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刘毅:公共艺术不只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光语者”降临上海铜仁路

2018年年末的夜晚,“光语者”缓缓亮起。这些“光语者”实则为7座2.2米高的霓虹灯光装置,就坐落在人来人往的铜仁路88号附近的人行道上。当夜晚降临,他们便会发出桃红色的光芒,映照出这个城市的温暖,也映照出当下公共艺术与城市的联系。

时至今日,“公共艺术”早已不仅是在城市的某个空间放一尊雕塑那么简单。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灯光设计、空间整体识别系统、街道家具及活动记录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都被融入“公共艺术”的创作方法,几乎没有限制。

▲ 88铜仁路展览现场

艺术的公共性、民主性和参与性是公共艺术存在的必要条件,故此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依赖多方的沟通、谅解和包容。在实行层面,又环环相扣,体现出工业化社会之下特殊的艺术属性。由此,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也会间接折射出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 《奔跑》刘毅 2012

“邂逅光语者”的受邀艺术家刘毅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解释自己的公共艺术作品:

艺术家加公众等于一场日常的演出,而这就是我作品的公式——艺术家50%,公众50%,等于100%。但是随着作品的出现,这个艺术家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弱,而公众的比重则会越来越高,直到最后会变成作品+百分之百的公众=日常的一场演出。

▲ 《蛇亭》刘毅 2013

▲ 88铜仁路展览现场

邂逅光语者

▲ 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铜仁路地处静安区核心地段,闹中取静,人来人往中具备独特的精致。刘毅在实地考察调研这里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由此创作出一批和过路行人相互呼应的“光语者”。“光语者”的身体形象犹如日常生活中的人,但它们头部却很特别——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耳熟能详的事物,比如温暖的袜子、植物还有漂亮的包,正好也与这条马路上的门店属性相符。“光语者”就像是一个个误入凡间的精灵,在与行人的互动间,变成“真实有温度的人”。

88铜仁路是盈展集团旗下“Moment瞬间”品牌的代表项目,第一次引入公共艺术项目,便是希望通过艺术和所在地区民众的互动建立起真正富有意义的关系。

▲ 展览现场 ©️刘毅

在这个充满各种光的大都市里,88铜仁路传递的艺术之光,不仅点亮街区,也点亮我们的生活。

对话“凤凰艺术

刘毅:

在整个城市的发展进程中,艺术、设计、商业是一直客观存在的,它们独立,又互相牵连。公共艺术需要空间来展示,需要有公众的环境,而商业空间或者品牌具备这样的条件。商业有时也需要艺术来共建品牌的“软”实力,提升自身影响力。与此同时,公众也需要消费。所以,公共艺术、商业与公众“合作并共存”。当然,从艺术的创作角度来讲,艺术家做自己作品的时候,他不会去考虑这些,更多的是一个创造过程,更关注于作品本身。但在做公共艺术的时候,却不一样,有特别的工作方式,很多时候是来自于商业机构、商业空间,商业品牌的委托性创作。

我们一直就生活在一个商业的环境里面。所以,商业和艺术都不陌生。艺术也许会给商业带来一些新的血液和能量。当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中出现,会包含经济与消费的因素。也许,对于委托方和艺术家来说,公共艺术和文化生产,消费就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工作”和“艺术工作”合作的方式。各自负责其“工作职责”。因此公共艺术不只是一个艺术家个人的创造。它更像是一个整体的“事件策划”,策划在什么条件下?什么目标?什么主题?什么预算?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选择什么作品?放在何处?谁会来看?怎么互动?如何执行?如何推广?如何管理?如何协调各方工作?等一系列工作。所以,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这一条单线,而是复杂的,多线交织的多方合作特性。这里会有很多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的采用,包括艺术家创作前在地性的研究,委托方选择艺术家的方式,策展人介入策划工作等等,这都是公共艺术的特性。

Q:那您这次在创作这组作品的时候,有碰到一些比较棘手的点吗?

刘毅:作为艺术家,我觉得很顺利。因为大家都配合的非常好,特别是这次所有参与人员的工作能力都很强。他们分别在各自的职责上做了好多工作。如果有棘手问题,也许在他们那里已解决。每个流程都比较顺利。从创作手稿到现在也就经过了40天左右。

Q:您觉得公共艺术到底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到去推动城市更新?

刘毅:如果做的好肯定是有推动作用。做的不好,也许就会走到另一个反面。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公共艺术对城市来说有许多的功能,比如体现当代城市精神,拓展城市人文空间,提升当代城市审美的功能。也有增加城市魅力,美化城市,彰显城市品牌的功能。当然还有针对公众,滋养城市中公众的情感,强化公共空间中的身份认同感的功能。这些都是公共艺术能为城市所带来的价值。

但同时也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了,公共艺术热度持续升温,大城市更新的速度也很快,公共艺术在这个环境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如何发挥作用?很值得我们反思。是不是需要那么多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怎么做才是适合于当下的?不造成浪费的?不多余的?如何与城市更新稳步配合?

我想这其中是需要一个度的。城市提倡“微更新”,那么公共艺术也许要“轻轻地做,小心地做”。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评判机制。要有调研、研究,评估。要考虑在地性和可持续性,包括作品的环保性等等。“新形态的”,“有机的”公共艺术应该会慢慢显现。

我希望有更多社会各领域的专家一起来研究公共艺术,而不只在艺术领域讨论公共艺术。因为公共艺术不只是艺术工作。它其实带有很多复杂的社会联系,是需要社会不同背景以及不同的公共艺术相关人员一起去研究、呼吁,从而来制定一些更有效的方法和机制来服务城市。

Q:其实像日本的越后妻有,还有德国的明斯特雕塑展之类的项目之所以会持续下去 更多是因为当地居民对自己的城市有种归属感,但是在上海的很多年轻人其实都是租客,户口限制了他们对这个城市归属感,在这种基础上您觉得如何将艺术真正地介入到上海的大众中呢?

刘毅:首先,想让艺术介入大众最好就先“弱化”艺术,让艺术更为日常!公共艺术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下,艺术走向日常生活化,生活又越来越艺术化。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对大众来说应该越来越不陌生的。

其次,作为公共艺术创作者也许要转换身份,公共艺术不是画廊和美术馆里的精英艺术,艺术家可以从自我表现到能为公众而创作作品的转变。我有一个创作公式,从开始创作“50%艺术家+50%公众=一场日常演出”随着作品的发展最后艺术家会消隐“作品+100%公众=一场日常演出”。

▲ 公式图

当公共需求成为创作方向时,也许艺术家身份还会转换成社会志愿者,活动家,其他工种的工作人员,从而出现“新形态的”公共艺术。

种子星球中孩子与艺术品的互动

再次,相比艺术欣赏,公众市民更注重日常生活的品质,所以公共艺术要考虑人的日常活动、行为方式与环境的关系。

▲ 《嘿,人类!》展览名称:上海星空Ⅱ 地点:余德耀美术馆 2017

公共艺术一般不是高高在上让人们仰望的,而是让人感到亲和,可以与观众的情感经验发生关联或互动的,是可以与之产生某种心理交流的作品。

▲ 展览现场 光语者

另外,还是要不断参考国外经验,摸索并不断完善适合本土公共艺术创作机制。有好的机制,相当于有个肥沃的土壤,无论是“公共”还是“艺术”都能一起茁壮成长。

(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Q:作为此次策展人,您如何理解这次展览的主题和作品?

沈奇岚:都市之中,人与人总是擦肩而过,若能邂逅,若能有一些美好温暖的相遇,那是当下最珍贵的事情。《邂逅“光语者”》,是一份给到冬日的上海的礼物,让人们在匆匆的步伐之中,抬起头来,重新省视这个世界,也重新珍惜相遇的瞬间。 刘毅的作品非常灵动,捕捉到了都市行走的节奏,远远看去都是在行走中的人。他们在路上各自发光,仿佛一场突然到来的剧目,让我们惊喜。

Q:您觉得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公共艺术会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沈奇岚:公共艺术在这个时代,更关注的是人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公共艺术创造的并非是某一个静态的作品,而是通过作品抵达一份新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像“光语者”这个作品,它让人们对铜仁路的那一段街区有了新的感知,他们会重新打量这条天天经过的街道,发现新的美。这就创造了一份新的关系。在晚上,“光语者”更是成为了一道新的风景,而且是有故事的风景,并非是普通的灯光装饰。这些有故事的“光语者”在最大程度上与这个都市里有故事的我们 有了共鸣。 这份共鸣,使得这件公共艺术作品特别有温度。好的公共艺术,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容器,可以装得下这个城市的情绪,并引发共鸣。

Q:现如今,世界各地都在以艺术介入城市这种做法来推动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您如何看待这种发展趋势?

沈奇岚:以艺术介入城市并推动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是个很有趣的趋势。如果我们冷静地去看这个趋势,必须要明白,这对艺术家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城市发展和更新需要理解的城市问题是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的,在创造相应的艺术作品时,并非是工作室里的艺术,而是要涉及居民、社区、政府、商区等等共同体,才能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创作。只是从工作室里搬一个作品出来,是不能满足这份需求的。这个趋势要求参与其中的艺术家,必须更有理解力,更富有创作力,更强大,更善于倾听,同时更能综合各方诉求,以艺术的方式去解决,或者联合其他领域的人一起解决。这是个更大的挑战,不是所有艺术家都能胜任。在这新的一波潮流中,需要更懂艺术的商业领域的人,和更知道世界未来图景的艺术家,才能有好的对话和新的创造。

关于艺术家

刘毅,从事艺术与设计的实践、教育和推广。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负责人、副教授。上海创意工作者协会理事。61CREATIVE创办人。作品涉及公共艺术、多媒体、装置、雕塑、家具和视觉艺术等领域。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与设计展览。参与策划众多当代艺术与设计领域活动,“光影中国”灯光艺术节策展人。2016年,担任上海艺术设计展之“设计加油站”和“设计域动”策展人。2016年,担任上海种子Shanghai Project公共艺术项目研究员。

64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