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凤凰艺术 作者:李鹏2018-03-20 11:39

2018年3月18日,艺术家刘韡最新个展“幻影”于长征空间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刘韡的最新作品:《幻影》、“洞穴”系列、《周期》、《气流》、《友情》,呈现了近年来自己与众不同的实践和思考。在刘韡的艺术工作及思考中,他试着让这些幻景脱离现实的参照,从物质材料以及它在城市里的生存形式中直观地抽取出一系列的物理关系:“材质、机理、体积、速度、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并在制作时留下一些材料自有的噪点。

2018年3月18日,在长征空间所展出的“幻影”,是艺术家刘韡最新的创作。当在位于环铁艺术区的工作室见到刘韡之前,仿佛艺术家已经淹没或将自身隐藏在这座巨大的工厂之中。

“这件《周期》的作品,怎么想到要用轨道的方式?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

“没有,就是在移动,所有的物体在移动,在运转着。”

1

▲ 艺术家刘韡,拍摄:卢北峰

刘韡在回答问题时都非常简短,一种抗拒直接的描述,或是关于意义的定型式裁决。似乎他在规避这些问题,或许有可能,他认为当语言被说出的时候,就意味着是残缺的、逃离的和断裂的。

他认为他的作品,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手段,只是提出一个问题。“作品放在那儿只是一个开始,我的作品不是为了带来知识,大家能够思考一些问题,能够得到自己的知识,自我产生知识,重新思考已经存在的一些事物的根源。它不是必然的一个东西,一切的存在都是偶然的。”

2

3

▲ 艺术家刘韡“幻影”展览现场,摄影:杨超摄影工作室

4

5

▲ 艺术家刘韡和他的朋友们在“幻影”开幕式现场

在这里,他似乎从整个链条中,抽离了后半段出来,来告诉人们,这是一个开始。这个开始是一个什么开始?是观众进入展厅看到作品的那一刻是开始。那么,在这开始之前,在观众进入展厅之前,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吗?

如果站在观众的角度而言,在作品进入主体感官接收范围之前的时间轴,作品的在场确实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作品的形成本身而言,艺术家的在场呢?我们来设置这样一条时间轴,大致分成两段:艺术家与作品的时间轴,作品与观众的时间轴。

6

7

▲ 刘韡《幻影》, 2018,铁,钢,油彩,尺寸可变,,摄影:杨超摄影工作室

很显然,刘韡将“艺术家与作品的时间轴”抽离出去,并将这段时间轴内的“艺术家在场”悄无声息地隐去了,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作品与观众的关系。如此,对于观众而言,作为前时间轴的艺术家的退场,他们的面前将会有一大片盲区,正如本次展览中,刘韡所大量使用的镜面:

观众只能从作品中看到自己,而根本无法看到艺术家。

8

9

10

11

▲ 刘韡《周期》, 2018,综合材料装置,尺寸可变,,摄影:杨超摄影工作室(上2)

观众只能获取一个想象中的艺术家,期望从那些作品痕迹中,读出艺术家的真身。但这时,艺术家却如魔术师一般,仅仅将幻象留住,而他却安全地退居到舞台幕后。这是舞台幕布的技巧,或者说是魔术师的手法,正如笔者在展览现场,直观地感受到,刘韡有可能受到了柏拉图洞穴隐喻象征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有可能是潜意识的,或许也可能是“模式相似性”的关系,但无论作何解释,它似乎在暗喻上,又与现场的大型动力装置《周期》产生了奇妙的联系。

在笔者的另一篇文章《世界上最著名灵异调查员:沃伦夫妇抓鬼50年》中,特别提出了一个“盲区现象”概念。它解释了“闹鬼的条件是什么?”的问题,盲区既是滋生奇谈怪论的温床,又是产生丰富人文景观的胎盘。在闹鬼现象中,由于“现象黑箱”的普遍存在,在逻辑学上,与一个“密室逻辑”概念产生呼应。

当我们面对一个不可知的真空(密室内部、盲区)时,它可以涉及到一个被称之为的“爆炸原理”(principle of explosion)的逻辑概念,任何的外部解释都是可能存在的,在逻辑原意上,它指的是从矛盾中可以得出任何事物的规则。

12

▲ 从左至右:刘韡《洞穴 1》, 2018,布面油画,220 x 140 cm;《洞穴 2》, 2018,布面油画,275 x 170 cm,,摄影:杨超摄影工作室

使作品的蕴意达到最丰富化和最大化的一个可行方式,便是艺术家的主动退场,消除艺术家直接对作品的阐述权,那么便形成了作品“因”的盲区。由于“因”的缺失,作品以矛盾的形式出现在空间场域之中,于是,它们便以无根之水一般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因”的缺失,并不意味这“因”的缺席,观众将以他们的想象力去填充它,关于无垠的想象之域便充实了这组作品的寓意,甚至连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都会被观众的想象所填满。艺术家刘韡无疑是想达到这一点,他仿佛化身为魔术师,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使用了最基本的构造,正如他所说:

“我觉得是一个很笨拙的方式,很古老的运动,以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速度,它们都是从A点到B点,距离不同,体积不同,但时间都是相同的。一个时间性的东西在里面,跟时间有关系,跟身体有关系。”

13

14

15

▲ 刘韡《气流》, 2018 ,水泥,玻璃镜面,尺⼨寸可变,,摄影:杨超摄影工作室(上2)

返回到基础,是刘韡这次新近创作的最重要特征,它表示了去材质化、去修辞化和去现实化。将物体直接回归到符号,在这里,它的抽象意义比实际意义更重要。符号化意味着“能指”,而“所指”只能在艺术家退场之后,由观众的想象完成:

“全都是存在于想象当中,这一切我只是给出一个模型。这个模型,你可以通过它去想象所有的东西,包括观感之间的串通,比如你看见的和听见的。通过看见的,你可以想象到一个听到的。比如说气球那个作品《气流》,其实就是气球的上下动,它因为引力和玻璃的作用,它是往上飘拂的感觉,它模仿了气球的动态。但是我想说的其实是一阵风把它刮的,但是这个风是存在于你的听觉当中,因为它动的时候会有声音在摩擦。用这种方式,包括运行,你会感到身体的运行。”

16

17

▲ 刘韡《友情》, 2018,影像装置,尺寸可变,,摄影:杨超摄影工作室(上1)

刘韡提到了斯宾诺莎关于‘情动’的问题:身体的感知,是通过另外一个身体的移动来感知到的。刘韡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混杂的,包括质量问题,在《周期》中,用一个最大的球以最快的速度运行,最小的球是以最慢的速度运行,但观众可能会在感觉上,认为它们的体积是相同的,是一个互相感知。从体积之间,时间之间,它们都以自己的速度在运行。

刘韡建议可以把球设想成一个人,他对这个时间有所感知,我以什么速度运行到那儿。一个小球在上面运转,虽然没有人,但是你会看到人在劳作的一个感觉,就是人与自然所有之间的关系:

“其实我是想在里面,把所有人的身体感觉,自然感觉,展现成一种小宇宙,而不是一个大宇宙。有身体感,有各种感觉,但是都是存在于想象的。作品本身很笨拙,完全不精巧,也没有真实感,但是那种笨拙的感觉,可以来激发人的想象,观众的想象。”

18

19

20

▲ 刘韡工作室

在刘韡的这次展览中,他期望观众以最纯粹的直觉与去作品发生关系,至于观众是否会将那些运动的球体或物体想象成人,则完全不在他的控制范围。艺术家并不给予任何方向的指引,如同将观众抛向大海,他朝哪个方向游动,全凭他自己的判断。

在这种多向度的思维方向上,如何能打开更大的维度?艺术家刘韡确实使用了最基底化的表达,如上文所述的那样,刻意的粗糙,裸露的焊接点,消除过多的修饰,消除绚烂的舞台效果。将作品运行的本性直接暴露给观众,使得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运行本身,时间本身,以及与物体之间的关系本身。回到一种纯粹的基础性对话,将作品跟观众统一到同一个平面,不仅在宏观上,也包括微观上: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做这个,但是我知道我不做什么,我把不做的全扔掉,剩下的就是要做的,这种方式就是不断在剥落,剥落的过程也是你用知识的过程。最后还原成一个球的时候,可能我用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我不断去思考,不断去排除之间所有东西,最后留下的就是这个,这也不一定是对的,因为在这里面没有好坏,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只是你合不合适在这个时代出现。”

21

22

23

▲ 艺术家刘韡工作室

这样的纯粹化的东西,能不能将观者拉回到现实中?刘韡坦言到,这些很多东西可能跟现实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你仍然会把它们往现实里带,有这方面的想法,那是因为人们永远不知道现实是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东西其实都不能代表这个现实:

“比如杯子代表这个时候,而塞尚的水果代表的是他那个时代的精神,而不是工业革命,但或许那个水果能代入到现在这个时代。脱离了这个时代才能代表了这个时代,正如有人所说,巴黎街头一个闲散散步的人代表这个时代,因为只有他是脱离这个时代,他是没有目的,漫无目的的,所以他们就是现代性的象征。”

刘韡在创作的过程中,正如这个闲散散步的街头浪人。他将自己脱离在外,他关注艺术表达当中更为巧妙的东西,他喜欢营造场域,或者说,场域空间是他目前最看重的部分之一。在采访刘韡提到场域时,笔者总会想起曾经写过的一篇《基督教与中世纪时代的宗教精神学研究》,其中关于法国与德国的交界处阿尔萨斯(Région Alsace)的伊森海姆祭坛画的故事。

宗教祭坛画最重要的作用:场的作用。这个场指的是精神力场,它将宗教、言者、投射物(在这里为祭坛画)及观者四者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空间性质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受影响者为观者,将会受前三者所施加的精神影响,从而完成场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故只有从场的角度出发,我们才能较完整地分析大瘟疫时代下基督教的宗教精神现象。而这一场域的精神现象,正为中世纪饱受瘟疫和疾病之苦的欧洲人带去精神的治疗和去除病痛折磨的效果。

24

▲ 艺术家刘韡工作室:“幻影”展览模型

而艺术家刘韡此次名为“幻影”的展览,也在整体空间的处理上,以试图达到某种场域的效果。但他与宗教祭坛场域有所不同的是,他将“言者”排除在外,使之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那段时间轴脱离于场域之外。于是,在这里,形成了盲区。而正是这盲区,解放并释放了观者的想象域,他以投射物(艺术作品)的纯粹,来唤起观者关于场域的精神超脱。

这是实验性的吗?或许正对于刘韡来说,新的艺术征程,正浮现在他的面前,未来如何,还需要他独自进一步地探索。

展览信息

25

“刘韡:幻影”

艺术家:刘韡

展览时间:2018.3.18 - 5.6

展览地点:北京798艺术区,长征空间

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