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本期介绍的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参展艺术家分别是中国本土艺术家傅萌、李科、李诗谦、梅健、司建伟、孙理、韩毓轶、汪洋、谭毅、王茅俨,他们带来的是水彩、图片摄影等类型的作品。

1、 傅萌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94

Between-Time No2, 2014

艺术家傅萌的作品《Between》系列,通过影像探讨城市化过程中,空间、时间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当代社会变迁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状态,而人所依存的基本形态—空间、时间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最终影响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对世界的重新认知。傅萌对日常生活场景以时间扫描和空间扫描的方式进行记录,在二维空间展现时间纬度和空间跨度,从而表现当代城市生活中空间的类型化和格式化,时间的重复性,以及人际关系的网络化。作品呼唤观者——“我”成为主体,“我”就是生活在空间、时间、人际关系之中。以此,艺术家期待观者思考:是形态改变人类?还是人类改变形态之间的关系?

2、李科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409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411

《负景观》系列作品

李科,现工作生活于湖北荆州,湖北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韩国关东大学访问学者,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马格南大师班学员。作品曾获第六届大理国际影会年度最佳摄影师收藏大奖,IPA国际摄影奖中国大奖赛金奖,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提名,多次入选平遥、大理、丽水等摄影节。《负景观》系列作品如同虚构的负像,它在人类的想象力中真实存在。当然,它也会因为人类想象力的坍塌而销声匿迹。

3、李诗谦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616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614

《居民楼》系列作品

“我们生活在一起,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这组照片的创作源于李诗谦对人们普遍并习以为常的生存空间居民楼的关注。当仰望我们每天生活的居民楼时,每一扇窗子仿佛一个展台一样向我们展示诉说着他们有趣的故事,这令他非常着迷。

作者李诗谦像对待亲密朋友般对待这些居民楼,并把它们这种姿态从楼群中抽离出来,置于作品中。让人们用更多的注意力去检视我们生活的故事,作者希望人们能够思考自己和这世界上他人他事的关系。当你看到这些有趣的生活细节的时候,也许每个人的感受都会像这一格格的窗子一样,丰富且不同。

4、梅健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880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878

《家园》系列作品

中国快速的发展,带来的是一轮又一轮的“重建”,在追求经济为上的现在我们已不在乎被推倒的是什么,它的价值,它的意义,在推倒建筑的那个时刻,我们仅仅关注的是他将来的新面目,这只是我们心中对更高经济价值的期许,但对于那些被推倒的,被我们丢弃的却远远不只是一栋栋单纯意义的建筑而已,建筑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空间单位,他存放了我们对生活的记忆,更承载了我们中国传统的生活理念。对于他的丢弃就像是断了“家”这个概念的文化命脉,这样的小“家”都没有了何来那样的大“家”。“重建”更像是对于我们中国文化中“仁义道德”的重新定义,在经济利益下它是那么渺小和消失,地沟油,雾霾,转基因……或许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新一轮破坏开始和对于文化的缺失,什么都可以拆,什么都可以“重建”,最终我们剩下的只有靠强制性维系的一具具空壳样的躯体,我们的所有已完全被丢弃被颠覆,能留给我们子孙的就剩下了“遗迹”,更像是“废墟”。

梅健,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2009年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他的作品在2015年获得日本第35届尼康国际摄影大赛二等奖。

5、司建伟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1367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1369

《玉米计划》

2014年4月起,作者司建伟把河南老家带来的玉米种子,播种在北京走到的各个地方,例如:学校、社区、街道、广场、公交站、美术馆、艺术区等等。然后定期养护和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存活与生长情况,直到玉米成熟收获为止。最后把长成的玉米移植在美术馆内,并结合纪录视屏和图片一起展出。

司建伟的这件作品想表达出,我们在欢呼经济空前繁荣时,问题却是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空气污染、土地流失、贫富分化严重,个体生命倍加脆弱等等。关注“弱势群体”和“农村土地流失问题”是他创作背后隐在的一个根基:“农田土地流失,迫于生计,它们不得不进城谋求出路。城市一方面需要它们,一方面却又没有提供它们生存的环境与条件,它们为了在城里扎根,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

6、孙理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1697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1699

《TheCityView》

在孙理的这件作品中,遍布于纽约皇后区小丘上的墓群与曼哈顿隔河相望,相比繁华热闹的曼哈顿摩天大楼群,这里只有偶尔飞过的野鸟和横穿其中的高速路偶尔打破寂静的死者国度。当你走在这片墓群之中,纽约的繁华宛如隔世。向西望去,地平线上熟悉的楼影变得陌生起来,仿佛与眼前的高耸墓碑融为一体,一瞬间使人分不清哪些是大厦的尖顶,哪些是墓碑的顶端。尽管两座城市有着严格的生死,空间,时间的界限,但却拥有惊人的一致性。

7、韩毓轶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1921

《架之舞-小时代3》

韩毓轶的《架之舞》系列作品通过贴近生活的场景,描述了建筑工地场景,用强的线条形式感,展现了工业时代带给人们的一种冷漠的感觉。画面中有浓郁的工业味道,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感觉往内心深处凝视进去,寻求了新的表达方法,将感觉性的纯粹美表现出来。工人们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编制着心中的梦想。作者运用绘画语言传递出工人们心中的期望,生活中尽管有重重困难,都无法停止我们前进的脚步。

8、谭毅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2134

《边缘系列NO.11》

作者谭毅在创作这件作品的过程中更注重画面的内在节奏关系,是色彩与色彩之间、线与面之间、平面与空间之间以及画面之中的内形与外形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各个关系都可以进行随机的结构重组,正是这种随机性的组合形成了现在的画面。

在《边缘系列》作品中作者有意的把冷钢架结构突出出来,占据了画面的很大面积,这是在平均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画面内在的疏密关系,或是一二五的节奏关系或是一二八的节奏关系,而这种关系往往又决定了色彩本身的节奏关系,作者所做的就是把种种的关系适度的掌控,进行创作。

9、汪洋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2389

《迷乱的梳妆台》

汪洋的这件作品基于个人对人性的一些思考:人不可能是单一不变的,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多面体,有着相对不同的自己,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在面对不同的环境和对象时,都在变换角色,转换身份,这就是一个化妆的过程,有时需要美饰,有时需要卸下面具或更换面具,自己也无法完全的勾勒出自己的完整轮廓。也许出门前的“画妆”是每个人的必要程序。巨大的梳妆台,也许在演绎一个“演员”的化妆过程,也许会幻化成一个整容的手术台,也许会凝缩成社会的城市缩影。

自古以来,梳妆台、化妆品都扮演着美饰容貌和外表的重要角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外在美的追求,近乎疯狂,而且现代社会似乎也越来越显性或隐性的,把“外表”作为人际社会的一种必要标尺和标准。昂贵的进口化妆品,奢华的外国饰品,火爆的整容整形市场,这一系列制造“完美容貌”的器物,并不仅仅只是美饰妆容,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些事物的背后,其对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和改变,以及所带来的后果。这种一味的狂热追求“浮华”的心理,成为扭曲人精神和心理的“制幻剂”。 选用化妆品为触点也是一种在交际社会或在社会其他层面中,对“伪装”和“掩盖真实”的隐喻。

10、王茅俨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2892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艺术家推荐Part 32890

《异类系列》

王茅俨的这组作品以一组插画为表达形式,每幅画都以画面中心的文字主题所表达画内境态的内容,每幅画描述现代人的复杂、浮夸的精神世界,以黑白的对比衬托出画面中一种压抑而又空灵的境像。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边缘地带,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值得一提却又如此的让你我难忘,我们消逝在人群中,排斥着彼此、观察着自己,每个人都是个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