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6年5月24日上午,阔别十年之后,“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预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蜡像馆正式开幕。35尊文化名人蜡像置身于19个历史或艺术的场景之中,再现了文化名人活动的历史瞬间,让观众身临其境。据悉,本展将于本月底或下月初正式对公众开放。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独家现场报道。

蜡像艺术展511

▲ 展览现场  蜡像  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

蜡像艺术展720

▲ 展览现场  蜡像  胡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

预展开幕现场

蜡像艺术展937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讲话

蜡像艺术展1138

▲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讲话

蜡像艺术展1338

▲ 开幕式现场

蜡像艺术展1528

▲ 嘉宾合影

蜡像艺术展1715

▲ 蜡像作者、中国蜡像创作第一人  张守祥(蜡像)

蜡像是一门超写实主义雕塑艺术,具有“逼真、直观、还原”的属性,在营造人物形象方面独具特色。经过多年筹备,“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预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蜡像馆正式开幕。

展览以“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定位为前提,充分利用蜡像艺术高仿真的特色,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将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与历史背景、文化关系、师友往来、家庭环境、学术贡献等融合在一起,还原每一位文化名人在其所处时代的风采,让公众通过蜡像艺术了解现代文化名人与成就,以及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谈到,国博蜡像馆的定位与西方商业性、娱乐性很强的蜡像馆较为不同,国博蜡像馆通过细致而深邃的场景布置,意在体现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把蜡像艺术做出中国特色。同时,为了更好地还原细节,此次展出的每一尊文化名人蜡像,都需要经过家属的确认。例如展厅西侧古元的蜡像,原本的布置是人物坐在窑洞里低头创作,佩戴着红色的领章,但古元的家属见到后说这不符合真实的历史情景,国博工作人员便将领章取了下来。

对话“凤凰艺术”

蜡像艺术展2367

▲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陈履生

Q:国博蜡像馆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陈履生:打破时空格局的特点是蜡像艺术所特有的。不管是新文化运动初期,还是到新中国解放之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内,这些蜡像原型,这些文化名人同时处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组合成一条历史发展脉络,同时我们也看到他们在文学艺术的不同领域内,可以通过蜡像馆这样一个特殊的构造,彼此交融。这个蜡像馆分为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此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巧妙的空间分割,这个分割让观众可以穿越时空,看到各时期的文化名人。这对于大众理解中国20世纪文化和艺术创造是很有意义的,所以这不仅仅是蜡像,不仅仅是一个个形象,更重要的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Q:筹备蜡像馆的前期工作有多久

陈履生:实际上我们在2011年前就开始筹备,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直到今天才开馆。如今,我们的新蜡像馆绝大多数的人物是现做的,而不是用的原来的老像,因为我们的主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在这种新的构思中,把我们蜡像馆的特点能够更好的呈现出来,以区别于世界上其他的蜡像馆。在今天的预展里面,我们正在核实每一次最多能容纳多少人这个问题,现在保卫处也正在制定相关的方案。

Q:参观的过程中,蜡像跟观众之间的距离比较近,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亲密举动,国博对展品的保护方面有怎样的措施或者提示?

陈履生: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做了很好的预案,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提示观众,不要触摸,可以去和他合影,但是不要碰他。另外我们设立了将近20个点,人工来维持现场。我们理想中是不用围栏的,现在没有设置。没有围栏是很危险,我们为此安排了很多工作人员做现场维持,各个地方都会站人。因为如果有了围栏,就不真实了,就感觉是蜡像了,拿掉围栏,观众可以跟他们合影,这个体验是不一样的。

在世界各国的蜡像馆中,观众的损害都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要把这种损坏降低到最低点,尽可能能够保护好,包括我们有一些蜡像会做一些替代的手和头像,都提前有一些考虑。因为如果不提前考虑这些问题的话,有可能会因为某一个部件的损坏,展览就会关闭。

Q:在选择文化名人的过程中基于一个怎样的标准?展览设计上有哪些特殊的安排?

陈履生:这35尊人物形象,我们尽可能地从不同的文化艺术门类中选取。在每一个门类中,应该说他们都具有相当的这种代表性。同时,蜡像艺术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肖像,这也是我们这个蜡像馆的一个特点,我们希望能够把不同的故事穿插在一起,比方说我们大家知道徐悲鸿,知道齐白石,但是他们两者之前的关系,一般的公众是不了解的。

所以我们就选取了“徐悲鸿三请齐白石”这个故事,场景设置在齐白石故居门口,齐白石送徐悲鸿出门。这里面它不是简单地表现齐白石,也不是简单地表现徐悲鸿,而是表现了20世纪曾经发生过的一段历史的佳话。因为徐悲鸿要请齐白石到国立艺专做教授,前两次都没有如愿,但是徐悲鸿先生弃而不舍坚持第三请的时候,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再比如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的这种场景安排,和梅兰芳先生的这个场景的安排完全不同。值得一提的是,人物里面还要特别选取了古元先生,他作为延安时期文艺领域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木刻,他的艺术成就影响深远。场景设置方面,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突出他的是名著《背影》的社会影响力,所以我们既有朱自清先生的蜡像,又用了现代的影像手段还原了朱自清父亲跨过月台的这样一个背影。所以不管是人物本身还是作品,他们所代表的艺术门类的成就等等,这正是我们综合考量的一个内容。

同时,展览在一些细节设置上非常用心。比如说在刘开渠、滑田友两位雕塑家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场景,在那个地方有特别的观景点,观众透过墙上的玻璃观景孔,能看到我们外面真实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Q:作为常设展览,未来在内容上是否会有补充

陈履生:这些综合的考虑基于很多方面,比如我们身处的环境和一些可能性,今天是预展,我们未来还要丰富这个展览,要把一些馆藏的,包括钱钟书、老舍等等,文化名人的手稿,还有一些相关的历史文物同时展现在这里,突出国家博物馆近现代收藏丰富这个特点。那么整个蜡像馆以后不仅是让观众看人物形象,还可以看到相关的文物,了解到相关的历史。

展览现场

发韧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旧文化”的“新文化”,各种文化流派、文化思潮空前活跃,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涌现了大批文化名人。展览主要依据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史以及主要文化成就,从国学、文学与艺术三个领域选取了此时期的35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进行主题创作。

展览将同一领域的人物集中后按时序出场,以蜡像人物为主体,利用道具、多媒体等展示手段,让35尊“文化名人”蜡像置身于19个历史或艺术的场景之中,用故事凝聚人物,从一点一面反映主体人物的历史与成就。

蜡像艺术展4552

蜡像艺术展4732

蜡像艺术展4912

▲ 蜡像  朱自清 《背影》场景还原

朱自清《背影》一文中曾有这样的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个片段在国博新蜡像馆里重现:站台上的朱自清身穿长衫戴围巾,和观众一同默默注视着铁道边上,“父亲”那艰难攀爬到对面月台的背影。

蜡像艺术展5263

蜡像艺术展5443

▲ 蜡像  齐白石、徐悲鸿

上面这两幅图表现的是徐悲鸿三请齐白石担任国立艺专教授的情景。“每年父亲种的桃子成熟以后,我和母亲都要亲自登门去请齐白石老人到家里做客,一起摘桃子。”,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回忆,“这个院子我常去”。

蜡像艺术展5737

蜡像艺术展5916

蜡像艺术展6097

蜡像艺术展6277

▲ 展览现场

蜡像艺术展6465

蜡像艺术展6644

▲ 蜡像  林徽因、梁思成

蜡像艺术展6840

蜡像艺术展7021

蜡像艺术展7202

▲ 蜡像  古元  

蜡像艺术展7394

蜡像艺术展7575

蜡像艺术展7757

▲ 蜡像  夏衍(站立者)、聂耳(弹琴者)、田汉

蜡像艺术展7962

蜡像艺术展8142

▲ 蜡像  关山月、傅抱石

蜡像艺术展8341

蜡像艺术展8522

▲ 蜡像  李叔同、丰子恺

蜡像艺术展8717

▲ 蜡像  老舍

蜡像艺术展8906

▲ 蜡像  矛盾

蜡像艺术展9095

蜡像艺术展9274

▲ 蜡像  鲁迅

蜡像艺术展9463

蜡像艺术展9642

▲ 蜡像  冼星海

蜡像艺术展9836

▲ 蜡像  冰心、巴金

蜡像艺术展10029

▲ 蜡像  曹禺

蜡像艺术展10220

▲ 蜡像  钱钟书

国博蜡像馆是一部特别的中国文化史,“立体”的文化名人形象让公众跨越时空与文化名人“见面”,追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名人的故事,重温他们的艺术创造。

(凤凰艺术 撰文\采访 崔晓 北京报道 责编 Grace)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qinh@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