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香港艺术展香港展会于3月21日至3月25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共呈献242间来自34个国家及地区的顶尖画廊,其中29家为首次全新加入的画廊机构。据悉,本次展览共售出门票7万余张,VIP卡6千余张。展出的艺术品横跨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时期至最近期的当代作品,半数参展画廊均于亚洲及亚太地区拥有展览空间。以下为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分析报道。

在时间上位于第一季度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可以算是衡量新的一年全球艺术市场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据《2017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及《TEFAF 2017年度全球艺术市场报告》所言,全球艺术品总体估值在2016年下降11%-12%,市值为566亿美元,但本次香港巴塞尔在五天内仍然吸引了至少八万人来到现场。

 

image003

▲ Global Art Sales by Value

 

在某种程度上,虽然香港巴塞尔隶属于巴塞尔艺术展,许多中国艺术家及画廊主们认为来到香港巴塞尔就是世界巴塞尔系统的一部分,但西方画廊主们在接受采访时仍然会着重强调画廊或画廊所带来的艺术家具有参加瑞士巴塞尔(Basel Basel)或迈阿密巴塞尔的经历。而与往常人们想当然地将中国艺术市场与藏家们看为香港巴塞尔的最大特色不同,来自欧美的画廊主们早已将眼光着眼于大亚洲地区,同时在艺术市场全球化的环境之下,西方参展商越来越少地为顺应潜力巨大的亚洲市场口味而改变自己——即便中国占据亚洲90%的交易份额;此外,从本次东南亚及日韩藏家、艺术家的高度活跃中也可以看出其在市场及学术上已然站稳了脚跟,总体来看,亚洲的藏家们开始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经典”当代艺术家们作品上的缺席,与肉体上一窝蜂地在席,都无不表示出这次香港巴塞尔有关中国,又无关中国——这不仅体现在中国画廊的减少,同时也体现在那些在中国设有分部的国际画廊们在选择上也更加侧重外国“据点”所代理的艺术家。

 

image005

image009

image007

image013

image011

▲ 2017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展会现场

 

一些国外评论员认为,本届算是最好的一届香港巴塞尔。同期,还有众多外国机构于北京、上海及香港等地举办晚宴派对。但在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曾参与香港巴塞尔的中国画廊被拒之门外或在展会的优先级上被下降等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马太效应”已然在艺术圈发生——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的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2017年艺术市场报告》作者克莱尔·麦克安德鲁看来,艺术市场如今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正是如此:持续发展的、极端的财富不均加剧了艺术市场恶化现状。

 

image015

▲ 巴塞尔艺术展全球总监Marc Spiegler、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的亚洲总监黄雅君(Adeline Ooi)、瑞士银行(UBS)亚太区总裁Kathryn Shih、“艺聚空间”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光映现场”策展人李振华在VIP预览开放前介绍今年展会的亮点。摄影:Michelle Shi

 

image017

▲ 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现场,艺术家封岩(左二)、瑞士收藏家乌里·希克(Uli Sigg,图中)与友人

 

image019

▲ 收藏家乔志兵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现场

 

image021

▲ 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现场,艺术家林科(前排右二)获得“宝马艺术之旅”奖,图中为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亚洲总监黄雅君(Adeline Ooi),后排右二为他的画廊老板马修·伯利塞维兹(Mathieu Borysevicz)。

 

当然,对于画廊主及艺术买手们来说新的一年并不完全是坏消息。从本次博览会及相关报告中可以看出,拍卖销售额在全球艺术品销售总额中的占比降至37.5%,而经销商模式的销售额占比已超过60%——全球艺术品市场正由拍卖模式转向经销商销售模式。在2016年,全球艺术博览会销售总额大约133亿美元,这一数据意味着这一销售数字从2010年起以年增长5%的速度增加,与六年前相比已然增长了57%。

 

image023

▲ 2016年,全球艺术博览会销售总额大约133亿美元

 

私人销售现在约占全球总销售额的70%。经销商市场本身的特点,能够为收藏家,尤其是高价值作品收藏家,提供隐私和匿名方面的便利。收藏家们更倾向于避开拍卖宣传来进行交易。已经开始促成更多私人销售的拍卖行也认识了这一点。这种变化不仅意味着拍卖行经营方式的转变,还让独立经销商从中受益。2016年通过经销商和画廊达成的私人销售增长强劲,零售额比去年增长了24%。欧洲(全球54%的经销商所在地)的私下交易比去年增长了20%。此外,经销商也在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互联网(包括社交媒体)获得了显著增长,既影响了经销商推广其专业知识的方式,也改变了买家获取信息的方式。对于通过网站完成75%以上交易额的单价在5000美元以下的低端市场而言,这一点尤为突出。(汤米)

 

image029

image027

image025

image033

image031

▲ 2017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展会现场

 

就如画廊主们所说,在博览会上不用担心自己的交易状况,而是要担心自己是否带来了足够好的艺术品。从本次采访的29家新参加香港巴塞尔的画廊中可以看出,大型画廊更倾向稳健地将自己的优秀作品全面展出,以展示自己雄厚的实力;而中小型画廊主们则将眼光放在了将来——他们带来了更加激烈或独特的作品,以此来向这个对他们来说全新的市场与世界展示自己的调性和特点。但无论画廊主们如何选择,泯然众人从来都不是他们的选项——要么高端,要么独特。但在买卖方面,无论是画廊主还是卖家,仍然颇显保守——在过去一年中被火爆宣传的VR艺术及其它科技艺术也许更多地只能存在于体验区,而作品售价在50万美元以下的中端市场则越发引人关注。

 

image039

image037

image035

▲ 《2017艺术品市场报告》原文

 

在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的亚洲总监黄雅君(Adeline Ooi)看来,本次来到现场的全球各地的藏家们愈发年轻,这些藏家可能是为自己选购艺术品,也有可能是为其父母、家族选购藏品。另一方面,许多美术馆及学术机构的馆长、负责人或策展人也频繁出现于本次的香港巴塞尔上——“来自18个国家的逾78家美术馆和专业机构美术馆馆长、策展人,与全球私人藏家一起聚焦香港”。从刚刚结束的纽约军械库博览会来到香港,再加上每天停不下来的社交与聚会,就像是为香港画廊所独取的“办公室画廊”名字一样,似乎全球的画廊们都在努力适应变为“博览会画廊”。而在这一语境下,位于伦敦的威尔玛·戈尔德(Vilma Gold)画廊前几日宣布关停的这份邮件所传达出来的内容值得关注:“最近这些年,艺术界的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几何时,画廊以实体空间为主,展览项目可以直接与艺术家、藏家和策展人进行沟通合作,但是现在艺术圈的焦点已经转换到了全球化效应不断加速的艺博会周期模式中,而这对(一级市场)的传统模式是具有冲击效应的。”

 

image041

▲ 17%的艺术品与收藏品渠道来自于艺博会

 

这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当然,根据两份报告所言,大多数画廊主们对于未来很乐观,其中76.1%相信客户基数会增长,67%表示在线销售平台(包括他们自己的网站和第三方网站)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并将对他们未来的盈利产生更大影响。此外,经纪人和画廊主们还相信,博览会(无论本地还是国际)仍是获取新客户和潜在客户的最有效场所。即便在如今的网络全球化时代,Be There,无论是对于各个职业的艺术从业者来说,在场性仍然凸显重要,即便那只是个“家门口的盛会”。

 

image043

▲ 全球艺术交易份额占比

 

image045

▲ 香港

 

就中国内地而言,即便中国占据世界艺术市场交易份额的20%,仅次于美国的40%及英国的21%,但随着股市的起起落落,以及外汇兑换的限制,或是房价的高起不落,都无不阻碍着内地藏家及发生在内地的艺术交易。而对于香港来说,如何重回东方之珠的辉煌,保持其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的位置,香港巴塞尔当然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巴塞尔在成立时的宗旨为帮助城市建立艺术生态系统,以此来帮助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创作更多的艺术,并且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及文化兴盛。史提夫·福布斯说,如果巴塞尔真的可以建立这个结构,那它将超越艺术博览会的价值。而在本届香港巴塞尔期间官方不断发出的门票售罄通知,也许在喻示着艺术教育与艺术市场的双重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