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凤凰艺术 专访 |“水墨现场”许剑龙: “传递一个东方的声音让世界聆听”

近日,当代水墨艺术展览首届“水墨现场 INK NOW”在台北花博公园开幕。水墨现场从“不至于艺博,无穷于水墨”(More than Art Fair, More than Ink)的理念出发,讨论水墨的文化根源以及未来发展的关系。

展博会带来了首个由香港艺术家黄宏达创作,机器人 AI Gemini 完成的“科技水墨“人工智能作品,结合了传统山水笔墨与电脑运算。是否可算作是对去年年底艺术界第一幅人工智能成交画作的回应?黄宏达告诉我们,他的作品不局限此,不仅仅为可预知的机器生成和数码印刷,而是将数据植入机器人,再由它随机的进行虚拟写生。作品第一次推出,便已销售5件,可见市场对“科技水墨”的接受度。

1

▲ 黄宏达,《逸003》,水墨纸本

与大部分艺术展览会不同的是,该展览空间由台湾筑巢奖设计师刘冠宏精心打造,以中国四大名园—“留园”为灵感源泉,将水墨作品中独特的“东方根性”与建筑美学相结合,观众的观展体验直接上升至美学体验。

3

4

5

6

▲ 展览现场

展览还呈现了由c@ns project画廊筹策的乌龙画派的部分作品。乌龙画派主要指台湾地区成长和创作的艺术家群体组成,他们不仅拥有与中国血脉相连的相同文化渊源,经过日本殖民的美术教育,他们也逐渐熟悉西方美学,并对其融会贯通,在传承和变革中刻画出新美术潮流。

7

▲ 萧长正,《秋意》,木,c@ns project

此次水墨现场更为观众奉上了为期三天的讨论水墨与未来的学术论坛。论坛由艺术总监王焜生策划,邀请诸如艺术家徐龙森,香港画商及策展人张颂仁,太和画廊创办人贾廷峰等为主讲人。现场,主讲人与当代水墨的实践家们,以及观众共同交流当代水墨的进程及发展之路。思想的火花互相碰撞,收获颇丰。

据了解,水墨现场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主展区“,”公共艺术区“,”大师特展区“,”人工智能与艺术“,”学术论坛“。它从展览、公共艺术、策展、学术与哲学的角度,对传承百年的东方水墨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以及古今时间轴进行梳理,并期望能推动中国经典艺术的当代化以及未来化进程。

8

9

0

▲ 展览现场

除人工智能作品外,水墨现场呈现的另一些作品,力图打破对水墨的传统认知。不仅在媒介上涵盖不同材质的作品,如装置、雕塑、绘画、摄影及影像,更不拘泥于亚洲艺术家的作品。在水墨现场贵宾室,由日本京都思文阁画廊(Shibunkaku )带来的的近来在社交媒体上大热的瑞士籍画家康拉德·荣·科德利(Conrad Jon Godly)的个展“暗即是明(Dark is Light)”。用创始人许剑龙的话来解释,策展在于发掘并呈现不同作品的内在关联,康拉德·荣·科德利的绘画尽管是来自于西方人的传统表现油画,但其精神与美感却与此次展览的主题有内在逻辑关联,且于东方水墨美学不谋而合。当代水墨可以是多元的,不必拘泥于形式或材质,艺术家也可以超越国界和地域概念。

11

▲ 康拉德·荣·科德利,《暗即是明 No.7 》,油彩画布

当下的当代艺术正处于西方叙事的发展之下,身负传承东方文化的任务,艺术家们有意识地探究关于水墨精神,思想,哲学及未来发展,导论全球化下的水墨生态。太和画廊的创始人贾廷峰笑称,他的当代水墨之路可谓“孤独求败”之路,作为开路者,需要承载大量的失败,从十年前没有一个买家到今天阶段性的成功,是理想和对中国文化的坚持在支撑自己不断前行。任何根植于历史及人文的作品,诸如当代水墨,在传承历史的同时,必须融入当代人的情感及关注点,以作品和灵魂打动人,这其中并没有东西方的区别。

诸如此次展现的艺术家之一,徐冰,便是以文字为手段,他的“英文方块字书法”便是一种看起来像中文,但实为英文的书写形式,力图打破东西方的壁垒,转化人们对固有文化的认知。

12

▲ 徐冰,《文字山水》,水墨纸本,122×+370cm,2001,羲之堂

主展区-聚集亚洲画廊精英翘楚

水墨现场的主展区汇聚了近30家跨越中国内地,台湾地区,香港,东南亚及东北亚的画廊,其中有不少长期推广水墨艺术的艺术机构,例如来自香港的汉雅轩,3812画廊;北京的艾米李画廊与太和艺术空间、上海的言午画廊;日本京都的思文阁;台北重要代表画廊包含采泥画廊、大象艺术空间馆、高士画廊、侨福芳草地、意识画廊等。大象艺术空间呈现了侯珊瑚和陈念慈的抽象水墨作品;思文阁带來日本先锋抽象書法家井上有一及杨泳梁的都市山水影像作品。

13

▲ 余承尧,《青绿山水》,水墨纸本,69.5×134.5cm,羲之堂

14

▲ 老赫,《水墨思维·天石·与时间有关系吗系列之三十四》硬质纸水墨,119x90 cm,太和艺术空间

15

▲ 陈念慈,《谷雨》,水墨纸本,138x70cm,2018,大象艺术空间

致力与在全球化语境中探索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古今传承的言午画廊,带来二位古典风格的水墨画家作品,賈宽幽默亲切的人物群像作品,以如儿童画般的活泼氛围,转化了古典水墨人物的靜止姿态;李小可的山水画,传承山水古风,将其带入当下。艾米李画廊展出了高茜、金沙、康春慧、张见等艺术家作品,展览以传统花鸟宫廷画的当代诠释,呈现秀雅的具象写实风格,描绘宗教及物象意识结构。

16

▲ 贾宽,《艳阳天》,水墨纸本,70 x 215 cm,2018,言午画廊

17

▲ 李小可,《水墨山魂》,设色纸本

18

▲ 高茜,《游仙窟之六》,设色纸本

19

▲ 金沙,《对话达芬奇》,设色绢本

20

▲ 张见,《山桃红》,设色绢本

大师特展区-古今大师齐聚一堂

大师特展区由羲之堂、艾米李画廊、思文阁、和 c@ns project 所策划,呈现六大主题特展:由羲之堂呈现以水墨大师林风眠、吴冠中、赵春翔、朱德群、余承尧、刘国松、袁旃、李义弘等人作品,对照探索当代水墨语境的徐冰、徐累、李津、彭薇、郝量、肖旭、李华弌等多位先驱艺术家的创作,呈现二十世纪初期至今,水墨媒介及创作面临的西方艺术冲击及几千年历史传承中的探索及创新,艾米李画廊则呈现艺术家刘云和王鉴的不同风格及形式的水墨作品。

21

▲ 林风眠,《理发图》,设色纸本、镜框

22

▲ 吴冠中,《清奇古怪》,设色纸本、镜心

23

▲ 赵春翔,《光耀》,设色纸本、亚克力

24

▲ 朱德群,《雪夜》,设色纸本、亚克力

25

▲ 徐累,《茫》,设色纸本

由 c@ns project 带来的“台湾乌龙画派”,展览以于彭、郑在东、许雨仁、周于栋、王万春、萧长正等一群出生在1949 年前后的台湾地区艺术家群体为重心;思文阁则带来来自瑞士的摄影艺术家的Conrad Jon GODLY在 2007 年后重拾画笔的作品,他使用油画浑厚的肌理,以抽象色块描绘棱角分明,瞬息万变的山脉景色。

26

▲ 于彭,《渔父江湖间》,水墨纸本

27

▲ 郑在东 ,《世说新语——绝妙好辞、兴致正浓、支公好鹤》,书画长卷

28

▲ 许雨仁,《横看成岭,侧成峰》,设色绢本

公共展区-水墨的当代性表达

侨福芳草地带来郑路的不锈钢雕塑作品“淋漓—江澜”,其旋涡状水流,凝结在空间中,水滴的汇散及水柱的流转,都体现在雕塑中。采泥艺术旗下的李光裕作品“双趣”,将水墨卷轴化,穿透在立体空间中;许雨仁作品“粗笔系列”,则在静态的纸本中,透过笔、墨、水的混合形态,传递动态的视觉效果。汉雅轩携手艺术家叶伟立,展出曾参与2016 台北双年展裝置作品“叶伟立与叶士強“之节选,包含生活物件及一面古琴。意识画廊的徐永进笔墨作品,则在禅室中展出。

29

▲ 郑路,《淋漓—江澜》,不锈钢

来自高雄的荷轩新艺空间,引介艺术家洪根深的复合材质绘画,深幽交缠的构图,代表台湾南部工业区。3812 画廊则推出艺术家黃宏达发明的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水墨艺术家“AI Gemini”创作的水墨作品系列“逸”,结合传统山笔与墨将科技电脑运算相结合,让人反思创作主体、著作权、人工智能及作品的艺术价值等当代艺术语境下关注的一些大议题。

30

▲ 洪根深,《人间风景》,亚克力彩、墨、纸、咖啡渣、树脂、画布

学术论坛-反思

艺术的真谛在于提问而非解答,何为当代水墨的未来及当代化道路?也许答案是多元的,不可定义的,无论是什么,此次水墨现场用同源的文化将两岸三地再次汇聚在一起,某种程度上也在传承着“东方根性”,并使之广泛传播。

此次水墨现场INK NOW的发起创始人许剑龙(Calvin Hui),同时也是一名资深收藏家、艺术顾问和策展人,他强调水墨现场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博览会,亦不仅仅局限于展览日,它是一个展示和交流文化艺术及思想的平台。作为将东方文化及水墨文化当代化,国际化和市场化表达的先行者,他希望可以将更多的声音传递给观众。

31

▲ 水墨现场INK NOW的发起创始人许剑龙为观众导览

在谈到当代水墨精神时,许剑龙认为传统水墨与当代水墨的关系其实在于传承而非完全颠覆。水墨当代强调的“东方根性“也体现为“天人合一”精神,也就是人与环境的互动,当环境发生变化,我们的艺术作品也自然会呈现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不同,因此水墨现场所倡导的“东方根性,当代表现”亦可被看作是自然发生的。作为艺术家,与其追寻不可知且随时变幻无穷的市场,更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做好自己,呈现自己的价值。用此次参展艺术家徐龙森的话来回应便是“水墨和世界不关我的事,我只代表我自己”。

在“水墨现场 INK NOW”的最后一天,“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倪立与创始人许剑龙共同开启了一段关于当代水墨的对话。

凤凰艺术x许剑龙

33

▲ 水墨现场INK NOW的发起创始人许剑龙

Q:在水墨现场的论坛上,有人说现代性是西方的产物,水墨的现代性也可以被认为是“水墨在西方语境下如何的生存和突出”。谈到将中国水墨推广给西方,这其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许剑龙:让西方人接受我们的文化的确有挑战。对西方艺术市场来说,中国艺术可能只是他们看世界的艺术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亚洲艺术中有中国艺术、韩国艺术和印度艺术等,因此我们的声音对他们来说可能没有那么响亮。

而且他们真正理解到的中国艺术可能是比较浅层的,或者仅仅是根据自己的视觉经验和审美口味进行选择,也或者是在认识他国艺术文化时本身带有的自私。当作品与自身的意识形态产生联系了,他们才会产生共鸣,但如果没有涉及到他们本身的知识结构,他们就会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这可能导致两种状况的产生,一种是更不愿意去学习和了解,一种更想了解,但后面一种状况较少。

34

▲ 王璜生,《不生不减》,设色纸本

当一些西方媒体或画廊主观地挑选中国艺术家或者水墨作品时,往往也会影响到他们受众的口味和认知,令其更加主观和片面。所以我在两岸三地,以及伦敦,整合手中的水墨资源以及团队,想真正做深度且有策略性的水墨推广。

Q:在这种情况下,在你的层面上如何去推广水墨?尤其在西方语境下?

许剑龙:作为推动者,首先要站出来,同时表达自己所代表的形象和专业领域。在推广时所用的语言和沟通方式很重要。我很有信心做到更新他们对中国水墨的固有印象,同时引发他们对中国水墨的好奇心和兴趣。

35

▲ 樊洲,《水墨氤氲》,纸本水墨,62x42cm,2011,腾化艺术画廊

这其中讲究策略,策略是指从专业角度如何规划,在合适的时机,场域和合适的人进行合适的对话。这些策略的背后根植于我的个人经验和想法。同时我也希望可以连接到一些在水墨艺术领域更专业的专家、艺术家及画廊。一个人也许很难做到,但是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打开一扇门,创立一个平台,邀请一些重要的、有想法的同时能够解释我们理念和价值观的个体,进行交流。

36

▲ 刘知白,《云山清流图》,纸本水墨,68.6x137.5cm,2001,库艺术

我不认为这是一种野心,或者说争取所谓的“话语权”,“话语权”是一种比较有侵略性的说法。在别的市场,以自己的专业和策略,做一场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强加自己的价值观给别人。我也了解对方文化,因此自己更会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推进这种平等的交流。

37

▲ 张琪凯,《丁酉-1》,复合媒材

Q:能够平等交流也是一种话语权。

许剑龙:我们需要在不同层面看待这个问题,你现在无法要求,要在某个大的层面和平台和他进行平等交流,可能这个要求暂时还做不到,因为他人有他人固有的价值观。

我们在一定范围内开始做,把每一步计算的很准,走的很对,一步一步来。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长期工作。我可以一个人先做,但也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士可以加入其中,慢慢扩大影响力。

38

▲ 萧长正,《梯田》,木,183x31x32.5cm,2000

Q:什么是当代水墨的精神?毕竟传统水墨讲究的保存性和价值,与当代的某些审美和价值体系相悖。

许剑龙:表面上看的确是矛盾的,但其实并不矛盾。我们可以单纯的将水墨看作是媒介和艺术表现,也可以超越媒介,把它看成中华文化、历史和价值的外延,看到其中的精神性。亚洲和中国观众比较容易与我们的文化根源及水墨产生共鸣,但我们已进入到一个新时代,无论是艺术家的创作,还是藏家在收藏水墨时,都可以更加个性化,甚至“颠覆”传统。

39

▲ 李厚,《2006.秋》,水墨、纸本,59.5x59.5cm,2006,涵艺术

过去的艺术家和收藏家没有网络,可能连旅行和得到海外资讯的机会也很少,所以他们偏重于生活环境,自然、人、天及宇宙的关系,我认为这是我们的“根性”。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其实是没有冲突,艺术都在是讲述和表达与世界互动时得到的经验。

40

▲ 散子,《清晨》,布面油画,120+x+100+cm,2013,图片由唯美艺术画廊

时代在不断变化的同时,生活也随之变化。当艺术环境、收藏环境都有所改变时,我们不需要那么顽固的要求水墨一定要遵循如何的标准,这样会把自己局限住,甚至扼杀中国水墨的未来。现在的艺术都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表达个性化。但我认为一些基本功底,还是需要去研究,学习与欣赏的。因为这是我们的“东方根性”,所谓根性并不是过去,而是一种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看到我们的文化及身份。通过作品去表现一种精神。

41

▲ 刘国松,《八月在丝绸路上》,设色纸本

Q:对一些艺术家来说,可能在个人创造上并没有局限,可是有时候也会受市场影响。

许剑龙:人是环境的产物,但是我们的文化根源是相同的。市场的某些现象是短暂的,可变的。我们经常拿一个时期的数据或者拍卖数据来定义什么是“遇冷”什么是“火爆”,或者某某流派的水墨。但跳开来看,这些定义性的语言是否能够最后被艺术史所记录和认可?亚洲有很多的水墨艺术家,在商业环境上被推广的只是小部分,但这小部分艺术家们可能是体现了某种价值的,当然不是说其他人没有价值。

42

▲ 白明,《席纹经书》,水墨纸本

因此不要单一的去看市场中的某些暂时性现象,除非是具有产生广大影响的,那才可以让我们作为标杆去分析。

Q:市场对当代水墨的接受度如何?

许剑龙:我觉得还有很多发展空间。水墨现场的运营其实比其他以西方话语权为主的展博会更有挑战性。大部分画廊都主要是其他西方叙事下的当代艺术作品,单纯做水墨的画廊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主要采用邀请制,来邀请画廊参加。

43

▲ 谷文达,《水墨世界》,水墨纸本

把这个平台好好建构起来,把一个既有的概念和认知去打破。我没有去复制别人的模式,而是打造了自己的路。

Q:你希望通过创办水墨现场传达何种价值?

许剑龙:我只是希望把市场中的某个声音可以传达给大家,以分享为主。也希望可以发展下去,培育越来越多的观众。本周在台北同时有四个艺术展,除了水墨现场外,其他三个其实都差不多。大家追求国际化,整个市场国际化了,也有很多艺术家走国际化的道路,认为只有国际化才能够得到认可,我其实并不认可这样可悲的价值观。

44

▲ 杜海铨,《理性的乡愁》,设色纸本

因此我打造了这个平台,希望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也希望可以在海外其他地区做推广,就像养育一个孩子,希望他可以快快成长,我们也可能明年会来中国大陆。

45

▲ 李水歌,《黑猫》,水墨纸本镜心

Q:对藏家有何建议?

许剑龙:收藏作品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但也要多追求这方面的知识,多听听专业的意见,我们的平台挑了很多好作品分享给大家。

选择作品时,我也有我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我认为好作品本身是在和观众做交流,当然也需要概念的加入和技巧性的表现,不能空有概念。

64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