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由朵云轩集团主办,法国南锡国立高等艺术设计学院协办的“齐物长乐——王煜宏作品展”于2016年10月22日-10月28日在上海朵云轩(南京东路422号4楼)展出。

柏林·华沙·上海  1943云端记忆 2015年 130_130cm

▲ 柏林·华沙·上海 1943云端记忆 2015年 

“齐物长乐”,顾名思义“物”是整个展览的核心。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数不清的经典器物。然而,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西方现代化、高科技的产品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主流。在艺术上,当代的、观念的作品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传统的艺术与器物仿佛逐渐远离了今日的生活。然而真正的经典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弭的,如何将现代与传统对接,用今天的视角看待传统的经典,创造一种链接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国文化与西方艺术的审美趣味,王煜宏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毕加索病毒 装置 2014年 66_50cm

▲ 毕加索病毒 装置 2014年 66*50cm

 

一个与历史邂逅与世界共生的中国礼物

文 徐明松

王煜宏把此次作品展看作是一场隆重而矜持的典礼,展览空间被刷成大片的绛红色,而一幅幅精致的油画小品镶嵌在西洋古典风的画框里,整齐的一列服帖地码在红墙上。这里几乎被营造成一个类似传统的博物馆的场所。驻足观看,满眼却是透着浓浓中国风的物象,最多的是青花瓷和线装书,以细腻而传统的油画语言描述,盎然生趣。紧接着,观看者在其中看到了一些混合与嫁接的形态:类似屏风式的画框里安特卫普的影像与绘有混合西洋钟、中国瓷和古籍书物象的油画同时呈现;而在另一组镜框里,摄影同样表现了混合的状况:安特卫普的石池里置放着中国扇子,而荷兰在地画家的头像边也不无突兀地混合了中国扇子、水烟壶和小天使的摆设。总之,混合(mix)成了展览场域的关键词和要角。在这里,时间维度上的当下与历史的意象就此共时;而空间范畴的东方与西方也就此对位。这种时空的集合得以使得我们重新审视她的作品。显然,王煜宏的作品已经跳脱对传统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尽然是对不断逝去的中国古典意象挽歌式的巡礼,而是将作品的创作视野与思维从架上的线性表达拓展与提升到更为立体和复合的结构上,换言之,这些包覆着传统意象的绘画只是她创作思维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是她整个言说的基本元件。当她用混合(mix)这样的手段让整个展览场域透析出复杂而迷离的情绪之际,一切都改变了。

外滩源音乐季 2015年 138_114cm

▲ 外滩源音乐季 2015年 138_114cm

有时我会把对传统具象绘画的审美看作是一个“故事”的阅读,披文入情。或可看作是斯坦尼式戏剧情境的营造,恍然入戏。不过,在入情与入戏之间,我们常常失之“思索”。而王煜宏在青花瓷和线装书的图像背后,掩藏了更大的计谋和策略。她以“传统”的手法(写真绘画)制造了入情入戏的“幻觉”体验;与此同时,她又用解构(媒材诸如摄影的混合,装置的并用等等)的方式“间离”了观者的幻觉。从而形成对作品新形态的思索。

其一,让文脉的追溯与回望定格于当下,寻求一种“共时”效应。无疑,王煜宏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后现代色彩。后现代色彩的作品在与历史联接的过程中往往运用对历史意象或传统风格模式进行提炼或解构的方法,这在后现代及文脉主义发生较早的建筑领域更为凸显,譬如将爱奥尼奥柱式“标签”式地嵌入现代建筑立面等等。而王煜宏的作品则将“完成”形态的油画写真置放在“行礼如仪”的场域(如大片红色的展览厅),它呈现了两个不同的层次和面向。一方面,它让观者在典雅而细腻的情境里“入戏”,体验到艺术家所刻画的形象的唯美以及对历史故事的阅读。另一方面,这种“完成态”的绘画图像只是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形态的一部分,或可说是整个作品结构的基本的“中国元素”,引发或阐发对历史意象表述的一个契机和基点。在与历史意象的联接过程里,平和而不突兀地接续了历史的文脉,并且,通过嫁接和并置等手法,将整个展览空间结构成一个崭新的场域,包裹了更为丰富的戏剧“场效应”。由此而言,这里的传统图像所依托和存在的语境是当下的,同样,作为一个基本元素,它的时态也是当下的。因而,当被解构的传统图像(尽管或已消逝或正在消逝,或仍然存在的事物,无论是西洋钟还是中国瓷)“间离”出来,与其他当下的影像和装置相嫁接和并置,那个戏剧“场效应”当然是“共时”的。

中国礼物系列2015 2015年  20_20cm

▲ 中国礼物系列2015 2015年 20*20cm

其二,在这个展览里可以观察到,艺术家将自己在安特卫普的展览影像与油画图像进行了有趣的嫁接和并置,不仅形成了共时性,也将东西方不同地域和异质文化的表征进行“对位”和“置换”(如在安特卫普博物馆的场景里放上中国扇子,屏风式的画框里绘有西洋古董钟、中国茶壶、古籍等物什的油画旁并置的是安特卫普教堂钟楼内景的影像,以及将油画装裱在中式卷轴上),这种复合与混合的形态结构有着异质文化并置与对位所带来的耦合效应,这也是艺术家作品形态的张力所在。

岁朝佳兆图 2016年 46_38cm

▲ 岁朝佳兆图 2016年 46*38cm

其三,这个作品展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单一的审美惯性思维,即透过架上本身的作品来表述,而是将这个类博物馆形态的展览空间再造成为新的充满隐喻和象征的作品形态,从而阐发其作品的现代性意涵。换言之,现代人“现代人已经习惯将影像和不同领域的视野和事件连结在一起,”我们对于整体世界的了解通过多元视野的拼贴,不再专注于创造具象物件,责成观者对这物件专注地回应,而是创造人与整体环境的新关系。这个展览所呈现的耦合效应和张力正是反映了展览空间“无所不在、不可言诠”的偶发感应。艺术史学者卡德琳.格鲁曾经透过普鲁斯特所提出的“无意识旧经验因某些细微媒介而生动地引发的”事实,强调和佐证艺术本体对空间的介入。王煜宏运用“混合”和嫁接的方法,将传统艺术形态衍生和介入新的展览空间,以此阐发别于他者的“现代性”语义。这就是“与世界及他人共生的”(卡特琳.格鲁语)的人文关怀。相当长久的时间里,现代性总是为先锋艺术或前卫艺术所绑架,尤其中国的当代艺术,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之下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与本土文化根性式微及消解的双重压抑,包括中国现代社会的胎生与转型的先天不足等因素,在现代性语义的阐发中,往往习见的是沿袭西方艺术路径与力主民族化的“后殖民”语境里的恍惚和失语,缺乏文化自信。王煜宏的个案为我们呈现了新的艺术景象和独立的文化姿态。由此,这个以《厚物》为题的展览,涵泳和蓄积了不凡的文化能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从中国出发,浩浩荡荡,所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亦由此,这个“中国礼物”鼓荡着一股与历史邂逅与世界共生的中国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