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8年3月4日,第五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媒体见面会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与以往不同,这是主办方首次在获奖者公布前邀请媒体参观二轮评选中的绘画作品并进行问答。在答案未知的环境中,近200幅绘画在同一个空间内形成更为细密的张力,由此引发出了更多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艺术家以及艺术教育的衍生讨论。

1

▲ 第五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媒体见面会现场

2018年,于1957年创立的约翰·莫尔绘画奖在创始地英国迎来了它的第三十届赛事,这一英国顶级的当代艺术奖项在诞辰半个多世纪后仍旧在艺术舞台上活跃着,为大众发掘更本真的绘画作品,也为艺术家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而自2010年引入中国后,这一国际性奖项也在成功举办的第五届中受到了艺术家与大众的众多关注。

在中国,延续着奖项选举“匿名”、对参赛者不设限、专业评委非固定的原则的同时,也试图通过展示部分评选过程,发挥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与其它国内赛事不同的作用。本届约翰·莫尔绘画奖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3319件作品,经过初轮筛选,实际留下197件作品由评委观看实物进行二轮评选,最终选择出一名“约翰·莫尔一等奖”、四名“约翰·莫尔优秀奖”共五位获奖者,以及其余98件入围作品。

此次邀请往届获奖者和媒体代表在宣布获奖情况前观看二轮评选中的近两百幅参赛作品的行为,是一种有趣的尝试,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凌敏女士同时也担任着约翰·莫尔绘画奖基金会理事的职责,她解释到:“我们希望开放这一环节,更完整的记录奖项评选的过程。同时,当一个展厅里同时存在一半的入选作品以及一半的落选作品,对于观者是一种考验,也对我们在策划展览时有一定的启发。”

2

3

4

5

6

▲ 参赛作品现场图

无形的规则

约翰·莫尔绘画奖的独特点在于它的开阔性,这种开阔包含着前瞻性与本质性,对参赛者不设置年龄、地域、专业的要求,对绘画作品不设置主题与技法要求。这种看似撇开一切条框的做法实际上是让绘画者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眼前的绘画作品之上,一切外在符号都不能成为影响因素之时,作品便是唯一的情感出口。

7

▲ 此次评委主席胡安·克鲁兹(Juan Cruz)发言

8

▲ 此次外方评委乔纳森·沃金斯(Jonathan Watkins)发言

9

▲ 此次中方评委毛焰发言

10

▲ 此次外方评委伊丽莎白·麦吉尔(Elizabeth Magill)与往届获奖者交流

2014年“约翰·莫尔优秀奖”的获奖者之一丛丛在接受采访时说到:

“这场比赛看似没有规则,但是这些参与评选的艺术家们都是特别能代表当下国际视野的评委,所以更厉害的是他们高超的、犀利的眼光,这也使得这些作品的质量一定能让人信服。”

11

▲ 2014年“约翰·莫尔优秀奖”获得者丛丛

此次的中方评委叶永青也提到:

“评委一直是这样一个角色,需要不断地用很苛刻的眼睛确认,判断什么样的人是你认可的艺术家,但是这其实是比较个人化的观点。但也有人因此质疑评委评选的框架和推崇方向,所以这次展览我个人很期待,因为这次评选是我所经历过的更为丰富的一次,最后呈现出的展览和奖项应该是非常多样性的,甚至有一点挑战性的。”

12

▲ 此次中方评委叶永青发言

除去了投机的可能性之后,匿名的作品能更真实的反映艺术家的底蕴与思考,在没有创作者本人(包括其姓名)到场的评选中,更需要他将自身的气质融入画面,每一点笔触都是包含着他的经历,这在绘画中若是只有高超的技巧是无法达成的。在某种程度上,理论性与形式性被置于绘画性之后,画面上空洞的讨论是无法引导艺术走向更为健康的道路,这是这一场比赛目前给出的重要答案。

13

14

15

▲ 参赛作品现场图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作为二十年来全国美展的评委之一,在总结时着重强调了“变化”,这其中有参与人群的数据变化,也有提交作品在题材、风格上的绘画,以上两个问题也许在时间维度上是有某种规律可循的。但汪大伟也提到:“但当我想为五届得奖作品梳理线索时,却发现无法找出头绪,市场上常有的惯性思维在这里不会出现,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为参选者和评选者设置概念。

13

▲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发言

如果把艺术比作一道题目,那么在这场比赛中,这一定是一道没有题干也没有选项的题,这样就设置了一个有无数出发点的环境,创作者无法通过题干来妄议部分人的喜好,评委也无法通过选项来制定唯一标准,这样两条不确定项,便可激发出无限的新的排列组合。

内心的认知与探索

以上是约翰·莫尔绘画奖带来的一处反思,但作为一个从外引入的运作机制,它也在悄然中平衡着中国当代的艺术氛围,第一届“约翰·莫尔一等奖”的获得者韩锋说到:

“可能在国内习惯了如果评选或者办展就一定要得到某些东西,应该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心态吧,但在英国的评选中,很多艺术家就会把这看做是一个活动,大家都有机会,很公平。这样的话姿态就会放松,也会去享受,因为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若是太紧张了,看问题就会出现偏差。”

16

▲ 首届“约翰•莫尔”一等奖获得者韩锋

再者说,奖项更直观地表现了世界范围内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由此也推动了中国艺术家在世界语境中进行探索,评委之一艺术家迈克尔·雷德克尔讲述了他的观察:

“如果把我们这次评选所看到的作品与以往作品相比,的确能看到很大的转变,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艺术家,正在观察或者正在了解,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在发生什么事情。对于任何艺术家来讲,能敏锐地观察到,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在发生的一些变化和转变,对于创作的过程和表现形式来讲,都是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17

▲ 此次外方评委迈克尔·雷德克尔发言

也有其他获奖者在观看完二轮评选中的绘画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也走进通行语言的状态,中国化与西方语境不再是区分重点,艺术家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才是抓人眼球的关键。

18

▲ 2016年“约翰·莫尔一等奖”获得者郎水龙

19

▲ 2014年“约翰·莫尔一等奖”获得者郑皓中

20

▲ 2014年“约翰·莫尔优秀奖”获得者钟乐星

约翰·莫尔绘画奖虽不设置奖金,但获奖的5位艺术家的作品将在利物浦双年展期间同英国获奖艺术家共同举行群展,1位获得约翰·莫尔大奖的艺术家还将在次年在英国举行个展,主办方也会在此之后继续关注和扶持获奖者的创作,以往几届的获奖者也会称约翰·莫尔绘画奖为一个家族,期待艺术家们的加入。这表现出赛事有意的在延长和加重一件已发生事件的时间与影响,而不是蜻蜓点水式地颁发一个奖项。关注过程,关注艺术家的成长及发展也正是当代艺术进行到现在的需求。

21

22

▲ 参赛作品现场图

笔者到达现场时是在评选完的第二天,我们看到的现场已经又是有条不紊的了,197幅画作面前没有获奖或是落选的标签,因此很难想象昨晚在这个场馆里出现了多少争论的声音,在除了画面一切都无法定论的场面中,各方究竟又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此次评委会主席英国皇家美院美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安·克鲁兹(Juan Cruz)表示,其他几位在评选时的动作、语言、沟通也是他注重观察的方向,通过某一位评委私下说服另外一位评委或者出自于他们个人之间探讨当中某一些词汇,能使我们知道评委是如何去了解或者翻译一件作品的。胡安也说道:

“其实选定五件绘画作为最佳的作品,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奖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实代表了评审会,对于拓展绘画风格的多样性所进行的努力,对于分化或者是引入更多的绘画丰富性会有所帮助。”

23

24

在4月10日展览开幕之前,最终的获奖者在主办方以外的观者心中仍旧没有确定的答案,而笔者在后来的采访中则获得这样几个关于获奖作品的关键词:强烈地冲击、饱满地情绪、绘画者的自由以及活力。其中几位评委也表示,在见到作品的同时,就立刻在心中为它留下了奖项。

评委介绍

评委主席Juan Cruz胡安·克鲁兹

25

胡安·克鲁兹教授现任英国皇家美术与人文学院院长,同时亦是一位创作丰富、展览众多、涉及录像、表演、文本及现场创作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家。

他曾担任英国利物浦约翰·莫尔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将当前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机构(包括利物浦泰特美术馆、利物浦双年展等)的创新学术研究模式引入大学教育中。在1999年至2002年期间,他曾担任艺术文化协会全国巡展项目成员及伦敦视觉艺术顾问。

与此同时,他协助促成利物浦展览研究中心的建立,旨在推广各类重要展览,并以展览研究为主题,面向国际观众策办一系列专业学术讲座。

他亦身兼利物浦泰特文化协会会员、约翰·莫尔利物浦展览基金会成员、利物浦双年展董事会成员及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协会(CHEAD)执行部门指派成员等职务。另外,在他的领导下,利物浦艺术设计学院成为欧洲博物馆联盟项目“艺术的用途”的学术支持单位之一。

本届评委毛焰

26

湖南湘潭人,1968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南京。 

毛焰探讨的不是“肖像”的意义而是“肖像画”的意义,是借用人物的轮廓和动作来完成线条、颜色、构图的实体化,是在写实主义的框架下探讨深幽微妙的人类精神世界。说到底,单纯的绘画不过是一个世界的再现方式,在这一点上,毛焰作品的意义不在开创,而在最准确的、不受时代杂音影响的传承。 

近几年,毛焰个展相继在北京、日内瓦、纽约、巴黎举行。

本届评委叶永青

27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当代艺术院艺术总监 

在北京,重庆、昆明、大理和伦敦、清迈建立工作室。 多年来,叶永青以创作者、策展人、艺术组织者和评论人的身份活跃于艺术界。 他曾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艺术展和艺术群展。 获得过多次国际奖项和国內学术奖。 曾在云南昆明创办和发起“上河会馆”与“创库”艺术主题社区。 

叶永青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作品中延续着他特有的浪漫气质。对生活和艺术从容而闲适的接纳,浸透于作者抒情性的作品中。即便是放浪不羁的作品也透露着艺术家深厚的涵养和底蕴。中庸的文字、稚拙的涂鸦、歌唱性和宠物化的形象都具有梦幻般的内在联系,浪漫的荒诞和幽默更具东方式的温情,这些变幻而统一的景致都是叶永青以他特有的超越和恬淡的心态创作出来的。

本届评委

Elizabeth Magill

伊丽莎白·麦吉尔

28

麦吉尔在伦敦和北爱尔兰生活、工作。她的作品由英国伦敦的威尔金森画廊和都柏林的克林画廊代理。 

麦吉尔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读于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90年代起,她先后在布里斯托尔的阿尔诺菲尼画廊、南安普敦市艺术画廊和都柏林休雷恩市立现代美术馆举办个展。她还曾参与在伦敦海沃德画廊举办的“英国艺术展3”、伦敦蛇形画廊举办的艺术展“诱饵”,以及2000年在意大利举办的“米切蒂奖2000”。 

2004年至2005年,麦吉尔的作品在英国圣像美术馆、盖茨黑德的波罗的海当代艺术中心和米尔顿·凯恩斯画廊巡回展出。 

2011年,她在伊斯特本的陶纳画廊举办个展。 

2012年,她参与了在首尔海特艺术空间举办的“景观”艺术展。同年,在首尔的循环画廊(Loop Gallery)也有作品展出。 

麦吉尔将于2017年至18年在贝尔法斯特堡的阿尔斯特博物馆及都柏林的皇家爱尔兰学院画廊举办巡回个展。

本届评委

Michael Raedecker

迈克尔·雷德克尔

29

1999年获约翰·莫尔绘画奖一等奖,2000年获特纳奖

1963年,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1985年至1990年, 就读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学院服装设计系,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3年至1994年,就读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视觉艺术学院; 

1996年至1997年, 就读于英国金史密斯学院艺术系,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本届评委

Jonathan Watkins

乔纳森·沃金斯

30

乔纳森·沃金斯自1999年起担任圣像美术馆馆长。此前他在伦敦工作数年,曾先后担任蛇形画廊策展人(1995年-1997年)及奇森黑尔画廊馆长(1990年-1995年)。

沃金斯曾策划多个大型国际性展览,包括1998年悉尼双年展、艺术展“生活的事实:日本当代艺术”(伦敦海沃德画廊,2001年)、艺术展“日常”(都灵里沃利城堡,1999年)、2003年泰特三年展、2006年上海双年展、2007年沙迦双年展、艺术展“协商”(北京今日美术馆,2010年)以及2012年广州双年展。他还曾参与策划“威尼斯双年展:欧洲部分”(1997年),“欧洲米兰2000”(2000年)以及2007年巴勒斯坦双年展。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他主持了伊拉克展馆的策展工作。 

沃金斯撰写了大量关于当代艺术的文章。他近期的著作聚焦于朱塞佩·贝诺内、马丁·克里德、安娜·卡特琳娜·多文、塞米恩·法比索维奇、李昢、杨振中、野口里佳、卡罗·尼德雷尔、比特·斯楚里和科妮莉亚·帕克的艺术创作。他曾撰写关于日本艺术家河原温的艺术专论,并由菲登出版社出版。 

沃金斯在多个艺术机构的委员会和董事会任职。曾于2011年至2015年就职于英国的帝国战争博物馆;2011年至2013年及14年至18年间担任英格兰艺术理事会收藏收购委员会委员,并自2013年起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文化项目。2013年,沃金斯获《外交政策》杂志提名为“世界百位思想者”之一。 

约翰·莫尔绘画奖

31

约翰·莫尔绘画奖是每两年举办一届,奖励最好的当代绘画作品的绘画比赛。此项赛事以创始人约翰·莫尔的名字冠名,创立于1957年。大赛获奖作品与入围作品作为利物浦双年展的一部分在利物浦国家美术馆步行者画廊展出。在以往的获奖者中包括大卫·霍克尼,彼德·多依格,理查德·汉密尔顿等国际知名画家。

在英国约翰·莫尔绘画奖在绘画中的领导地位始终如此,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始终被视为国家绘画比赛的最高荣誉。约翰·莫尔绘画奖的传承至今60年,并成为利物浦双年展中最核心的展区。如今约翰·莫尔绘画奖已经与利物浦国家美术馆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每两年在国家美术馆的步行者画廊举办约翰·莫尔当代绘画大展。  

在中国,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的合作方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国赛区秉承英国约翰·莫尔绘画奖的运作理念与机制,大赛评委会由3位英方评委与2位中方评委组成,独立进行评选,标准仅基于作品的品质,整个评选过程直至获奖者产生,都是匿名的。每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评选出一名约翰·莫尔一等奖以及四名约翰·莫尔奖。  

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办赛宗旨,坚持国际化评选标准,提供国际文化交流舞台,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从2010年到2016年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今年是第五届,参赛艺术家包括港澳台在内遍及中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每届参赛者数量都以千数递增,得到各地艺术家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大赛获奖作品以及入围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受到国际评委的认可,为优秀的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舞台展现他们的艺术成就创造了条件。  

大奖作品由合作方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以及约翰·莫尔大学收藏。一些国外著名收藏家、国内大型企业及个人也参与收藏参赛艺术家的作品。现在,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也受到各大美术院校、美术馆、画廊、文化机构、收藏者的青睐,是一项在中国艺术界享有声誉的赛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