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5年11月29日下午,经过严格的匿名审评,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以下缩写为IAAC)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揭晓,“凤凰艺术长期特约撰稿人张未凭借其曾在凤凰艺术首发的关于在PSA展出的伊利亚和艾米莉亚•卡巴科夫:理想之城的展评《被扯断腰带的卡巴科夫》与来自美国的安德鲁•韦纳(Andrew Weiner)分别获得二等奖,大奖由加拿大作者大卫•鲍尔泽(David Balzer)摘得。

12.pic_hd

7.pic_hd▲ 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荣誉主席、国际艺术评论奖评委主席Henry Meyric-Hughes为张未颁奖

9.pic_hd▲ 现场嘉宾合影


      由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主办的IAAC大奖旨在推广对于艺术写作的标准和对于艺术认知的公正的态度、价值观,为人们形成对于艺术解读的共鸣和意识形态的契合提供机遇。张未在颁奖现场表示,IAAC的设立正是给艺术写作的独立性以鼓励和信心。


8.pic_hd

▲ 张未发表获奖感言


本届IAAC鼓励作者摆脱冗长的论文式写作,对文章字数提出英文1500字或中文2000字的要求,希望作者能够回归到内容本身做深入的评论,将学术话语形式与即时新闻性相结合,在分析作品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能够将作品于公共领域形成准确定位。

 

6.pic▲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成员、独立策展人 Lewis Biggs讲话


奖项特别邀请到了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主席Marek Bartelik、《帕克特(Parkett)》杂志出版人Dieter von Graffenried、资深策展人及艺术史学家皮力、国际双年展协会(IBA)主席李龙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胡安•克鲁兹(Juan Cruz)担任评委。

 

5.pic_hd(左)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主席Marek Bartelik进行点评  (右)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成员、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 Juan Cruz

11.pic_hd▲ 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 Juan Cruz 发言


据介绍,三位获奖人的稿件作品从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261篇中、英文稿件中脱颖而出,其中中文投稿81篇,稿源集中在上海、北京、香港、杭州、台湾等地区,及来自法国、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地的海外华人。

IAAC评委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Henry Meyric-Hughes)指出,艺术界并不缺少优秀的作品和优异的鉴赏能力。他强调,“职业艺评人并非一项职业,而是一种思考和写作的态度。”这也折射出IAAC坚持和鼓励一种面向公众的、有想法有智慧却不囿于专业领域的写作方式。

 

16.pic▲ 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荣誉主席、国际艺术评论奖评委主席Henry Meyric-Hughes致辞


而评委马雷克·巴特里克(Marek Bartelik)认为,在IAAC中能够看到作者与展览本身以及其所在的城市、以及文化环境中的关系,这一点很有趣。

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及安信信托·至美空间作为承办单位对本届大奖提供了支持,活动还得到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与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的大力协助,得到了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民生艺术基金会及安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赞助。本届大奖还得到了上海市、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14.pic▲ 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谢毓敏致辞

15.pic▲ 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馆长甘智漪致辞


参与最终评选的共计20篇入围文章将会以原文和译文双语形式集结成书,于2016年春出版。

 

获奖者简介

一等奖:大卫·鲍尔泽(David Balzer)

现居多伦多。作家、评论家、老师。他为《卫报》《环球邮报》《现代画家》《信徒》等诸多报纸杂志撰写艺术及文化类文章。目前已出版两本著作:短篇小说集《Contrivances(发明)》及《Curationism: How CuratingTook Over the Art World and Everything Else(策展主义:策展如何统治艺术世界及其它)》。他也是《MOMUS》杂志的特约编辑,以及《Canadian Art》的副主编。

获奖文章:DouglasCoupland Doesn’t Care About You  

所评展览: Social Media and InteractiveArt, Artist as Archivist and Curator

二等奖:张未

青年学者、策展人、艺术家,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博士候选人,同济大学哲学系硕士,建筑自动化学士。从事中国当代文化研究、艺术评论、游戏理论与策展工作。出版物有《21世纪文化地图》(系列丛刊)、《文化批评——文化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合著)、《当代艺术的边界》(即将出版)。长期为国内众多学术期刊及艺术杂志供稿。

获奖文章:被扯断腰带的卡巴科夫

所评展览:伊利亚和艾米莉亚•卡巴科夫:理想之城

二等奖:安德鲁·韦纳Andrew Weiner

目前在纽约大学史丹赫学院艺术系担任艺术理论与艺术评论课程助理教授。之前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策展实践硕士项目中,教授艺术理论以及给予研究指导。2011年,Andrew Weiner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主题为1968年左右西德和奥地利美学及政治关系变化。他的研究旨在探索当代艺术、批评哲学、媒体及政治之间的回路,并为各类刊物撰文。目前Andrew Weiner正在编辑一本论文合集,讨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的话语形式。本书将于2016年出版。

获奖文章:Surround Audience

所评展览: Biennialism, New Media Art, Globalization

 

附:张未获奖感言全文

13.pic_hd

▲ 张未发表获奖感言

 

艺术写作的时代困境与中国传统精神

在互联网时代,写作作为一门最古老的手工艺,在全球所面临的挑战是相同的——当知识分子从庙堂与教堂走出来之后,媒体是他们的第一个存身之所。是媒体诞生了黑格尔与马克思,也是媒体让中国民国一代知识分子百家争鸣。然而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媒体写作开始离学院越来越远,离艺术创作过程也越来越远。写作者再也不能如丹尼尔·贝尔那样拿着媒体发表的精妙文章就能够获得博士学位。互联网的诞生则更打破了学院与大众媒体的分隔对立,让学术话语与消费娱乐在大众媒体上扭成一个奇怪的混合物。严肃的精英写作开始被散乱的、不雅致的句子所扰乱,消费化的娱乐与市场化的作品评价也将自己的矛头指向深入而清晰的思考。

用写作来维护艺术与知识的某种价值变得越来越难。这一方面意味着我们需要澄清以资本与市场为主导的艺术媒体中的各种谬误,一方面却又要用一种新的话语方式来刺穿包裹在艺术作品上的空洞的观念。这一时代的双重压力,让优秀的写作者总是徘徊不定——一边是用娱乐消费来奔波生计,另一边则用严肃优雅来实现理想。艺术的价值也在这种普遍的犹豫之中混沌不清。而最近国际各界知识分子对恐怖主义问题上的探讨,也同样显示出这种写作的犹豫与孱弱。

改变这一切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我相信,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所设立的这一艺术论评奖项,也是对我们努力的一种肯定。

我是从法国当代哲学与文化批评这个领域逐渐转向艺术评论的,感谢艺术界的许多老师在这一路上的指导、帮助与提点。中国人“以文载道,经纬天下”的传统人文精神,曾对国际的写作与文化领域贡献了重要价值。笔力、文气、风骨等概念,与兴观群怨等批评方法,也都成为尚待我们整理的解决当下国际人文话语贫弱问题的古老箴言。今天,这些价值仍在中国艺术评论行业中延续着,中国艺术界依然存有“文章千古事”的传统风骨。这让我这个从其他领域转来的后辈始终感动万分。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嘉奖,感谢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感谢我的老师们以及艺术评论界的前辈对我的帮助、教育和鼓励,感谢我的未婚妻石莹倩,她始终是我最坚定的支持者。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责编 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