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6年4月2日,由邱志杰策展的“铸浪为山—汤南南个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邱志杰与汤南南亦师亦友,展览策划与艺术创作交相辉映,在此次个展中得到完美呈现。展览举行之际,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在4月17日下午邀请邱志杰进入“民生fan空间”并传授“艺林秘籍”,带来一场“基于研究的创作”的讲座。以下是凤凰艺术带来的讲座现场报道。

418A4269_meitu_5

418A4163

418A4201

418A4267_meitu_2

▲ 讲座现场

基于研究展开创作,为了创作展开研究

整个讲座邱志杰围绕“基于研究展开创作,为了创作展开研究”的主线深入分析“研究”对于艺术家持续成长的当代重要性和专业必要性。首先他从基于媒介的创作、基于资源的创作(题材、材料)、基于灵感的创作、天才论或病理性创作4种创作切入方式的动机和差别来分析不同方式之间的当代性结构及创作落点,也进一步把后面谈到的“惯性的现实感觉”和“理性研究之后动用的感觉”之间的论断差别引出。

QQ截图20160418105454

▲ 讲座现场

邱志杰认为有些艺术家是基于迸发式的灵感进行创作,有些艺术家是基于资源进行创作——这个资源有时候是特定的题材和材料。基于特定的题材和材料才应该是职业艺术家的方式。邱志杰用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强调我们应该走一个职业形式:“当你是一个拳击手,你不能说我现在没感觉不能上台去打,即使你今天确实没有感觉,但是你必须得靠平时的训练去面对,进而你也能够超过所有非常有灵感的人,这个就是职业。”

基于研究的创作

QQ截图20160418103810

▲ 讲座现场

基于研究的创作

study-based 

research-based

什么叫“研究”。研,是研磨用的石板,研者磨碎。究,躲在穴中,凡事探究九遍。邱志杰把研究者定义为:“掰开了碾碎了,搞到尽头,搞通。所谓研究生,就是通过对一个设定课题的数年研究,掌握研究方法,成为一个有研究能力的人,一个用研究来作为行动基础的人。”

邱志杰通过列举以往自己所带研究生的研究课程深刻分析“研究”全面拓展出关于社会文化和人文生活之间所透析的历史关联性。并且这和艺术之间并不是完全的知识性关系,是通过事物的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引申出种种社会关联性议题。

QQ截图20160418103822

QQ截图20160418103937

QQ截图20160418103952

▲ 讲座现场

按照邱志杰的个人观点,“有研究对象,掌握研究方法,花功夫进行研究,然后有了研究结论,再转化为创作结果。”这是“什么叫做有研究”的必要步骤。针对研究的课题,重点要选定和评估课题的价值:要求具有一深广度、视觉性、当代性、可操作性。邱志杰给予学生的研究方法在于,要让每个个体变得视野广阔。特别是学生读研究生的时候,让学生变成一个特定主义的专家——当自己有了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时,便能用自己的领域来吸收其他领域的知识。邱志杰举例说明道:“比如当你研究虫子,研究的非常深入的时候,然后你再来研究政治学,你就会在虫子里面看到母系社会。”与此,学生就有能力以一个领域的知识为主轴,让其它领域的知识都挂在这个主线上。当自己的研究领域越深入,你对其他领域的吸收就越强悍。

QQ截图20160418104041

QQ截图20160418104051

▲ 讲座现场

在探讨到“研究课题”的时候,邱志杰也列举了像他此次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划展览“铸浪为山”的艺术家汤南南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邱志杰指出了,“展开课题十字轴线,进行时空建构:追溯渊源,拓展变体;社会理论分析,深挖个人经验。”通过唐南南的案例分析了为艺术创作而进行的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区别,也强调研究生在研究阶段需要列出你所感兴趣的事物和话题的清单,并对这份清单进行整理,找出其相互关系:互相联系?重叠?包含?

研究方法

QQ截图20160418110012

▲ 讲座现场

研究方法1

目录学、文献综述:文献调查法,掌握该领域前人成果,避免无效劳动,在批判中建设。罗列现有人物观点和论证方法和事例的表格。

列举你的话题领域里的艺术史先例,这就建立起了一步耳语的艺术史。收集信息的目的不在于寻找答案,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历史经验。临摹性创作。

研究方法 2

理论假设要明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进行立论的时候要敢于冒险,言前人所未曾言。然后再设法自圆其说。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再来自我批判,修正原始论断。要奉行三句话原则。

观点建立在理由的基础上,理由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证据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上,承认与回应其他看法(做法)。

研究方法 3

奥卡姆剃刀:不要捏造没有真值的形而上学实体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伪论证。进行好的论证,抛开伪问题。删除多余的概念,排除不恰当的证据。

删除装饰性要素,删除习惯性要素,警惕作品感,警惕景观化的复数和放大。创作上的奥卡姆剃刀就是观众体验。

QQ截图20160418110024

QQ截图20160418110036

▲ 讲座现场

研究方法4

进行田野调查,展开田野观察、访谈、实验调查等具体工作。用数据和事例说话,要找到自己的田野,建立起自己的经验库存。警惕高档理论的绑架。不要只是陈述原始资料。纯书面的文本和图像研究都是我们要警惕的。

警惕纪录片思维的偷懒,哪些东西可以成为材料?从材料到创作-小心未经消化的现实。不要把工作中的情节当。

研究方法 5

文化比较:不同文化如何处理相似话题,路径差异和表述差异如何造成功能微差。这里的文化可以具体为东西方文化、性别、宗教等文化身份之间的比较。此刻,你的研究变成文化研究。

考虑:欧洲人和美国人将如何看你的作品。考虑:一个印度艺术家会如何处理你这个话题?一个南美艺术家呢?

研究方法 6

观念史和话语分析:一种特定话语的语境、来龙去脉,在特定语境中的功能?其软形式和硬形式?其目标受众或论辩对象?其潜台词是什么?此刻,你的研究变成历史研究。

如果你是八大山人,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潘天寿,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杜尚或者塞尚,你会怎么做。八大山人或者杜尚,在你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做。历史研究不是把历史作为理由。不要迷恋速成。

QQ截图20160418110046

QQ截图20160418110053

▲ 讲座现场

研究方法 7

政治和权力分析:谁是获益者?谁是被损害者?谁欢迎这种东西。

谁是规则制定者,谁是执行者,谁是合作者,谁是破坏者,谁是被奴役者?人们之间如何合作?沟通机制,维持和瓦解的条件是什么?等等。

放弃时下流行的课题,摆脱陈词滥调,就是摆脱刻板印象。但凡基于刻板印象的创作都是要抛弃的。意象和做法是否足够令人惊奇。考虑相互竞争的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 8

经济和社会基础分析:一种话语、观念或行为,一般为什么经济收入的人群所持有或经常发生。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带来相应的何种变化。支撑一种社会现象存在的经济合理性基础在哪里?这一分析也应该包括动态的变量分析:一种行为在经济上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等等。

这样一类作品将会卖給谁?人们将以什么方式消费它?这么一种做法的经济合理性何在?它如何维持再生产?作为一种产业,它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它是暴利行业还是微利行业?和周边经济行为相比,它的竞争力在哪里,处在艺术生态的哪个生态位?

QQ截图20160418110105

▲ 讲座现场

研究方法 9

生产能力分析:有的课题看上去能产生相当顺理成章的论述,但是却只能停留在常识层面。有的论述新鲜,却是自绝出路的,这就是没有生产能力的论述。好的研究是能够为创作源源不断地输出话题和机遇的。因此应该从生产能力的角度反过来评估研究的价值:你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是否持续为你的创作提供了动力。

举重若轻,举轻若重,就这个话题而言,是否应该细分为若干子课题?这些课题是否区分为核心和外围?这些课题之间是否应该分成若干阶段?下一步还可以走向的出路有几种?已经完成的部分,那一些并不完美?重返原点。

关于邱志杰

1

▲ 艺术家邱志杰

邱志杰20年工作自述

福建漳州人,自幼接受传统书法训练和广泛的文史阅读,在家乡追随 郑玉水 先生等学书法篆刻。读美院之前就接触到当代艺术并有志于此。 1988 年开始在浙江美院读版画系,受到激浪派和博伊斯影响。毕业作品《大玻璃》和1990年开始的课外创《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即被编入“后八九”思潮。

1993 年开始,对语言哲学和文化人类学发生兴趣,在福建完成了《调查报告》系列油画后,在西藏、新疆、山西等地进行调查。

1993 年底在杭州三台山期间开始使用摄影、录像和装置,主张用语言实验的最新成果来完成社会批判和自我批判。关注观看的视角问题,媒体权力的控制问题,身份概念的虚假性等。这时期的代表作有《公共生活》装置、《纹身》系列摄影、《卫生间》录像等。

1994 年开始移居北京,到北大外哲所旁听哲学,学习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同时创作装置、摄影等。 1990 年代中期参与《江苏画刊》的“意义问题讨论”,发表大量文字批评中国艺术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获得写作的名声。

1996 年策划录像艺术展,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新媒体艺术的推动者。录像和录像装置方面的代表作有《物》 1997 ,《现在进行时》 1996 。同时, 在杭州时期的摄影工作《纹身》、《虹》、《好》系列作品被认为是观念摄影潮流的代表作品。

九十年代末,转向对观念艺术中的智力崇拜倾向的批评,1999年开始策划了《后感性》系列展览,鼓吹作品的现场性和综合性,反对过度阐释,并开始走向策展试验。个人创作则两极分化,一方面转向中国式的生命哲学和历史感的,恢复对书法的兴趣,代表作品有《唐诗十首》、《说文解字》系列、《挂历 1998 》摄影系列等;另一方面则对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产生兴趣,在 2001 年前后进行了大量社会采集式的摄影和录像创作,重要作品如《亚洲时间》、《黑板报》系列等。并和后感性小组的其他艺术家一起尝试大型的现场艺术的制作,如2001年的《后感性:狂欢》、《新潮新闻》、《报应》等活动。

2002 年,参与“长征 —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大型活动的策划,我将其作为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和策展实验。个人创作则谋求和日常生活的无缝结合。创作了《长征-左右》等作品。

2003年9月后任教于中国美院综合艺术系,开始用“总体艺术”的概念整合此前新媒体时期、“意义问题讨论”时期和“后感性”等多方面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并用于教育。思想上我则由西方语言哲学和佛教的影响,部分地向儒学转化。“总体艺术”的理念,相信艺术问题的解决必须和人的生活问题的解决同时完成,把艺术理解为自我和文化进化的工具。因此主张用文化研究作为艺术工作的基础,用艺术工作作为完善的人和世界的基础。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2

3

4

▲ 邱志杰作品

QQ截图2016041811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