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正因为那幅《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被人视作波普艺术之父,当那个“POP”字样出现在作品中时,人们自然而然地把这种反映流行文化的新的艺术形式称作“Pop Art”。他把杜尚当成精神导师,从玛丽莲·梦露、米克·贾格尔与披头士再到各种时尚杂志和流行商品都曾是他创作的灵感与题材,大众在他那看似肤浅而廉价的作品中发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美。然而,他早已宣称:“我一直是一个老派艺术。

从棒棒糖到“Pop Art” 

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 1956

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 1956

1956年,当人们在伦敦一场由“独立派”团体(Independent Group)举办的“这是明天”(This Is Tomorrow )的展览中看到一幅作品不由吃了一惊:一位双胸丰满、腰肢纤细的性感裸体女郎头顶灯罩似乎在向谁索吻,一名身材健硕、拿着写有“POP”字样的巨型棒棒糖标志的男子正在炫耀肌肉,电视机、吸尘器和唱片机在当时可是新式玩意儿,墙上挂着的大幅作品出自通俗漫画《青春浪漫》、窗外大楼巨大的电影广告牌暗示了好莱坞电影的风头正劲……在上世纪50年代,这幅使用了许多都市时髦元素的拼贴画让作品看上去显得有些廉价,但也独特到令人印象深刻。

这件作品有一个很长的名字:《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作者是34岁的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画中的“POP”一语双关,它既是“Lollipop”(棒棒糖)后三个字母,又是“Popular”(流行的)前三个字母,此后这种反映当下流行文化的新的艺术形式日后自然地被称作“Pop Art”,并逐渐发展为一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运动,而这幅画的作者汉密尔顿也因此被视作“波普艺术之父”。

肖像

理查德·汉密尔顿

在1957年,汉密尔顿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正式为波普艺术下了定义:“波普艺术是流行的、转瞬即逝的、消费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俏皮的、性感的、诡计多端的、迷人的以及大企业式的”,同时强调了其平凡普通随处可见的价值。

杜尚写了一封最美的信 

1922年,汉密尔顿出生在伦敦的Pimlico,他的父亲是一家车行的司机,12岁时汉密尔顿就在工厂做制图学徒工并在夜校学习艺术,后来他成功申请去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但是喜欢毕加索和马蒂斯的他却被看做不听话的学生被学校扫地出门。他后来回忆起二战后接管了皇家艺术学院的Alfred Munnings爵士说:“他喜欢穿着马裤,拿一根鞭子在学校里走来走去,很可怕。”

时尚图样研究 1969

时尚图样研究 1969

这次挫折并没有阻止汉密尔顿的艺术道路,他继续转到斯莱德艺术学院继续学习,还加入了伦敦当代艺术学会(ICA)并开始崭露头角。毕业后他在纽卡斯尔大学教书,他当时的学生后来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Rita Donagh。

上世纪50年代,美国迎来了二战后消费主义、保守主义、冷战思维盛行的经济繁荣时代,中产阶级大量涌现,家用电器、好莱坞电影、商业广告等新兴事物不断刺激并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1952年,在伦敦当代艺术学会出现了一个由一批青年艺术家组成的“独立派”团体,他们关注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型城市通俗文化的流行,讨论当代技术与通俗表现媒介之间的关系,汉密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

显灵  1964

显灵 1964

关于自己的创作灵感,汉密尔顿毫不讳言杜尚对自己的巨大启发和影响,在他眼中,杜尚是颠覆性地改变了人们艺术观念的划时代人物。1960年他为杜尚的作品“绿盒子(1934)”中的文字注解出版了一个抄本,1965年他重建了已于1926年被砸成碎片的杜尚作品“大镜子(1915-23)”,但是到这时候他们还没见过面。

大厅 1984

大厅 1984

在巴黎汉密尔顿第一次见到了杜尚,在比尔·科普利家他与勒内·马格里特夫妇以及杜尚夫妇吃了一顿轻松愉快的午餐。后来他回忆道:“嗯,他(杜尚)是能你想象到的最具魅力的人物:和气、聪明、妙趣横生。实际上我成了那个家庭的一员,他的妻子提妮喜欢我,我们的关系都非常亲密信任。如果我在巴黎和他们在一起,我就随时随地跟他们形影不离。在第一版‘绿书’发行的时候,杜尚给我写了一封我收到过的最美的信,‘你对爱付出的辛劳展现出了一种巨大的真诚’,信里这样写到。”

$he 1961

$he 1961

与他的精神导师一样,汉密尔顿所开创的波普艺术也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经历过物质匮乏的二战时期,汉密尔顿这一代人对迅速崛起的物质繁荣具有敏感的捕捉力,他对那些时髦的衣着、夸张的造型、走红的偶像和广为传播的商业广告种种流行元素加以解构,从中抽离出具有艺术性的符号再进行重构,总结出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物质社会背后的时代精神特征。这也就是波普艺术为什么能够流行的原因,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在这种廉价而迷人的艺术形式中发现了似曾相识的美。

玛丽莲·梦露、米克·贾格尔与披头士

我的玛丽莲 1965

我的玛丽莲 1965

四幅自画像 1990

四幅自画像 1990

玛丽莲·梦露是上世纪50年代风靡欧美的性感偶像,是许多人心中的梦中情人。1965年,汉密尔顿以一个摄影家拍摄的玛丽莲·梦露照片中的一些连续镜头为基础,创作了《我的玛丽莲》这幅作品。整个作品以鲜明的色调、梦露朦胧的身影以及汉密尔顿添加的破坏性手笔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让本来仅仅呈现了梦露性感一面的照片变得更加狂放不羁。同样的手法又被他运用在一幅自画像中,红黄蓝三种明亮的色彩和混乱的笔触毁掉了艺术家的本来面目,而留下的眼神与局部表情则更加突出了他那执着的精神特质。

国家 1993

国家 1993

公民 1983

公民 1983

然而,消费时代的偶像和商品并不是汉密尔顿唯一关心的话题,他说:“60年代后期,我开始有一种感觉,觉得脱离道德判断行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以前我笃信中立,保持一种分离状态。我当时以为这是一种现代的态度。后来我开始怀疑它,觉得有些事情你不得不站在道德立场上,比如核武器、内务警察枪杀大学生等。”此后,汉密尔顿又创作了一系列与时事紧密相关的作品,例如《肯特郡》来源于1970年肯特郡立大学的枪击事件,《公民》和《奥南治党人》来源于北爱尔兰的政治运动,《摇摆伦敦》是其中最出名的一幅,内容关于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和画商罗伯特·弗雷泽因藏毒双双被捕带上手铐的在一次毒品突检中被带上了手铐被新闻记者拍下的那一瞬间,明暗对比的光影和冰冷的色系制造出一种刺激的波普视觉语言。

摇摆伦敦 1969

摇摆伦敦 1969

 

波普艺术对商品或工业设计品形象的大量运用对英国乃至后来国际的设计风潮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汉密尔顿也设计了一些作品,其中传播最为广泛的莫过于披头士的经典专辑“白色专辑”(White Album)的封面,纯白色的封面上没有任何修饰,仅仅用盲文压花的方式印上了“The Beatles”的字样,封面的左下角还有一系列微小的数字,意在“制造对标注发行编号的唱片的讽刺。”

A3A72A12-FC31-445E-BDE7-4CAF0E4574A0

披头士 white Album 封面

 

汉密尔顿曾经开玩笑说,设计专辑封面的报酬仅仅只有200英镑,真正令人激动人心的复制五百万的发行量。他说,自己的第一版设计在传遍欧洲、北美洲乃至世界各地后也许会发生改变,但他不在乎:“这也是波普的一部分,这才是波普艺术”。

“我一直是一个老派艺术家”

时尚图样 1970

时尚图样 1970

虽然波普艺术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但是一些保守的批评家则对汉密尔顿没有好感。1970年,汉密尔顿在泰特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回顾展,展出的“时装图样”系列作品就被人批评为对时尚廉价的讨好。汉密尔顿本人则非常痛恨这种肤浅的评价,他在1982年出版了《话语集》(Collected Words),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方法和背后的思考。1992,汉密尔顿在泰特美术馆举行了第二次回顾展,展览最受关注的是一件名为《治疗室》的装置作品,在停尸间般的床桌上方,播放着撒切尔夫人1983年最后一次政选时候的电视画面。这一次,那些刻薄的批评家依然没有给汉密尔顿留情面。

治疗室 1983-84

治疗室 1983-1984

一年以后,汉密尔顿代表英国馆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获得了金狮奖,有些人开始承认汉密尔顿在双年展的亮相本不应该这么迟,这些作品本该在10年前或20年前有更大的影响力。巧合的是,这一年的双年展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首次正式露面。

自画像 1967

自画像 1967

上世纪60年代汉密尔顿就自称:“我一直是一个老派艺术家”,他也始终这么看待自己。他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的探索与许多艺术家无异,不同的是在那个属于他的时代,他敏锐而巧妙地捕捉到了那些流行于大众生活中的符号,以一种新的方式突破了艺术表现的边界。直到晚年汉密尔顿始终没有停止创作,2011年9月13号,89岁的他离开人世,留下一幅名叫《Le chef d'oeuvre inconnu》的作品还未完成,那是一幅经过PS处理的三联喷墨影像,描述的是巴尔扎克那篇充满激情地谈论艺术家与创作的小说《不为人知的杰作》中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