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近日,外交公寓12号空间成立三周年特别项目“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开幕。

建国门外外交公寓始建于1971年,隶属于北京外交人员房屋服务公司,为各国驻华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各新闻机构及其人员提供办公、住宅用房和相关的服务。在这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在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形成了一座处于交界地带的神秘领域。

整个公寓实行封闭式管理,配备了先进的监控及周界报警系统,公寓入口处均由武警站岗,院内有巡逻人员24小时巡视,各楼单元采用可视对讲门禁系统,安全保卫措施十分周密。公寓提供卫星电视服务,其中公寓的卫星电视系统可提供13个语种38套电视节目。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的特区环境。由于其特殊的信息环境,在8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早期,它成为了中国新潮思想进入的桥头堡。

▲ “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展览现场

外交公寓12号空间,成立于2015年,距今已到三周年。近期举办的三周年特别项目“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聚集了三年来在“12号空间”展出过的12位个展艺术家(以展览时间排序):冯国东、张伟、王鲁炎、王友身、顾德新、李永斌、倪海峰、朱加、赵亮、颜磊、刘展、杨振中。

“外交公寓三年展”不是简单地对过往12位艺术家个人展览的梳理,而是试验性地拓展空间另一种展览思维模式与呈现方法论,为艺术家的创作与呈现提供新的可能。

此次展览的挑战是,如何集合三年来12位个展艺术家同时在一个130平方米的居室空间进行展览,如何呈现既不是群展也相异于个展的“集合性个展”。在不设展览主题、空间不抉择作品与呈现方式、且不预设交流导向与预期的状态下,12位艺术家如何自主选择、调整展览空间和作品。

在这里,策展人的角色被淡化或是主动退场,由12位艺术家主动选择自己所需的空间位置。其中排布的方式和顺序,依据艺术家的先来后到的原则进行。由第一位艺术家首先选择场地,然后第二位入驻的艺术家根据上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和位置,乃至它们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意义关系、对应关系,选择第二件作品为何物,以及摆放何处,第三位艺术家依次类推。而这个顺序,并没有一个事先既定的安排,所有艺术家在接到布展通知后,实际到场的顺序为准。于是,在这里便出现了有趣的偶发性。

同时,对于12位艺术家而言,都需根据自己曾在此空间的个展,选取一件作品作为历史展览的概括回溯。显然,对于这件作品而言,艺术家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对于最后的空间的选择上,应当注意到彼此的线索呼应和意义关联。

▲ 朱 加|无题|1994 - 2018|户门、印刷品、桌等|尺寸可变

▲ 王鲁炎|被拉近和推远的面对的背对者|2016|户门、门框、油性笔、出入者等|尺寸可变

它不是通常意义的群展,因为参展艺术家的个人化意志不受常态群展规则以及展方价值判断的约束;它也有别于相关个展,因为展览中的艺术家个人及其作品存在于他者的语境之中,且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地相互关联、作用和改变。

这是一个聚集相异个人方式的“集合性个展”。它在呈现参展作品的同时也在揭示个人化权力的边界,展示艺术家在自由的无序中如何以个人方式面对其他个人方式,应对其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

这是一个观众乃至空间本身均不可预测的展览。展览没有主题、空间不抉择作品与呈现方式,且不预设交流导向与预期。展览将要发生的一切不受空间既有经验的干预,它将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延展一切,以此构成有待观察、发现与探究其究竟的“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

▲ 张 伟|MAB18-1|2018|油彩、布丁纸盒、冰箱 | 尺寸可变

▲ 冯国东|手推车|2001|木头、洋铁皮轮子|140×55×60 cm

这是一个凸显问题的展览。“外交公寓三年展”不把问题作为解决对象,而是将问题视为观察对象即与作品并存的展览主体。艺术家及其作品在展览实施过程中造成的各种问题和相应的反应,是对艺术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个性化特征的转译和呈现,是作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交公寓12号空间期望在此“三年展”中,以并非解决问题的方式,释放并呈现问题的自由性、社会性、深刻性、颠覆性、困惑性、个性以及创造性。并以观众的视角和观众与12位艺术家一起,感悟和解读其特有的含义。

此外,该项目已完成个案艺术家访谈计划,展览期间出版文献画册,以研究、讨论、反思本空间三年来的展览逻辑与呈现方法论。

▲ 赵 亮|界|2018|废铁、布袋|尺寸可变

▲ 倪海峰|北京55天|2017|旗帜、旗杆|尺寸可变

朱加是经过两次更换作品和展位后,在空间门上张贴了两张其1994年自制的晚会海报复印件,似乎是他去年个展《留住现场》的前传或广告,它们和此前王鲁炎“遗留”在门框处的《被拉近和推远的面对的背对者》占据了进入这个空间或展览“交流”路径的起止。与门相对的厨房中是张伟的《MAB18》,是他经过两次选择作品和展位的结果,而最终置于角落冰箱上用油彩、布丁纸盒等绘制的作品往往只有特意拉开厨房的门才可以被看到。

与张伟“将艺术和生活融汇在一起”的状态截然相反的是主厅“穿梭于历史、地域和文化不断变化中”的倪海峰倚墙顶天而立的作品《北京55天》旗帜和整个场域中心地上的赵亮背包中的《界》,以及阳台窗前冯国东生前自制的《手推车》。而同样选择在书房展览的三位艺术家:杨振中、王友身、刘展由于先后选择原因,都相应调整了展位。

此次同样以声音作为媒介的刘展“文件柜”和杨振中在《背景墙》展览期间“偷录”的日常对话分别处在书房中对角线的两端,同时播放。而置身于“噪音”现场的观者或俯身近听或参与到王友身正在快递的200本《外交公寓》画册订阅中。由于颜磊新作《相机掉进了枯山水》选择了空间过道位置,顾德新的《1994.2.4(方案)》则移至到客厅,而与老友李永斌的《生的证明》意外相遇。

▲ 顾德新|1994.2.4(方案)|1994|报纸|41×52 cm

▲ 李永斌|生的证明|1994|行为、照片|50×33.5 cm×2件

可以从此12位艺术家的作品和以往的展览中可以看到,外交公寓此特殊属性的空间,成为一种新的在地性创作语境。每一位艺术家,在其作品的深思熟虑中,都将此空间属性看作是一项特殊的在地实验。如倪海峰的《北京55天》,引用了曾经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55天的历史时期,作为作品的主题,而其中展览现场的国旗,乃是曾经八国联军在历史演变中,所解体和合并成的新政治实体,由这些新政权的国旗予以代替。

在朱加的《无题》中,选取了曾经在外交公寓出现,诞生并孵化和影响了整个中国摇滚乐思潮发展的历史,邀请了当时重要的历史参与者,重新还原了当时摇滚青年们在外交公寓的聚会场景。

而我们也在刘展的《阳台》上,看到了艺术家通过境外广播电台,展现了外交公寓在政治和信息交界处,所特有的地缘属性。在这里,艺术家通过收集不同的境外电台,展现不同世界之间的信息交汇,提出了关于中国政治身份的某种关系命题。

▲ 颜 磊|相机掉进了枯山水|2018|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 刘 展|阳台|2018|收音机、功放机、扬声器、文件柜等|尺寸可变

从以上几件作品的简单解读,我们便可知道,外交公寓作为一个信息交界处的孤岛,实则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它是在新思潮中游离于政治与信息的小岛,一些特殊的现象、特殊的历史和特殊境遇,在这里发生并留下痕迹。

在外交公寓12号空间成立的三周年中,参展的艺术家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关于历史和现境的呼应。这是一座实验性的空间。在目前中国的众多艺术机构、画廊和美术馆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极具地缘特殊属性的在地性空间。而外交公寓12号空间,就属于这其中的一个,在这些空间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所自带的地缘属性,正在生发出新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生长。

▲ 王友身|外交公寓|2016 - 2018|画册、文件、书柜、快递等 | 尺寸可变

▲ 杨振中|背景墙|2018|彩印壁纸、音频、电脑等|尺寸可变

作为一个呈现问题的展览,“外交公寓三年展”12位艺术家以个案作品为基础,或延展或修订,实验性地拓展了空间既有展览思维模式与呈现方法论,也为艺术家的作品和呈现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即将跨过的三周年之时,在未来,外交公寓12号空间,还将迎来新的启程和新的挑战,这以挑战以为着实验性的不可重复,意味着创作和展览的外延将不断扩大,意味着当代艺术的活力和创造力将不断迸发。

展览信息

12号12人

艺术家:冯国东、张伟、王鲁炎、王友身、顾德新、李永斌、倪海峰、朱加、赵亮、颜磊、刘展、杨振中

空间助理:朱晓静、王 玥

展位图示:王 玥

学术小组:王鲁炎、王友身、翁子健、倪海峰

学术组长:王友身

空间资助:杜杰、贾伟、王兆坤、杨文军、朱玉迎

展 期:2018年12月7日(周五)— 2019年2月17日(周日)

地 址:外交公寓12号空间

64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