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6年2月25日,“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故宫大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写意及指墨创作等二百余件代表性作品,崔如琢也成为了继吴冠中之后,第二位在午门举办展览的在世艺术家。此外,崔如琢向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一亿元人民币也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在采访中,崔如琢向凤凰艺术表明了自己对传统文化坚定追寻的立场,在他看来,写意艺术在当今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根基。

崔如琢接受采访

艺术家崔如琢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大约在五十多年之前,有人在故宫或许会看到这样一个小男孩,他背着干粮、水壶和笔墨纸砚,在展厅一张张地临摹宋元明清的大师原作,有时一站就是一整天。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小男孩已经成为了古稀老人,这一次他带着他自己的作品回到了这里,成为了继当代艺术大师吴冠中之后,第二位在故宫午门举办个展的在世艺术家;为了感谢当年的培养,他向这座当年培养他的艺术殿堂捐赠了一亿元,他的名字叫崔如琢。

大师们的教诲

524077532556939524

 “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故宫大展”在午门展厅开幕

对于崔如琢来说,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的一生都在追寻着传统文化的根基。生于1944年的崔如琢儿时师从郑诵先研习书法,后拜李苦禅为师。在18岁的时候,崔如琢在中央美院附中学习时画了一幅梅花,拿给苦禅先生看。苦禅先生看过画后,就对他说:“你已经大学毕业了。”他还在画上题跋鼓励这个天资聪颖的学生:“笔墨气势颇正确,从此努力可矣。”

杜牧诗意图  引首:56.5×142cm  画心:67×1990cm 2013_副本

杜牧诗意图 引首:56.5×142cm 画心:67×1990cm 2013

学成之后,崔如琢曾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1981年他离开工艺美院定居美国。身处异乡,西方的文化境遇反而更加增强了崔如琢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他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有增无减,在美国的崔如琢甚至拒绝学习更多的英语,他说“在那个环境里,不能完全靠自己的专业生存,要靠自己的哲学头脑生存。”

石洁竹青好父母 211×72 2010

石洁竹青好父母 211×72 2010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书画的价值还没有被市场关注的时候,崔如琢抓紧时机收藏了大批明清大家的墨宝。收藏有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连同晚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直到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李苦禅这几辈大师们的几百件精品。正是因为这些珍贵的收藏,崔如琢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才得以吸收到精华部分,并且成就了继清代二高(高其佩、高凤翰)以来,“指墨”画法延伸至当代的创新和发展。

艺术的根基与三个梦想

丹枫白雪 引首:64x152cm 画心:64x3628cm 2006

丹枫白雪 引首:64x152cm 画心:64x3628cm 2006

在此次采访中,崔如琢将继承传统视作突破创新的根基。他说,就像人类的基因一样,中国画的传承对每一个当代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想画好中国画,就必须沿着历史上艺术大师的足迹脚踏实地地走过来。现在有些艺术家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好高骛远,很少认真面对历史,这样的艺术是没有根的艺术。只有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艺术家才能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慢慢形成自己的艺术风貌。

青藤不可见 211×72 2010

青藤不可见 211×72 2010

1996年,崔如琢回国定居北京,在美国生活的那一段经历,让他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的境地。年逾古稀,他还是充满激情地谈着自己的三个梦想,一是在艺术上做到继承、发扬和超越,二是作品在艺术市场上要超越毕加索、梵高,三是设立“如琢人文艺术奖”,奖金超越诺贝尔。而这一次向故宫捐赠一亿元之举,在崔如琢看来也是为了振兴民族传统文化所做的一些努力。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此次捐款中的四千万将用于故宫核心项目之一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保护修复,为2020年故宫的600岁生日做准备。

质疑与认可

莫怪孤帆江上行 250×120cm 2011

莫怪孤帆江上行 250×120cm 2011

艺术创作之外,72岁的崔如琢令众人关注的还有其体量庞大的收藏与巨大的个人财富,面对一些质疑的声音,他表现得很坦然,说做好自己便已足够。早年的中国书画还是市场的价值洼地,他以很低的价格收藏了历代大师作品,目的不是投资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而个人财富以及巨额捐款的资金来源则是他卖画所得。

葳蕤雪意江南 295×1152cm 2013

葳蕤雪意江南 295×1152cm 2013

其实早在几年前,拍卖市场便已关注到崔如琢作品的价值所在,他的个人成交纪录也在不断地被刷新。2011年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他的《盛世荷风》以1.28亿元港币成交;2014年,其《丹枫白雪》于香港保利春拍以1.84亿港币成交;2015年,他的《葳蕤雪意江南》在香港保利春拍中以2.36亿港元创下了艺术家作品成交最高纪录。

杜甫诗《客至》 263×311.5cm 2014

杜甫诗《客至》 263×311.5cm 2014

在许多人看来,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艺术市场崔如琢的创作都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和成功,但对于崔如琢来说自己的梦想还在实现的过程中,人们也在期待,在各方面的推动下,传统文化在今天可以延伸到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