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000-1

(一)

明中叶以前的创始期

紫砂陶大约是起源于北宋甚至更早一些,发端时的紫砂陶制品大率是些缸、坛、罐之类的日常用具,稍后出现了煮水用的形体、容积较大的砂壶,但其功效与今日之紫砂茶壶完全不同。

001

【吴经提梁】

1966年,南京市郊油坊桥挖掘的明嘉靖十二年司礼太监吴经墓曾出土一件紫砂提梁壶,壶、把、嘴、身采用铆接法,与明中叶后流行泡茶用的紫砂壶差别较大。

002

【金沙寺僧】

金沙寺僧的制壶技艺很高,《阳羡名陶录》:“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二)

供春时代的确立期

供春和他制作的紫砂壶确立了紫砂茶壶的艺术化和与士人文化的结合的特点,可以说,供春时期是紫砂壶艺由稚嫩走向成熟,从敝陋走向高雅的转折时期。人们把供春奉为紫砂壶的开山鼻祖,因为紫砂从供春开始,终于从简单的喝水器皿纵身一跃,获得了艺术的生命!

003

【供春简介】

供春,又名龚春,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宜兴人,原是宜城进士、四川参政吴仕的书僮。在金沙寺,供春窃仿老僧制壶,掌握了制壶技艺,成为一代壶艺宗师。

004

【供春·树瘿壶】

供春依照寺内天井中古银杏的树瘤,试制“树瘿壶”,形象逼真,质朴生动,后称“供春壶”。

(三)

时大彬时代的成熟期

时大彬对紫砂壶制作方法进行了极大的改进,用泥条镶接拍打凭空成型。紫砂艺术发展到此阶段,遂真正形成宜兴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技术体系。这其中也有着时大彬以前的父辈们的共同实践经验,但时大彬是集大成者,经他的总结力行,成功地创制了紫砂常规上的专门基础技法。

005

【大彬简介】

时大彬(1573—1648),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之子。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继供春后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紫砂名家。有诗曰:“宫中艳说大彬壶”。

006

【如意纹盖三足壶】

1984年在无锡甘露乡出土,墓主是明代有名的华老太师华察的孙子华师伊,出土时有华氏墓志确切纪年,是一件有据可考的名壶。此壶入选《宜兴紫砂陶》(1994-5)特种邮票,江苏省锡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品。

(四)

陈鸣远时代的光大期

朝代的变换,政权的更迭,使紫砂壶制造业在明清之交受到了摧残。清初至乾隆朝的一百多年中,由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宜兴的制陶业有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壶艺大家群星争辉,而最有成就,对后世紫砂艺术最具影响和贡献的当推陈鸣远。陈鸣远大大发展了自然形砂壶的种类,使自然形紫砂壶在他和他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砂壶的创作中占了主导地位。

007

【鸣远简介】

陈鸣远,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继供春、时大彬之后成就最高的壶艺大师,被誉为“清代砂艺第一名手”,时人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

008

【束柴三友壶】

此壶材质为紫褐色泥,砂质隐现,造型寓圆于方,敦实厚重。壶腹刻铭:“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为禹同道兄,远。”钤“陈鸣远”篆书方印。这件是陈鸣远的代表作品,属几何形类的方器。现藏上海博物馆。

(五)

陈曼生时代的士人参与期

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一位文化艺术造诣超群的书画大家陈曼生的参与,则真正给紫砂艺术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的生机,而他也创造了紫砂茶壶中的又一经典之作──曼生壶。陈曼生最终使紫砂茗壶和诗、书、画完美地结合成一个新兴的艺术门类。

009

【曼生简介】

陈曼生(1768-1822),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云,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显。 

010

【半月瓦当壶】

壶为半月形制,壶身篆文“延年”二字,文字饱满精神,立体感强。摘手和把均为半月状,壶嘴短小瘦颈,整体风格协调。壶体光润,古雅可爱。壶身另一面镌刻文字:“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曼生铭。”现存上海博物馆。

(六)

顾景舟代表的重光期

顾景舟把二十世纪的紫砂创作从对古人的模仿中解救出来,使之一洗商品化的急功近利,大大提高了其艺术性,他又和书画界及其他艺术领域中爱好、支持紫砂创作的有识之士一道,重光“文人壶”的风采,使紫砂茗壶重新回到大雅之堂上,让紫砂爱好者可以尽情玩赏一件件精妙非常的艺术珍品。

011

【景舟简介】

顾景舟,亦名顾景洲,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是历代紫砂陶艺名家中,名号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012

【提璧壶】

提璧壶气势雄浑,色泽古雅,给人一种恬静的美感。提璧壶的盖面如一枚古雅的玉璧,壶嘴与提梁比例适度,既考虑形式上的贯气,又注重实用时的顺势。此壶入选《宜兴紫砂陶》(1994-5)特种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