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7年12月13日,著名艺术家袁运甫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袁运甫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壁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作为艺术家,他在国画、水粉画、油画、版画、雕塑等方面均有成就;作为教育家,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及后来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科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奠基者,他为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8年1月22日,“袁运甫先生追思会”与“袁运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绘画雕塑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与会各界人士回顾了袁运甫的艺术道路,希望进一步梳理、研究袁运甫留下的丰厚的艺术成果和艺术遗产。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视频报道。

▲ 艺术所向丨追忆艺术创造和时代精神的传承者袁运甫

1

袁运甫,中国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他的艺术人生与新中国发展同步,是众多共和国艺术形象的创作者。从197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创作开始,他负责了多项国家艺术工程。在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山东厅、香港厅,中华世纪坛、国家大剧院,外交部,驻外使馆等重要场所中,均有袁运甫营造的审美空间。

2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功强

袁先生在过去几十年中,提携、帮助了无数后生,一大批人因此得到成长,我想这是袁先生人格魅力最重要的体现。他的这种大爱感染着我们,袁先生的思想能够经由这个展览被研究并保存下来,能够被发扬光大,为学院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依据和学术支撑。

3

▲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今天,我们回顾他的艺术人生和杰出创造,那些具有经典性价值的作品总是历历在目,因为它们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迁和进步,体现出中国美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崭新的美术特征。

4

▲ 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杜大恺

袁先生生前没有举办过这样的展览,袁先生亦不能亲临现场对每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评点了,这是袁先生的遗憾,亦是每位同学的遗憾。但袁先生是在现场的。展览中的每一幅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折射着袁先生的胸怀、睿智,和他那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精神,袁先生与我们同在,这个展览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见证。

5

▲ 艺术家袁运甫

袁运甫的艺术魅力

作为中国世纪之交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绘画注重色彩的表现力,将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色彩学相融合,开创性的展现了中国现代色彩表达的审美魅力。

6

▲ 袁运甫 农家 水粉 30cm40cm 1973年

7

▲ 袁运甫 织绣人家 彩墨 103cm70cm 1962年

8

▲ 袁运甫、袁加 高山仰止 1700cm×900cm 2005年 彩色花岗岩浮雕

9

▲ 袁运甫 中华和钟(局部) 1999年 北京太庙大殿

10

▲ 袁运甫(总体设计、创作组组长) 中华千秋颂 500cm×12000cm,2000年,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浮雕

1

▲ 袁运甫 巴山蜀水(局部) 丙烯重彩 340cm1800cm 1979年 北京国际机场

2

▲ 袁运甫、袁加 江山胜揽 330cm×1000cm 2009年 人民大会堂壁画

3

▲ 袁运甫 花开花落系列五 纸本彩墨 40cm×56cm 2010 

4

▲ 袁运甫 朱荷碧盖 纸本彩墨 122cm×122cm 1994年

自上世纪中期起,袁运甫潜心于水墨、彩墨画研究。他以墨为基础,彩为载体,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技巧和现代艺术空间光影的表现方法相结合,展现了风格独特的现代水墨画艺术。

5

处处散花

袁运甫的绘画是传统文人画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桥梁,他是努力让传统艺术的文化精神在现代化的今天得以重生的重要画家。他的绘画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浙江省博物馆、何香凝美术馆、中间美术馆、清华大学美院美术馆、江苏南京艺术学院、南通中心美术馆等,以及纽约、洛杉矶、西雅图、巴黎、东京、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地举办展览。

6

▲ 清华大学美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

袁运甫先生对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筹备和成立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在艺术博物馆开馆展中,袁运甫先生的《金碧荷塘》成为美术艺术展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呈现给广大公众。

7

▲ 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朱万章

袁运甫先生以其全方位的艺术修养和造诣,对中国当代美术设计、公共艺术及艺术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值得参考、值得研究的财富。

8

▲ 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主任刘欲晓

袁运甫先生十分关心大剧院的发展和运营,每次探望他,他都如数家珍地说出大剧院的演出,也会把在媒体上看到的大剧院消息与我们分享。他不仅身体力行地支持,还向我们推荐优秀的画家艺术家,常常鼓励我们要坚持不懈。

9

▲ 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原副局长孙向东

毛主席纪念堂的序厅有一幅巨幅的《祖国大地》壁画,这幅作品凝聚了袁运甫先生的精力和他的感情,在这里我深深感谢袁运甫先生为这幅作品付出的努力、心血和感情,也深深怀念袁运甫先生。

10

▲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

2012年,袁运甫先生将《长江万里图》、《故宫松柏》等五幅代表性作品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这是他长期投身公共艺术文化事业的又一次集中体现。在此之前,袁先生就曾积极支持和推动吴冠中先生、张仃先生作品的捐献和相关活动,为完善故宫博物院藏品体系作出了很大贡献。

袁运甫和他的学生们

袁运甫先生1956年开始执教,迄今已逾五十一年。参加这次展览的同学多半是1978年以后,袁先生担任装饰艺术系系主任时期的学生。1978年至今亦已四十年,四十年里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经历,但无论有多少经历,与袁先生在一起时的日子都是这些同学心底里最可宝贵的记忆,无论他们从事绘画,还是从事雕塑、漆艺、金工、纤维、亦或其它艺术,袁先生的教诲始终萦绕期间,他们的艺术生涯中袁先生的教诲历历在目。

1

▲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

袁运甫先生一生耕耘于教育领域,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在他的教导之下,他的学生也普遍具有开阔的视野,他们属于这个时代,而不是关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他的教育理念是这个时代艺术教育的标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陶瓷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白明

充满感情地在发言中说道:“每一个充满希望的学校都有几位留在学生心中的先生,他们的言行、作品及人格魅力让我们后辈为学院自豪和骄傲。袁运甫先生便是离我最近、对我影响巨大的那位先生。”

2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纤维艺术研究所所长林乐成

2017年12月13日的长夜难眠,恩师谆谆教诲不绝于耳,恩师艺术足迹历历在目,恩师学术思想永远绽放。

3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

他带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家的风采走了,他的身影却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袁运甫先生是一位在艺术探索创新和美术教育上都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家与名师。从1950年代开始,直到他的晚年,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每一个时期艺术的精湛水平,而且走在时代的前列,探索和解决了许多艺术的课题,以开创性的艺术胆识给美术界以学术的启发和激励,由此嵌印在共和国美术发展的光辉史册上。

4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包林

袁运甫先生执教一生,桃李天下,胸怀大,画面的气场就大,那些充满阳光的写生作品,仍在照亮诸多后学的艺术之路。

袁运甫先生是美的创造者,亦是中华民族完美人格的体现。他爱学校,爱学生,倾其一生学识,浇灌未来智慧之花。他伯乐慧眼,为众多千里马开启了人生灿烂的航程。2013年,退休后的袁先生用稿费捐资百万,设立“清华大学袁运甫奖学励学基金”,对功课优异和家境贫寒的学子们予以鼓励,用袁先生自己朴素的话说,是“继续为同学们尽绵薄之力”。

5

▲ 中央工艺美院原院长常沙娜

袁运甫先生始终执着地在老前辈的引领下,把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思维相融,创新、担当,他在各个时期给国家、给艺术事业、给艺术教育尽心尽力的作出了奉献,留下了不少各地的重要名作。

6

▲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建明

在与袁先生的交流过程中,深感先生谦和为人、包容为艺、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感受到袁先生从容淡泊、提携后学的宽广心胸。在与先生的相处时,他总会给我谈起他在杭州求学的日子,并对母校表达了深深的情感。

7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翁剑青

袁先生对于艺术前辈的尊敬与谦卑,对于青年后学的栽培与提携,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体的艺术创造及教育事业的奋勇与忘我——都是袁先生为我们学生、为清华美院并为当代中国美术事业留下的一笔永久而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吾师虽去,德艺永存。

8

▲ 学生代表吴晞

袁先生是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这次展览中,同学们将作品拿来展出,我想除了向老师汇报他们的成果,是否也可以认为这预示着袁先生所倡导的“大美术”研究方兴未艾?

1

▲ 学生代表于会见

袁先生的艺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也超越了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这个展览作为一个很好的起点,使我们思考今后应该做什么。

承前启后大美术家

袁运甫先生以他一生的智慧、知识和审美观,不断为这个社会提供正能量。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他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和美术教育进程中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他视野开阔、观念领先、承上启下、成就卓著,是开拓大美术之路的集大成者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

2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

先生是清华美院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先生的艺术实践与探索所形成的丰富艺术思想、教育理念和传世之作是一份极为宝贵的艺术遗产,是学院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留给我们的永恒的艺术精神启示。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也介绍到:今年,借张仃先生诞辰100周年的契机,美术界开始讨论新中国美术教育和创作的“中工现象”或“光华学派”。这一学派的灵魂人物是张仃先生,而袁运甫先生则是贯穿学派成长始终的核心人物,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也是一位折冲尊俎的智者,所以,他才可能成为当今中国公共艺术当仁不让的领军者。

1

▲ 《古(四联画之三)》 纸本水墨 ,120 × 120cm  1993年

2

▲ 袁运甫 《出海前(一) 》  纸本水粉,54.5 × 55cm  1978年

3

▲ 袁运甫 《出海前(二)》 纸本水粉,54 × 53cm  1978年

4

▲ 袁运甫 《金池朱荷》  纸本彩墨,100 × 59cm  2011年

5

▲ 袁运甫  《荷语》   纸本彩墨,67×68cm   2013年

袁先生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思想内核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世界性、本土性及公共性文化内涵与特色,这使他具有历史的高度去审视和认知民族文化发展的节奏,诚恳面对现实的一切困难,从不怨天尤人。他脚踏实地的解决问题,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去感动并带动着周围的一大批精英同道,为社会进步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工作。袁先生并不是一个人的奋斗,他是“清华美术学群”理念的代表,他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

袁运甫 长江万里图

壁画 56cm×1000cm 1972年—2001年 北京饭店大堂

(请横屏欣赏)

6

7

进入大众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公共艺术院副院长潘鲁生看来,公共艺术创作是袁运甫先生艺术才情、艺术胸怀和艺术境界的集中体现。他的作品跨越半个多世纪,是城市的符号,是时代的形象,是公共空间里的艺术纽带,是人们关于首都的视觉记忆和心灵影像,具有深远的文化与审美意义。

▲袁运甫先生胞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生

他真正的人格魅力,在我看来就是他在一切场合下善于学习,向所有跟他不同的行业、同行业不同专业的各种各类的人事中,去找到他可以学习的东西。他为什么会走得这么宽呢?就是来源于他长期的滋养。

▲家属代表、袁运甫先生的夫人钱月华

他对待艺术的严肃性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他对自己很严格,但是对待别人的艺术却是那样的推崇有加,鼓励提携,他永远是在发现别人的长处。在他的眼里,世界是那么多的美好,艺术是那样迷人,他在本质上是一个非常天真的人。今天运甫已经不再纠结人世间的烦恼了,他留下如此单纯美妙的艺术,已成为一个时代真实历史的见证。运甫的一生有你们这么多闪亮的同道陪伴,他是很幸福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幸运,特别是能够和你们在同一个时代,我代表运甫谢谢你们。

▲袁运甫先生次子袁加

袁运甫先生次子袁加则表示,在成百上千张照片中他发现了父亲的一个习惯:他总是在合影的时候站在边上,甚至后排。我觉得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甘于边缘,甘于奉献。

在展览布展的时候,我将父亲的这幅画放到大门后面的位置,我想父亲是喜欢在这个位置的,因为他愿意看着所有人在这个厅中展现他们的风采,他愿意在旁边守护。就像他画中的这棵古柏,我想,作为一个老师,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他的学生将来都成长为参天大树,支撑着学院,支撑着整个行业和社会。这也是我们学院最重要的文脉思想和传承。

部分展出学生作品

▲杜大恺《梅州行》纸本设色,122×245cm 2015年

▲王怀庆 《出山》综合材料-绘画与装置,墙上600 × 350cm地上500cm 2012-2014年

▲刘巨德 《九龙山》纸本水墨,141×362cm 2012年

▲钟蜀珩 《版纳椰林》纸面油彩, 79×54.5cm 1990年

▲钟蜀珩 《月光》布面丙烯、油彩,91×65cm 2017年

▲王小飞,《湖上的云》蛋彩与高丽纸,85×87cm 1993年

▲王玉良 《落日熔金》布面丙烯, 60×80cm 2016年

▲杜宏宇 《充实的人》汉白玉,32×25×20cm 2017年

▲杜宏宇 《憩》汉白玉,43.5×25×19cm 2017年

▲赵萌 《生命方舟》锻铜, 100cm 2008年

▲彦东,《风雪中的那瓦西--勒冈》,布面油画,1988年

▲卢新华 《霜荷》布面油画,110×80cm 2011年

▲唐薇,《春寒》纸本工笔墨彩, 40×40cm 1999

▲周尚仪 《传奇 1》青铜,80cm 2013年

▲吴少湘 《币造现代经典-马约尔》奥地利先令和吴罗铜币, 95×58 ×43cm 2001-2005年

▲王培波 《女人体》铸铜,68cm 2001年

▲王小蕙 《梦都飞翔》椴木彩绘, 68×30×18cm 2002年

▲范伟民 《舞》铸铜,60×40×30cm 2012年

▲林晓 《肖像》布面油画,50×40cm 2006年

▲林晓,《女人像》,布面油画 28×22cm 2005年

▲田卫平 《欧洲的表情 No.10》布面油画,55×70cm 2005年

▲吴晞 《流光岁月》漆画,120 × 90cm 1986年

▲刘斌 《天地之间》系列纸本水墨,52×50cm 2017年

▲包林 《左云大单巴》布面油画,60×80cm 2017年

▲包林 《清晨的港湾》布面油画, 60×80cm 2016年

▲郗海飞 《山海经-残阳》布面油画 90×60cm 2017年

▲刘旭光 《痕迹》墨、矿物质颜料、锈、骨胶、蛋清、宣纸 100×100cm 2016年

▲刘旭光 《衍场》墨、矿物质颜料、锈、骨胶、蛋清、宣纸 100×100cm 2016年

▲孙嘉英 《八千里路云和月》不锈钢120×70×50cm 2009年

▲魏小明 《河仙》铸铜 120×106cm×98cm 2011年

▲周剑石 《自然 •小鸟 •人》大漆、贝壳…… 120×80cm 2016年

▲李家骝 《生命之源》纸本水墨 80×120cm 2011年

▲全森 《书象 c27》纸本水墨书写, 44×73cm 2015年

▲全森 《书象 c18》纸本水墨书写 44×73cm 2015年

▲蒋朔 《赢家》青铜 70×50cm 2004年

▲高峰 《茶山之星 •金点子系列之三》局部瓷 2017年

▲袁佐 《演出的人们累了》布面油画 260×230cm 2016年

▲许正龙 《苍茫》综合材料 163×73×43cm 2008年

▲宿利群 《宣德龙缸彩绘》纸本水墨 98×180cm 2017年

▲林乐成 《童年记忆》羊毛 150×200cm 2009年

▲宋连民 《白鹭系列之九》纸本彩墨 240×97cm 2017年

▲翁剑青《双马》布面油画 70×81cm 2015年

▲曲健雄 《针管》纸本水墨 194×506cm 2009年

▲陈辉,《老宅春秋》,纸本水墨 69×69cm 2015年

▲胡应康,《山水祭》,布面油画 128×210cm 2017年

▲张延刚,《无题》布面油画 150×150cm 1999年

▲程向君《荷相之一》亚麻布油彩,192×130cm 2017年

▲程向君,《荷相之二》亚麻布油彩 192×130cm 2017年

▲曲欣,《宅门》纸本水彩 55×75cm 2013年

▲张珂 《Rhythm2012-仿梵高画意》木版水印凸印、中国宣纸综合版 30×30cm 2012年

▲华庆 《灵魂飘逸的生物》布面油画 160×200cm 2012-2017年

▲姜竹青《风景 06》综合材料 30×23cm×9 2005年

▲倪军 《反殖民的西贡》布面油画 20.2×30.2cm 2017年

▲倪军 《平安四十六(三联)》布面油画 20×20cm×3 2017年

▲杨家永《溪涧之二》纸本设色水墨 69×68cm 2015年

▲杨家永《溪涧之一》纸本设色水墨 69×68cm 2015年

▲袁加《刺痛的黄昏》布面油画 160×190cm 2016年

▲胥建国 《大道至简》锻铜 2017年

▲钱斯华 《相马 NO 9》青铜 45×45×15cm 2008-2009

▲姚永和《山居》纸本综合材料 75×145cm 2016年

▲于会见《为大地输液》布面油画 200×380cm 2012年

▲关东海 《长蛇座》窑铸玻璃75×41×11.5cm 2017年

▲王凯 《词与图系列》铝板综合 102×80cm 2015年

▲王凯《偶然存在与偶然消失》铝板综合 95 × 72cm × 5片 2017年

▲周涛《晨曦》布面油画 55×40cm 2016年

▲周宗凯 《白与黑的梦》布面油画 116×80cm 2009年

▲周宗凯《平整状态》布面油画 116×80cm 2009年

▲冯良鸿 《17-4-2》布面油画 150×120cm 2017年

▲崔彦伟《雨季 -潮湿》布面油画 130×97cm 1998年

▲宋克《土陶家族》综合材料丝网 120×80cm 2009年

▲白明 《青花简史》瓷泥高 55cm 2016年

▲向阳 《进化中的尘埃 # 9》木彩漆密封袋 130×252cm 2015年

▲马泉《构造》纸本水墨 95×180cm 2017年

▲林蓝《清华》纸本设色 104×104cm 1998年

▲丘挺 《金铁崔嵬》纸本设色 26.5×72cm 2015年

▲董书兵 《大地之子》碳钢 440×255×135cm 2013年

▲陈辉《听云》铸铜 65×30×30cm 2014年

▲山丹《静思》纸本水墨 109×69cm 2017年

▲刘长宜《寒禽》布面油画 200×300cm 2005年

▲卜镝《花园 2# 》布面油画 180×240cm 2014年

▲王强《二月兰》木板坦培拉 400×300cm 2017年

▲张笑颜 《大白玛哈嘎拉》丝绢 90×120cm 2014年

▲时向东《敦煌印象 -1》布面油画 1100×110cm 1997年

▲印萍《有无之风尚》青铜铸造、锻铜、铜丝 39×28cm 2016年

▲李鹤《肉身·呼吸 NO 2》锻铜钢板 212×61×52cm 2016年

▲卜桦《野蛮丛生》(其中一帧)多媒体动画短片 时长 3分 52秒 2008年

▲史水竞《脸谱》布面油画 140×100cm 2017年

▲王者《脸谱》布面油画 140×100cm 2017年

▲钟声 《璇游》宋代瓷片、黑漆、彩漆 142×105cm 2015年

▲李永安《西藏小女孩》布面油画 100×80cm 2013年

▲王一凡《吴小可之夏》布面油画 120×100cm 2017年

▲陈蕾 《雕刻时光》之四纸本设色 45×47cm 2016年

展览信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网站页面设计、版式编排、软件等,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jingxin@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