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近日,“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特展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随着优美的开场钢琴演奏正式拉开帷幕。超过20多位参展艺术家和近300名中外嘉宾共同见证这一盛典。本次展览以一种非编年史的架构展现当下中国青年创作群体于过去十年来进行的摄影艺术多元实践,亦是对三影堂摄影奖十年来工作的回顾和总结。

十年来,三影堂摄影奖致力于从不断涌现的摄影艺术新潮流中,选取具有独立精神和艺术潜质的艺术家及作品,考查、梳理和研究中国当代摄影、将中国当代的新锐摄影介绍给广大公众,进而推动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三影堂摄影奖就像是一扇窗,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到当下的中国摄影的多样性以及新生力量。

1

▲ “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开幕现场,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策展人沈宸(左)主持开幕式,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荣荣(中)和映里(右)致辞回顾了自2008年三影堂摄影奖创办以来的心路历程

2

▲ 钢琴表演艺术家曲恩霈现场演奏

3

▲ 钢琴表演艺术家梁庭玮现场钢琴演奏

近日,“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特展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随着优美的开场钢琴演奏正式拉开帷幕。

相比西方在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相对完善的摄影教育体制、扶持制度和艺术市场规范,中国虽然随着影像艺术的不断发展,但已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更多的艺术家跨界地参与到影像艺术的创作中来。

中国当代摄影发展依旧步履维艰,同时,国内也仍然缺乏支持青年摄影艺术家持续创作的有效机制。而即使在镁光灯缺席的状况下,三影堂也一直持续通过摄影艺术中心分享大量国内外画册和摄影文献资料,坚持学术标准,为中国摄影艺术提供展示平台,和高层次的国际交流,至今已十年,可谓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

4

5

6

7

8

▲ “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开幕现场

作为北京首家针对摄影的展出空间,在三影堂创办之初,创始人荣荣抱着怎样的初衷和目标?他说:

“我想作为一个摄影家,对我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发出声音。这个时候声音的转变可能就不是按快门的声音,我们跟社会、跟我们的公众产生关系。包括空间。这个就是三影堂的诞生。”

三影堂,是荣荣和映里以摄影师的身份发起的,也是他们对摄影理想“量身定做”的空间。三影堂落地到至今已经十年,荣荣在北京也有二十多年了。在这些年里,荣荣思考着整个北京的摄影生态,甚至思考着中国的这些有才华的年轻摄影师究竟应该怎样才能走出来,在创办初期就锁定了国际策略:

“这些年中国艺术家有机会到国外参加展览了,了解国外的机构、博物馆,而回过头来看本土影像文化传播的缺失,制度建设的缓滞,我觉得应该力所能及做些事情,不仅仅是自娱自乐,而是让更所人参与到这个事情中来,当代摄影的生态才能越来越好。我们对这个空间定位当然是国际性的,在最初创办时候,我们跟一些很有经验的策展人、还有教授探讨这些问题。”

9

▲ “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开幕现场:参展艺术家及嘉宾合影

以2008年4位年轻摄影艺术家参加的群展“外象”为契机,三影堂自2008年开始向社会公众发布公告,进行三影堂摄影奖评选及展览作品的征集。在三影堂各合作机构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2008-2009年度的评选和展览活动得到了众多的摄影艺术家的积极响应,并以“临点”为题,三影堂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摄影奖展览。历经“临点”、“交汇”、“万相”、“跨越”、“实相”、“无相”、“离相”、“无量”、“寓言”、“起承”,三影堂摄影奖在这十年里吸引了全球近5000位华人摄影师及艺术家投稿参赛,共发掘了超过200位青年摄影师及艺术家入围参展。

在这十年中,三影堂邀请到超过30位来自业界最重要美术馆(如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洛杉矶盖蒂美术馆等)的总监、策展人(西蒙·贝克、昆丁·巴耶克等)以及最重要的摄影艺术家(希拉·贝歇、坎迪达·赫弗、 托马斯·鲁夫等)来到三影堂,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通过参与这个奖项的契机第一次来到中国,共同参与并见证了一次次中国新一代摄影新秀的诞生。

10

11

12

13

14

15

▲ “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展览现场

值此之际,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策划“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特展”,遴选过往十届中最具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展示他们的全新创作。此外,三影堂还特邀到凯伦·史密斯、顾铮、饭泽耕太郎、蔡萌等国际国内专家为本次展览画册撰写学术文章,并在展览期间邀请业内专家、艺术家、相关人士开展系列研讨会议。

本次“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特展”以一种非编年史的架构展现当下中国青年创作群体于过去十年来进行的摄影艺术多元实践,亦是对三影堂摄影奖十年来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同时,邀请观众以一种超越对摄影静态定义的理解去沉思作品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也提供一个现场,使观众去理解中国摄影师和艺术家们通过“摄影”这一媒介所进行的工作,前行的方向,推动的边界。

16

17

19

20

22

▲ “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展览现场

对于三影堂摄影奖的评审委员们,到底在寻找怎样的作品?这个奖项的设置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发掘年轻的艺术家,还是为了发现一种新的趋势又或者它是为了展现最真实的中国摄影?在谈到作品的评选时,担任过评审委员的旧金山现代美术馆摄影部高级策展人克莱门特·克罗克斯说:

“作为艺术史和摄影史学者,当在观看照片的时候,我会应用到其掌握的史学知识,会在脑海中搜寻相关的艺术史资料。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依靠直觉来判断,这点对我来说也非常重要。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能依靠一套相同的标准去评判同一件事。尤其是在艺术领域。有太多你无法解释的主观的因素,有很多事情可能表面上看甚至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关于如何选择艺术家,当然你也可以依靠已有的知识帮助你选择。但是我还是坚持认为,在做最后的判断时,有一半是取决于我的直觉。我坚信直觉是我做决定的重要依据。”

23

24

25

26

27

28

▲ “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开幕式现场,嘉宾留影

三影堂创始人之一荣荣表示,三影堂的团队成员都很优秀,并且热爱艺术和这个空间,也很辛苦。一个展览,需要整个团队经过漫长的付出,背后有无尽的艰辛,当观众看到一个作品在最佳位置展出的时候,很多人都为此付出了努力:

“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也是最为艰辛的地方。而三影堂的爆发力、对社会还有国际的影响力,以及公众对于三影堂的认同,都是超出我们预期的,也是我们当初不敢想象和感到骄傲的。”

荣荣说,三影堂十年下来,算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国内首家非盈利艺术机构,自身也都是摄影师,没有太多经验,自身也在学习和成长。但三影堂这十年下来,没有“跑题”,没有违背我们的初心——传播有价值的影像的平台,这是值得欣慰的:

“在未来,我希望能更扎实、更按部就班地展览,提升展览的学术水平,也希望机制能发展得更加健全。同时我们也希望三影堂能走出去,走得更远,把中国摄影推向国际舞台,中国摄影在国际生态中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

29

30

▲ “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开幕式现场

参展艺术家

蔡东东

入围2008年首届三影堂摄影奖。蔡东东的作品着重于暴力的视觉化,他通过增加图像的表现形式,来发掘图片所潜在的艺术性结构。顾铮曾评价他:“创造中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具有了某种智力刺激的欢愉成分,他所要探讨、揭发、提示并且与人们共享的,是观看这一人类视觉实践背后所隐藏的有关权力话语本身的问题。”

32

▲ 《障碍》,2018,明胶银盐照片,42cm x 38cm

陈萧伊

2015年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萧伊的摄影结合多种艺术形式,以自然为介质,传达精神性的直观体验。她的作品想要去抓住无法揣度的虚空里的一声回响,即时间断裂的体验,一片随处可见的日常状态,却是难以去真正看见的时空。

33

▲ 《Mandala— Never Ends》, 2017, 镜面、多面体灯箱、亚克力,60cm x 60cmx 60cm x 6

陈哲

2011年第三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陈哲的艺术实践接近于一个不断探寻、发现与研究的过程。2012 年至今,陈哲以黄昏为母题,在长期项目《向晚六章》里延续了她对于“另一种讲述方式”的思考,在视觉和语言的交汇处探索“可见”与“可说” 的界限。

34

▲ 《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把我瞬间》,出自《向晚六章?,2017,金属架,收藏级喷墨照片裱于铝塑板和玻璃,180cm x 180cm x 10cm

程新皓

入围2015年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并获得资生堂摄影师奖。程新皓的《东岛博物志》是一个半虚构的艺术项目,他试图将博物学背后的知识逻辑投射在中国亦或西方传统以及更加个人化的艺术创作中,并以研究式的艺术来回应清代晚期博物学家和永玉的问题。

35

▲ 《南丘1号》,出自《东岛博物志》系列,2017,数字打印,尺寸可变

储楚

入围2011年第三届三影堂摄影奖并获得资生堂优秀摄影师奖。储楚借用现实的摄影和想象的书法绘画把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即古之士者的外貌、体态、言行、思想还原为花木、虫草、山水世界,并且把书法藏在这些草物间,让世者去体会悟道。

36

▲ 《溪岸— 宇宙观》,2017—2018,真丝绢本、摄影、艺术微喷、水墨、书法、艺术家签名、印章,120cm × 40cm

杜艳芳

入围2013年第五届三影堂摄影奖并获得资生堂优秀摄影师奖。杜艳芳的作品穿梭在虚幻与真实里。杜艳芳认为,当为生活奔波而忧心忡忡的我们欣赏西方油画时,画面和真实的生活场景就有了交汇,这就是时间、空间和叙述的交错。

38

▲ 《闯入的地点-8》,出自《闯入的地点》系列,2016,艺术微喷,90cm × 110cm

冯立

入围2010年第二届三影堂摄影奖。冯立的摄影好比书法或者晨练的太极。他游荡在城市之中,着眼于日常生活,轻而易举地察觉到最奇特的场景,轻松地捕捉到人群最荒诞的姿态和奇特的事物,展现了他们用各种风格扮演着自己在生活这部大戏中的角色。

39

▲ 《大圆桌》,出自《白夜》系列,2018,艺术微喷,60cm × 90cm

黄京

入围2008年首届三影堂摄影奖。摄影师黄京曾屡获大奖,如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新人奖等,作品以洞察日常生活的瞬间为主。

40

▲ 黄京,《路边沙发 台山》,2018

黄晓亮

入围2010第二届三影堂摄影奖并获得美国特尼基金会奖。黄晓亮围绕生活日常展开创作,他兼具了生活旁观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以期打破日常生活的重复和乏味。在他看来,人们时常过分期待足以颠覆自己现状的可能,却忽视了日常中“惊喜”的存在,然而生活的惊喜却一直存在。

41

▲ 黄晓亮,《Untitled #20150509》,出自《东窗》系列,2015,作品图片由艺术家和M97画廊提供

蒋鹏奕

入围2008-2009年首届三影堂摄影奖并获得美国特尼基金会奖。蒋鹏奕的作品多以摄影和录像为媒介,通过制造超现实的场景以及对景物的微妙叙述,试图呈现出个体生命中潜行于内外的刹那须臾之感。

42

▲ 《海洋匹配太阳之九》,2017,8x10 宝丽来,21.5cm x 27.5cm,作品提供:艺术家及刺点画廊

李俊

2013第五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李俊的创作将关注点放在了相机的内部中,他认为,相机被发明就是为了记录外部客观事物,因此相机或许是一个“主题丧失”的机器。光线穿透图片在底片上感光成形的过程引发了他的思考:相机作为记忆的机器是如何重叠、扭曲、虚化图像的生成与呈现的?

43

▲ 《一个抽烟的女子. 公交车的蓝色座椅. 无人的剧场. 我坐在床上. 窗外发黑的楼道. 路边一个男人的肖像》,出自《记之暗面》系列,2017,艺术微喷,300cm x 120cm

刘张铂泷

入围2014第六届三影堂摄影奖并获得资生堂优秀摄影师奖。刘张铂泷的摄影主题是2014年建立的科学恋物癖博物馆,传达了对科学和物体的迷恋,随之扩展到了对概念的迷恋。同时,这也象征着科学不再是象牙塔里面不为人知的神秘,而成了新的时代精神。

44

▲ 《科学恋物癖博物馆玻璃瓶》,出自“科学恋物癖博物馆”项目,2015

卢彦鹏

入围2008-2009年首届三影堂摄影奖。卢彦鹏坚持用传统的黑白相机拍摄,他的作品犹如一幅幅写意画。 基于之前的绘画经历,他把绘画与中国古典的诗性融于照片中,将摄影以画的形式呈现给观者,让观者窥视到透出画面的那若隐若现的古老呓语。

45

▲ 《水中佛》,2017,艺术微喷,110cm x 165cm

罗洋

入围2008-2009年首届三影堂摄影奖。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间,罗洋用镜头记录了自己和一些女孩的成长过程以及女孩们的真实生活。这系列作品被评论界视为结合了肖像拍摄的高度设计感、精心构造的摆拍感和未经任何加工的美感的综合体。

46

▲ 《藏族女孩格莱措毛》,出自《女孩们》系列,2017,艺术微喷,35cm x 50cm

骆丹

入围2011第三届三影堂摄影奖并获得美国特尼基金会奖。骆丹的创造受量子物理专家关于世界全息化的理论影响,因此可以将这些影像作品视作一次艺术的“伪科学”实验。艺术家用摄影捕捉激光照射在曲面上反射的画面,让人不禁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

47

▲ 《回国之十五》,出自《回光》系列,2017,艺术微喷,120cm x 180cm

木格

入围2015年第五届三影堂摄影奖。在每一次体验日常中国的旅途中,木格逐渐拍摄出《沿墙而行》系列。他通过细腻的观察力,用镜头记录下了地貌里有形的墙,以及人和土地关系中无形的墙。在对陌生场域中一面又一面“墙”的发掘中,他感受到自己也只是一名生活的过客。

48

▲ 《通向村子里的新婚之路,宁夏》,出自《沿墙而行》系列,2014—2017,艺术微喷,120cm × 150cm

入围2008年首届三影堂摄影奖。丘的作品聚焦日常生活的碎片。他用截取、截切、放大、复印、翻拍、正负、叠加等各种方式来处理他所收集到的碎片。在他的细致观察中,即使是微小的、容易被人忽视的事物都有不同于日常的震撼一面。

49

▲ 《2018-03-16 13:27:21》,2018

沈凌昊

入围2011第三届三影堂摄影奖。沈凌昊的作品实际上是底片冲印失误的残留物,而这些无法被辨明的图像成为了他难以追溯的记忆。沈凌昊一直尝试用他的摄影去探讨时间、记忆与彼此间流动变迁的关系,以此来呈现时间的回溯感以及记忆的易逝性。

50

▲ 《剩余物—图像 08》,出自《剩余物》系列,艺术微喷,50cm × 67cm

孙彦初

入围2008年首届三影堂摄影奖。孙彦初对影像的解构使其作品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光影》系列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在暗房里制作大幅的光影银盐照片时的体验,他通过控制光的位置和角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视觉图像,这一过程激发了艺术家对于光影之间关系的思考。

51

▲ 《无题—光影》NO.13,出自《光影》系列,2016,胶片打印,水彩色,LED 射灯,尺寸可变

塔可

入围2011第三届三影堂摄影奖。在2015年,塔可对洞天这个主题产生了兴趣,并在2017年参访了中国历史中的洞天福地以及人造的洞穴。塔可在这个项目里进一步探讨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和神话、历史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

52

▲ 《洞》系列,2018,收藏级艺术微喷,110cm × 146cm

王淋

入围2012第四届三影堂摄影奖并获资生堂优秀女性摄影师奖。王淋作品里的人物是被网络留言所填满的女性们。在网络中,人们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便可肆意放言,每一句语言暴力,都像针一样刺入这些女性。王淋将网络留言截屏、打印,逐条刺入人物部分,将人物覆盖填满,由此来表现她们就像是被网络中的@吞噬掉,以及当今社会中对女性的偏见和人类自身尊重的缺乏。

53

▲ 《@ 吞噬》系列,2016,艺术微喷、大头针,150cm × 100cm

王拓

2018第十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王拓的《审问》系列是一个由胶片摄影、图像拼贴以及画外音组成的动态影像,由采访记录和短篇故事两部分组成。这个作品隐喻了我们现在所处的复杂世界,用人们熟悉的现实情境与隐蔽于日常的极端情境来展现沟通产生的丰富交集。

54

▲ 《审问》,2017,单频道高清影像,彩色有声,18 分 35 秒

王岩

入围2016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并获得资生堂优秀摄影师奖。王岩将摄影作为创造工具,探讨了景观背后掩藏的各种社会问题。2013年,王岩偶然邂逅了一颗300年的大青树——弗兰克,于是她开始拍摄弗兰克和它所在的村庄的变迁。王岩花费八年的时间跟踪观察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拍摄了从各地移植到城市的成年大树。

55

▲ 《普和菁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大理,云南省,中国》,出自《森林》系列,2017,艺术微喷,187cm × 150cm

魏壁

入围2011第三届三影堂摄影奖。对魏壁而言,他作品中的树充满了联想和诗意,它们可能是寒池的化身,亦或是痛苦、压抑、迷乱的产物。魏壁也擅写字和画画,同摄影一样,未经明师,亦无自我约束。

56

▲ 《寒池》系列,2014—2017

杨圆圆

入围2012第四届三影堂摄影奖并获得特尼基金会奖。杨圆圆的项目《大连幻景》以大连近代史为背景,在展览与书两种媒介中,以图像与文本互文的形式勾勒出一场以城市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以港口、楼梯、广场、旅舍、街道与剧场等城市空间作为索引,划分为一部“六幕剧本”。作品叙事的构建在对真实史料的引用基础上融合了大量虚构。

57

▲ 《人群 — 螺旋 A》,出自《大连幻景》系列,2017,艺术微喷,80cm × 58cm,作品提供:艺术家与艾可画廊

张晋

2012第四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获得者。作为具有化学博士研究经历的艺术家而言,如何站在艺术与科学之间,通过与科学家的合作重构一个关于“ME”的传记,成为张晋和他的团队展开创作的实验动因,最终他们将一个由现成品、工作台、影像和装置组成的亦真亦幻的“ME”的现场呈现出来,还原了“ME”的历史以及激活了更为真切的身体记忆。

58

▲ 《蜜胺的物形》,出自《蜜胺》系列,2015

张克纯

入围2012第四届三影堂摄影奖。一直以来,山水都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载体。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演绎山水的主线。处在高速变化的中国,正沉浸在一片繁荣的亢奋之中,伴随而来的是势不可当的超强破坏力。在长年跋涉山水的过程中,张克纯寻找这些依旧与山水为伴的人。在拍摄时, 他和他的拍摄对象互相交换,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然后由和我互换的那个人按动快门,因此,没有什么比身处其中时的感受更强烈和复杂了,哪怕是短暂的一瞬间。

59

▲ 《黄山》,出自《中国》系列,2018

张文心

入围2014第六届三影堂摄影奖。“内存腐蚀”探讨内存与记忆的关系。张文心将自己于过往旅程中拍摄的照片作为贴图,于3D软件中对其中场景进行还原式建模,并使虚拟人在其中穿行、饮酒、睡眠、游泳以及飞行,从而将时间的体验挪移在虚构的人物身上。

60

▲ 《内存腐蚀》(视频),2017,6 分47 秒

张之洲

2017第九届三影堂资深堂优秀摄影师奖。通过摄影,张之洲体验物我之间的距离感,这个距离并非物理上的距离,而是由认知、经验与感觉塑造出来的心理距离。当艺术家在追寻这样一种时刻时,物我之间固有的距离感崩塌了,物仿佛重新登场,向前大跨一步。

62

▲ 《Untitled》,出自《物将走近》系列,2017

朱岚清

2014第六届三影堂摄影奖获得者。朱岚清的作品聚焦20世纪90年代初由香港的开发商在位于中国南方边陲的东山岛上开发的一个名为“百亿新城”的滨海旅游项目。“百亿新城”这个名字作为隐喻,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小岛如何周旋于外来的资本中,以及在渴望成为滨海度假胜地的梦想里与梦想破灭后的沉寂之间如何寻找自身位置的故事。

63

▲ 《百亿新城》系列,2015-2018

展览信息

64

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

艺术家:病女、蔡东东、陈萧伊、陈哲、程新皓、储楚、戴建勇、杜艳芳、冯立、黄京、黄晓亮、蒋鹏奕、九口走召、李俊、良秀、林志鹏(编号223)、刘张铂泷、卢彦鹏、罗洋、骆丹、木格、丘、任航、沈凌昊、孙彦初、塔可、王淋、王拓、王岩、魏壁、许力静、杨圆圆、张晋、张克纯、张文心、张晓、张之洲、朱岚清

主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艺术总监:荣荣&映里

策展人:沈宸

开幕:2018年6月9日

展期:2018年6月9日 – 8月5日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55A)

微信截图_2018052722441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