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第四届国际新媒体论坛“图像的命运”系列活动于2015年11月25日在四川美术学院拉开帷幕,论坛活动持续至26日。此次论坛以“图像”作为切入点,通过专家议题演讲、“图像的命运”同名展、现场表演与研讨会这四部分来共同探讨当下新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困境。

▲ 参加第四届国际新媒体论坛“图像的命运”的嘉宾合影 图片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提供

▲ 第四届国际新媒体论坛“图像的命运”开幕现场 图片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提供

▲ 庞茂琨(四川美术学院校长)致辞 图片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提供  

第四届国际新媒体论坛“图像的命运”以“图像作为一种表症性的话语思考”、“图像作为一种现实的黏和剂”、“图像即文本,图像即政治,多重世界与图像空间的关系”、“图像生产与民间社会的关联”、“图像生产与互联网数据的变异与繁殖”、“图像空间与社会实践场域的错置与延伸”、“图像作为介入世界的通道与缩影”七个议题为主线对新媒体艺术的媒介属性、介入方式、空间结构与人文在地性等话题展开剖析与讨论。参加此次议题讨论的包括朱晔、方振宁、王春辰、唐克扬、李笑男、金亨基、费俊、张小涛、Hugo Arcier、Shoufay Derz、Guillaume Baychellier在内的11位国内外专家分别进行发言,并针对自身的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经验对当下新媒体艺术地发展做出回应。  

▲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副教授)主持论坛 图片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提供

▲ 方振宁(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艺术和建筑评论家)演讲题目:作为精神史的图像----从弗里德利希到纽曼 图片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提供

▲ 张小涛(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演讲题目:作为粘合剂的图像---关于动画记录片图像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图片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提供

▲ Hugo Arcier(法国艺术家)演讲题目:Hugo Arcier,数字世界里的艺术家   图片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提供

▲ Hugo Arcier作品 图片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提供

整个论坛把“图像”放在一个视觉普遍性的位置来引出问题。往往在建构图像时,图像具备两种明显的特性:其一,在现有的时间与空间当中图像被构建时,它带有实时性的媒介感、参与性和新的当下语境;其二,在图像中会介入延续的历史基因和人文血脉,也包括地域的空间气场。在这两种特性进行杂糅的状态下,才能让新媒体艺术真正达到“媒介的在地性”。不论是来自于澳大利亚的新媒体艺术家Shoufay Derz带有“消极诗学”的作品,还是法国艺术家Hugo Arcier富有数字化的影像作品,以及张小涛的动画纪录片作品,它们都各自显现出对媒介的使用,且始终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作品在用媒介呈现时所指向的“隐喻、暗示”——这并非是故事性的,是整个作品展开的叙述过程。  

▲ Shoufay Derz(澳大利亚新媒体艺术家)作品 图片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提供

 ▲ 现代舞演出《无一》 指导者:荣涛

方振宁在阐释图像“隐喻、暗示”的重要意义时,讲述了康德的崇高性问题、精神性价值与弗里德利希的隐喻神性的关系,并联系到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纽曼理性地宗教暗示。他认为“弗里德利希对20世纪的美国欧洲有深刻影响,作品中存在着神性,强调宗教的神秘、崇高。作品悲观、暗淡、不明朗,但都带有一丝曙光,启迪了梵高、蒙德里安、路易斯巴拉干等艺术家。而纽曼是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中最理性的,1948年起他的作品开始具有神秘性,通过对二者作品地对比、同构,发现纽曼作品中的线暗示的宗教关系直接继承弗里德利希画面的垂直型。纽曼力图排除绘画作品的绘画性,提炼弗里德利希作品的主线,提取暗喻。”  

▲ 研讨会专家在重庆合川涞滩二佛寺前点香

在新媒体艺术的大环境下,作品的呈现不只是靠媒介来完成某种“隐喻、暗示”,而是在作品中尽力找到与艺术家自身相联系的精神情景和现实关联性。作为此次国际新媒体论坛的东道主张小涛,他谈到重庆当地文化的“在地性”时这样叙述:“我作为在这种切身环境中长大的人,从小写书法、习武、信佛,这些经历可以贯穿到个体的血脉当中,我所生活的这个空间可以看成是场,这种场更多的是一种风水的概念,人、山、水、佛都是其空间的关系。”而艺术在介入带有“风水”概念的场时,它不一定是批判性的,当人们将自身主动地融入这一环境时,对于问题的感知和怀疑自然而然就会对其体味,人的欲望也会放平,变成一个真实的个体融入其中,这可以是两种气场的对话。  

▲ 研讨会专家在重庆合川涞滩二佛寺前点香

▲ 研讨会专家在重庆合川涞滩二佛寺中参观

▲ 第四届国际新媒体论坛“图像的命运”研讨会现场 重庆合川涞滩二佛寺

这也正是把此次“图像的命运”研讨会放置在重庆合川二佛寺中的缘由。从中国古代来讲,这种寺庙“因势象形”的说法意思是能够和这个环境如此相容,通过人、山、水、佛构成其空间的关系场。在古代这种场也就是张小涛说到的一种风水,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通过“因势象形”在当地做一些有创造的工作,让我们群体的气场与佛教的气场之间进行对话。方振宁在研讨会的开始也表述了这一主题,“本次研讨会在一个有一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二佛寺中展开的意义何在?现代艺术的实质是一种文化地传承,今天在此地目的即为“香火”,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文化传播、传承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共仰传统艺术,探讨其价值性以及什么样的艺术值得被传承?”所以当面对艺术“在地性”的问题时,一定要让艺术的思考与方法融入此地的环境当中,而并非进行生硬地镶嵌来达到干预环境。所以坐在这样的环境中势必重要,沉思冥想,把人的身份降低。这种“因地制宜”的态度也是新媒体艺术在回到对艺术家自我发问的过程中时所面临的“当下性”问题。

 

凤凰艺术 李宁 重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