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在基弗展风波逐渐趋向平缓之后,更多关于此次事件的非情绪化的、理性的思考和讨论开始出现,昨天推送的一篇《沈森:法理、伦理、学理?——关于基弗事件的三个面向》,也得到了大家的较多关注。 “凤凰艺术”认为这一现象无疑是此次事件的一种良性发展,对于推进中国的美术馆在展览制度、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完善均非常有益。在这些讨论当中,美术馆系统与法律、社会、商业之间的多重关系得到了重视。今天这篇文章指出了美术博物馆与当代艺术之间的“中间地带”,这个“中间地带”即一种新的生态系统是值得展开讨论的。

博物馆、中间地带与当代艺术家——从“基弗在中国”展览风波谈起

文|徐梦可

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主要代表,以及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在中国的首次大型展览自新闻发布会召开起就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而就在展览开幕前2天,《艺术新闻》(The Art Newspaper)刊登了艺术家本人的声明,并在其中“要求取消展览”,并补充说道:“……这次的展览,我无论如何不能同意,而且肯定不会参与或出席。”

1.pic

▲ 来自《艺术新闻》(The Art Newspaper英文版)题为“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要求取消本次‘基弗在中国’个展”的新闻

讨论迅速展开,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也迅速发表声明,指出这一展览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而律师也从著作权和姓名权等方面,交叉分析了几大法系中著作权法的相关论述,从法律层面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分析。展览如期开幕,讨论却愈发激烈,甚至不乏有自媒体站在道德高地上对主办方进行攻击,指责美术馆违背艺术家意愿强行举办展览,认为这样有损美术馆的专业性与机构信誉。实际上,不支持展览的文章,大多都站在情感角度对美术馆加以指责的。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关于“基弗在中国”展览的声明

我们关注到英国《艺术新闻》发布的"安塞姆·基弗要求取消他在中国的首展"的报道,现就“基弗在中国"展览相关情况声明如下:

一,“基弗在中国”展德方主办机构表示,本次展览的所有展品都得到了收藏家及收藏机构的授权,这一展览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

二,“基弗在中国”展德方主办机构表示,展览主策展人,德国路德维希科布伦茨美术馆馆长贝娅特女士曾多次主动与基弗先生联系,德国藏家及德国藏家机构也多次向基弗先生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参与此展,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能顺利沟通。

三,作为“基弗在中国”展中国合作伙伴之一的中央美院美术馆,本着对基弗先生的高度敬佩和对他艺术成就的认知,也本着引入这一无论是艺术性或学术性都极为严肃和意义重大展览的意愿,接受了德国主办方策划和筹组的这一展览项目,并作为中国巡展的第一站。我们也为这个展览的推广、学术研讨和公共教育做了大量准备,相信这一展览将在中国文化艺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在与德方主办机构签定展览协议后,我们曾获知基弗先生並不赞同举办这个展览,但鉴于这个展览作品的合法性,我们没有理由中止与德方主办机构的合作。我们也非常遗憾这次展览基弗先生没有直接参与,并再一次来中国访问交流,使这一中国艺术界等待多年和努力多年的基弗展览更为完美更为完善。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美术学院和重点美术馆,我们希望与基弗先生在未来有进一步的合作交流。

五,我们非常感谢所有为这一重要展览付出艰辛劳动和巨大投入的机构与个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6年11月18日 

策展人贝娅特·海芬夏特在事件发生后的采访中也提到,风波爆发之前的几周,就有来自基弗本人的声音。也就是说,艺术家本人早就知道了展览的存在,而其一直没有诉诸法律,却选择在展览开幕前两天发布要求取消展览的声明,可以看出艺术家也明白这一展览的合法性,在无法从法律或道义层面阻止这一展览发生的情况下,基弗及其背后的艺术机构选择使用另外的权力方式来与美术馆展示权力进行对抗。可以说,这一事件之所以引人深思,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基弗先生的艺术成就;而若从美术博物馆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则显得更加复杂和微妙:美术博物馆要如何平衡各方权力场域,而彰显其“公共性”?或者更直接的说,在如今的艺术体制之中,美术博物馆和还在世的当代艺术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2.pic

▲ 策展人贝娅特·海芬夏特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这种微妙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而这种“矛盾”在博物馆机制与语境中则显得更为尖锐。在公共博物馆还在雏形阶段时,其与当代艺术家之间就存在着这种微妙的关系。

贡布里希(E·H·Gombrich)在《作为艺术赞助人的早期美第奇家族》一文中,就指出早期的美第奇家族是以收藏珍宝、古物和古代艺术家的作品为主的,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则兴味索然。而当时的艺术家们就抱怨收藏家“将钱花在贵重的古董上面,却丝毫不留给活着的人”。

艺术家们一方面抱怨博物馆将过多的钱投资在古董与已故艺术家的作品之上,全然不顾当代艺术家生活在清苦之中;另一方面则希望博物馆能够积极支持当代艺术,并参与到当代艺术的研究、收藏与展示中来,以此达到一个合作推进的状态。

3.pic_hd

▲ 展览海报

然而,在世的当代艺术家进入博物馆之中展示并非意味着这就达到了理想的“合作推进”的状态。一方面,当博物馆开始进入当代艺术领域,裹挟其中的则是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世的艺术家本身会对展览和展示有一定的要求。这两者相互作用,就让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家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4.pic

▲ “基弗在中国”新闻发布会现场

与画廊和其余艺术机构不同的是,当一件艺术作品进入博物馆空间之中,其本身的其余功能就被剥离了,而是单纯的作为“艺术本身”而被陈列在博物馆之中,作品的意义就由博物馆本身的意义生成机制所赋予,这是一个从text到context的转变,也是一个从剥离到重构的新的过程。而当代艺术本身也需要这一过程和这一权力机构,来保护、甚或是为其作品赋予所谓的“灵光”,并在这种权力关系中获得认可,从而进入美术史之中。

6.pic_hd

5.pic

▲ 开幕式现场

然而,现如今,当代艺术家和美术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比上文所述的还要复杂的多。随着市场的完善和画廊的发展,博物馆在艺术系统中所占的分量已经开始有所下降,这导致了博物馆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的鉴别力和权威性都遭到了质疑。博物馆甚至成为了一个在艺术现象、艺术批评和艺术作品发生之后的总结性场所。在这样的权力关系的转变下,当代艺术家已经不像之前那样迫切的需要博物馆的圣化功能了,而随着艺术生态的变化,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家之间存在了中间地带,这一中间地带可能是艺术代理商、画廊、艺术机构等等。也就是说,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家之间不再是由点到点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从“微妙”走向了“复杂”。那么值得深思的是,基弗作为一个艺术巨星,早已不再需要美术博物馆这一空间来为其作品进行研究和展示。那么,当他的作品进入博物馆空间之中,博物馆将如何平衡自身空间权力、中间地带、以及艺术家权力之间的关系?而在这种“作者已死”的语境之中,一个还健在的艺术家及中间地带的权力,到底还能不能影响美术博物馆之中的作品?

7.pic_hd

▲ 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

基弗本人作为一个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其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化的存在。他本人和他的作品一样,充斥着强权、独断,甚或是一点偏执。在事情没有向基弗先生或其“中间地带”所想象的那样发展,且他也无法再法律层面阻止的情况下,他立刻发表了声明,对展览方进行了谴责。而画廊白立方,甚至发表声明“我们非常震惊地发现中国可以不顾艺术家的反对而执意展出基弗的回顾展。”这一说法迅速点燃了一些读着的情绪,不乏有人认为基弗展览的开幕代表着博物馆伦理的沦丧,因为做在世艺术家的展览,惯例就是要和艺术家一起工作,而央美美术馆却绕过了艺术家,在艺术家公开表示不满的情况下继续展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8.pic_hd

9.pic_hd

▲ 展览现场

然而,这真的是美术博物馆的错误吗?或者说,这还是当代艺术家和博物馆之间的问题吗?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正如上文所述,随着艺术体制和艺术市场在逐步完善和扩大,画廊、拍卖行、博物馆、收藏家、交易商、批评家、策展人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运行中的艺术系统,而这个艺术系统也让艺术家不像过去那样可以轻易地直接面对公众和展场。现在,当代艺术家和博物馆之间,有了中间地带的插入,这让美术博物馆在面对当代艺术家的过程当中,需要平衡的关系就更加多了。

10.pic

11.pic_hd

11.pic_hd

▲ 展览现场

此次的基弗在中国展览,展览的组织方是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前期的沟通都是由德方负责。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落地方,其工作是在学术梳理的基础上,肯定基弗先生的艺术成就,并确认这一展览适合在该馆空间中展出;确定接下展览后,接下来该馆的任务是要保证展览效果,以及在展览展出以后依靠其展示空间和研究平台,在推广、传播的基础上,对基弗及其艺术进行更深一步的梳理和研究。而这些,都是站在纯粹的学术立场之上的,不能也不会被商业画廊体系所左右。也就是说,在这整个过程中,与基弗及其背后的团队进行联系的工作,是由美术馆委托中间地带——也就是联合主办方——来进行的。而从基弗的角度来说,他有画廊的代理,和整个工作团队的运行,不需要他本人与美术博物馆直接对接。简单说来,美术博物馆和艺术家之间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二者的沟通需要经过中间地带的缓冲。相信基弗先生本人及其工作团队都很清楚美术博物馆在这一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从美术博物馆的角度来说,当作品进入其空间的那一刹那,作品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权力系统当中,在这一空间之中,艺术家本人及其作品本身都被这一权力场域所重新解构,成为美术博物馆叙述的一部分;而基弗先生作为一个在世的、成功的艺术家,当美术博物馆的展览不符合他本人的预期的时候,他可以表示不满,但他如果想要叫停,则就需要中间地带来调节,换句话说,这已经不是美术博物馆单方可以决定的了。

14.pic

13.pic

12.pic

▲ 展览现场

在现有的艺术世界当中,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家之间所存在的这种中间地带,以及这种错构的状态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复杂的关系,或许会随着体制和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而“基弗在中国”展览风波本身,其体现出的正是这一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切面:在有其余社会机构介入的情况下,作为公共空间的美术博物馆,应该如何去平衡一个在世的当代艺术家,及其中间地带之间的权力关系?而作为艺术家,该如何在展览过程中通过中间地带与美术博物馆展开有效的沟通?拨开纷扰的八卦和无聊的谩骂,或许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的核心。

部分作品欣赏

15.pic_hd

▲ 星空陨落 亚克力,土,未加工钻石,不同材料 280 ×190 cm 1995 - 1999 MAP 收藏

16.pic_hd

▲ 共济的历史 照片 拼贴画 涂有丙烯的纸片和纸板 116.5 × 82.5 cm 2002 – 2008 MAP 收藏

17.pic_hd

▲  每一个落下都有翅膀 综合材料:纺织品织物,植物190 × 140 cm 2006 MAP 收藏

18.pic_hd

▲ 茜茜公主 照片,铅170 × 130 cm 1988 MAP 收藏

19.pic_hd

▲ 幼发拉底河 粘在铅纸上的照片,铅制楼梯,金属框裱的铅制连衣裙 131.5 × 241.5 × 4 cm 1985 MAP收藏

20.pic_hd

▲ 荒芜的风景 照片和各式物品 65 × 125 cm 1982 MAP 收藏

21.pic_hd

▲ 基弗作品 欧洲牛 油彩,乳化剂,虫胶稻草 200 × 200 × 30 cm 1994 – 2010 私人藏品

22.pic_hd

▲ 圣洛雷托 丙烯,铅,木头 190 × 330 cm 2009-2010 MAP 收藏

展览信息

23.pic_hd

▲ 展览海报

“基弗在中国”(巡展北京站)

开幕时间:2016年11月19日(周六) 下午15:00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19日—2017年1月8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三层A展厅和B展厅

总策展人: Prof. Dr. Beate Reifenscheid(德)

联合策展人:鲁晓波、王璜生、马跃、顾丞峰

学术指导:中央美术学院

德方主办机构:德国贝尔艺术中心

中方主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美术学院、艺铭东方文化传媒、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

支持机构:

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撰文 徐梦可  责编 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