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6 集美 · 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 11 月 20 日开幕,在为期一个月的展期之中,呈现共计30多个展览项目,涵盖近2000件艺术作品,主题覆盖了当代艺术中摄影的方方面面。作为蜚声国际的老牌摄影节,始于1970年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在它第46个年头(2015年),落地厦门,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荣荣先生以及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主席萨姆 · 斯道兹(Sam Stourdzé)共同发起“集美·阿尔勒”摄影季,为阿尔勒摄影节的在中国的平行展示。

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么一个国际摄影盛会的中国现场中除了沉浸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也许可以简单地看到一点趋势与一点对比。以下为“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三条线索。

大而全的国际视野

1.pic_hd

▲ 展览现场

在本次摄影季中,共有30多个展览项目,总计近2000件作品呈现给观众。初入主场馆,旋即如踏入一个不见底的深潭,观者在场馆的不同单元间穿来穿去,不注意间却不小心迷了路,或转回来路。

2.pic

▲ 蒙敏生作品

这些浩如烟海的作品被分为若干单元:【年度阿尔勒】(卡马格西部片;Toiletpaper/厕纸 :“空降”集美的独立影像;怪物!关注“异常”,思考何而为人;丛林秀:Yann Gross的亚马逊丛林日记;阿尔勒发现奖|贝尼·比朔夫;阿尔勒发现奖|萨拉·维斯瓦;阿尔勒发现奖|萨拉·茨维纳尔;阿尔勒2016图书奖展览),【蜷川実花个展】,【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在地行动】(与在地艺术家/艺文机构/大学院校的互动合作交流,让城市与摄影季融合在一起),【亚洲影汇】(来自四个不同地域的策展人将分别带来各自国家和地区摄影人的图像集结),【影史回眸】(观众将被带回中国摄影历史的长河中,不仅将欣赏到中国摄影史上早期的名家原作,也将一探上世纪30、40年代新文人(Literati)摄影的究竟),【藏家故事】(华人世界著名的摄影收藏家靳宏伟先生将为观众带来 20世纪世界当代摄影大师的名作展览)与【无界影像】(策展人将在电影、虚构叙事、被介入的物件、宇宙空间、建筑等不同面向上展开摄影的多元跨界可能)。

3.pic_hd

▲ Bas Losekoot - In Company of Strangers

也许是因为阿尔勒的基因所致,本次摄影大展除了面面俱到、以极其甚至过于大而全的方式向国内外观众展现了摄影史上与当下的艺术景观外,还以非常国际化的视野选择与展示作品(Weiqian)。厦门市集美区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局长吴吉堂将“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作为集美国际化的重要的一步,“厦门集美有着闽南的文化、华侨文化,但是需要通过这个摄影节把厦门和国际连接起来,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跨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进行高位嫁接,引进阿尔勒摄影节的原因。

4.pic_hd

▲ Kim Waldron - Worker

国际化,或者国际视野,不只是简单地请来几位国外策展人或批评家,带来几件国外大师的作品。所谓国际化,是由本土与外土所构成,缺乏任何一种“在场”,都难以被称为真正的国际化。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上,【年度阿尔勒】,【蜷川実花个展】,【在地行动】与【亚洲影汇】四个大单元分别以大体量的作品构成展出了本土、中国、亚洲,至全世界的前辈或当今的青年摄影师们的重要作品。

5.pic_hd

▲ 阮玺 - 松山菸廠

此外,国际化也同样意味着真正国际最前线、最当代以及最精深的艺术思考。而在这时,这种国际化与本土必定会一改上段所讲的和谐共处共生的状态,而是将会发生一定摩擦。而与本土普通的摄影展不同,本次摄影季并没有特别照顾本土大众的审美习惯与思维,而是试图将最好的展现给观者。

6.pic

▲ Almond Chu_Parade 1, 2004

就如从纯粹的摄影家到艺术中心负责人的荣荣,其创办三影堂的初衷,正源于对中国摄影生态的不满,“为什么摄影在中国没有受到重视?摄影应该与这个社会、跟国家、跟公众发生一种关系...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9年来,“中国摄影的生态也在慢慢发展和变化。”而摄影与公众的关系,永远都是在相互博弈相互“折磨”的过程中,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向前发展,才能使摄影与大众在真正意义上良性发展。

7.pic

▲ Alfred Ko Chi Keung the walkway

8.pic_hd

▲ 刘博智作品

大媒介化的摄影

在错落的单元场地中,同样还有众多摄影作品在布置上与观念上的“错落”,即观者可以看到远远不是人们曾经印象中的“一张相纸”式的摄影形式。摄影,作为一种大媒介形式,与其它当代艺术形式越来越相近,其创作与展现也更加多元化、空间化。而这不只是在单元【无界影像】中,【年度阿尔勒发现奖】等其它“正统”影像单元也有不少的综合摄影形式出现。

9.pic

▲《地面指挥呼叫汤姆船长》(声音,摄影,霓虹灯管)行星叙事,展览现场

10.pic

▲ “东京女性/新现实、新虚构”,稻叶亚美作品展览现场

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荣荣这么理解这一问题:“摄影就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当然我们本土很多摄影师还停留在一个纪实纪录文献,但是对我来说,我觉得相机就像一个画笔,就是手的延伸。其实我觉得它已经在这个时代里一个最前沿的唯止,与当代艺术都是交融在一起的。就如Moma与Tate,一张摄影作品旁边可能就是培根的画,他们没有把摄影区分在另外一个单元。所以我觉得这个里头就是已经他们在当代艺术里头,已经不能被忽略的一种位置”。

11.pic_hd

▲ 扭拧(上环),照片,植物,2015,杨沛铿

12.pic

▲ 仇敌,《熟悉土地上的陌生人》系列,基贝拉,2016

13.pic

▲ 一把椅子和四个100瓦的灯泡,陈维,作品展览现场

14.pic

▲ 查韦斯·哈克特作品展览现场

事实上,作为沿海城市的厦门与当代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上世纪80年代85新潮期间,就涌现出了“厦门达达”等艺术群体,对中国艺术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这个相当国际化与先锋化的摄影展上,摄影艺术不断削减与模糊其边界,不只摆脱了其单单作为记录媒介的手段,更是从简单的理念传达,到跨界破圈综合的展现方式。

我觉得摄影短短两百年,我觉得它是日新月异的,可以这么说,因为摄影从一开始可能不是很多人可以去运用了,你要经过培训,经过去学习才能掌握,很少一部分人才能掌握这门技术,但是在这个两百年,到现在其实不到两百年,在这个短短一个十年或者比如说数字的出现,手机的出现,从三岁小孩到六七十的老人,他们都可以运用这个语言,跟最早的东西刚刚发明的摄影已经变化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的社会已经被摄影这个媒介所改变了。

——荣荣

2016 集美 · 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15.pic_hd

▲ 高伟喆 《清梦星河》

16.pic

▲ 王昱 《行草》

17.pic

▲ Alexandra Lethbridge

18.pic

▲ Cheng Xinhao

磨刀石与试金石

第三条线索则是其上两种的综合。在大而全的现场,且艺术家以极其自由无边界的形式创作与展现作品时,如果除去被乱花迷离了眼的彷徨,更多显现出来的则是中西、新老以及彼此间创作观念好坏对比的一览无余,直直的,毫无遮掩。这种对比是略显残酷的,但也是催动艺术家进步的必要元素。

19.pic

▲《厕纸》艺术家: 毛利基欧·卡特兰和皮尔保罗·法拉利

20.pic_hd

▲《防护加强》,2001-2014。承蒙艺术家和苏黎世尼古拉·冯·森格画廊惠允。

在展场中,有些作品你会一眼看出这绝对不会来自中国艺术家之手,而有些作品也许会让人眼前一亮,当你靠近展签想看看究竟何人所作时,则会看到中国或外国颇有名气的大师名字赫然纸上。这种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的感受可以是“英雄所见略同”的得意,转过头来也可以是“渴望新人出头”的默然,在这里,在某种程度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既可以是一个百花齐放的黄金屋,也可以是罗马竞技场式的英雄地,虽然自古已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然而,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始终是有某种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则会一览无余。

21.pic

▲ 王天行,建筑02,《缓冲》系列,艺术纸喷墨打印

22.pic_hd

▲ 情书 2014,蒋志

23.pic_hd

▲ 王宁德,某一天No.61,60 × 45 cm,收藏级艺术微喷,1999-2009

在11月22日下午,“集美·阿尔勒”发现奖从5位推荐人所推荐的10位艺术家中,颁发给其中4位艺术家。在会后,“凤凰艺术”就中国年轻摄影艺术家们在其形式与观念的状态专访著名摄影收藏家靳宏伟,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荣荣与“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刘思麟。

区别就是说中国年轻艺术家们在掌握了摄影的基本技巧和语言之后,他们的摄影语汇没有什么限制,想象力更为丰富,他们的空间也更大,就是说他跟老一辈完全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而且对国外的东西接受也比较快,我觉得就是说怎么讲,讲一句通俗的话,技巧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就是在观念的发展上他们已经走到了前面。

——靳宏伟

24.pic

▲ 著名摄影收藏家靳宏伟

25.pic_hd

▲ “环境”,《文华第一届影展》,1931年,54页。刘旭沧

我倒觉得现在越来越搞不清楚了,我觉得它是在因为视觉也越来越拉近了,特别是年轻一代,80后、90后这些非常年轻,而且这些人他们已经开放了视野,他们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大概20多岁的时候都是在海外有留学背景,在那面学习视觉语言一个锻造,同现在回到国内来创作一个视觉,我就觉得已经他们一个出发,他们的一个高度,已经不比其他国家差,真的他们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包括各个方面眼光,已经非常好一个起步了。

——荣荣

26.pic

▲ 三影堂摄影文化中心创始人荣荣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我觉得其实大家作为艺术的心和创作的心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所属的时代和生活状态完全不一样,导致着各个国家的艺术家和各个年代的艺术家,所以创作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正是因为有这样大的区别,才称之为艺术或者称之为创作。

——刘思麟

27.pic

▲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刘思麟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28.pic

29.pic_hd

▲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刘思麟作品

30.pic_hd

▲ 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后胜利归来。山西,1937年。俞创硕

31.pic_hd

▲ “少女”,小布朗 美国 / Eliphalet M. BrownJr.,USA 1856

32.pic_hd

▲ 清皇帝和皇后蛋白CDV(两张)巴黎E. Desmaisons摄影室,1860-1880年代

33.pic

▲ Cindy Sherman. 1977  8x10inch  silver print

34.pic

▲ Cindy Sherman. 1988 11x14inch  C-print

展览信息

35.pic_hd

▲ 海报信息

展期:2016年11月20日-12月19日

展览地点: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联动机构与空间

发起人及总监:荣荣、萨姆·斯道兹

专家顾问团:顾铮、黄锐、後藤繁雄、映里、靳宏伟、李振华、凯伦·史密斯、王璜生

策展团队:马克·阿塔拉和弗雷德里克·贾科、莫瑞吉奥·卡特兰和皮耶尔保罗·法拉利、埃斯特尔·鲁凯特和萨姆·斯道兹、扬·格罗斯、艾达·穆鲁奈、斯特凡诺·斯托尔、金酉鸣、海杰、蔡萌、彭嫣菡、张涵露、沈宸、秦伟、李威仪、後藤繁雄、颜长江、高初& 刘畑、曾璜、靳宏伟、陈伟、言由、何伊宁、王欢、朱津京等

(凤凰艺术 厦门报道 采访 dbk  摄像/郭维谦  责编 d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