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本期介绍的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主题展参展艺术家分别是来自美国的David M. Stein、Alison Kuo、Miranda Maynard、Rachel Cox,以及中国本土的艺术家李郁+刘波,马军,左小祖咒,史金淞,赵能智,Yorkson。

1、李郁+刘波

 

PART 9190

楚天金报2006-04-05

入室未偷到钱自恼怒 十三岁少女火烧同学家

PART 9228

楚天金报 2009-2-14

舌尖上的舞者

 

李郁+刘波是生活在武汉的艺术家组合。 

李郁+刘波曾在中国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空间(Iberi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挪威波什格伦艺术中心(Porsgrunn Art Society)、中国武汉K11艺术村(K11 Art Village)等地举办个展,参加过瑞士Vevey Images摄影节(Festival Images,Vevey)和西班牙GetxoPhoto摄影节(Festival Getxophoto,Getxo),作品也曾在美国纽约卡特拉美术馆(Katonah Museum)、德国柏林HAU2剧场(Hebbel Am Ufer 2)、西班牙马德里玛吉画廊(Magee Gallery)、秘鲁利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ima)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重庆、海口等地的艺术机构展出。

2006年至今,李郁+刘波的的系列影像组作,以独特的角度、媒介方式,和在内容上广阔细腻的表现力,已得到国际艺术界会心的赞赏。

刘波和李郁作为艺术家生活在这份报纸所在的城市里,每天他们会面对着这些缤纷多彩的新闻,直到他们有一天将这些新闻做成了作品,通常是一副图片加上一段新闻原文,呈现在我们无法确定的视线之内,无论是杀人放火或者是跳楼强暴,欺诈拐卖世事奇闻,一切的社会因素都构成了他们创作时的材料,如同滴水之如大海,致幻的感觉通过这些大千世界的各式因素充分为我们展示了题材之外世界迷人的本质。

2、David M. Stein(美国)

 

PART 9911

T-Shirt Times – complete from David Stein on Vimeo.

PART 91090

The Absurd Effort to Make the World Over 

David M. Stein现居住工作于纽约,在取得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美术硕士。他先后在旧金山、波士顿、马尔默举办个展,也曾参与多次国际性的群展。2003年,他获得莫非奖学金、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大学荣誉,2006年及2008年,先后被比米斯中心及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授予荣誉居民。Stein的作品曾经在Frieze及纽约杂志上刊登。

 

3、马军

 

PART 91327

《新瓷器系列——汽车之一》 陶瓷

PART 91346

《新瓷器系列——电视》 陶瓷

马军1974年生于青岛的一个军人之家,自幼临习传统花鸟,高中入读青岛六中,跟从于家骧走上雕塑之路,199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3年自该系研究生毕业,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美术系。思维活跃的马军,在尝试过青铜、金属、玻璃、纸浆等多种媒介后,2005年在景德镇发现的工艺与生活方式启发了他,由此开始“新瓷器”系列创作。这些作品轻松鲜艳,繁复精细,用传统手工艺烧制出明清瓷器风格。以电视机、收录机、可口可乐、汽车等物品的形态出现,瓷器表面布满人物、花鸟和园林景致等富有精神化象征含义的中国传统图案,混杂着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让人感觉既切近又疏离。

之前的“新瓷器”系列作品,既有艺术家过往回忆中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有当下消费文化的香奈尔香水、美宝莲口红和保时捷汽车,它们作为西方中心主义消费品与中国传统制式的瓷器与图案相结合,艺术家用仿造与做旧的方式,思索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马军看来,如果要用一个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性符号来对应西方文明的现代消费品,一定非瓷器莫属。

4、左小祖咒

 

PART 91818

左小祖咒作品

PART 91827

《我的路》 

左小祖咒,1970年3月4日出生于中国江苏,内地独立音乐人、诗人小说家、艺术家。

除了音乐上的成就,他在艺术领域也建树颇丰。1995年和北京东村艺术家集体创作的行为艺术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参加了第48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2008年,他的作品《我也爱当代艺术》应邀参加了美国佛罗里达、纽约等地的棕榈滩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展等国内外多个展览。后也曾应邀赴古巴参加哈瓦那—新中国当代艺术革命展。2015年12月14日,“把那个故事再给我讲一遍”左小祖咒个展开幕。

杜曦云曾评价他:左小祖咒这些画里是他经历或虚构出的一帧帧图景,碎片般折射着他的人生经验和体会,形象、色彩、笔触和拼贴,都有意强化着业余感和低技术。他痛快的画他的爱恨情仇,赤裸裸的让人直视。熟悉左小祖咒音乐的人,对这种感觉并不陌生。看上去每张之间没有联系,绘画语言也一直在变,但每一张画里强烈透露着民间个体的身份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立场,以及这种身份、立场在现实中的处境。在中国特色的现实中,种种处境令人忧伤,但他用无处不在的幽默让忧伤变的层次复杂、意味深长。

5、Alison Kuo(美国)

 

PART 92321

Alison Kuo Banana Pile 2013

PART 92351

Allison Kuo's Snack Machine 

Alison Kuo出生于德克萨斯,获得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美术硕士学位及乔治敦西南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她的作品曾先后多次被展出,她在布鲁克林的文学杂志“GIGANTIC”担任艺术编辑,同时也是中国流行博客“Accidental Chinese Hipsters”的创始人。

6、史金淞

 

PART 92530

史金淞作品

史金淞,1969年出生,湖北当阳人,中国雕塑艺术家,现生活和工作于武汉及北京。中国当代艺术舞台的后起之秀,他的第一项展览《哪咤婴儿商店》让他一举成名,其中的婴儿用品钢铁雕塑转变成危险物品。之后,他开始创作富有幽默感的其他作品系列,以批判消费型社会及其产品的富足。说起时尚和跨界的话题,史金淞的跨界经历可以拿来与各位分享,比如在与Dior合作的雕塑/装置项目中。史金淞充分发挥了他不拘一格的艺术本色,作品两把座椅的灵感源于 Dior 先生的幸运符“Medallion座椅”,造型“咄咄逼人”,面对面可以发出“类似呼吸”的声音。每隔十秒钟,它们会交替变红,就好像一个接一个地燃烧起来。

7、Miranda Maynard(美国)

 

PART 92856

FEMINIST$, 2015

PART 92874

“Pictured: Gisele Bündchen donned a burqa to secretly visit Paris plastic surgeon,” Daily Mail.co.uk 2016

Miranda Maynard多元化的作品已经在迈阿密、芝加哥、纽约等相继展出。2012年,她曾作为Artist Residency and Exhibitions(ACRE)的驻地艺术家。她也是阿什维尔暗室的联合创始人,这是一个公共非营利的安防及摄影教育空间。今年夏天,她在黑山学院任教,这是北卡罗莱纳西部的一个教育基地,该学院位于加利福尼亚,按照黑山大学的风格建造。

8、赵能智

 

PART 93179

赵能智作品 

1968年生于四川。199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参与过的展览有:1993年“中国油画双年展”北京;1994年“切片艺术展”重庆;荷兰阿姆斯特丹;“黑与白中国当代艺术展”伦敦;“亚洲先锋艺术展”英国,伦敦,克里斯蒂;1999年“中国观念艺术展—像物质一样美丽”上海;“解放:开放的边界”伦敦;“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

9、Yorkson

 

PART 93460

“My Dear Diary”展览现场

PART 93482

“My Dear Diary”展览现场

Yorkson,1992年出生于广州,现工作生活于英国伦敦,她的创作母题围绕在与后人类有关的理论上,通常利用流行文化,电脑游戏,商业广告美学元素来等来剖析在全球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人类”在这个时代的呈现形式,以及对“人类”在资本主义之下遇见的“未来”中的表现形式的担忧。其创作常常以繁杂的混合媒体来呈现,从多种方面来剖析现实与虚拟这对复杂的关系。

在Yorkson先前的创作中,她曾以不在场的方式,通过作品中繁杂的叙事以及多重线索的叙事来来到“一人分饰多角”,来剖析在私域与共域的当下一个人同时拥有的多重角色。她也曾在作品中,利用房地产广告的美学中的高度相似性来探讨“人类”呈现形式及其在未来的生存处境,延续对“人类”数字时代的呈现形式的探讨。

“My Dear Diary”里的这个少女,正是艺术家Yorkson的又一次角色扮演。而这种扮演则来源于Yorkson对后资本主义(Post-Capitalism)时代里“人类”生存境况的警觉:科技、网络和资本相互纠缠,公域和私域间界限消弭,人的身体逐渐成为消费的发生场所,而人则已成为消费品本身。正是从这些时代条件出发,Yorkson敏锐地选择了“自我照顾”(Self-Care)和“少女”(Young Girl)这两个角度来探讨:在私域与公域的当下,Self-Care的意义何在,以及“少女”如何作为一种消费主义殖民化的表现而存在。在网路上,在直播里,明星和网红正以戏剧性的“私生活”与完美无暇的脸庞赢取着关注与资本;而在城市的每一道窗帘背后,可能都有少女在日记里暗暗写下,我要永远年轻、美丽、快乐。 

10、Rachel Cox(美国)

 

PART 94206

Don't Smile, Smile

PART 94227

Coffee & E-Cigarette

2010年,Rachel Cox的祖母被诊断出患有神经退化性疾病,这是无法逃避的可怕事实。为此,Rachel Cox决定用照片记录下祖母在德克萨斯生活的最后几年的时光,她说“这些都是谈话、手势及死亡经历的瞬间”。Cox说她感觉到一种疯狂的需要,想记录下祖母慢慢陷入痴呆的过程,希望镜头捕捉到的瞬间能让她准确记住祖母。所以,她创作了“Shiny Ghost”系列,这组照片让她在英国获得了镜头文化的肖像奖,并在德比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