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本期介绍的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主题展参展艺术家共有十位,他们分别是来自意大利的Anna Maria Maiolino、Francesco Vezzoli,来自丹麦的艺术团体Superflex 以及中国本土的艺术家汪建伟、尹朝阳、艺术教育小组、张大力、何翔宇、陈陈陈、田晓磊。

1、Superflex(丹麦)

图片1

▲“Free BeerFactory”on the Taipei Biennial 2010

图片2

▲《水淹麦当劳》

Superflex 1993年成立于丹麦,是由Jakob Fenger, Rasmus Nielsen and Bjørnstjerne Christiansen几位组成的丹麦艺术团体,他们的作品着重于探讨全球经济市场、民生生产状态以及环境保护议题,其创作实践偏向于突显资本经济体系的隐藏法则与运作方式,并使用多种形式与工具来诠释另异的面相,再现各种过程或行动。

Superflex曾参与的展览包括2002年瑞典马尔莫(Malmö)的罗希乌姆博物馆;2003年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乌托邦站”(Utopia Station);2005年第九届国际伊斯坦堡双年展和瑞士巴塞尔艺术馆(Kunsthalle Basel);2006年第二十七届圣保罗双年展、赫尔辛基的克雅斯马当代艺术博物馆(Kiasma),近年来,2007年在泰德利物浦现代美术馆(Tate Liverpool);2008年在柏林的KW当代艺术馆(KW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以及2012年利物浦双年展。

2、汪建伟

图片3

▲汪建伟(左二)在古根海姆美术馆 《时间寺》展览现场

图片4

▲《时间消失的早晨》

汪建伟 ,1987年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早期作品《亲爱的妈妈》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2008年,他拿下当代艺术领域的诺贝尔奖(美国当代艺术基金会FCA授予的该基金会年度艺术家奖金),是目前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Foundation for Contemporary Arts简称FCA。 

他曾以首位中国内地艺术家的身份参加了“第10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随后,相继参加了“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第25届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型大展。 

汪建伟的作品是跨媒体、跨学科的。装置、影像等艺术表现形式几乎会出现在他同一件作品中。他作品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超越了审美,让人震撼。他擅长用现实生活中的具像材料来探讨抽象的观念。“关系”是汪建伟近年来所热衷的关键词,他把一个个体置于历史环境、日常经验中,横向纵向地去研究个体和它周围事物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他所研究的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有些甚至是科学、社会学等其他领域的范畴,在这里,汪建伟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用艺术的形式来把它们表现出来。

汪建伟是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由何弘毅家族基金会支持的中国当代艺术计划首位委约艺术家。他的作品被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永久馆藏,在2014年古根海姆为其举办了个展《时间寺》。 

古根海姆对汪建伟的作品做出了如下评价:“汪建伟凭借其在观念、多媒体及装置艺术里的大胆实验而闻名亚洲及欧洲,他将现场表演、剧场、电影制作与雕塑、记 录性摄影、具象及抽象画作联系在了一起。他极富创新、技艺精湛的表现和复杂的实践与中国当前社会及政治生活中最热点的话题密切结合。”

3、Anna Maria Maiolino (意大利)

图片5

▲Untitled, from the series Mais Vestígios, 2006,Ink on Japonese paper,11 4/5 × 9 2/5 in,30 × 24 cm,GALLERY,Galeria Luisa Strina, São Paulo

图片6

▲Sem título, 1998,55 1/10 × 55 1/10 in,140 × 140 cm,GALLERY,Mercedes Viegas Arte Contemporânea,Rio de Janeiro

Maiolino,1942年出生于意大利,1954年随父母移民到委内瑞拉,后在巴西学习油画。Maiolino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艺术实践与巴西现代艺术史紧密相关,她的创作还受到意大利的先锋艺术、美国的极少主义和概念艺术的影响。,她是巴西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她的具有个人特点的作品是用卷曲的粘土装置暗示是个人、社会和语言中的日常事务。并且通过作品表达对创造物的短暂和脆弱的评价。

除了装置作品之外,Maiolino还将从事录相装置作品的创作。

经过接近50年的艺术创作,Anna·Maria·Maiolino建立起广泛的国际声誉。在2001年,她曾在纽约素描中心举办个人回顾展,此后2005年2006年她分别在圣保罗的埃斯塔画廊和美国迈阿密当代美术馆举办过个人回顾展。

4、尹朝阳

图片7

▲《春山日照》 2015 布面油画

尹朝阳,当代著名画家,1970年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96年至今居于北京。1999-2000年,参加《新锐的目光——1970年前出生的一代》艺术展,1999年“新锐的目光”(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2001年第一届成都双年展(成都现代艺术馆),2001年“神话”油画展(北京艺术博物馆),2002年“青春残酷绘画”(上海东大名艺术创作),2004年“乌托邦”作品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05年《公共关系》(美国),2008年《尹朝阳-十年》(民生艺术中心),2009年《入寺显佛》(嵩山少林寺),2011年《石窟》(亦安画廊),2013年《出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意大利威尼斯)。从上世纪90年代的“青春残酷”系列引起关注以来,从“乌托邦”、“神话”系列,再到“广场”、“辐射”和近年的“山水”系列,在绘画领域不断尝试,获得学术和市场的双重认可,作品被海内外藏家收藏。

5、艺术教育小组

图片8

图片9

▲《诗教育——THE WALL》 装置

《诗教育——THE WALL》是艺术教育小组2006年完成的装置作品,利用工地砖块等废弃物,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和艺术大师肖像图片包装这些简陋的砖块,随意堆积在学院前的室内或者室外草坪。

艺术教育小组(art education Group)是中国大连的一个当代艺术小组,由艺术家张滨、叶洪图发起成立。

小组作品均以项目形式出现,不以单一样式呈现。小组打破传统个人经验模式,模糊作品命名权,模糊学科边界。涉及学科领域:美术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诗歌、动力等理工学科(可理解为一项跨界艺术试验或者教育学实验)作为GROUP的艺术产生模式,特点是集团化,公司化的知识生产。注重教学实践与社会介入。向任何人开放,注重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群的互动参与。

6、张大力

图片10

▲张大力作品

张大力,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现生活于北京。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大力就以街头涂鸦的作品“对话”而闻名,他也是最早关注民生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之一。

1995~2008年,十多年来,张大力一直在做“民工”题材,从自诩“民工”涂鸦自己的侧,到关注一个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从渴望自己被居住的城市记住,到期待整个底层人物命运的改变。张大力也是一位以其《对话》活动介入城市的艺术家。一开始是在北京胡同废墟的墙壁上,艺术家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和隐蔽处喷绘了简单朴实的、匿名的人头像,以此作为对一个处在变化中的无声城市的反驳。人头像往往可以在表上拆迁字样或者处在拆除过程中的建筑物上看到,看起来就像是抗议和觉醒的声音,又想从这些建筑物中释放出的记忆。

7、Francesco Vezzoli(意大利)

图片11

▲ Vincente Minelli Embroidered Bleeding Tears to Judy Garland, 2006,35+1 b/w laserprints,13 × 17 1/10 i33 × 43.5 cm,GALLERY,Gió Marconi, Milan

Francesco Vezzoli从小喜欢艺术,但直到高中才开始接触艺术:读关于艺术史的书籍。直到1992年进入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他才开始自己做艺术:摄影。他不画画,也不做现在主攻的雕塑,而是只摄影。1995年,他从圣马丁学院毕业,现在定居于米兰。短短19年,他就成为意大利最成功的艺术家:4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在世界各大美术馆举办个展。

在Francesco Vezzoli的影片、表演及刺绣作品中,他探讨了当代媒介文化的力量以及所富含真理的模糊与不确定性。他的作品包括无法言喻的讽刺意味,诸如翻拍的Gore Vidal's Caligula (2005)——一则香水广告片。在2010年的系列中,他再塑15及16世纪的麦当娜及儿童绘画。

在具体创作上,Francesco说,开始他会把自己做的雕塑放在古代的作品旁边,形成对话;逐渐地,他把自己的形象切入到古典作品中,或者在古典作品表面创作,成为古典作品的一部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雕塑脸上的泪水——他的经典符号。

8、何翔宇

图片12

▲《可乐计划》萃取现场

何翔宇,80后艺术家,因《可乐计划》被公众熟知,他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把127吨可乐成吨成吨地熬成了炭渣,再用可乐炭渣的墨创作了山水与书法。他用一周的时间确定方案,用月余的时间完成冰冻、烘干等实验,用一年半的时间消耗了127吨可乐——这也是他所生活的小城一年的可口可乐销量。从指向到物本体的转换显然是凑效的,这场以身体与时间的多重消耗完成对物消解的计划获得了广泛关注。

2013年初在UCCA大厅中展出的“坦克计划”(2011-2013)是何翔宇这个阶段工作的最成功案例,用专供奢侈品业的进口皮革翻制了一个中国军队中的坦克,整个计划从测量、建模、裁剪、塑形、组装、运输无一不耗费巨大但又在精确控制中,最后展厅中的漂亮、昂贵、雄心勃勃但又瘫软无力的皮坦克也最大化地激发了观众和媒体,生产出了从“景观”到“后极权”等一系列意料之中的话题。

他曾用象牙雕刻一副手铐 (《完了》,2008)、用黄金做一个鸡蛋托架(《200克黄金, 62克蛋白质》, 2012)、用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写一封信(《回信》,2012)、把一把伞的伞尖无端加长(《伞》,2011)、把门把手换成灯泡 (《Sorry》, 2011)、在一片青花碗中压碎一些(《08 . 23 . 2012》,2012),以及,制作一具仿真的艾未未 (《马拉之死》, 2011)的或自己的“尸体”(《我的梦想》,2012)放在展厅中。材料的转换、物性的呈现、达达的美学政治,从任何一方面而言,何翔宇的这些作品都做得机灵、正确,在这个时代恰到好处,也效果显著,很快他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9、陈陈陈

图片13

▲陈陈陈

陈陈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排过三个大型的实验戏剧和一些小短剧并准备拍电影,做了三张个人实验音乐专辑和大量配乐工作,并始终在玩乐队,策划过展览,演出和音乐节,做过装置,拍过动画短片却始终没有放弃画画。

陈陈陈对科学哲学宗教拥有极大的热情并热衷于理论梳理,收纳整理以及设备器材的爱好者,尝试一种相互滋养的工作方式,追求一种通透贯通的生活气质,极客式的思维加上信徒般的勤奋,把创作的重心放在“规则设置”,“模型构架”和“概念逻辑”上,却想用扎实的做艺术的方式实现某种哲学意义上的“给自己立法”。艺术不是他不做任何事的理由,相反,应该要艺术的做任何事。

10、田晓磊

图片14

▲田晓磊作品展览现场

田晓磊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数码媒体专业,作为独立的影像艺术家,他是很顽强的一位。在很多人因为很多原因离开了自己的创作之路时,田晓磊瞄准了这条道儿一路走到黑。从2007年到2013年初,他先后做了八部艺术动画。其独特的风格和东方韵味令人印象深刻。2014《关系》入围丹麦奥登塞国际电影节短片提名、第30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提名;2016年“ 城市变线 | 2016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 一等奖,并 荣获首届“ 王式廓奖|今日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 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