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原标题:南艺选择了“滚雪球”而不是“打雪仗”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滚动中的雪球·南京”拉开帷幕,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五十二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欧的两支策展团队在南京艺术学院呈现了一次多元的、实验性的当代艺术探讨。国际交流对于艺术本身来说是一种养分。古往今来,不同文化之间带着对彼此的预设和猜想相遇,通过对话和碰撞,不断检验、反思并调整自身旧有的视角与看法。

“要是有一天我可以自由地到一个地方去读我想读而没有工夫读的书,做我想做而没有工夫做的事,我也许选择南京作长住的地方。虽然北京和杭州我也舍不得抛弃。”这是民国时期的学者、作家陈西滢在1927年前后在纸上所写下的感慨。一个城市具有哪些特质才能令人念念不忘、心神向往?那一定是开放而包容,不断地创造美而又透露出自由的气息。2018年12月15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滚动中的雪球·南京”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李小山担任艺术总监,伊尼卡·顾蒙逊、秦俭担任学术顾问,陈瑞、李梅兰任策展人。展览集中呈现了五十二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包括素描、绘画、油画、摄影、装置、雕塑、表演和影像等综合媒介。

▲  展览开幕式现场  图片来源: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开幕式结束后,英国跨领域艺术家Bill Aitchison和中国演员合作表演了《鸟舞》,并邀请观众加入一起舞蹈。Bill曾在法国哑剧艺术学校学习三年并获得专业学历,同时他也是一名演员。

▲  Bill Aitchison和中国演员表演《鸟舞》  图片来源: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本次展览没有复杂的展线设计,你从任意一个作品都可以切入展览;就像雪球都是由雪做成的一样,你从任何一个作品出发都可以对展览进行感知。

乘坐电梯来到三楼观看展览,你就会在展览入口处不到1米的地方看到一组“应该是艺术吧?”的当代艺术装置:一棵棵大白菜摞成一个小台子,仔细看每一颗白菜上都插着一个黑色的WiFi塑料杆。这件装置展厅中分布着好几组,全部都是杨健的作品《物联网》。杨健较为直接、暴力地将作为自然界植物的白菜与工业产品WIFI天线塑料杆强行合并,用一种戏谑的口吻向我们大家描述了什么是“物联网”。杨健的作品常常具有幽默的外衣,但是其内核却是悲剧性的。今年的移动世界大会(MWC)中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是会议中人们讨论的主要话题;而杨健的《物联网》与最近与5G相关的资讯,也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对于未来物质传送的一种想象。

▲  物联网,白菜、WIFI天线,尺寸可变,杨健,2018   图片来源:于奇赫

▲  《物联网》特写  图片来源: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目光落在入口处的白墙上,一组写实绘画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与装置、影像和行为相比,在当代从事架上写实绘画往往会认为是没有多大心意。所以现在还在专注于架上写实创作着实是需要勇气的,毕业于伦敦艺术学院的薛若哲依然在这一个看似无味的领域中进行新的探索。薛若哲认为写实只是一种媒介,媒介是中立的。“把写实这种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媒介往前推动一小步,相当于把其他那些所谓当代的媒介,往前推动了一大步。认为写实过时的人,可能是陷入了唯技术论,而艺术并不仅仅是技术。”薛若哲如是说。

▲  她和她的顾问在私室里密谈,布面油画,200x180cm,薛若哲,2016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从写实主义到超写实主义,百年来人们一直用各种技法在视觉上突破二维对于三维的束缚。薛若哲认为绘画在心理紧张感和荒诞感上面还有可推进发展的空间。所以他通过调节色调、对象动作、表情的细微变化,和设定观看的层次来表达某种气氛和状态。薛若哲说:“因为语言其实能传达的东西非常有限,一方面会将画面上微妙的东西破坏掉,另一方面他会将观众的思路限定在某一特定的方向。”某些感受你还是需要站在画前面才能获得,除了面对绘画本身别无他法。

▲  Two Guy(两个盖伊),布面油画, 44 x 32 in,薛若哲,2015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艺术家董琛琛在伦敦求学时曾经患有抑郁症,但她通过行为艺术和绘画等方式进行了有效的自我疗愈。最后她通过艺术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症,但是这种同理心还继续存在于她的身体中。在行为综合装置《我在》中,她将自己的身体蜷缩在一个橙黄色的立方体中,只将双手从正面的两个洞中伸出。任何观众都可以选择触碰这双手。她的这个行为会持续整个展览,随着美术馆的开馆、闭关而开始,结束。

▲  我在,行为综合装置,尺寸可变,董琛琛,2018  图片来源:于奇赫

董琛琛说“平时缘分可能会从四面八方进来,但这一个月缘分只可能从两个洞里面进来;每一个和我握手的人都是必然,然后我会尽一个平凡人最大的努力来爱他/她,让对方明白。”在当下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中,爱情、亲情、友情也都变得不可靠了。曾经的一诺千金真的成了故事,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控制的。所以这个作品让我们短暂地感受到了一种不变的力量:她就在那里,一直都在。“当代社会对于科技的依赖让人们变得越来越孤单,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去信仰一些无可估量的东西,然后相互依附衣服,就这样子。也许你在雨中没有带伞虽然我帮不了你什么,但我也被浇得湿透了。我一直在这儿,你不是一个人。”董琛琛最后说道。

另一种与《我在》相反的交流方式,存在于芬兰视觉艺术家Laura Puska的作品《如果我触碰你,你不必也触碰我》。观众位于电视机的位置,看着空间中沙发上的石膏手。这个空间中全部都是真实可见的物象但是却没有一丝的温度。Laura的作品都是在不断地发问,既是困惑,也是呼吁。她诸多的作品都是从自我内在的探寻,到直入他人内心的尝试。这基本上也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交流的一种雕塑化的表现:冷漠的、机械的、隔绝的。

▲  如果我触碰你,你不必也触碰我,石膏手、随温度而变化的颜料、链条、带枕头的沙发、尺寸可变,Laura·Puska ,2018   图片来源:于奇赫

Thor Vigfusson的《物尽其用》是一组极简主义的作品,简单到你自己回家都可以创作一个。从形式上看,几何形式感源自于上世纪20年代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从色彩上看,这种搭配的方式也有美国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的感觉,或是那种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追求的色块。但是这种表现手法也因为掩盖现实问题而遭到人们的诟病,当下人们对这种形式已经见怪不怪了。

▲  物尽其用,墙面装置,60 x 60cm,Thor Vigfusson,2018   图片来源: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北欧的艺术家Donald Schenkel为我们带来了一组关于光谱的架上绘画作品,与纽约现代艺术摄影师 Eric Cahan的摄影作品《Sky Series Selected Works 2011》在视觉上近乎一致。光对于北欧来说可能有不一般的意义,毕竟这里每一年都会出现太阳永远不落或太阳总不出来的极昼、极夜现象。Donald的作品看起来使人宁静,是那种沁人心脾的清新与那种柔和的自然舒适,纯净的颜色也打开了人们的想象空间。人们对于渐变色的探索似乎永不停止,不论是擅长处理空间和光线的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美籍日裔艺术家Mika Tajima、德国艺术组合Quintessenz,还是正在进行刺绣的中国绣娘——都在追求更多的渐变。

▲  蓝色延伸NO.2,布面油画,182 x 72cm,Donald Schenkel,图片来源: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地球的直径是12756千米,如何从将地球打穿让两端的人感受同一个点?郝经芳和王令杰的装置《星空,船尾座》,给我们展现了这个特殊的地球穿透视角。他们用黑色的金刚石沙和白色的金刚石沙,在地面上潵成一个圆形的星空图像。远看这个作品很像是银河,金刚石也反射出了星星点点的光。而这一个星象,正是开幕当天地球另一端点的人们头顶上的天空。这种异次元的表现手法,让我想起了日本著名短篇小说家星新一的作品《喂——出来》。而我国古人的智慧也得自于天,《易·系辞上》说:“天垂象,见吉凶。”所以这件作品对于空间和时间的探讨,也隐喻着一种不稳定和某种超越。

▲  星空,船尾座,黑色金刚石沙、白色金刚石沙,8x7cm,郝经芳&王令杰,2018   图片来源: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虽然文科出身的我不知道阳芷倩是怎么样进行艺术创作的,但是她确实是在讨论当下最为热门的话题——人工智能。《前往晶体岛》是4.0给艺术家发送的指令,这表示在这一版本之前还存在着四个版本。展览现场出现了一些列由“指令”产生的事物,虽然我不是很理解它们的形成逻辑。怎样去描述她和她的人工智能的关系?满足一个需求,亦是对自我欲望的一种回应。有时候她也在思考是怎么称呼“程序”,但是最终还是认为“非人类”始终逃脱不了人类中心主义下的判断。

▲  前往晶体岛,不锈钢,亚克力,尼龙布,尼龙扎带,苔藓,海绵,TPU, 灯管,塑胶,树脂,尺寸可变,阳芷倩,2018  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自2010年起,“滚动中的雪球”项目由中国欧洲艺术中心发起,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一届。滚动中的雪球展将中外各界艺术家汇聚一堂,他们在世界各地都曾开展研究,发表作品及展出。这种文化交流与合作大大丰富了各国艺术家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并帮助他们提炼艺术观点及重新定义他们在本土与艺术的关系。这种跨文化交流可谓是其思想的一部分,对他们在国内及国际的工作和联系大有裨益。策展人陈瑞对于这个国际化的项目进行了一年多的筹备工作,协调50多名艺术家在展厅内进行布展是他面临的一项巨大的挑战。他说到:“项目开始是中国欧洲艺术中心的策展人挑选所有参展的艺术家,但是我们认为“滚雪球”不是“打雪仗”,只有双方进行深度的合作才能有所收获,最终双方团队合作共同呈现了这个展览。”

▲  韩锋的互动装置作品   图片来源:于奇赫

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尝试、勇于挑战,积极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进行对话,增进友谊。所以这次展览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话的平台,中欧的两支策展团队在南京艺术学院呈现了一次多元的、实验性的当代艺术探讨。展览中外国参展艺术家基本都在中国做过驻地项目,而中国艺术家也有着多元的国外生活工作经验。“所以这是一次双向的‘他者’之间凝视方式的一次碰撞,使我们在向外求索的同时也透过对方的视角客观地审视自己。”这就是策展出发的视角之一。

▲  被烧毁的房子6,纸上水彩,125 x 190cm,Pedro Bakker,2009   图片来源: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国际交流对于艺术本身来说是一种养分。古往今来,不同文化之间带着对彼此的预设和猜想相遇,通过对话和碰撞,不断检验、反思并调整自身旧有的视角与看法,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与认识,取长补短,求同存异。策展人黃建宏说“我们长久从城市生活进至全球生命政治的心理情境……由权力流、资讯流与欲望流交织建构出的城市,不仅极力地消弭所有主体化事件的可能性,还让许许多多的个人在城市景观前选好座位、戴上3D的分色眼镜。”城市批评家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至今发人深省,艺术能否成为一种流通在全球城市中的救赎?“他者”的文化也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文化肌理,使我们在向外求索的同时也透过对方的视角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更为丰富的视角带来更为宽广的视野,也让我们在更为广阔的世界图景中越发清晰自身的立足之本。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滚动中的雪球·南京  

Rolling Snowball · Nanjing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5日——2019年1月16日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三楼三号展厅

展览地址: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艺术总监:李小山

学术顾问:伊尼卡·顾蒙逊、秦俭

策展人:陈瑞、李梅兰

本次展览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与中国欧洲艺术中心联合主办,并由双方团队共同呈现

This exhibition is jointly organized andpresented by The Art Museum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AMNUA) andChinese European Art Center(CEAC).

参展艺术家:毕蓉蓉、卞少之、Bill Aitchison 、陈宇飞、程然、Donald Schenkel、董琛琛、Eva Spierenburg、Fahrettin Örenli、Gerald van der Kaap、Guido van der Werve、郭梦垚、郭熙、韩锋、黄臻伟& Heling、Irina Birger、Inbu Pyo、James Johnson-Perkins、贾志兴、姜培源、郝经芳&王令杰、Ke Jipeng 、Laura Puska、李怒、刘佳玉、罗凡、Luuk Schröder、Marjan Teeuwen、Maya Kramer、林美雅、Nick Renshaw、Park Woongkyu、Pedro Bakker、Persijn Broersen & Margit Lukács、彭涛、Scarlett HooftGraafland、沈凌昊、Thor Vigfusson、王志刚(美)、维娜、谢爱、薛若哲、薛问问、杨健、Yang Ah Ham、阳芷倩、张玥、郑皓中、祝炜

64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