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6年6月5日,“山深处——孟繁玮画展”开幕式暨研讨会在北京三恒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陆军(子仁)先生任学术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燕女士任策展人。

1465199457749

海报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观察》主编李一先生,《美术观察》副主编赵权利先生,《东方艺术·国画》主编杨建国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出版社副社长杨斌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天雪女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谷泉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先生,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邓锋先生,策展人、批评家孙欣女士,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女士,《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主编严长元女士,新浪网收藏频道编辑梁皓先生等来自艺术界、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众多嘉宾出席了开幕式。本次展览是艺术家孟繁玮在这一创作阶段的总结性呈现,共展出作品29幅,分为古意抒怀、淡墨轻岚、水语创变三类。

开幕式上,策展人刘燕女士向各位到场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对三恒美术馆对本次展览的支持表示感谢。策展人与艺术家在多次深入沟通中,希望能够呈现出孟繁玮“在路上”的朴素的创作状态,以及她能够不断以研读的态度进入山水画学术研究和创作状态。展览“山深处”不是针对艺术家画面的形容词,而是针对山水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阶段性,更重要的是艺术家能够自觉地对艺术保持持久的追问和思考态度。牛克诚先生认为这是一场极为精致的展览,而孟繁玮用修行式的学习和临习是这批作品出发的基点,能够引发我们对传承的思考。

1465199347633

艺术家孟繁玮

李一先生作为孟繁玮多年的领导和师长在孟繁玮的成长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帮助。他认为孟繁玮是一个非常扎实,善于深入观察思考的人,尤其是在研究龚贤的积墨问题上深刻而到位,本次展览就是孟繁玮多年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一次呈现。杨建国先生从这次的展览作品中看到了一个画功扎实、心态静谧的女艺术家,并感受到了艺术家对传统语言的研究所做出的努力。华天雪女士与孟繁玮同为郎绍君先生的学生,她说美术史上的女性山水艺术家非常少见,因此非常感动于孟繁玮在临习山水画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所养成的如苦行僧般坚定的性格。于洋先生认为郎绍君先生严谨的治学观念渗透到了孟繁玮的画作中。而她在水墨实践中不同路向的探索,都可以归结为对传统笔墨的现代演进这一核心问题的追问。

1465199519665

展览现场

1465199525685

展览现场

随后,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陆军先生也对展览和艺术家孟繁玮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最后,艺术家孟繁玮女士对大家的到来支持表示感谢。开幕式之后,刘燕、赵权利、杨斌、谷泉、王红媛、于洋、邓锋、张鹏、徐红梅、谢慕、严长元、梁皓参加了展览座谈会,并与孟繁玮进行了互动与分享,借助孟繁玮的艺术创作以及其表现在绘画中的传统性与精神性,对传统问题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讨论。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17日。

以下是凤凰艺术对艺术家孟繁玮的独家专访:

凤凰艺术:您能向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次展览吗?

孟繁玮:这个展览算是我近几年来研究和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大致上看,可以把展览划分成为三个部分:一个系列是“古意抒怀”,就是绢本册页系列。这部分作品在材质、语言和气息上都是最贴近传统的。同时,这也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系列,它就像“日课”或者说“日记”一样,属于一种阅读作品之后的心绪记录,只不过是以一种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二个系列是“淡墨轻岚”,包括山水六条屏、一些扇面和小品作品;第三个系列是“水语创变”的几幅小画。从表现语言、装裱方式及展示方式都融入了我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也让人感到比较有新意和突破。而且,展览中的作品基本都是水墨的,只有绢本册页中有些设色的作品。

以下采访内容 “凤凰艺术=Q,孟繁玮=A”

Q:您出身学院,师从龙瑞和郎绍君两位先生,两位老师在您的艺术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A:两位老师对我的教诲应该说是让我终生受益的。我现在的状态是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同时推进。对我来说,这两方面是相互生发,可以从中获益的。艺术研究对我的绘画创作产生提示,督促我不断反思。同时,绘画创作中的收获和经验也能帮助我更好地深入艺术研究。龙老师在中国画创作上对我的影响比较深,郎老师从艺术研究的追求和治学规范上给我重要的影响。

我硕士论文研究的是《龚贤积墨法》。龙先生师承李可染并学习融合了黄宾虹绘画的优长,李可染和黄宾虹在用墨上极具个人风貌,都将山水画的积墨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有意思的是,李可染和黄宾虹或多或少都吸收了清代画家龚贤的墨法,这样的师学及转化关系与我的选题是有内在关联的。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郎绍君先生给予我许多细致的指点和教诲。关注笔墨语言、结合自身创作经验的研究方式也成为我进入中国绘画史研究的一个途径,此后我关于龚贤及其他画家的一些研究成果都受益于此。不管从研究上还是创作上,墨法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

Q:您这次展览的作品选择的都是小幅作品,这和您作为一个女性山水画家的身份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A:我从来没有刻意用身份来划分艺术门类的创作。之所以选择并偏爱小幅作品,是因为小幅作品特别能够让我静下心来贴近传统、体味传统,从这样一个“小的窗口”进入传统之境,并最大化地在绘画和自我感受中穿梭、游走。

Q:您能给现在在学习传统中国画的学生们和对中国画感兴趣的艺术爱好者们提一点建议吗?

A:我认为学习传统非常有必要,但是我们学习传统是为了更好地提炼传统为我们所用,而不是消失在传统中。我的经验是,尽可能多地去观摩原作、体会原作。我指的不是看印刷品和复制品,这还是不能让我们更深切地进入传统。只有当对经典作品的观看达到一定的“量”,才能慢慢对笔墨语言和气息获得一种亲切感,才有可能找到真正对我们有益的营养。

Q:谈一下您下一步的创作计划思路?

A:我从小就接触中国画,硕士毕业到现在也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一直都在进行山水画语言的梳理、体会和学习。现在,我觉得有必要进行驻足反思,从中找到一些贴近自我的因素并进行一些新的转化和探索。所以,这次展览中的“水语创变”系列基本就是这个想法的代表。在这些作品中,我想尽量回避皴法的痕迹,让笔墨不那么清晰,但是保留了积墨的厚润之美。我从龚贤的墨法中吸取了很多营养,也尝试了很多新的处理方式和展示方式,今后在这方面还会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