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靳尚谊最新个展“自在途程——靳尚谊油画语言研究展”于2015年12月3日在中国油画院拉开序幕。作为中国油画界元老级的人物,靳尚谊在写实油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可谓是无人能出其右,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从中央美院退休后依然没有放弃创作,不断更新自己的油画艺术语言,耄耋之年的靳先生举办了自己的油画语言研究展,旨在呈现他六十多年来的油画学习历程。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余丁策划,余老师前后和靳尚谊先生沟通了半年之久,展览以倒叙的方式呈现靳尚谊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77幅作品。

▲“自在途程——靳尚谊油画语言研究展”在中国油画院拉开序幕

开幕式现场

▲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致词

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致开幕词,他感谢靳尚谊先生接受举办展览的邀请并拿出自己很多从未露面的作品参加此次展览,感谢余丁老师将中国油画院打造成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美术馆。杨飞云大加赞赏靳尚谊先生对中国油画的贡献,认为他是中国油画界集创作、教学和学术带头人于一身的扛鼎式人物。

▲ 策展人余丁致词

策展人余丁坦言,为靳尚谊策展是对自己的一次考核,他用半年的时间,经过多次和先生的讨论才确定了此次展览的主题——“自在途程“,其中“自在”是佛家用语,意为对精神自由的追寻;“途程”则意为道路、方法。旨在说明靳尚谊先生对于精神自由的追寻以及油画语言的探索越来越游刃有余,正如主题的英文翻译:freedom in the mind/freedom on the way.

▲ 开幕式靳尚谊发言

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一辈子只研究油画的基本语言这一个问题,他就是靳尚谊。一个有原则和专业素养的艺术家,致力于油画语言的研究六十多年,反而最后不敢说自己的作品好。他对油画是严肃、认真的,坚持一个根本原则:必须有基本功。无论你是什么风格、什么形式的艺术,基本功都是前提。就油画而言,基本功主要表现在造型和色彩上,想提高基本功,多看原作找差距是非常必要的。

▲ 开幕式现场

靳尚谊先生是一如既往的谦逊和幽默,在展览现场一再强调自己八十多岁了还办个展很可笑,他本来是应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的邀请办一个写生展,但是先生年事已高,写生作品很少,最近一次写生是2002年,写生展是办不了了,后来想干脆办一个呈现自己的油画学习历程的展览。而且先生并不把这次展览作为自己油画学习的总结,而只是阶段,因为靳先生打算在此展览之后将更加自由的开启自己的油画语言新篇章。

展览现场本次展览展出靳尚谊从1954年的第一张油画《附中的女学生》到2015年的最新作品《途中》、《蒙古族公主》,共计77张。这些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开,而是根据先生对于油画语言的探索阶段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模块,并且采用倒叙的方式,让展览现场更加有神秘感和惊喜感。一共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章是“线条与色彩的乐章:踏上现代主义之路”,第二篇章是“造型与格调的变奏:借鉴前辈大师之法”;第三篇章是“中西绘画交响:研习传移摹写之道”;第四篇章是“语言与技巧的合声:拓展油画创作之径”;第五篇章是“现实与意象的回旋:写生敲开艺术之门”。

▲ 展览现场

线条与色彩的乐章:踏上现代主义之路

▲ 途中 布面油画 100x96cm 2015

▲ 蒙古族公主 布面油画 100x70cm 2015

 ▲ 培培 布面油画 49×39cm 2012

▲ 女汉子 布面油画 75x55cm 2014

▲ 陈曦肖像 布面油画 80×55.5cm 2006

走进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第一篇章现代感十足的作品,直接让人震惊了,因为靳尚谊之前的油画作品都是非常有体积感、造型感的,而第一篇章的作品有非常大的突破,这部分是2006年到2015年的作品,和之前作品的画风有明显的转变,变得更加具有装饰性和平面性了,开始尝试用黑线勾出轮廓线,非常具有现代性。在写实油画的道路上,靳尚谊不用再转变也会让美术史铭记下他的名字。但是先生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就而是选择继续前行。除了这部分作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之外,靳尚谊做学问的态度更加让我们钦佩。真正践行了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造型与格调的变奏:

借鉴前辈大师之法

▲ 惶恐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布面油画 44.5×39cm 2009

▲ 戴尔夫特老街 布面油画 53.5×43.5cm 2015

第二篇章的作品重点突出了靳尚谊的一个方法论:临摹。临摹是学习色彩、造型的基本方法,是近距离与大师对话最直接的方法,《惶恐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戴尔夫特老街》都是临摹维米尔的作品,当然靳尚谊不仅仅临摹维米尔的作品,还有马蒂斯的、拉斐尔的、蒙克的等等。他临摹不同风格的作品,感受不同大师的色彩的节奏,是非常利于提高基本功的。

中西绘画交响:研习传移摹写之道

▲ 女贵族莫洛卓娃局部(临苏里科夫)纸板油画 45x31cm 1962    

▲ 临敦煌唐壁画之二 纸板油画 54.1x40.1cm 1978   

▲ 临敦煌第三窟元壁画 纸板油画 53.4x39.7cm 1978   

▲ 戴帽子的妇女(临巴巴)布面油画 21×19cm 1962    

第三篇章是靳尚谊一个重要思想的呈现:中西结合。一个古老又亘古不衰的问题,靳尚谊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绘画的临摹来体验他们中的不同和相通之处,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油画的方式呈现中国的元素。油画是一种写实的语言,而中国的绘画是写意的,看似矛盾的两种艺术语言在靳尚谊的笔下也非常融合了。 

语言与技巧的合声:拓展油画创作之径

▲ 晚年黄宾虹 布面油画 115×99cm 1996   

▲ 齐白石 布面油画 100.5x80.2cm 2015    

▲ 画家黄永玉 布面油画 80×80cm 1981    

第四篇章的作品展现的是靳尚谊油画技法的提升阶段,人物的体积感和色彩的冷暖处理越来越好了。此时的靳尚谊并没有想创造自己的语言,这是他打下扎实基本功的阶段。

现实与意象的回旋:写生敲开艺术之门

▲ 附中的女学生 布面油画 42×31cm 1954  

▲ 穿黄军服的女学生 纸板油画 53.5×35cm 1978 

▲ 穿黑衣服的女青年 纸板油画 37.2×28.4cm 1979  

第五篇章的作品呈现的是靳尚谊开始画油画的状态,其中《附中女学生》是他没有学过油画的时候绘制的第一幅油画作品,虽然靳尚谊现在回顾说这幅作品非常粗糙,但是它也毫无疑问的成为了靳尚谊的开山之作。

对话“凤凰艺术

靳尚谊

▲ 靳尚谊在接受“凤凰艺术”记者采访

(为方便您的阅读,以下“凤凰艺术”简称为“Q”,靳尚谊简称为“靳”)

Q:听说《附中的女学生》是您的第一张油画?

靳:对。

Q:您当时开始学油画了吗?当时为什么创作了这样一个油画作品呢?

靳:画上戴红领巾的女孩是个中学生,是我们美院附中第一届的学生。1954年我是当时绘画系的本科毕业生,那个时候学校进行了调整,由原来北京艺专改成中央美院。它是三年制,因为建国初期我们国家很困难,经济发展不好,所以它就建立了三个系,绘画系、雕塑系和实用美术系,实用美术系就是设计。那我就是绘画系的学生,我们主要的基础课就是素描和水彩,当然预科的时候是有线描和图案这样的课程,创作课主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所以我在本科毕业以后没有学油画。1953年的夏天到1955年的春天留校做研究生,研究生主要还是画素描,然后深入生活,那时候自己也画点别的。这就是1954年的夏天,我们附中招了第一届的学生,第一届的学生是1953年招的,他们也是一年级刚刚学完,当时的附中也跟我们在一起。这个是入学一年级的学生暑假,我就找来画画油画,虽然没有学油画,但是以前艺专的时候是有这个油画叫西画专业的,高年级他们画过。还有些老师也画过,像徐悲鸿、吴作人都有,但是我们看得非常少。建国初期没有美术馆,那个时候展览也很少,第一届的展览是五几年,我都记不得了,五十年代初有展览,油画看得很少。但是呢,我们学画的人都非常喜欢油画,自己准备很简陋的画箱,买了几点国彩颜色就画起来了,就是这样的。所以这就是我现在留下来比较完整的第一张的油画。

Q:您现在在看这些作品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想?对这件作品有什么评价?

靳:现在看这件作品当然很粗糙了,颜色也不行,当时没见过好的油画,国内的油画都见得很少,五十年代初学校里都没有地方可以看到油画,院长办公室挂过一两张油画,徐悲鸿的办公室就挂过。 

Q:所以我想问一下您这次展览分为五个篇章,您对每一个篇章的思考是什么?这五部分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靳:这个展览是倒着展的,是把最新的摆在前头,然后是我的中心创作的一部分,然后是临摹的,然后是早期的写生,它是倒着的,这是整个我的一个学习过程。因为这次展览它主要是研究我的学习过程,所以主要的创作部分是很少的,以前也展览过,现在也借不出来了,主要都在美术馆、博物馆。整个体现了我的一个学习过程。

我临摹很多,我第一张是1957年临的,那时临梅尔尼科夫的作品,一直到前些年我还在临,都是研究色彩问题。后来研究一些用笔奔放的、写意的,研究这个问题,其实由写生到临摹都是解决油画的基本语言问题,就是造型语言、色彩语言,全是这个。风格和形式的探索对我来讲不是很重要,因为风格的问题是别人也教不了的,是个人的事儿,是你喜欢的东西如果不符合你的个性,你也画不成那种形式,它是这样的。所以我整个的过程一直到近期,作为我个人来讲,因为近三十年我出国多了,看欧洲的原作多和风格流派多了,觉得我的油画还有很多弱点,就是基础性的弱点。所以整个的学习过程贯穿的主要是解决基本语言问题,这是总体来讲贯穿我的主线的是这个。

Q:您当时用油画的方法来临摹敦煌壁画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靳:临摹敦煌壁画是一段很特殊的记忆。我们1978年到敦煌去了,我第一次看到敦煌的壁画,而且那个时候所有的窟都开放,人很少。现在的敦煌已经不是早期的原来的样子了,经过很多年的变化,风吹雨打,还有上世纪北魏的窟被流浪的外国人生火做饭熏黑了。熏了以后就变了,其中有一张北魏的太子舍身喂虎就是被熏黑了,很好看,尽管变得不是最开始的模样了。所以我就拿油画临出来了,也是对传统研究的一种方式。

余丁

▲ 余丁在展览现场接受“凤凰艺术”记者的采访

(为方便您的阅读,以下“凤凰艺术”简称为“Q”,余丁简称为“余”)

Q:余老师,您策这个展和艺术市场有关吗?

余:没关。

Q:您觉得那个靳老师的写实油画在当今的时代和美学价值是什么?   

余:怎么说呢,我觉得他自己说的那句话“油画这个画种本来就是一个写实的画种,从它诞生开始它的材料媒介语言都是为写实服务的,只不过是到了现代主义之后,它开始有了抽象、有了表现、有了其他的变形,但是它从根本上是一个写实的画种,所以中国人来画油画,首先是从写实开始,从20世纪早期一百多年来,都是从写实开始,一代一代人都在研究写实绘画,为什么呢?因为油画本来就是写实的,它跟中国画写意不一样。

Q:您怎么看待现在那些没有写实基础的跨界艺术家?   

余:我觉得可能风格都是自己的事吧,但是水平高低还是看基本功,看他有没有有写实能力。

Q:这句话很多人都认可。

余:风格没有高下,但是水平有高下。

杨飞云

▲ 杨飞云在画室接受“凤凰艺术”记者的采访

(为方便您的阅读,以下“凤凰艺术”简称为“Q”,杨飞云简称为“杨”)

Q:您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目的在中国油画院为靳老师举办这次展览?

杨:第一点,靳先生都是小幅的作品。第二点,这个先生是1954年的时候开始画油画,那就是60多年前的一幅画一直到现在,它其实可以有延续的。第三,他画的是很朴素的,比如就一个人像、一个景构成一幅简单的小画,不张扬。但是做了很深的学问和很稳健的探索。这个作品展能够给大家一个唤醒,表面人们更看到的是艺术审美,实际静下心来可以去真诚的探索最根本的东西。   

Q:靳老师他是一直非常重视艺术语言的,他一直强调这个部分,在您看来,油画的艺术语言的具体的标准是什么?

杨:靳先生强调的“艺术语言”,这个说法可能有一点飘了,实际他重视的是艺术的本体规律。你想一想,中国油画发展了100多年,我们的油画和西方差什么?观念不差,才华不差,风格、样式太多了,是吧,数量也不差,那这个最大的差距就是质量。

Q:余丁老师在开幕的时候提到靳老师办完这个展览就会在自己的艺术上有一个转型,您能透露吗?   

杨:我感觉他的转型就是应该进入到一个更加自由一点的状态。我觉得到了这个年龄,他会更加从容和自由,更自然的使用这些所谓的现代语言。他不会往更写实、更古典或者更现实的方向发展,他会更多的关注象征和审美的部分。能感觉到他装饰性吧,那种很雅致的美感——东方含蓄的美感。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自在途程——靳尚谊油画语言研究展

策展人:余丁

艺术家:靳尚谊

展览时间:2015.12.04-2016.01.03

展览地点:中国油画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