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7年8月12日,第一季“喜影集(Himage)”在喜玛拉雅美术馆揭幕。此次展览作为喜马拉雅美术馆新任馆长王南溟上任来启动的首次大展,也是一个全新推出的视觉影像类联展平台。在本次大展中,除了中庭重磅呈现的《中立的观看——瓦尔特·博萨特的视觉档案》摄影展外,还包括了其它4场展览:朱青生回顾展《“滚!”在当下:朱青生作品1994-2004》、摄影展《颜姐——唐景锋个展》、《大国志——严明个展》以及群展《移动靶——新算法下的实体、叙事与秩序生产》。

其中,《移动靶——新算法下的实体、叙事与秩序生产》同样可以被称为是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创作在全国范围内的首次集体亮相。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焦兴涛担任学术主持、青年策展人孙鹏策划,呈现在“重庆新媒介美术创作重点实验室”支持下,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和新媒体系10位艺术家创作的12组新媒介作品。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展评报道。

作为喜马拉雅美术馆新任馆长王南溟上任来启动的首次大展,一个全新推出的视觉影像类联展平台,“喜影集”这个名字如果抛却其一目了然的“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影像合集年展”的概念,无论是在语序还是语感上都不免让人想到1993年曾风靡一时的电影《喜福会》——影片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讲述了几个家庭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

image002

image003

▲开幕式现场

image004

▲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王南溟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如果说正在创下数十亿票房的《战狼2》点燃了大众的某种激情与感受,宣言一般地叙述国民昌盛,不再需要被迫承受《喜福会》中所遇到的歧视和困境;那么,如今更为迫切与真实的境遇则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媒介们所带来的——一切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改变,媒介成为了信息,后人类时代的异化,以及对于艺术本体和主体性的不断解构与重构......在此时,每个人又仿佛变回了在那个名叫“喜福会”的麻将牌局上的参与者,即便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惴惴不安,但又不得不以肉体被迫承受,并希望寻求美好的改变,或是改变后的美好。

image005

▲喜马拉雅美术馆创始人戴志康致开幕辞

image006

▲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王南溟致辞

image007

▲“移动靶”展览学术主持、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系主任焦兴涛致辞

就美术学院系统来说,本次参与呈现了《移动靶——新算法下的实体、叙事与秩序生产》一展的十位艺术家所来自的四川美术学院,似乎是这一牌局中最符合角色特质的。如果在今日谈起四川美术学院,仍旧很难逃脱“伤痕美学”的话语系统与经验,已显传统的油画、雕塑或美术史是其不可磨灭的丰碑,但这种丰碑对于如今变化迅速、全球网络化时代来说,已经成为了另一种“伤痕”,不断撕扯、牵绊着这所历史悠久的美术院校。于是在这一语境下,四川美术学院受重庆市教委批准和支持所成立的“重庆新媒介美术创作重点实验室”,有些后知后觉,有些沉重,但也终于迈出了跟随当代的这一步。而本次,则是这一成果向全国的第一次正式亮相。

image008

▲“移动靶”展览学术主持、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系主任焦兴涛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image009

▲“移动靶”展览策展人孙鹏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这些投入进“重庆新媒介美术创作重点实验室”和其支持下的雕塑系第一工作室和新媒体系的,是在雕塑专业浸淫、学习与教授多年的老中青艺术家们。不同于一开始就接触或受到“新媒体专业”教育的那些艺术家们,这些来自四川美院的创作者们也许并不了解更为炫酷或时髦的技术和概念;但在另一方面,这也为越来越漂浮的“新媒体艺术”注入了一种更为厚实、朴实、敦实的力量,并以此去探求杂乱现象背后的某种更为深沉及恒久的问题。而这种力量来自于这些雕塑专业背景的艺术家们多年用肉体与外在世界和材料发生关系的历史经验。于是,在展览中出现了现实痕迹与虚拟痕迹,也出现了现实生产与虚拟生产。

image010

image011

▲焦兴涛,奇迹,脑电波、装置,2016:四个装置化的小景观:旗杆、世贸双子大楼、烟囱、路边小车,在墙上的投影会因为观众脑电波注意力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且墙上投影并不来自装置上的灯光,而是隐藏在房顶的额外投射


一日千里的技术和科技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经验,作为一个雕塑家必须清楚,雕塑也早已经从古典形态出走,成为一个游荡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搅局者,不断突破的边界在不断重新定义何为“雕塑”。

——焦兴涛

在雕塑创作中,艺术家们往往需要使用自己的双手和肉体,使其观念实打实地成为一个在现实层面存在的实物;而在新媒介创作中,这种现实可见性与创作逻辑在一定程度上被极大削弱——那些艺术家的劳作与加工痕迹存在于电子、数据流、云端和屏幕的“虚拟”中。文化史家们把文化传播的漫长历史做了精致的分期:口传文化阶段、印刷文化阶段和电子文化阶段,而更为前沿的学者,则称如今为“后人类时代”——一切电子媒介已经成为了人类身体构成的一部分,人被异化,也不再纯粹。但无论怎样,如果以媒介来划分,在电子时代之前的肉体时代与机械时代,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到的是,当肉身与外界接触时,注定会留下痕迹。然而,信息时代的痕迹,是否依旧那么明显与有效?——在过去,“作品”掌握在创造者自己手里,如果不受到现实层面致命的损害,这些创作的痕迹甚至会跨越千年。但在如今,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其在这个数字化生存时代所留下的痕迹或是数据,可以由于各种原因被轻易地消灭或改写,主体性和权威性受到极大压制。这在积极的层面是一切事物可以被随意又永无止境地改变、传播与解读,但其带来的风险在于,如果数据消失了,其现实中的映照甚至会泯灭地比过往更加彻底。

image012

image013

▲应东霖《隐》,影像装置,2017:通过强光捕捉人的影子,并在幕布上不断叠加,保留痕迹

在艺术创作语言中,雕塑可以被认为是艺术家亲自全身创作痕迹的最完美体现,当这些专业者在使用“新算法”进行生产创作时,这两种艺术本质间产生的冲突与矛盾成为本次展览的最突出与明显的展示——此展的每件作品中都有一些占据空间的实体,雕塑是永恒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艺术家们使用虚拟信号来控制实体生产;试探肉体与对象的距离所带来的效果和痕迹的改变;以及电子媒介对人类实体的威胁与影响......

一些天体物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曾联合起来,对星系网络和神经网络的复杂性进行了定量的比较。比较产生的一个结果令人惊讶:不仅大脑和宇宙网络具有相似的复杂程度,而且它们的结构也具有相似性(利维坦)。而在如今的混沌现代主义世界,人的思绪与欲望常常是造成外在世界杂乱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在新算法的帮助下,似乎又回归到一种类似“虚拟生产”的逻辑中——伴随着原始社会、机械社会及电子社会的更迭,也出现了“唯心—唯物—唯心”一般的倾向。

image014

image015

▲张增增《造物》,脑电波控制器、玻璃钢雕塑,2016:观者带上脑电波意念控制器即可在屏幕中虚拟塑造立地雕塑,它的变化及生长速度取决于脑电波变化强度,但观者无法具象复制脑中形象。此外,可将产生的虚拟结果放大塑形至现实

在本次展览中,焦兴涛的《奇迹》与张增增的《造物》都是这种“唯心”倾向的明证。人的脑电波频率与强度、或是欲望的繁杂是改变外在世界的动因,人类似乎变得全知全能。但在同时,这种变化的逻辑却是虚假和易证伪的——在焦兴涛的作品中,投在墙上的影子及变化并不来自摆放在前面一目了然的装置,而是从上方的隐藏投影仪中射出光线;而《造物》的生长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image016

image017

▲张翔《图形诗》,电视机、kinect、视频、声音,2017:当参与者不断靠近视频矩阵时,视频内容将不断缩小,完整图像将逐步呈现,声音也渐变成视频原有的最大音量的声音

而张翔的《图形诗》、应东霖的《隐》、张超的《永远》和李浏洋《在拍打》,则是叙述出了这种虚假逻辑的模拟痕迹。他们在不断试探人与新媒介距离感的同时,也在反复验证真实与虚假的临界点。在数字时代,媒介即是信息,而语言则构成了事实。当文本、图像与事件彼此生产与解构,人们最终无法明确究竟事件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又在哪里。而在此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工具同样变成了一种需要解决的对象。

image018

▲张超《永远》,纹身、GPS定位、耐候钢、声音装置,2017:艺术家躺在一个铁箱子上,邀请一位纹身师在他的背上纹下内蒙古老家母亲的实时日常生活轨迹

image019

image020

▲李浏洋《在拍打》,电子迎宾器、定制声音,2016:无数个集成器存有艺术家爷爷的声音“树叶在拍打”,人走过时集成器产生感应,大量的“树叶在拍打”话语混杂成近似“树叶在拍打”的真实声音

所以,唐勇的《遭遇》、李娜的《急急如律令》、张晓影的《在云端》和胡晓林的《a-n之间》所提出的问题并非杞人忧天。在一定程度上,数字时代的每个人都被随意颠倒、异化、加工,都面临着电子时代直逼面前的威胁。而有意无意地,焦兴涛的作品虽然名叫《奇迹》,但其脑电波所最终导致的变化,是人从双子塔坠落以及烟囱的坍塌与毁灭。就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人的本意与结果往往差之千里。

image021

▲唐勇《遭遇》,VR,2017:观者带上vr设备,进入现场模特视角

image022

image023

▲张晓影《在云端》,VR、行为,2016:虚拟场景中是艺术家的1:1 3D模型,艺术家使用手柄去推动虚拟影像中的自己,并在推落"自己"的过程中不断的接近现实高台的边缘

image024

▲李娜《急急如律令》,冷管线、综合材料,2017:彩色冷光线布满整个空间,观众进入黑空间中,三幅布满文字的的画布由上百个"警示灯"组成的"不要怕"三个大字按照次序频闪,当墙壁上的红外感应报警器感应到观众,发出警报,冷光线组成的画面随着报警器的节奏频闪

image025

▲胡晓林《a-n之间》,金属、影像等互动多媒体,2016:观众进入感应区启动装置,模拟人被加工成食物,最终以增强现实的方式投射在屏幕中的盘子上

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纪念碑性的雕塑终于也走入了虚拟的逻辑,就像策展人孙鹏所说的,它只负责引出话题,当下给不出答案。

展览信息

image027

▲第一季“喜影集”海报

展览名称:喜影集(Himage)

展览时间:2017.8.12-2017.9.10

展览地点: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

image028

▲ “移动靶——新算法下的实体、叙事与秩序生产”海报

展览名称:移动靶——新算法下的实体、叙事与秩序生产

学术主持:焦兴涛

策展人:孙鹏

艺术家:焦兴涛、唐勇、张翔、张增增、张超、李娜、张晓影、李浏洋、胡晓林、应东霖

(凤凰艺术上海报道  撰文/王家北  责编/dbk)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image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