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当代艺术、古镇文化和旅游再造——几点当代艺术中心开幕论坛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当代艺术也出现了新局面,即融入乡村和古镇,活化、更新和再造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态。江南水乡自古闻名天下,江南古镇也在当代的旅游文化中独树一帜。然而雷同的旅游和消费内容,又使乡村和古镇经济文化的活化面临形式匮乏和后坐力不足的困境。

应运而生的古镇艺术节、戏剧节或乡村-田野公共艺术节像核爆一样遍地蔓延,艺术作品像赈灾物资般空投而下,置于乡间田野、社区街道和城市空间。原本是激活当地经济文化和审美生活的初衷,最终只是借尸还魂,把工作室中的作品搬进公共空间,仿佛这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毫无关联,扑通落下的作品假借所谓“在地性”之名就可获得合法性一样。

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套一句俗话说,任何缺乏所在地之基本田野调查、基本社会经济现状之了解、基本历史文化之脉络梳理,未能对作品与展示空间之基本形式结构等基本创作条件有所考虑的“在地性”都是耍流氓。

61

▲ 几点当代艺术中心眺望湖景

几点当代艺术中心位于江苏省昆山市的锦溪镇,锦溪是一个尚未完全开放的古镇。依傍莲池禅院、与陈妃水冢隔水相望,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入驻当地的当代艺术机构。2018年11月28日举行了国际驻留项目开幕展,试图将当代艺术引入这座依然保留着传统特色的小镇。正因为在地研究、当代艺术与古镇活化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且并非空投而下的产物,所以几点当代艺术中心的开幕论坛以“当代艺术和古镇文化、旅游再造”为题,邀请姜俊、郑婧和刘毅三位嘉宾,从历史脉络和实践案例的角度来分享和反思当代艺术,尤其是公共艺术与相关经济文化现象的关系。几点当代艺术中心希望凭此抛砖引玉,更细微未来能在严谨的调查研究和探索下,推动当代艺术与锦溪乃至江苏地方文化的关联。

62

▲ 论坛海报

以下是姜俊的部分讲稿:

非常感谢大家能够来到锦溪几点当代艺术中心,我们今天的论坛是关于乡村再造和旅游开发,以及当代艺术在这里旅游文化有一个怎样的角色,我们也希望展示一下,今天在当代艺术的操作当中,公共艺术能形成一个怎样的在地性,就是说和我们所在的是这个镇能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我们要说什么是公共艺术,或者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非常多的大的艺术节。当代艺术如何在城市空间中而不是在美术馆空间中这么一个贡献以及所谓艺术和城市文化生活和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那么我现在想先做一个非常短的对于今天新的美术馆发展的一套模式作一个解释,也就是说从2000年开始出现一种新的美术馆发展的潮流,美术馆我们以前看到的基本上都是作品静止的陈列在那边。但是能从2000年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当代艺术方式,慢慢地变成一种潮流,那就是美术馆的一个剧场化的一个演变,也就是说美术馆慢慢地变成了一种剧场,而它可能循序渐进的在3个月之内会有这么所谓一个艺术的呈现,它非常剧场化,非常参考性,而另外3个月马上又换一个剧目,因此美术馆和剧场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变成了一个非常紧密的非常强关系的一个状况。

以下是三位嘉宾的对谈:

姜俊:我们先开始第一个问题,我刚刚讨论里面展示了乌镇戏剧节,这块主要是郑老师在做,这次是户外戏剧的一个策划。这个模式,观众加进去的时候其实所有的观众在看,互相在看,在看的过程中,其实每个人也就是演员。我们在研究各个不同的艺术节当中,有怎么样一个机构来操作,如何协调每个人,每一个环节,最后使得每个观众都有好的体验,我不知道乌镇在这方面是怎么样子操作的?请郑老师介绍一下。

66

▲ 右:刘毅 中:姜俊 右:郑靖

郑靖:我们的公共艺术教学一直在努力把学院打开,要进入社会,做一个无墙的学院。对公共艺术教育来讲,要主动的走出去,走向公众,不能闭门造车或者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的走到实际的公共空间当中,和公众进行接触通过艺术作品进行交流,这才是公共艺术主要的研究基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来反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每次在我们组织一个创作实践时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整体构架之下。可能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个体去构思一件作品这样去思考,而是要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艺术活动、一个集体艺术行为的策划,以及如何与当地的政府沟通,注重作品与空间的关系,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艺术家和组织机构的关系。这些因素共同构筑了一个最重要的机制,而在这个项目的实施当中我觉得它需要一个具有带入感的整体形式,而不仅仅是把作品摆到这个现场或者所谓的“介入”,那样其实是“侵入”,是完全主观的侵略的行为。

67

▲ 《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68

▲ 《 拎 》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我们设想通过强调前期策划引导艺术创作。所以在乌镇的这一次,首先是策展团队经过现场的田野调查对往届资料汇总整理的基础上和当地主管部门达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方向计划以后,对参与的艺术家给出一个创作方向上的引导,不能讲是完全的导向,起码是一些建议。艺术家们明确了解了整体项目的构想也会很积极的投入进来。乌镇这次采取的是户外展演的形式,为什么用展演的形式?因为当时我们第一次去乌镇的时候我就觉得临着水的街道都非常的窄,真正能放置作品的地方特别少,另外游客太多,所以这种空间属性已经限定不能采用“摆放”的方式,要考虑作品和空间的关系如何以更恰当的形式存在。比如利用水面空间进行创作的这种导向,包括利用游走的偶发性的方式,在这样的空间条件下,特别适合派生。同时对地方的来讲,这也是界入到地方的文化重塑的话题,探讨自身固有的特点,通过公共艺术融入当地空间和人文背景的过程,总结出区别于其它城市的文化特征。

69

▲ 《戏影》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刘毅:有意思的是几天前我和姜俊都参与了一个关于Shopping Mall 主题的公共艺术论坛,发现现在大家谈论的艺术,越来越多发生在“商场”和“古镇”这两类公共空间。所以要讨论公共艺术,这两类场域也不可缺,因为这些空间有其自己的特性,会很有意思。我今日PPT分享的是我们在公共艺术教学中与“古镇创作”有关的几个课程案例。一些对公共艺术的工作方法的看法。这是上海三林有个古镇(PPT),这个古镇是离市中心最近一个古镇,我们的学生在这里调研一个多月,分组研究古镇里各内容。三林古镇中有一条小河,小河的一边全都是老建筑,还有一批原住居民,另一边当时正在进行开发,建了几栋新的建筑。在做这些作品之前,空间的研究是必须的,无论是建筑密度,作品与空间的关系,观看角度,还是与当地的关系。我们会考虑哪些地方可以有怎样的作品,还有动线,考虑我们作品的视觉效果,包括作品的安装问题等等。

610

▲ 三林古镇的环境空间调研

我们在调研的时候会有空间色彩研究,用色卡来标注记录古镇的颜色。同学以河为中线,拍了两边的全貌,所有当地视觉上能看到的建筑,设施,景观,植物等等,都进行了色彩的收集,最后会做出一个色彩的表,这个表可以清楚的告诉大家主色系和百分比颜色的分布,以及目前古镇的色系。这对我们之后的创作和布局有参考作用。

611

▲ 三林古镇的色彩统计

另外古镇特有的民俗,人文,历史,传统工艺,日常家居等都在我们的创作和研究中。也对之后的作品的“灵感”和在地性有直接的影响。

有一点我们觉得公共艺术工作中挺重要的,当所有的作品做好之后,我们还做了200多份问卷,在开幕后发给当地的公众。我觉得这个机制是很重要的,公众会如实反馈展览有什么问题,观众最喜欢的是哪一件作品?游客,原住民对展览的感受是什么?等等。这个展览开幕前有个插曲,对我们公共艺术项目制教学来说也是个很好的“教训”。《玉玲珑》这件作品,原本放置在河道边的公共空间,一家当地人的家门前。但由于雕塑作品材质是镜面,当地人以“风水”问题而导致这家人家对此作品“不满”。最后我们不得不临时改变这个作品计划,另找地方安置。所以,你们可以发现,在公共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建立沟通很重要,特别重注跟公众的交流。这也是我接下来还要说的机制问题。

612

▲ 刘毅,几点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第二个案例,还是跟古镇有关——朱家角公共艺术展。我们专业与朱家角有合作过两次。同样的方式,我们做了很多不同主题方向的调研,包括在地性的研究。

613

▲ 《脚手架景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提供

614

▲ 《票根》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提供

最后对公共艺术有以下一些看法:公共艺术是策划性的,从操作上来说越来越不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而是一个整体策划里多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执行。艺术家可能有很好的想法,但是作为公共艺术,我们有很好的想法同时,却不一定能个人直接完成。因为需要考虑到作品安置的各种条件和限制的方方面面。所以艺术家要策划完整的方案,不止一次的与各单位讨论合作,获得支持与执行力保障,才算得以完成。其次,公共艺术的在地性,作品与现场有关联,而不是一个已有的作品直接放到现场,作品要与在地的历史、文脉、空间等等产生密切的互动,让空间说话。此外,公共艺术还是委托制的,它需要面对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和部门,并与其合作,而不是纯粹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有一个好的工作机制建立很重要,从艺术家的想法策划到一系列的执行,都是公共艺术的一部分。今天在几点看了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之后,很有意思,作为一个国外的艺术家在这个地方创作,时间很短,但是他们对于在地的文化空间体验,历史的反应,围绕着陈妃坟墓,整个创作发生。也许三位艺术家的创作考虑方向不一定是公共艺术,但是对锦溪古镇来讲,这种“在地性”的发生,几点艺术驻留的项目策划与展览执行,今天的论坛,这整个“事件”也许也算是锦溪的公共艺术吧。我觉得这个非常有趣。

615

▲ 井上唯《此岸与彼岸》展览现场,几点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616

▲ 铃木悠哉《水下城市》展览现场,几点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617

▲ 铃木悠哉《水下城市》展览现场,几点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618

▲ 松田壮统《陈妃与水龙》展览现场,几点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姜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如何形式自我的特色?这个是忽略后现代强调的差异大的这一个补助有问题的想法,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这种差异化又是需要某种策划,而这个策划要相对来说非常的精致,所以我们在中国文化学习新的阶段的旅游模式或艺术文化模式。其实我们去一下日本或者去一下欧洲都可以给我们非常多的启发,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上面比我们要早进入到这个层次,特别是对于精细化的体验性的这样的一个旅游操作,在日本的话,有很多,比如说漫画进入整个旅游项目中,在欧洲的很多看到的是音乐节,戏剧节以至于当代艺术节进入这个状况,而我们今天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如何的去每个地方寻找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我觉得这个很重要,一但定位了,它就变好了,可能或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也就说如果你定位定错了,也比较麻烦。但是你一但定位了,你一定要长期不断去做来强化我们这个地方的特色。

619

▲ 松田壮统《陈妃与水龙》展览现场,几点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郑靖:它是一个延续的,一个大的话题会包含着几个分主题,然后这些分主题又有着系统的关联。又或一期一期,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去累积,让它变得系统而持续。

刘毅:这个策划从定义上面来说越来越不是艺术家个人的一个创作,而是一个合作机制,一个合作机制就是一个策划的。刚刚姜俊有提到西西里岛的案例,艺术家可能有很好的想法,但是艺术家能够自己去做吗?这个肯定是做不到的,因为作为艺术家自己在工作室里完成自己的作品没有问题,但作为一个做公共艺术的艺术家,他的想法要在公共空间落实,那就要面对的更多。我无法直接拿我工作室里的雕塑放到街上。没有这个能力。然而要做好一个公共艺术是需要每一个机构部门,策划团队,乃至我说的公共艺术委托制的这个点,委托制背后的“金主”出资方,“地主”场地方,还有就是“受众”老百姓。是在这样丰富的各部门人员共同合作的工作结果。所以此时,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机制建立越完善,公共艺术的创作执行会越成熟,通畅。也对百姓公众更负责。比如,如何选公共艺术?如何评判公共艺术?百姓是否参与公共艺术的评选或创作?在公共艺术创作前、创作中、创作后,不同工作身份的人需要做哪些事?如何互相配合?等等等等。 

郑靖:所以公共艺术创作中重要的是首先需达成一个构建的机制与可行性共识!这个机制,在很多的公共项目当中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待讨论。需要慢慢完善与积累。

我们刚聊的就是假设在一个地方公共艺术要融入一个空间的话,首先要发现空间本身的固有的文化特色,然后考量如何使公共艺术作为文化提升的导向。那么先做好这个基础的工作,到底要做些什么?比如说我们要借鉴乌镇,当然要借鉴,它是怎么去做宣传的,怎么把细节落定在各个地方,因为那个地方本身就是拼凑的起来这么一个舞台布景一样的感觉。那么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我觉得应该去深刻的探讨。它的前序,持续,后续的工作做的很好,把整体项目和空间密切的结合在一起,这个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借鉴的,学习的地方,到底怎么做,我觉得应该要反问自己,在学习之前先要了解自身,发掘自身,自己多理一理。

美术馆和体验性

非常典型的我们可以看到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一个展览,是埃利亚松的一个作品。他做了一个假的太阳出现以前的涡轮大厅里面,因为这个美术馆曾经是一个发电厂,而他把这个发电厂改造成当代艺术博物馆,那么,因此这个太阳是他的所谓一个天气计划的作品。而人们就可以来到观看类似于像黄昏体验般的室内营造的一个空间,那么上海的龙美术馆也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我们上海现在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也都走进去了,进入了所谓剧场性的发展方向,比如说前段时间刚刚做的詹姆斯·特瑞尔作品,他其实也是非常强调体验性,非常强调人在进入空间中,而这个空间所谓三维空间原来它是一个所谓三维的有层次的,它可以通过光的调整计算,使得这个三维空间突然变成二维的空间,人突然感觉到进入一个无三维的这么一个平面世界的感觉,突然的感觉,起码从视觉上面,那么它带来一种非常特别的艺术体验或者艺术的感受,所以今天的这个体验性变得非常的重要在整个美术馆的操作当中。

63

▲ 论坛现场

因此,我们在这里面看到,今天美术馆空间由于越来越希望吸引更多人来参与,因为我们知道美术馆空间基本上是非营利机构,那么它肯定后面会有一些后盾,特别是以上海为案例,那么可以看到,在这背后,有非常多的地产商作为它的后盾,它对于整个土地价值构筑的时候,它希望在自己的美术馆获得更多的人流更多的关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美术馆现在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特别是剧场化的方法,来吸引非常多的观众能来到他的美术馆,只要有更多的人来他的美术馆,他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来年的预算,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存在一个良性的循坏,同时现在一些大型的美术馆也会收一些比较贵的门票。有些美术馆,甚至龙美术馆,我们可以看到它一个展览会收到200元上下的门票,但是也会有非常多的人去看。当然,我们始终会怀疑这个美术馆是不是应该收这么贵的门票。现在,慢慢地有很多在美术馆的艺术形成一个剧场化的情况,这样一个剧场化的情况,同时也在城市空间,特别是在城市区域改造当中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个作用可能在欧洲被叫作“仕绅化”,它是指这个街区如何被植入艺术,使得整个街区慢慢地变得更高尚,变得所谓的地产的提升,也就是所谓的士绅化的问题。

当代艺术介入乡镇

如果我们要讨论当代艺术和乡镇之间的关系,肯定不能抛开威尼斯,因为威尼斯是第一个案例,也就是作为一个小镇引进了当代艺术,然后使得这个小镇出现新的转机。那么,在1895年第一届威尼斯的时候,其实,威尼斯当时出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巴黎所面临的类似问题。巴黎是一个国际的艺术之都,所以它根本不会担心它的人流的问题, 而威尼斯出现了游客下降的状况,因此它为了拯救整个游客的数量状况,它做了威尼斯双年展这个活动,那么,包括我们到今天看到的威尼斯有各种不同的双年展,它一年是建筑双年展,一年是艺术双年展,当然,威尼斯还有各种不同的节日,包括所谓电影节等等。这一些活动不断在运作过程中来支撑着威尼斯,始终变成大家每年都必须要去的地方,也就是说当我们知道如果威尼斯这些节都停掉的话,如果威尼斯它所谓的艺术双年展也停了,它可能会进入到一个非常恐怕的景象,因为,如果大家冬天去威尼斯就可以看到,威尼斯这个凋敝的感觉,甚至有的时候发大水,把威尼斯整个城都淹了的这状况,那么,威尼斯首先在播选择一个叫Gardini(园林)的地方,它的意思是绿色的公园,它做了威尼斯的双年展,由于我们很多人都了解这个故事,我在这里就不多讲,而是讲更多其他的东西。

64

▲ 论坛现场

随着当代艺术介入乡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业和艺术,包括艺术的奇幻漂流,艺术的体验及旅游公益化的细化服务变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如果你永远的在贩卖传统的古镇资源,那么这里就会变得越来越缺失,越来越稀薄,因为包括我们今天在锦溪看到,有太多的这样一个江南古镇,而所有的古镇卖的都是同样的故事,卖的都是同样的服务。而所有的店面都在卖同样的产品,比如说都在卖臭豆腐,等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聚焦几个重要的关键词,一个是景观城市化,现代性观光和在地性这问题,而此时,更直接的则是城市营销也突显出其重要性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今天艺术节,可以有诸如威尼斯以这样的方式和古镇进行发生关系,但与此同时,marketing这块部分也变得非常重要,也可以说,如今的整个艺术节不再是雕塑,尤其是这个雕塑做完了以后艺术节就结束了,而是我从这个雕塑开幕到个艺术节是假定持续100天,那么整个100天的每一个细节我都必须要做好,因为它是一个非常体验性的环节。比如明斯特的雕塑展。讲到此,我就想到今年夏天我在德国两个月,其中也采访了他们德国城市营销协会的主席,他们也提出,城市营销在在今天变得特别重要,因为所有的城市都在发生。比如他们在2017年所举办的整个项目,其实2016年,他们就在2016欧州旅游博览会上提前开始了他们关于整个项目的全面营销活动,那么邀请大家来参观,包括在学术的合作研究和推广,在2016年也开始和伦敦的BICI艺术杂志进行合作,然后还发表关于明斯特雕塑展四十年的回顾刊物。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效的公共艺术的策划机构是很重要,而这个机构的所有的人都的互相协调必须非常有序,如此,这个项目才会有顺利展开可能。

65

▲ 论坛现场

前面主要是讨论威尼斯和德国的一些案例,下面请允许我用最后点时间讨论下原理问题。那么这里面呢,我一直强调有一个理论叫作补偿性理论,compensation theory。其实在一定层度上,它是来自于工业化劳动分工所导致的整个社会状况发生了辩护。我们可以看到比如说,一方面城市已经是高密度状况了,充斥着各种不同人造空间,而乡村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和城市形成了一种对照,它是一个所谓我们今天还能保留传统文化的这种地方,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它变成了所为我们想像的某种自然,但这个自然不是真的自然,而是人造化的自然,包括我们所谓的作为文化自然,这样一个自然,那么可以我们又来又看到我们出现的一个状况是作为城市大家喝着咖啡穿着西式的衣服西装等等,但是我们到了乡村似乎是寻找一个自己的怀旧的乡愁,或一个梦的地方。用城市研究中的看法来说,那么可以说,乡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慢慢走向凋敝,这个走向凋敝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可能变成新的生产基地,另外一部分有传统价值的地方,可能变成了新的旅游基地,也就变成了新的一个类似于怀旧乡村系的迪斯尼主题乐园。我们从这类看到的问题,很像是当年的巴黎。举个例子,巴黎曾经在十九世纪时的城市化进程非常迅猛,那时候可有一个画种,描绘做田园牧歌,比如米勒的田园牧歌,而那时候卖的非常的好的画种,也就是印象派开始的风景绘画,包括修拉《大碗岛上的星期天》,甚至还包括高更所强调的原始主义。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些作品不会在乡村里面进行大卖,因为乡村的人不大开门,就是美丽的风光并不需要,而这些作品反映到城市里进行贩卖的非常好,当时卖得很好,而城市的那种紧张生活使得人们需要某种补偿机制而这种补偿机制可以通过图像方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比如工业化强大以后,被劳动分工造成异化的人,都在格子间里干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实际上也需要某种补偿,而这种补偿就是文学艺术以及体验,而我们看到的旅游正是在这条路上形成了新的补偿,说这种补偿机制使得被异化了的人重新通过这样的方式充电,然后回去可以继续异化,第二天星期天结束星期一又可以继续被异化,那么在当时的德国的一批学者的讨论正是他们需要文学和艺术,使得那些被异化的人变成完整的人,那么文学和艺术在这过程中形成发挥这样一个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如果被认为是人造的区域的话,乡村似乎获得到某种双重的自然,一种是自然的自然,另外一种是省略的文化的自然。而且,我们来到乡村或古镇,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符合了所谓的自我的国家身份认同,今天当整个国家讨论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开发文化方式,开发自己的传统文化时,除了美学的观点以外,还有整个政治和社会的一些诉求,特别是我国自我认同的一些形态构建的课程。OK,谢谢大家!

关于几点当代艺术中心

几点当代艺术中心(Points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以下简称PCCA),于2017年创立,是一个非营利艺术机构。PCCA位于具有深厚吴文化底蕴的苏州古镇——锦溪,占地2000平方米,园内楼台亭阁,有8间艺术驻留客房、展厅、声音空间、资料室、放映厅和小剧场,致力于支持全球当代艺术创作与记录,并推广当代艺术与文化研究,主要项目包括艺术家驻留、档案数据库建设、展览及公共教育活动。PCCA提倡“艺术中的生活”,邀请并支持具有当代艺术创作视野与创作力的全球艺术家与各学科研究者们于几点生活、创作,与在地文化艺术形成联结,以此激发全球化当代创作的能量。 

关于讲者

郑靖,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公共艺术学科带头人,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公共空间艺术系系主任、支部书记。

刘毅,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负责人、副教授,上海创意工作者协会理事。

姜俊,艺术家,艺术评论家,毕业于明斯特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Münster),获得Prof. Aernout Mik的大师生称号。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理论工作室研究员,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研究员。同时在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大学从事图像学和展示文化研究学的博士研究。当代艺术调查局发起人。生活工作于杭州、上海。

64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