄影师:姜晓明

Q:关于中国当代身价最高的观念雕塑家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您不喜欢这种媒体传播的表述方式,还是对艺术市场的一种避而不谈?

展望:

我觉得艺术市场价格跟艺术价值不能完全对等。当我们谈艺术的时候,就不谈市场,当我们谈市场的时候,大概也不能谈学术。

Q:如果是以自我传播的方式,您会用怎样的语句介绍和传播自己?

展望:

实事求是,你也可以写中国观念性雕塑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Q:您上次在这个画廊的展览还是9年前的“反射”个展,那今年个展“隐”是出于什么样的机缘巧合呢?

展望:

一直合作。14年我们在香港巴塞尔合作过一次我的个展,主要展出作品包括《45度假山石》等。上一次展览是2010年的“反射”个展,是继200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型主题个展“园林乌托邦”之后,再一次对“假山石”系列进行深入总结回顾。

2017年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的“展望:境象”是我至今为止最大的个人回顾展,同样也是在两年后的今天,我也对两年前的展览做了进一步推进。包括之前在龙美术馆没有实验成功的(《隐形》系列),也在这里首次发表。

511

▲ 展望“隐”展览现场

Q:本次展览主题“隐”,您是如何理解的?

展望:

因为这次展览我主要展示的是最新实验成功的《隐形》系列。在挑选作品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一个巧合,这次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和“隐”有关。上一次展览我把落脚点放在“假山石”的“反射“上,现在这个展览则聚焦于“隐形”的“隐”。从“假山石”系列到“隐”系列是我事先并没有计划的事情,但我确实这几年来陆陆续续、不知不觉做了几件与“隐”有关的作品。所以从“假山石“的”假”到“隐形”的“隐”,似乎都没有逃出我自己的影子。

我觉得“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特别有内涵的字。“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中国的文人们似乎都有这样的情怀。但我的隐并非是对传统的解读,而是我自己的看法。

Q: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您是一位追求真实的人,但您创作的却与“假山石”的“假”有关。您热衷于表达,但创作的作品又与隐藏的“隐”有关。这其中的碰撞很有意思。

展望:

对,我实际上是把看不见的东西让大家看见,显出来,所以我做的是显。比如想象,想象是你看不见的,我就做出来给你看。同样,当我们看不到真相的时候,我就用假来提醒你。这是我的艺术特点。

512

▲ 展望“隐”展览现场

513

▲ 石隐/Concealed Rock,12件,亚克力、树脂,2012

514

▲ 小宇宙23,2012

Q:从“应形”到“隐形”,您对“形”是否也有新的理解?

展望:

总的来说,2008年之前我做了很多衍生的概念性创作,2008年以后,我就开始向内看。先是2009年做了《心形》录像作品,将关注点放在假山石的反射本身上,记录石头反射后变化的形,这个形的变化与心脏的跳动有关。

515

▲ 心形/Heart,录像,2009

《心形》之后我做了《应形》。中国古代画论中有应物象形之说,就是先有一个物件然后照着这个物件造形,我们叫它“应物象形”。但我的作品事先并没有这个物件,而是只有假山石反射后晃动的影像,我把这个影子的形塑造成一个物件,这就成了“应形象物”。这个系列在长征空间做了个展叫“应形”。是一个从石头的反射又回到石头的过程,像一个轮回。做完《应形》系列之后,我就继续思考,这系列雕塑有一个问题,就是我看不见反射的形的背面。

Q:就是说你反射过来的人形是个平面的。

展望:

对,没有背面,所以我在做立体的时候,就要编造一个背面。怎么才能获得三维立体变化而不是平面?所以我就想到干脆我自己成为石头,去变形我自己。于是我用超轻黏土先铸成人体然后再任意变形,就跟镜子变形我的身体一样,我与石头合二为一。在这个过程中,我其实是想得到一种彻底的自由。

516

▲ 展望《应形》的创作过程

等我做完这次作品之后,正好相反,我体验到的不是人的自由,反而是人与材料的自我束缚。因为人都是教育和知识的产物,所以很难回到原始状态,再柔软的物质材料也不允许你肆意妄为。

那我怎么能超越我自身和材料的限制呢?有一次在观察反射变化的瞬间我突然想到一个景象,如果一个人掉到火山熔岩里边,被流动的岩浆烧灼所产生的变化,与镜像反射的变化相似,但这个想象是立体的,如同我脑海中真实的发生,某种程度说是一种另类解放。

517

▲ 象变,黑白无声录像,播放长度:36分09秒,2017

而像素化,我当时想到的是印刷像素,是实现不可能物体运动的突破口,而数据化让3D打印的技术成为实现这种想象的工具。为了实现这个想法我就开始找各种人交流,当时策展人苏磊帮了我跟大的忙,介绍了很多科学界人才进行交流,最后,数学家用流体力学的大数据计算法实现了这个想法。我自己的形也是3D扫描之后数据化的产物。我们把数据化的人放在数据化的流动的岩浆里面就会发生反应,但这种反应是由公式来完成的,而不是由一个物体来完成的。这是一个从物体到影像到像素到数据再到数字和公式的一个渐进式的思考过程。

518

▲ 隐形6#/Forms in Flux No.6,流体力学与算法、3D打印、不锈钢手工敲制、热烤色 300×96×49cm, 2017

519

▲ 隐形堆,3D树脂打印、喷漆, 2017 

通过交流,数学家有一句话让我一下脑洞大开,他说因为通常你们认为世界本质都是物质的,但数学家不这么看世界,数学家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数字和公式。

Q:您的新作《隐形》中其实也有用到科技手段。所以想了解在您的观念性雕塑创作中,科技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展望:

我的关注点不是科技,而是科学。我们现在很多所谓跟科技结合的艺术,其实都是把艺术跟实用层面的科技进行结合。艺术不是工艺品也不是装饰品,它属于原理性的范畴,应该与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理论进行碰撞结合。本质上的改变才能完成艺术上的突破。

520

▲ 隐形20#/Forms in Flux No.20,流体力学与算法、3D打印、不锈钢手工敲制、热烤色 103×185×170cm,2017

521

▲ 隐形18#/Forms in Flux No.18,流体力学与算法、3D打印、不锈钢手工敲制、热烤色 179×116×70cm,2017 

Q:在如今装置与雕塑之间的边界愈加模糊、观念艺术由批判越来越偏向表达的这种趋向后观念主义的时代背景下,您觉得观念性雕塑是否相应的有所变化?   

展望:

是的,观念艺术早期是属于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但对当今的影响最大。因为观念艺术讨论的是人的判断力、人的态度,是内容的部分,而现代主义艺术主要研究的是形式。

我的观念性雕塑想法的诞生最早是在1995年,当时的想法就是如何把观念艺术的方法与雕塑的手工制作揉在一起。装置是观念与现成品的结合,以杜尚的小便池为代表,但雕塑跟现成品的区别在于现成品是工业产品,而雕塑是人通过工艺手段做出来的物,观念性雕塑依然是制造的产物,与观念的融合是深度发生的。而现成品是一个工业产品或者一个物件,现成品与观念的结合是一种概念与表意性的,比如小便池代表看不起你,书籍代表历史与文化等。

522

▲ 从左至右:拓地1,不锈钢,100 x 100 x 1 cm,2015;拓地2,不锈钢,100 x 100 x 1 cm,2015

人们认为观念艺术的诞生以去物质化为标志,他们排斥物质、排斥手工。所以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把绘画雕塑这种手工看成是低下的手工艺劳动。当我把观念跟手工融合起来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看到的是观念,而不愿意正视手工。而这恰恰说明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523

▲ 双重曝光,动态图像、手机、挂件,5件一组,2018

我不反对纯装置和概念艺术,也做过很纯观念的实验,比如拍卖一百块钱。但当你把手工融入之后才知道人类的想像力有多大。想象力不是凭空出来的概念,手工可以帮助扩展我的想象。手工艺对我来说,不亚于思想,而且我希望在手工能体现出观念,体现出人的思想,使得人的手工与思想合为一体。

524

▲ 展望“隐”展览现场

我觉得人类的手工与思想同样是非常独特的区别于动物的特质,这需要良好的直觉和感知训练、还有你的想象力、创造能力等。博伊斯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我的理解是人人本应该都是艺术家,可惜人人都很难成为艺术家。

Q:在从事艺术创作的同时,您也一直是美院的老师,现在的艺术生带给您最大的印象是什么?在教学方面您最注重的是什么?对现在的年轻学子们以及您工作室的学生们,有什么期望?   

展望:

现在的年轻人不屑上一代的艺术模式,他们想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模式,每个人内心都有这种想法挺好的,因为每一代人都要创造自己的世界。

525

▲ 展望“隐”展览现场

现在资讯发达,年轻学生对于新动向的敏锐度比我们那会儿强多了,但他们的想像力并没有真正的打开,也没有对艺术创造产生真正的兴趣。我觉得培养年轻人的兴趣和让他们成为一种有意思的人,比教艺术更重要。什么叫做一个有意思的人?首先你要对任何事物有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战斗力和执行能力强,解决难题的能力也强。并且你愿意深挖自己。

64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