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5年12月18日下午“北京之声——宋冬:剩余价值”于佩斯北京开幕。“北京之声”作为佩斯北京重要的年度项目,将延续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现场和现象的高度关注,以宋冬的最新创作系列“剩余价值”呈现艺术家以日常“废弃物”为对象的观念探索。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2月27日。

 

QQ截图20160102190754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北京之声——宋冬:剩余价值

展览时间:2015.12.19 - 2016.02.27

展览地址:佩斯北京

今天我们所体会到的或遭遇的社会景观语境、文化语境以及一种稍停即是的关系语境都将面临着被临时搭建的可能,这种潜在的状况既可以成为一种新的事实,又勾连起相续已久的社会文化惯性。所以”临时语境”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更适应在实时消费的社会里得以应急的状态,这一状态也存在于某种无法定义的“新”之中。往往与“新”相对应的是一种牵连着“旧”的剩余的知识产权和结构。如果此种“新”生成的是某种物件,那它有可能是另一种新的“美学”,看似这种“新”与“旧”的关系极其贴近艺术家宋冬对其创作的定义——借景美学和借权。

 Installation view-1

▲佩斯展览现场 摄影:王翔 佩斯北京

 宋冬从早期的“物尽其用”到“穷人的智慧”,再转变到今天的“剩余价值”,其三个阶段的作品都涉及普遍时间意义上新与旧之间的建构关系。整个创作的延续即宋冬对旧物进行收集,然后再改造的认识过程,他通过收集拆迁后的旧门窗、家具、日用品等诸多与自身和母亲生活经历相关联的剩余物件,开始对景观的“再生成问题”进行反思——介入艺术时,按照叙事功能创造出的事物被时间解构之后,其属性的叙事价值是否即逝,还是事物将任然继续延续时间所挥发出来的情感属性?这些疑问在宋冬的创作中都将成为一种新的“认识的存在”。

Installation view-5

▲佩斯展览现场 摄影:王翔 佩斯北京

Barcode,-2015-v1

▲宋冬,条形码,2015,装置

看得出此前“穷人的智慧”展是宋冬对“景观美学”的再改造,通过自身生活的“亲临”突出了另一种社会政治的现状及问题。而此次时隔数年的“北京之声——宋冬:剩余价值”展是将作品的“叙事性主导”去掉,让作品回到对视觉本身“诱导力”的思考中去。其线索源于展览现场所有装置作品凸显的极简气质,并且每一件作品看起来都富有主动的结构意识和冰冷的叙事热情。

Doing-Nothing-Doing-Chinese-Cabbage,-2014

▲宋冬,无为之为-大白菜,2014,装置

在这里去“叙事性”即宋冬去尽力剔除作品重新建构另一种叙事语境的情景。往往情景的延续会缔造出事物属性之间的情感关系,或者说是重新使用叙事搭建起某种“触景”式的经验,这也是艺术所拟造的另一种“认识”。“剩余价值”的展览正是抽离了这种“叙事的语境”,更加突出作品中碎片式的新的属性“认识”。透过作品中被拆解的门窗结构、家具的局部或被遗留的瓷砖物件可以看到我们所熟知的物件及工具,但回到作品的视觉结构我们发现其中所有的部件都是独立的,并以一种“独立性”粘连成多种异同的“存在”。确实这种带有知觉经验的视觉改造倾向于宋冬所热衷的“极少主义”,但“极少主义”是一种纯粹的“存在性”的颠覆,甚至造成已有经验的缺失。与之相比,宋冬带有极简结构的视觉作品的“意识形态”则是鉴于物件属性的遗留与叙事语境的间断之间。

A World in a Well-2015-v1

▲宋冬,坐井观天,2015,装置

Doing-Nothing-Doing-Debris-003,-2014-v1

▲宋冬,无为之为 碎片,2014,装置

Usefulness-of-Uselessness-No.3,-2013-2015-v2

▲宋冬,无用之用3号,2013-2015,装置

Sketch-1235-mm-x-485-mm

▲宋冬,草图,2015,装置

针对此次展览,宋冬利用“剩余”来呈现其纯视觉结构的作品,看似作品呈现出改造精良、结构严谨的视觉结果,但从每一件作品的主结构中突显出富有形式的感色彩线条,能串联起另一个属性的部件,从而让作品的存在方式停滞于对新“认识”的牵引之中,而并非局限于视觉的结果。从一进专厅堆积的结构有秩的门窗,到布满金色反光材质的孤立建筑以及主展厅四处放置的特殊形体质感独立装置,再到小展厅布满墙面并标有尺寸的陶瓷作品,这都在打破一种人们的固有经验,或者说是让人们在寻找经验的过程中去颠覆自我,开启另一扇并不能真正打开的视窗。这或许是对宋冬自己的启迪于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