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凤凰艺术 | 如果无图无真相?那么有图就一定有真相?

K11 Art Foundation(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携手合作推出“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项目的第二阶段邀请了毕业于皇家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于沈阳进行驻留,并于近日在沈阳临时chi K11艺术空间呈现名为“Rule 32”的展览。“Rule 32”旨在探讨以图片记录生活的方式如何逐步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并揭示生活中无处不在却经常缺席的“存在感”。

网络社区4Chan在网站使用规则的第32条中写道:“Pics or It Didn’t Happen(无图无真相)”。字面上的意思为:“没有图片就不能清楚了解事情的真相。”作为互联网上的一个规则,它暗含了在网络时代中,人们在关于何为真相的探讨下的某种焦虑和不安之感。这是一种关于后媒体时代中,关于信息怀疑论之下的一种权宜之道。

▲  KAF xRA“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艺术家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沈阳K11购物艺术中心临时chi K11艺术空间个展“Rule 32”展览现场

这是一场关于“无图无真相”的视觉实验。也是K11 Art Foundation(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携手合作推出“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的第二阶段,艺术家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于沈阳进行驻留之后,所展出的名为“Rule 32”的展览。

保罗·施耐德旨在从以上那句仅仅属于当下的、简单而耸动的话语(无图无真相)为起点,开启自己的艺术实验——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纪实摄影师。摄影已经从一个捕捉特殊回忆的工具延展成了一个探索世界的方式,允许人们通过镜头体验生活,并通过在网上分享图片,精细地塑造自己的生活。

▲  KAF x RA“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艺术家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沈阳K11购物艺术中心临时chi K11艺术空间个展“Rule 32”展览开幕对谈

在艺术家介绍展览之前,他就声明:“我不认为我属于数字时代,我从不使用facebook。”他在两年前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在公寓中生活的七年时间里都没有互联网,他以很个人、私密的方式使用instagram,把它当做是一个网上速写本,把手机上拍摄的图片以这样的方式保存下来,让它们有一个藏身之所。

在探索艺术家施耐德的过往创作,会发现这位1987年出生的年轻艺术家擅长在创作中探索现成图像与日常语言的交流属性。他的创作中,设计元素、符号及简易图像即是其创作的语言及主题,而他也擅长在各种不同的空间中对于常见的符号图像进行“转译”,生成新的意义与价值。对于自己的创作,施耐德曾说:

“我在创作时经常会挪用剪贴画、图表以及聊天表情等元素来介入艺术实践。通常被用来装饰无聊PPT的剪贴画等元素在人们眼中是老土的、俗气的,但在今天,它们则迅速成为了一种通行的‘世界语言’——它简单易用,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读懂这些符号,而我在创作中又为这些符号赋予了新的形式。”

▲  Ways Of Seeing @TurfProjects-2017-1

▲  safety dance @ j hammond projects - 2016 - 3

▲ Hanging Out To Dry @ Jerwood Project Space - 2015 - 1

对于艺术家而言,何为真相?有图片就有真相吗?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他表示:“图片是一把双刃剑”这表明了,图片并不一定能真正反映真相。在有图时代,人们往往在被图片所形成的景观中被遮蔽和迷失,甚至于被阴谋者带到了它处。

在展览的最终呈现中,我们看到了众多的相机雕塑。正如艺术家所言,是一种“雕塑”。在这里,不仅仅是墙面上的相机贴纸,相机坠链也包含于其整个的作品之中。对于为何使用相机作为元素,艺术家表示,他在沈阳的驻留期间,发现人们在前去欣赏艺术的时候,并不真正地在欣赏艺术,而是不断地拍照,而后再将这些照片传上社交网络。

▲ 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于沈阳K11购物艺术中心的临时chi K11艺术空间,图片由KAF提供

这一现象不单单是中国的在地性现象,它更凸显在一个全球化语境的现象之中,人们把艺术作品及展览当做是一种布景,让自己在照片里显得很酷。观众大多是把作品当做布景,以拍摄一张照片,体现自己的品味或地位:

“我想要用相机充满这个展览空间,让观众突然变成被观看、被拍摄的对象,就像是艺术作品一样。但是我也意识到,就算是在这样的一个全是相机的展览里,观众也会不断自拍,这就构成了一种矛盾的循坏。”

这正是一种有趣的形式。在这里,整个展览空间中的相机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包围着观众,而观众又拿出相机进行拍照。艺术家试图在进行一种与观众的对话,而这种对话的形式具有迭代效应,以期望此无限的循环,能打破观众的惯有思维模式,从而以自省的方式挣脱循环的牢笼,重新面对世界的悖论和真实。

▲  KAF xRA“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艺术家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沈阳K11购物艺术中心临时chi K11艺术空间个展“Rule 32”展览现场

1925年,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D.H. Lawrence)曾经感叹:“我们每个人都在用柯达(相机)的方式想像自己。”在全球化的网络时代,新一波的自拍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英国《卫报》(The Guardian)也曾经在一篇讨论自拍的文章中引用美国作家John Paul Titlow对自拍的看法:“喜欢自拍的人通常希望从这样的行为中获得一种认同感。”这样对于存在感与认同感的讨论,正是施耐德希望在创作中所呈现的。

对于本次展览策展人、K11美术馆部(北区)总经理、KAF教育与国际关系总监薛梅而言,施耐德以沈阳的身份意识及当地文化为灵感,创作出的这一组新的、大胆的艺术品,源于他长期以来对于网络时代视觉语言的思考与关注,也源于他对于全球化的时代中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

▲ KAF x RA_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_艺术家Paul Schneider沈阳chi K11 艺术空间个展Rule 32_布展图片

关于在地性的身份问题,施耐德在整个沈阳的驻留期间,收集了大量素材,包括对当地人文环境的考察。他使用了那些在沈阳随时可见的,具有某种象征性符号的流行玩偶,作为此次作品中的相机吊饰。正如艺术家所言的那些随处可见的小猪佩奇、带笑脸的水果和蔬菜图像、穿着模仿其他动物的衣物的动物,还有到处都可以见到的粉红豹:

“《粉红豹》是我父母那个年代的动画,大概在1970年代便结束了,因此我很惊讶这里的人们非常喜欢粉红豹。”

通过在展厅里布满相机贴纸,施耐德在此次创作中使用了极简化与重复的艺术创作原则,以展示当今社会中,人们所处世界的规律。艺术家孤立并抽离相机——这个几近普世的流行文化元素,并将此元素转变为一个可被轻易辨认的图像。

在这个特定场域创作中,施耐德放大了作为物件以及符号出现的相机,并希望观众可以一同反思相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关于此次展览,英国策展人、评论人Rachel Cunningham Clark认为:

“自相机与手机合二为一以来,拍照成为了人们在生活经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人们自身的延伸。在此次展览中,扁平的相机形象由廉价、多彩的装饰物点缀,这又将其带入现实世界的语境中,指涉了一种人们与电子设备建立的感性联系。展览环境欢迎人们拍照,将观众的角色转变为在展览中主要关注点的映照对象。”

▲  KAF xRA“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艺术家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沈阳K11购物艺术中心临时chi K11艺术空间个展“Rule 32”展览现场

关于真相,究竟什么是真相?正如那些侦探小说中所说,真相永远只有一个,打开真相的钥匙是事实。真相必须通过事实才能找到,事实揭示了真相的一个或者多个面向,真相比事实更完整,它是事实的360度展现。

于是,在这种叙述中,我们至少区分出了事实与真相之间的不同含义,正如椭圆之于圆锥曲线一样。事实就是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它们都属于真相圆锥曲线上的不同切面而已。而在这一现象中,我们仍然可以把圆锥曲线当作一个事实,在它背后似乎仍存在着某种更深层次的真相。这仿佛是一种无限,或许世界上只存在着事实,事实与事实的组合,以及事实背后的事实。从这一角度而言,真相是一种如康德哲学中,那永不可触及的物自体。那么,“真相”这个词,就永远只是一个虚拟词,或者是人们意识之中的想象中的概念或幻觉。

▲  KAF xRA“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艺术家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沈阳K11购物艺术中心临时chi K11艺术空间个展“Rule 32”展览现场

但是,这就是关于真相的答案吗?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应当予以考察。当人们在说真相时,究竟在说什么?这需回归到语言哲学的范畴去理解。当人们有时在谈论真相时,往往在其中隐含了逻辑、分析或推理的链条。在这里,逻辑问题是指涉“真相”这个词的具体含义。

正如我们所日常使用的那样,当一个事实在逻辑命题的推理上,是符合逻辑规则的判定,我们往往就把这样的命题称之为“真相”,也就是说,它必须在逻辑推理中满足“排他性”或“排中律”等规则,才可符合真相的前提。在这里,真相可以更换为逻辑学中的“真值”一词。

当人们在寻找真相时,其实是在寻找逻辑成立的事实,而非充满悖论和矛盾的事实。若一个事实是不符合逻辑的,那么人们便不认为它是真相。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依据逻辑判定的方式来验证事实的“真值”,并不是易事,而另一种更为广泛的应用则是:经验。

在哲学领域中的经验主义派别中,强调了人们这一重要的日常行为的判定方式。而“无图无真相”,正是一种诉诸于经验主义的判定,而这一条法则,往往也会把人们带往误区,正如人们也会说:“有图也不一定有真相。”

▲  KAF x RA_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_艺术家Paul Schneider沈阳chi K11 艺术空间个展Rule 32_布展图片

在施耐德此次的展览中,艺术家的意图,更倾向于以上关于经验主义式的真相考验和审查。他试图以此唤醒人们关于“真相”的自我审查,一种关于日常生活中,最为广泛使用的经验主义判定方法的自省。

在此次 K11 Art Foundation(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携手合作推出“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中,意图鼓励并激发以不同媒介进行多种类型创作的艺术家们重新思考艺术与文化在网络时代乃至未来时代持续发展的方式。艺术家施耐德展现的正是关于互联网时代全球现象中的某一个切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他也仅仅只是展示了其中一个事实而已,而对于整个真相的探讨,或许还在该“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中更多的艺术家,来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和追问。

作为KAF而言,在对于年轻艺术家创作的不断支持中,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为期三年的“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深刻地诠释了两间机构共同肩负的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对话使命,也将继续激发项目中后续艺术家创作的活力。

展览信息

无图无真相

艺术家:保罗·施耐德

策展人:薛梅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22日——2019年1月22日

64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展览地点:沈阳K11购物艺术中心4层临时chi K11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