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

近日,“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于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展览汇聚了1978年至今四十年内中国具有代表性艺术家的百余幅作品。这些艺术家中,一部分人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道路的全过程,他们的个展构成了当下中国艺术生态圈过半的火热事件;还有一部分人则带着全新时代的标签启程。但观者应该意识到,这场展览代表的并非总结式地狂欢,而是一次沉静的自省与探索。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大展“凤凰艺术”视频

龙美术馆西岸馆处于黄浦江边的北票码头,过去是常年运输煤炭的场所。与早期当代艺术聚集地选址方式有一些相似:废旧的工厂,最少程度的装饰。在以往的展览中,它曾作为舞台,作为拍摄现场,建造者有意识地创造出了艺术与其他生活资料生产模式之间的对立空间。

这个曾经来来往往运输煤炭的场所,后期在政策引导下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的停车场,煤料斗卸载桥、钢筋、柱网的存在像是时代境况的缩影,当它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的展览现场时,这所曾经已经静止的时间容器又一次开始快速的运转,传递记忆与困惑。

1

▲ 龙美术馆(西岸馆)的所遗留的煤料斗卸载桥 ©龙美术馆

此次展览根据时间线索分成了4个章节:1978-1984;1985-1989;1990-1999;2000年以后。

1978-1984

2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 龙美术馆

展览从陈逸飞于1978年所画的,被视为在“文革”后最早具有反思性的《踱步》起始,而后展示了当代艺术围绕着几个重要的具体问题,在之后的二十年内,与社会的历史进程一同,进行有规律的起起伏伏。1979年下半年起就开始举办展览并且进行相应地宣传与讨论的一群年轻艺术家在喊出:

“世界给探索者提供无限的可能。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认识世界,用自己的画笔和雕刀参与了世界。我们的画里有各种表情,我们的表情述说各自的理想。”

3

▲ 陈逸飞《踱步》1978 布面油彩 © 龙美术馆

这一群人于1980年成立了他们的“星星画会”,第一个小空间即展出了“星星画会”主要成员的作品,黄锐、马德升、李永存(薄云)、曲磊磊、王克平、严力、毛栗子、李爽等。

从他们的画作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在开放的条件下无比热情地冲向了充满未知和吸引力的西洋艺术,印象派、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甚至立体主义的风格都有明显的表现,不过,艺术家们更多的是希望利用这些新的艺术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星星”展览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内容与形式和抽象的大讨论同时出现,涉及到的艺术形式问题在根本上将人们引向了艺术的功能及其可能性的认识,为之后的艺术进一步解放提供了实践的范例。

4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

5

▲ 李爽(“星星画会”创始人之一)《梦》1980 布面油彩 ©龙美术馆

与“星星”同时出现的另外的艺术潮流是发生在四川地区的“伤痕美术”,也在这一章节展示。高小华、罗中立、程丛林、何多苓等的作品表明了人性的苏醒,在真实性这个问题上,为80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提供了基础。

6

7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

罗中立《春蚕》是《父亲》的姊妹篇,罗中立曾经说,这件作品也可以叫“母亲”,表达一种对母亲的感情。

8

▲ 罗中立《春蚕》1980 布面油彩 © 龙美术馆

9

▲ 程丛林 《取水》1991 布面油彩  ©龙美术馆

“伤痕”艺术家作品中的犹豫和悲伤与78年以前所推广的“积极向上”式人物形象大相径庭,由此展现了一代学生与劳动者的真实内心,将现实又一次摆在了不愿意脱离谎言的群众面前。“伤痕美术”所代表的人性的苏醒与人道主义的情感成为80年代艺术中重要的情感表达。

1985-1989

第二个章节是1985-1989。在“伤痕艺术”的浪潮之中,基于人们对真实的普遍渴望与好奇,艺术家将目光转向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相去甚远的偏远山乡,转向一种原始纯朴的生活,延续和发挥人道主义情感。

10

11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

这个章节里,小伙伴们可以看到陈丹青的《西藏群组》,尚扬的《黄河船夫》。当时那个年代,受苏联文学影响,艺术也追求“文学性”,但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放弃了这一原则,转而描绘最普通的生活场景。尚扬亦两次深入黄河腹地和黄土高原进行写生之后创作了《黄河船夫》这件大幅作品。

八十年代的艺术家在大量被翻译的西方哲学、文学著作中寻找自身的身份与对待世界的方式,因而掀起了“85艺术运动”,展现了艺术的多样与丰富。

12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

13

▲ 王广义《批量生产的圣婴—红色》1990 布面油彩 ©龙美术馆

第三个小空间同时展示了很多“85艺术运动”的作品,从80年代中期开始,年轻艺术家们通过各种艺术语言和创作方式打开人们的视野,使整个社会了解到,艺术竟然可以具有这么丰富的样式和可能性。

14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15

▲ 赵半狄《H·金》布面油画,1990,270×168.5cm

毛旭辉《红土的恩赐·夏天的声音》、叶永青《逃逸的困惑》,弥漫着夏加尔式的梦幻感和卢梭式的原始主义色彩;王川《自画像》摆脱对写实与造型的执着,进入非具象画的内心精神直白;舒群《绝对原则二》半抽象教堂,表达了纯粹的理性思考;夏小万变形的、充满力量的《生灵》;胡建成、韦尔申《黄色的和谐 蓝色的和谐》,重新认识个体与存在的关系;赵半狄《H·金》神色各异的人物交织在一起,好像90年代初一个社会状态的缩影,“是对现实的一次逃离,也是关于内心的一次疗伤”。

16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

张培力《X系列》《寂静的爵士》将艺术从功利性、服务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艺术与社会和普通人发生关系;王广义《批量生产的圣婴》《批量生产的圣婴—红色》用格子线条、9个相同的婴儿构图,取消了作品的情绪化,朝波普艺术转变;吴山专《红色幽默》对文字的拆解和政治无意识的引导,构成了一种早期的观念艺术的实验;喻红《怀旧的肖像》《热恋》将关注点转向周边的人物和生活,并且风格化……

17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

随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艺术的创造有了些许停滞,早些年的热情在现实的打击下转换为隐喻。描述身边人物成为刘小东、喻红等艺术家的关注点,由他们所代表的“新生代”在之后转换为“玩世现实主义”,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方力均、刘炜、岳敏君等人,从某个夸张形象出发,创造了一系列极具个性与风格的给人以强烈印象的图式。同时流行的艺术潮流还有“政治波普”,带有历史与政治符号的图式。穿插于两种潮流的艺术家也不在少数,如张晓刚在此时则将创作的重点放在了个人经历与历史图像的关系上。

18

▲ 喻红《热恋》1991 布面油彩

90年代,徐冰、邱志杰等艺术家则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字与传统中的典型形象进行在创造,同样,隋建国、展望、向京等雕塑家也开始了各自创作语言的探索。进入2000年,艺术材料、手法、表现方式都不再成为禁锢,艺术家身份背景更为多元,学科的交融使得视觉语言不断被突破,人的心理与审美也经历着被打散重建的过程。

1990-1999

第三个章节到了1990-1999,这部分作品几乎占据了美术馆一楼剩下的一半空间。

90年代国内艺术界使用“当代艺术”这个概念,是1990年王广义最早提出来的。这个时期的艺术没有将政治目标、批判性情绪引入艺术问题中,也不迎合官方宣传的需求。90年底出开始,国内艺术家逐渐走向国际艺术圈,在国外产生影响力。

19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这个小空间展出了刘炜《革命家庭系列︰哥哥》,沈小彤《日记我的风景 No.20(5联)》,冷军《丰碑》,毛焰《尖角黑玫瑰》,杨飞云《同行》,隋建国《中山装》等作品;

20

21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22

▲ 陈箴《无题》,1993-水墨、纸本、铝、有机玻璃、压克力球,100×361×36cm © 龙美术馆

22

▲ 蔡国强 《人类、老鹰与天空之眼:放眼睛风筝的人们》 2003  火药爆破、水墨和纸本裱于木板 ©龙美术馆

亦有陈箴《无题》,邱志杰《说文解字》,蔡国强《人类、老鹰与天空之眼:放眼睛风筝的人们》,徐冰《禅诗注(一)(3件)》。

24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

25

▲ 谷文达 《两种文化形态杂交的戏剧性B1-B3》1986  宣纸、墨、白梗绢装裱 ©龙美术馆

26

▲ 岳敏君《在湖上》1994 布面油彩 ©龙美术馆

27

▲ 宋永红《在泳池》1998 布面油彩 ©龙美术馆

28

▲ 刘小东 《烧野火》1998 布面油彩 ©龙美术馆

29

▲ 刘韡《紫气》布面油画,2009,180×440cm

逛到这里,我们回到了龙美术馆(西岸馆)的主展厅,谷文达、周春芽、刘韡、刘野、魏光庆、刘小东、张晓刚、方力钧、余友涵、宋永红、薛松、曾梵志、岳敏君等艺术家的极富个人特征的作品得到呈现。和前面两个章节一样,这里的一些作品,不乏列入教科书级别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佳作。

这个章节,艺术潮流没有了,艺术的材料、形式、观念以及态度,开始变得非常混淆,个人特色开始出现并强化,比如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周春芽的“太湖石”、岳敏君的“哈哈大笑”、方力钧“光头”、曾梵志“面具”……艺术家们发展出自己的语言特色,逐渐奔向更为解放的空间。

2000—

往下走到阶梯展厅,就是展览的最后一个章节:2000以后。

30

31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进入2000年,人们越来越不在乎艺术的材料、手段与表现方式的区隔特征,重要的是表现语言的特殊性。因此,在尹朝阳的绘画、杨福东的影像作品、展望的不锈钢假山石和向京的充满人性的裸体雕塑面前,观众并不会去简单地识别所谓的绘画或者所谓的影像、雕塑,重要的是理解与调节。

32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现场

这个章节中,展示了尹朝阳、杨福东、展望、向京、丁乙、曹斐、徐震、仇晓飞、王郁洋、胡为一等艺术家们的作品,这些绘画、雕塑、影像、装置更为丰富且有个人特色,观众面对它们,更有个人性和感受区分。就此,“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的展览部分接近尾声。

1978年改革开放对于中国艺术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人们能很明显的看到在这之后艺术家们以自己的力量在不同层面推进了中国艺术的进程,相对于早期的学习思考,如“星星画会”试探西方艺术语言的边界、“伤痕美术”关注人心与不同地域的普通人民、90年代艺术家参加这样清晰可见的路线,如今艺术家、学者与观者所面对的都是一个更加错综复杂与问题丛生的艺术生态。

33

▲ 毛栗子《新闻》1990 布面水墨

“艺术作品是价值观的物证”,能够了解艺评家吕澎的这样一个观点也许能更容易看到遮盖力极强的彩色丙烯颜料背后的褶皱,我们所面对的作品中蕴含的是艺术家的人格与气质,是对历史的怀疑,是对时间的讽刺,是对人性的忧虑。这些特性,在一些艺术家看来是在1978年之后展开的。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是对这四十年思考的开端,展览以时间为线对当代艺术的过程进行了初步梳理,在展览现场,观者会发现很多问题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众多典型作品的集中展示让大量的信息同时涌入。但这也是这场展览的特殊所在——通过对于过去逻辑的走向,构建艺术史的形状,从而引发问题。

艺评人吕澎也提到,当代艺术看上去眼花缭乱,每天都有十几个展览开幕,但若在当中艺术家无法再作品中说清楚自己想说的问题,那就意义甚微。而在他本人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观失去了方向,80、90年代的艺术家表现出对同时期问题的敏感性,而如今我们也应该通过梳理过去找到面对当下的新的艺术形式。

既然谈到40年,或许以时间、时代作为一个切入点,能够增强带入感,传递艺术家的创作心境,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三位同届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何多苓、张晓刚、周春芽分别提到了时代对于自身青年时期的影响:

艺术家 何多苓

“我进入四川美院已经29岁了,我的运气比较好,被耽搁了一段时间有了考大学的机会。在进入学校后,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它是一个向前、向好的方向走的特别重要的时代。我们看到了很多国外画家的画,还有很多国外的学术流派的学说和言论,我们都能够接触到,包括国外的电影等等。所以,我想我们确实非常走运,可以说时代造就了我们这代人,造就了这批艺术家,也是造就了中国的当代艺术。”

——何多苓

34

▲ 何多苓、艾轩 《第三代人》1984 布面油彩 ©龙美术馆

艺术家 周春芽

“我算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直接的见证者,1977年我们中国开始恢复高考,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机会,能够画画,能够走上这条路的机会。还有从1978年以后,这40年中,我感受到是,中国艺术家能够真正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创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一个艺术家,他一定要有他的个性,有他的创作基础,一定要有他对艺术独特的看法。”

——周春芽

34

▲ 周春芽 《太湖石》2000 布面油彩 ©龙美术馆

艺术家 张晓刚

“其实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我来说,也有不同。80年代艺术上的思潮主要是偏重艺术的崛起,整体来看是偏学习多,还有就是急于找到一个工具去表达,无所谓你自己的风格是什么,只要你看到了什么学什么,也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90年代开始去思考自己的角色、身份和价值,而且随着与国际的交流增加,你会发现以前看到的一些东西是错误的。你要开始反思80年代走过的路,而且也是到了90年代,开始有机会出国,去看看你喜欢的作品的产生环境,能够带来更多的对于自身的和文化的疑问。”

——张晓刚

38

▲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系列》1998 布面油彩 ©龙美术馆

而对于2000年后进入大学学习的相对年轻的艺术家而言,时代对于自己的影响不仅仅是时间或是某个时间点本身,更多来源于在同样环境中快速发展的技术,艺术家王郁阳对“凤凰艺术”记者谈到:

艺术家 王郁阳

“我觉得对老师辈的艺术家而言,时代变革带给他们想法的改变确实很多。但其实今时今日也一样,今时今日这个时代发生的很多事情对我来说也有很大的刺激,比如说数字技术、线上生活和线下生活。就是这种生活的东西,其实对我来说也有很大的刺激,但是可能针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艺术与文化革命的年代,也不能叫革命,就是巨大变革的年代。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没有那么巨大的变革,但是在技术生活或者是在改变人的生活认知的时候,是比原来更强烈了。因此,我现在想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怎么成为自己,还有怎么在成为自己的同时又改变自己。”

——王郁洋

37

▲ 曹婓《La Town》2014 单路视频 ©龙美术馆

时间对于人的意义有时候与路途的意义相似,同一趟车上,对于回乡者是归途,而对于外来者就是新征程。每一位艺术家不同的经历使得他们的气质与不同的时间相契合,何多苓的经典作品中拥有着80年代的浪漫与诗意,而张晓刚的经典系列散发着90年代的迷茫与强烈地苍白。

吕澎长期从事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工作,通史或是艺术家个案都是他熟悉的范围,在他眼中,过去40年的周期整体是一个转折点,从解放思想到进入市场再到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各花费了十年。而从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的十年内,中国当代艺术暴露了很多问题,这影响着未来中国艺术的道路。

36

▲ 方力均《2008-09》2009  布面丙烯 ©龙美术馆

39

▲ 曾梵志 《面具系列》 1996  布面油彩 ©龙美术馆

40

▲ 丁乙 《十示 2015-8》 2016 椴木板上综合材料 ©龙美术馆

一个在当下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创作与批评与市场的不同频道,市场作用从80年代的空白到如今以下跳入了泡沫,艺术史及艺术批评学者千篇一律且定义不明晰的语词,创作脱离或完全依附于前两者的极端状态,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又有谁能保证这些抛出去的问题不像是朝深潭扔出的小石子,得不到回音呢?

41

▲ 徐震的作品《天下—2802BLO137》2013 布面油彩

从本质上来说,对这个世界进行分类并不困难,人类与自然——掌权者和被控制者,移步至艺术,当然也在某种程度上有这两种角色。但若是这样来看一切都缺乏了意义,就像徐震的作品《天下—2802BLO137》所带来的效果:一个蛋糕奶油枪就能带来的“美”的视觉,那些经历如此多意志的把控和技术调整的绘画,所意味的仅仅是审美享受吗?

42

▲ 艺术家张晓刚、何多苓、周春芽,40年友谊的老朋友,中国当代艺术40年发展的见证者

最后,借用张晓刚在对于自己这四十年来是否有转折的回答:“转折当然是有的,但我更希望的是40年如一日,我不想进入时间从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少年的循环,艺术家不应该是这样,他可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熟了,远超他所处的时代,也可能在老年时仍旧像个老顽童一样,没有退休,永远在发掘一些东西。”艺术在这世界上打开了一扇关于无限性的大门,可要将这种观念延续并有逻辑地进行转变,需要解决的问题仍旧很多。

展览信息

43

▲ “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海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展览时间:2018.6.16—2018.10.7

3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