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近日,艺术家付经岩个展“飞矢无动”在站台中国展出,这是其自2015年以来在北京的全新个展。本次展览将以近三年间创作的系列绘画与材料装置作品为主线,呈现出付经岩在其自身创作脉络上的推进与探索。

艺术家付经岩最新个展“飞矢无动”近日在站台中国开幕。在展览现场,我们可以看到付经岩近三年来所创作的关于装置与架上绘画的作品。在笔者看来,付经岩的作品实则超出了“飞矢无动”的内涵与外延,但却又与此隐藏着某种微妙的关系。

1

2

▲ 付经岩“飞矢无动”展览现场

3

▲ 《等待下一次震动3》(左)、《等待下一次震动2》(右后)及《对话2》(右前)装置作品

在艺术家的口中,笔者得知其在近三年的创作中,有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那就是:“等待下一次震动”,而在现场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以这句话所创作的装置作品《等待下一次震动》,艺术家想通过这句话,去颠覆固有概念,或者是对概念的一种松动。这种概念在艺术家看来,于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水杯”、“交通信号灯”、“艺术理论”和“审美”等,既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事件,也可以是一种抽象或想象,它似乎是一种体制的存在,换句话说,付经岩颠覆的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结构。而在“等待下一次震动”中,就是期望一种新的对概念的变动。

它是一种对观众的挑动,以至于挑战观众对观看艺术品的诠释。在付经岩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破除“统一诠释”的创作手法,在这里,画面中所有的元素都处于一种相互解构而又相互融合的特征,没有一种特定的解释方式可以贯穿整个画面中的所有元素。

4

▲ 《人物1》120x90cm布面油画 2018

5

▲ 《人物》160x145cm 布面油画 2018

破除概念,在以上这件《人物》作品中,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去揣测和分解作品,都不会达到完备的统一。我们可以把画中的物体看作是两个“合并”在一起的人,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颗心脏,但我们却不能解释作为人的“五条腿”,或作为心脏的动脉血管的数目,甚至是与两个“人头”并列的那个虚体“人头”。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由两边杏仁状的“眼睛”和中间“鼻部”和“嘴部”所组成的克苏鲁形象?但它仍然在各元素中彼此分拆和解构原本的你所“既有”的概念模型。

6

7

8

▲ 付经岩“飞矢无动”展览现场

这就是艺术家的手法对“概念”的颠覆和解离。用各自完全不同的解读方式进入,然后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最终,结论在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自我坍塌。在付经岩此次展出的所有绘画作品中,都存在着这一手法。在《乌龟与兔子》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背景的斜线甚至可以穿过兔子的身体,它在这里既是主题之后的背景,又同时在主题之上,或在主题之中,或者它就是主题,那么这些斜线究竟是什么呢?兔子前爪不合理的比例,以及后腿的“连体性”,那么它是一只兔子吗?作为乌龟,我们可以看到龟壳的不自然“凹面”,或许它只是一团纸?

9

▲ 《乌龟与兔子》120x90cm 布面丙烯 2018

破除具象原有的概念,甚至将抽象与具象完全地打乱,艺术家的绘画处于一种模糊态,正如艺术家所说,他正在试图跳出艺术的系统来看待艺术。跳出艺术系统之后,再往回看,这是一种在解构主义中常使用的“中心分离法”,事物的中心处于事物之外,系统的结构源代码在结构之外。付经岩不仅用这种方式来观看艺术,同时用这种方式来观察世界,所以,他得出了一种不断震动的世界观,这种震动就是不断坍塌与不断建造。

10

▲ 《对话1》装置作品

如果说,人的特定世界观是由某种特定的“知识结构”所决定的“认知结构”所建造的话,那么这种认知结构将会塑造其主体对世界的诠释权力系统。它决定了我们为什么是“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这种结构犹如一种绳套,人们用各自的绳套来圈套住他们所接触到的所有一切,而这就是付经岩眼中所认为的“知识”或“认知”。

在《对话》系列的装置作品中,用这些完全不同的颜色或大小的绳套,表现了这种不同认知系统的世界观的对话。它所引发出来的,或许是绳套本身的不可交集性,同时,在《对话2》中,艺术家在其装置作品的一端使用了两个绳套,这是否意味着同一个人的两种世界观,或者是当两端的绳套在进行对话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所生发出来的新绳套?付经岩表现出了这种关于认知问题的复杂性,这些所有的谜题,都指向了艺术家所思考和创作的核心。

11

▲ 《街头》230X211cm 布面油画 2018

12

▲ 《街头2》230X200cm 布面油画 2018

一种无意识,思维的惯性,付经岩认为认知结构其本身的可塑性非常弱,他尝试去寻找一种原点,然后重新审视,将所有的东西打散,再慢慢对其进行整合。与绘画保持一种距离,这种距离并不是一种空间上的,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跳出艺术,站在社会、政治、历史、人类学等层面来看待艺术问题,看它是如何与个人乃至社会发生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什么。这看上去如同一种渗透,正如同福柯在其人文历史中所发现的知识考古学的知识结构一样。不同的时代所特有的整个社会的知识体系特征,它们诠释着一切,解释着一切,而其中又形成权力和坚固的堡垒。而知识堡垒的瓦解,对付经岩来说,就是下一次震动本身。

13

▲ 《街头3》200x160cm 布面油画 2017

14

▲ 《人物5》60x50cm 布面油画 2018

消弱固有审美结构,让观众如坠迷雾之中,审美迷失,或者缺席,这背后是一种结构的瓦解,付经岩试图用这种方式唤起观众自身结构的瓦解和震颤:

“我就是把这个东西完全减弱和削弱掉,包括我选择的物象,指向性都极其弱了,但我不想完全把它变成一个抽象的绘画,我希望用具像绘画来表现一种开放性,然后大家来用很直接的方式去看这些物象。”

15

▲ 《人物和静物1》230x200cm 布面丙烯 2018

16

▲ 《人物2》(右)120x90cm 布面油画 2018、《人物3》(左)120x90cm 布面油画 2018

去除所有指向性,包括此次展览所去掉的作品展签,不过付经岩也表示,这些作品题目在本身上也具有消弱的目的,正如同“作品第101号”之类的表达,不过这些非抽象的题目在付经岩这里,更像是一种陷阱或圈套,正如《街头》系列,一种反指向,观众在作品标题中的指引下反而迷路,而材料的运用也是如此。

用一种语言的震动去解构,无论是文字还是绘画语言,甚至是符号学。在水果的选取上,艺术家也使用了象征性极弱的菠萝,正如同他不使用香蕉(性、安迪·沃霍尔等)、苹果(智慧、原罪等)等容易唤起观众无意识指向的物体。指向性意味着绳套,也意味着过窄的通道,打开通道,凿穿墙壁,都是艺术家的创作方式。

17

▲ 艺术家付经岩在“飞矢无动”展览现场

付经岩的创作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要或者不要,多一笔和少一笔,都是有严格的界限,用严格的界限来破除界限,这需要一种小心翼翼,必须知道每一个绳套的具体边界,才能有效地破除这种边界。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温度,付经岩表示,温度可以拉近观众和作品之间的距离。而正是这种拉近了的距离,才能真正使得观众去思考这些画作后背可能的启示和意义。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以人为目的,而不是以人为工具。

那么,飞矢到底是动还是不动?芝诺用悖论的方式来让人警醒思维的圈套和惯性,甚至是去触及关于“运动”的极限审视,而付经岩,却用他的艺术,来让观者去重新审查自我的认知和关于思维结构的隐秘问题。

展览信息

18

飞矢无动

艺术家:付经岩

策展人:戴卓群

展览时间:2018年5月24日—7月1日

展览地点: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D07)

微信截图_2018052722441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