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将于2017年5月11日拉开帷幕。此次中国馆由邱志杰担任策展人,以“不息”(Continuum –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为主题,呈现一个由“艺术家为艺术家策划”的展览。今天,“凤凰艺术”提前为您带来中国国家馆的独家报道。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提出了一个“艺术万岁”的主题,但作为个体的艺术家却又是会死去的。那么,这个“万岁”究竟是什么呢?策展人邱志杰说:“这个‘万岁’,在中国就是艺术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西方艺术有传承吗?如果说艺术与哲学密不可分,有这样一句话可以作为启示:“西方两千年的哲学史,就是给柏拉图做注脚。”理解了此话,就能理解人类艺术的内核,其思想是具有延续性的。这种延续,无论其怎样变化,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传承。那么,中国艺术思想的传承又是什么呢?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展览“不息”,其中,通过文献展区的呈现,就是为了让大家领略其中的脉络和奥秘。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关于中国馆文献部分的详尽介绍:

image003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海报

image005

▲ 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海报

image009

image007

▲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 中国国家馆外景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展览主题为“不息”,其中最核心的要素便是“传承”。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发现其“传承”并非为线性结构,而是一种网状式结构。它展现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复杂交错的演化体系。在这张网络上的每一个点,都是中国艺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们以点的联系与其他重要人物之间产生关系,从而交叉形成为一张巨大的网,这当中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不息”。

此次对中国传统艺术师承与发展的研究,使用类似于民俗学的学术研究方法,以文献的方式进行展开和叙述。由此可见,今年中国国家馆的文献展区的研究成果对于梳理中国近代以来传统艺术的发展脉络具有历史意义上的学术价值。

本次特别设置的文献区,进一步把“不息”由意象和气场,落实为文献的证据。溯源而看,每一位中国艺术家,有着各自的师承,也都同时是一个教师。在这样一种雅俗新老之间传承与唱和中,聚集起的是不息的能量场。正是这种理论与经验的相互交织,建构起一个“不息”的艺术体系,为艺术家营造安全而多元的当代中国艺术语境。

image011

▲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邱志杰(右)和团队,左起:陈志远、王禹傑

image013

▲ 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主展区国家馆参展人员的工作牌

image015

image019

image017

▲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内的布展现场

image013

▲ 参展艺术家汤南南在中国馆所在地处女花园里,右为王禹傑

image015

▲ 参展艺术家邬建安在中国国家馆的处女花园里

image017

▲ 参展艺术家邬建安、汤南南与团队在处女花园中

image019

▲ 参展艺术家汪天稳和皮影戏团众老汉们在军械库展区

image021

▲ 参展艺术家汪天稳在处女花园里

image023

▲ 参展艺术家邬建安、汪天稳和众老汉们在处女花园里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文献区

image029

image027

image025

image031

▲ 文本文献

文献区在此次中国馆的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这个区域交代了每位艺术家的师承关系,老师的老师,尽可能追溯,很多遥远而熟悉的名字被带入。这个师承地图把展览描述为一个流动网络中的临时节点。文献区中的艺术家交叉合作的关系图,策展人邱志杰手绘的《不息》地图,把中国的,艺术本身的,或展览本身的,都描述成一团需要不断添柴加火、加以护持的火焰。策展人邱志杰在整理文献时说:

“把二十几本整套《中国营造协会丛刊》浏览一过。几次感动到要泪奔。读梁思成先生考察佛光寺发现唐建筑的前记,如何钻进梁架间,遇到千万蝙蝠。如何花三天时间认读梁上唐代题名。建筑考察写成了美文。书法也好。再读朱启钤先生发刊演讲及。讲如何向匠人学习。连载的《哲匠录》按门类辑录历朝知名和不知名的工匠人名传记。垂、鲧、大禹开场,喜欢做木工的天启皇帝也和小百姓一起赫然在列。中国营造学社战争时代,弦歌不辍。整理文献、田野调查。用力用心,感天动地。有这样一群人在,才不会亡国。什么是不息?这就是不息啊!”

文献区也展示展示了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们重访民间,再造乡土中国的努力。从汪天稳文革时期的新皮影,到姚惠芬复制师父的师父杨守玉女士的作品。到邬建安的皮影调查档案,再到邬建安的导师吕胜中先生的年画作品,吕胜中先生的导师冯真先生的年画作品。这个文献区是一场情深意重的致敬。

▲ 中国馆文献展区《师承图》

image037

image035

image033

这面“艺术家师承脉络墙”交代了每个艺术家的师承关系,尽可能去追溯艺术家们的老师,老师的老师。我们发现艺术史的隔代遗传现象时有发生,不同艺术家的脉络之间互相交叉,很多隐秘的关联在制作这张图表的过程中被挖掘出来,很多遥远而熟悉的名字被卷入进来。例如沈寿的1915年获奖的《耶稣像》的画稿居然出自少年颜文樑,而这位少年此后留学法国成为很多法国艺术家的同学,归国后创办苏州美专,很多这张图中的艺术家都读过这所学校。

image039

▲ 师承图:汤南南-秦俭-宋征殷-梅原龙三郎-雷诺阿

image041

▲ 师承图:汤南南-邱志杰-郑玉水-马海髯-弘一法师-印光法师

image043

▲ 师承图:邬建安-吕胜中-冯真-莫伊谢延科-奥斯苗尔金-爱科斯特-马列维奇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此刻这个节点所呈现的中国馆的“中国艺术”是无数明显或隐秘的资源所参与编织出来的。来自法国、日本、俄国和苏联,来自中国文人传统和民间土壤的资源,都在这场跨时代的雅集中历历可见。永生并不是宿命。广泛的学习,深远的传承意志,和重新创造的能量,使它得以持续温暖着我们。每个时空中的艺术都是一团需要不断加以护持的火焰。

image045

image045

▲ 《美女与骷髅》杨守玉原作,姚惠芬复制

《美女与骷髅》是乱针绣的创始人杨守玉的作品。这件作品标志着从沈寿开始,传统绣娘从装饰和文人趣味的漫长传统中,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发展出了明确的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杨守玉的第三代传人姚惠芬复制了这件作品,作为对先师的致敬,也是对《骷髅幻戏图》的回应。复制古代和前代大师的作品,对刺绣艺术家和文人书画家来说都是天经地义之事。杨守玉的学生任嘒娴复制过杨守玉的作品,而姚惠芬也复制过她的老师任嘒娴的作品。姚惠芬的另一个老师牟志红,则曾经在苏州刺绣研究所专门负责复制沈寿的作品。

image047

▲ 《张飞审瓜》皮影动画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张飞审瓜》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0年上映的皮影动画。导演钱运达、葛桂云。造型设计柯明。1957年4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建厂,设动画、木偶和剪纸3个制片部门。该厂致力于将中国传统资源特别是民间艺术活用于动画。1958年,万古蟾带领一批青年美术片工作者,吸取中国民间皮影戏和剪纸片的艺术特点,成功地拍摄出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在特伟、钱家骏的指导下,一批青年美术片工作者把具有民族传统的水墨画搬上银幕,摄制了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3年又有《牧笛》问世。取的极高成就,在国际上获奖无数。198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为华县皮影摄制纪录片《皮影轻骑队》。

image049

▲ 样板戏新皮影  汪天稳雕刻

传统皮影戏剧目多为历史故事、仙道传说或才子佳人戏。用皮影表演“现代戏”的尝试在20世纪展开。1914年,华县咸林中学创始人杨松轩与同仁白瑞生七人赞助组织了“强聒社”,为匡时救国宣传,编演了新皮影戏《鸦片战》、《革命军攻潼关》等,对华州一带的皮影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1949年后,各地大量出现了用皮影搬演现代题材的实践。汪天稳于1964年在华县文化馆工作的工作是为这些皮影剧团雕刻皮影戏道具。其间,他所雕刻的皮影戏剧目有《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为渭南县文化馆下属的两个皮影剧团雕刻皮影现代戏道具。这些现代戏包括《夺印》、《智取威虎山》和《奇袭白虎团》等。

image051

▲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文献区部分示意图

出现在这面墙上的文献,呈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通过重访“民间”来自我更新的一部分努力。这些饱读古典的文人在面对现代文明挑战之时,一方面是往前冲去拥抱现代性,另一方面,却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民间”。他们共同发动了一场“向下看的革命”。他们转身向下、向内,去调查,去梳理,去重新阐释何为传统,重新发现了一个民间中国,这里面包括新年画运动、戏剧改革运动、对神话和民间故事的整理、对传统建筑遗产的调查、各种工艺遗产的抢救整理与活化等等。这些行动有时来自个人努力,有时来自政府行为。可以说,几代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用一百多年的努力,重新想象重新构造了今天我们称之“中国”的意象。这一想象与重构的过程,至今都没有完成。

image053

▲ 《中国营造学社丛刊》

朱启钤于1925年开始筹办中国营造学社,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于北京成立。在成立之后的短短5年间,学社成员先后调查了全中国137个县市,1823座各类古建殿堂房舍,详细测绘建筑206组,绘制了测绘图稿1898张,经他们调查,被重新发现的珍贵建筑遗存,上起汉唐下至明清,在各历史时期均有分布,最终整理出了清晰的中国古建筑发展脉络,并先后编印《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他们调查报告、汇集营造语汇、辑录古今营造论述以外,还注重访问旧匠师,如清代样式雷、算房刘等人的多种烫样、模型、图纸、古建参考图集、大事年表等。连载的《哲匠录》按门类辑录历朝知名和不知名的工匠人名传记。

营造学社不仅在学术上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专业人才。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罗哲文等许多建筑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均出自中国营造学社门下。

image055

▲ 梁思成等  五台山佛光寺调查测绘图

1937年6月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莫宗江、林徽因、纪玉堂四人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佛光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国内殿宇尚有唐构之信念,一旦于此得一实证。”梁思成等人对佛光寺唐代大殿进行了精心测绘。“探索唯恐不周,盖已深惧机缘难得,重游匪遇,此时图录未详,终负古人匠心也”。工作进行到第二天,传来77卢沟桥事变消息,“当时访胜所经,均来日敌寇铁蹄所践,大好河山,今已不堪回首”。梁思成等人历经挫折,将这些图稿带回,保存至今。

image057

▲ 《中国图案集》

庞薰琹与倪贻德于193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艺术团体“决澜社”。1938年,战乱中的庞薰琹开始研究中国古代装饰纹样,收集临摹的10000多种传统装饰纹样1939年出版了《中国图案集》四册100页,包括从商周时期至唐代年间的各类装饰纹样。其中既有商周青铜器、玉器纹样;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纹样;以及隋唐陶马纹样、织锦纹样等。1941年庞薰琹出版了《工艺美术集》,开启了对中国传统图案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工作。

image059

▲ 《西北剪纸集》

1940年代,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艺术家们深入到农村向群众学习民间剪纸,创作出一大批反映解放区生活的新窗花,同时采集和整理民间剪纸。1946年美术家江丰和诗人艾青在张家口印了《陕北民间剪纸》,这是出版最早的剪纸集。1949年,江丰和艾青在《陕北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增选了一部分新剪纸,改名为《西北剪纸集》在上海出版,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民间剪纸”,下卷“木刻窗花”。书前有艾青的长文《窗花剪纸》作为“代序”。

image061

▲ 《新年画运动》

1940年春节期间,延安“鲁艺”的江丰、古元、彦涵等进行了年画创作,并请了民间年画工人赵思恭师傅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印制出来。胡一川和杨筠当天就背着称为“翻身年画”的新年画到市场摆摊叫卖,结果大受群众欢迎,并得到了中共领导人的肯定。1948年,冀鲁豫边区成立了年画工作委员会,又建立了“新大众版画工厂”。

194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文化部长沈雁冰签署,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审批的《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指出:“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流行的形式之一。各老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改造旧年画用以传播人民民主主义思想的工作已获得相当成绩,新年画已被证明是人民所喜爱的富于教育意义的一种形式。”

《指示》发布之后,新年画运动迅速遍及全国。1950年春节,由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和新华书店华北总店主办的“1950年全国年画展览”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同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颁发了1950年新年画创作奖金,共有25人获奖。

阿英先生1954年就写作了《中国年画发展史略》,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

196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选编了1949至1959这10年间优秀的新年画作品60余幅而成《年画选编‪1949-1959》的大型画册,成为对新年画运动的一次历史的总结。

image063

▲ 《寻影初记》邬建安

2004到2005年间,邬建安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读吕胜中先生的研究生期间,对北京、河北、甘肃、陕西等地的皮影艺术传承与近代以来的发展源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从图像采集到传承人的口述,结为《寻影初记》六卷七本。

image067

image065

▲ 《雪宧绣谱》

1920年,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勤诲无倦”(张謇语),不幸积劳成疾,张謇“惧其艺之不传”,便在延清名医为沈寿治病期间,征得她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沈寿将自己的绣艺口授张謇,由张謇执笔,出版了较完整的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由南通翰墨林书局出版发行《雪宧绣谱》。此书对自唐宋画绣、明代顾绣以来的刺绣针法在理论上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总结了刺绣中常用的18种针法。首次研究西洋油画的光与影在中国刺绣上的运用,对其独创的仿真绣艺术进行了理论研究,阐述了仿真绣艺术特色。

image069

▲ 《民间》月刊 

1928年至1933年间,钟敬文先生先后任教于杭州高级商业学校、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在杭州他团结了一批同志,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编印了《民间》月刊及民俗学丛书,并写下了多篇民间文学的研究文章,如《〈山海经〉神话研究的讨论及其他》(1930)、《中国民间故事型式》(1931)、《中国植物起源神话》(1933)等。1935年在日本期间,他撰写发表了《民间文艺学建设》,首次提出了建立独立的民间文艺学的问题。这本杂志公开向去全国各地学者征集各地的的民间故事并发表采集成果。

1950年3月钟敬文先生与郭沫若、老舍筹组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955年创刊《民间文学》杂志。1958年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1980年建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image071

▲ 《娃娃戏》

1946年冬,冯真参与“冀中年画研究社”的艺术创作活动,开展绘画的大众化改造工作。1947年,冯真在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期间创作了她的成名作《娃娃戏》,时年16岁。,《娃娃戏》借鉴了民间年画“五子登科”的体裁形式,采用了北方民间年画中常有的体裁“娃娃戏”——即胖娃娃装扮成大人演戏的玩耍场景,又结合当时新文化民众宣传的“活报剧”的现实,是当时最受群众喜爱的年画,印刷量达60万份。

image073

▲ 《大公鸡》吕胜中

1984年冯真指导研究生吕胜中进行传统民间年画的田野调查计划,首先对四川绵竹、夹江、梁平,陕西凤翔,河南朱仙镇等地展开考察。同年冬天,到陕西宝鸡地区的凤翔、千阳、陇县采风。归来后筹备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宝鸡地区民间美术展览”。吕胜中后成为民间艺术研究和整理的专家,他至今保持着每年创作一张新年画在过年时赠送朋友的习惯。图为2015年吕胜中为鸡年创作的《大公鸡》,是对一张传统年画的改造。

师承表人物小传选

image075

▲ 明代 顾绣韩希孟绣花卉虫鱼册•湖石花蝶 上海博物馆藏

韩希孟,明代上海露香园顾绣的杰出传人。擅长绘画,精于刺绣。将画理结合顾绣秘传,融画、绣于一炉,相得益彰。选择宋元经典绘画作为稿本刺绣,针法精妙,气运传神为世人称颂。

image077

▲ 颜元

沈寿是以《八仙庆寿》寿屏,趁慈禧七十寿辰之机缘,进呈御览而蒙恩宠的。这副《八仙庆寿》的原稿,就出自苏州画师颜纯生之手。纯生名元,晚号半聋居士,是海派画家山阴任伯年的入室弟子。后来沈寿搞仿真绣,这和西洋画更是不能分开。这时候,颜元之子颜文樑,对沈寿的帮助尤大,其中有不少画稿,均出自颜文樑之手,如在巴拿马博览会荣获大奖的《救世主耶稣像》,就是由颜文樑将小样放大,再在绣绷上勾成粉线后,沈寿进行绣制的。修成后,还经颜文樑修改与润色。颜文樑后创办苏州美专。

image079

▲ 欧阳竟无

欧阳竟无,名渐,字镜湖,号竟无,江西宜黄人。近代著名佛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人称“宜黄大师”. 吕凤子所出版的《正则绣》封面书法为其所题写。

image081

▲ 吕凤子

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职业教育的重要发轫者。1909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工科。1911年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1925年改为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聘任杨守玉任绣科主任,创造了“正则绣”。1940年担任国立艺专校长。1953年任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兼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

image083

▲ 杨守玉

杨守玉(1896-1981)20岁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画家吕凤子聘请他到丹阳正则女子中学,任绘绣课教师,后任绣科主任。30年代,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根据西画笔触、透视等原理,创造了运针纵横交错的乱针绣法。取名为"正则绣"。1940年被(重庆)国立艺专聘为绘绣科主任和教授。先后担任丹阳正则艺专绘画刺绣科教师、绣科主任。1951年应苏州市政府的邀请,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刺绣学校(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

image085

▲ 任嘒娴

杨守玉先生像,任嘒娴八十五岁时绣。任嘒娴毕业于吕凤子创办的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刺绣科,师从吕凤子和杨守玉,先后在正则女校、正则艺专、国立艺专、南京艺术学院等处任教,最后任苏州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1954年任嘒娴把乱针绣带到苏州,并发展出“虚实乱针绣”。

image087

▲ 李世杰

李世杰出身皮影演出世家,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学习皮影戏7岁学戏,在12岁时已小有名气,人送艺名“十二红”。1954 年,20 岁的李世杰来到德庆皮影社,很快成为社里的实力主唱。1956年加入陕西戏曲研究院,为把皮影戏班上了戏曲大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演上百本皮影戏,而且他还能自己编词,被称为“碗碗腔王”。 李世杰在陕西戏曲研究院传授碗碗腔技艺期间,培养了一大批碗碗腔艺术人才。

image089

▲ 吕崇德

潘京乐的学生,潘之后华县最著名的“前声”。现为华县皮影文化园驻场演员。此次中国馆皮影表演的“前声”。

image091

▲ 潘京乐

潘京乐,是华州皮影戏目前的领军人物,有皮影戏“活化石”之称。曾任陕西光艺皮影社社长。他一人能唱200多本戏。他是邬建安的研究生导师吕胜中的义父。

image093

▲ 林散之

林散之1930年春赴上海,赁居黄宾虹住处对面,从黄宾虹学画山水。居上海三年,襄助黄师编纂《画史编年表》。1934年,林散之遵黄宾虹教导,为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两百首。1948年11月,得悉黄宾虹至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无比欣慰,致书问候。遣子林昌午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黄宾虹学画。晚年居南京,江苏省国画院聘其为专职画师。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被誉为“当代草圣”。1986年,“黄宾虹研究会”在北京成立,聘请林散之为名誉会长。安徽歙县修建黄宾虹故居,欣然命笔,撰写楹联。

image095

▲ 金原省吾

金原省吾在日本是名声显赫的学者,著名的东方美术史研究专家。他曾经学过文学,是早稻田大学的博士,著名画家平福百穗是他的绘画老师,他撰写的美术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十余部,影响深远。他的《唐宋之绘画》《支那上代画论研究》等著作由学生傅抱石翻译为中文。

image097

▲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佛教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法名圣量,字印光。是净土宗的重要中兴人物,并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作出显著贡献,常被尊称为印光大师。相传他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印光大师曾致信提醒弘一法师原有的字体不适合写佛经,促成了弘一法师书法风格的革命。印光大师通宗通教,终生独弘净土,立愿一生不收徒,却敌不过弘一大师的再三恳请,破例收弘一大师为出家入室弟子。

image099

▲ 马海髯

马海髯(1914-1975)原名冬涵,金石书画家,漳州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漳州地下党领导。因被捕中断了组织关系。后为漳州一中教师。三十年代,弘一法师卓锡漳州祈保亭时,对其金石书画的成就,颇加器重,时予教诲。 弘一法师评其“治印古雅,足以缶庐诸老媲美。”弘一法师晚年用印,多为马所刻。

image101

▲ 书法家罗丹与郑玉水

罗丹(1904~1983),福建省连城县人,出身贫苦,仅仅读了三年私塾和一年高小便因家贫辍学,十四岁开始在龙岩、漳州地区当学徒和写字工人,然而酷爱书法,工余时间勤习。罗丹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以颜体之雄伟壮阔为主体,参以汉隶之古朴和六朝碑之奇肆的“罗丹体”。他先后参加创办了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现福建工艺美术学院)和厦门市业余书法学校。

邱志杰的恩师郑玉水初学书法时师从罗丹。后罗丹为他介绍漳州本地名家马海髯为师。罗丹也是汤南南的书法老师李跃年的老师。

这里展示了罗丹赠送郑玉水的一件书法作品,以及郑玉说得到该作品后对其进行的临摹。

image103

▲ 王伯敏

王伯敏,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家、山水画家、诗人。50多年来,王伯敏有《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美术通史》等43种编著出版。他是洪再新的硕士生导师。王伯敏曾经就读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是徐悲鸿的研究生,同时是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弟子。

image105

▲ 陈崇光

陈崇光,江苏扬州人。初为雕花工,后为虞蟾弟子。二十岁前曾参加太平天国革命,随虞蟾同在南京绘制壁画。1887黄宾虹曾在扬州从其学花鸟画,受其影响至深。

image107

▲ 吕胜中

吕胜中,山东平度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年画冯真的研究生。1985-1986年,三度深入陕北采风,拜农民巧手为师。主持民间美术工作室教学至198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创立实验艺术学院。学生邬建安。

image109

▲ 杨先让

杨先让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从1986年至1989年,在四年的时间里,他率领考察队历尽曲折艰苦,出入黄河流域十四次,潜心考察民间艺术,足迹遍及青海、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八省,积累了近千张及二十余万字的记录。出版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田野考察报告”为副题的《黄河十四走》。杨先让的硕士研究生为徐冰。

image121

▲ 康有为

康有为是最早提出“美术革命”之人。1916年徐悲鸿成为康有为的入室弟子,住在康家。并促成了徐悲鸿获得公费留学法国的机会。

image113

▲ 朱九江

朱次琦世称九江先生,广东南海人。书法多力丰筋,然不肯为人作字,世所流传,生平著述甚丰,多属尺牍稿本日记等,临终时焚去。1876年,康有为拜其为师。

image115

▲ 黄羲

黄羲,福建仙游人,受启蒙于李耕诸鄕贤画师,并随李霞先生游艺江南。1922年,黄羲肄业于厦门集美师范,1924年考入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专,与潘天寿、诸乐三等先生亦师亦友。是我国著名古典人物画大师、著名美术教育家。1936-1937年与其师黄宾虹先生参与鉴定故宫南迁书画文物,并先後执教於上海美专、集美高艺,在集美时学生有黄永玉。1957应潘天寿聘任,到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人物画传统技法。

image117

▲ 黄宾虹

1930年,时任上海美专国画系主任潘天寿函聘黄羲去上海美专教授国画人物,第二年,诸闻韵带着黄羲正式拜师在黄宾虹门下。黄羲于1936年由老师黄宾虹推藨,受聘审鉴故宫国画馆历代书画藏品,随宾老同往北平、上海、南京等地参与审评。黄宾虹和黄羲的师生关系尤为融洽。黄宾虹敦敦教诲,知无不言,黄羲则把恩师的示范手稿及记录,放在木匣枕内终生不离。黄羲这样评价自己:“师从黄宾虹后,在绘画艺术殿堂中是真正意义上的登堂入室”。

image119

▲ 库淑兰

库淑兰(1920-2004),陕西旬邑县人,自称“剪花娘子”;是中国首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人。2000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胜中探访库淑兰,历时3天,共同合作营造了一所剪纸小红人的《招魂堂》装置。

image121

▲ 张栗庵

张栗庵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曾任山东任知县、知府。辛亥后,弃官返里,购置田庐,专事著述,不再出仕。成为远近闻名之儒医。作书致黄宾虹,介绍林散之到宾虹先生门下从其学画。

image123

▲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邱志杰

从近几年的“民间未来”到历年展览中出现的各种具有中国特点的艺术作品,都隐含着一条当代中国艺术与世界较为不同的“中国路径”。这让我们尤其期待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呈现。策展人邱志杰说道:

“我要带去的不是‘中国当代艺术’,而是‘当代中国艺术’。‘不息’是关于‘永生’的一种中国方案。而是一种自信和坚定的价值观,它会散发出能量,会产生出感染力和穿透力,我抱着一种做贡献的心态,参与这样的一场跨国界的文化交流。”

展览信息

image125

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不息”中国馆

策展人:邱志杰

艺术家:邬建安,汪天稳,汤南南,姚惠芬

展览时间:2017年5月11日-11月26日

支持: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

协办: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北京时代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