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凤凰艺术独家 2015-11-23 11:56

2015年11月4日至12月23日,刘建华个展“之间”在伦敦佩斯展出,这也是艺术家在英国伦敦的首次个展。近期,多位中国中生代艺术家个展相继在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等地开幕。其中,“之间”为欧洲观众呈现了一场对艺术家刘建华自2008年创作转型以来的小型回顾。这场具有极简风貌的展览对观众无疑具有来自直觉层面的吸引,而与此同时,在作品凝练的表现背后,是什么使刘建华的创作焕发日久弥新的生命力?

▲ 刘建华个展“之间”现场 图片惠允:佩斯伦敦

刘建华:之间

Liu Jianhua: Between

佩斯画廊 伦敦

2015年11月5日至12月23日

流淌在墙上的墨汁、瓷盘上纤细淡雅的墨线、边角略微卷曲的白纸,和安于一角的落叶,对艺术家刘建华稍有了解的观众走入展厅后便知,展览中展出的作品,均由陶瓷烧制而成。去年,佩斯伦敦总监Mollie dent-brocklehurst在接收到刘建华在北京佩斯个展“方”的现场图片后,便决定邀请刘建华到伦敦空间做个展。在随后与刘建华面谈的过程中,她特别提及“方”展中艺术家在展厅墙面上布置的瓷质金线给予她在直觉层面上的吸引——“作品特别迷人”,Mollie如此说到;类似的表述也可被视作观众对刘建华近年创作面貌的一个总体印象,也即,刘建华的作品往往能营造一种既直接又陌生的情绪感受。

▲ 刘建华 “迹象” 瓷 2011年 作品形态可变 图片惠允:佩斯伦敦

▲ 刘建华 “白纸” 瓷 2009-2014年 201cm x 103 cm x 0.8cm 图片惠允:佩斯伦敦

▲ 刘建华 “落叶” 瓷 2012-2014年 作品形态可变 图片惠允:佩斯伦敦

本次在伦敦展出的几件作品均非首次亮相的新作。展览中非常抢眼的作品《迹象》于年初斩获亚太酿酒基金会艺术大奖的评审团奖,并成为美国南加大亚太博物馆(USC Pacific Asia Museum)永久收藏之一。作品中刘建华以白墙为画布,在通过古老的烧瓷工艺用陶瓷模拟出墨水形态的同时,将“黑墨”幻化成中国传统书法中的“屋漏痕”用笔;作品《落叶》于稍早前曾在上海震旦美术馆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白纸》系列则构成了今年夏天香港佩斯个展的主体,作品以边角略微卷起的纯白瓷板构建出将现实隔离的寂静场域,从而回归对陶瓷这一传统材质所携带的文化底蕴与思维模式的体悟。

展览“之间”为欧洲观众呈现了一场刘建华自2008年创作转型以来的小型回顾。刘建华从2008年起寄情于一种有别于直接和写实场景的创作方式。对此,刘建华曾表示:“当多数人习惯通过一些叙事手法或者符号化形式来表现所谓一种宏大的主题内容,我希望反其道而行之,去除掉这些所谓的意涵,从而更加注重于作品给人的精神体验与知觉感受。”然而,刘建华作品中对现实的抽离,其实也源自于其长期以来对当代社会的思考与感悟。

▲ 刘建华 “之间” 展览现场;左为 “无题2012” 瓷 2012年 图片惠允:佩斯伦敦

2003年,中国首次在威尼斯双年展设立中国馆(后因SARS风波未能成行威尼斯而移师广东美术馆展出),刘建华作为参展艺术家之一,参与了这场以“造境”(Synthi-Scapes)为主题的展览。中国馆主题“造境”通过对自然的回溯,以及对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困惑的折射,回应了当年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总主题“梦想与冲突”。刘建华的参展作品《日常·易碎》将大量日常之物——其中既有温情的泰迪熊玩偶也包含代表坚硬与对抗的锤子、枪械等物品,转化为白色陶瓷,并将其堆砌成三维形态的威尼斯城市风貌。十多年前,人们对诸如空难等人工灾难的恐惧还不像当下般如影随形,刘建华便将其捕捉为其创作的重要触发点之一,并以陶瓷材料易碎的特性,作为对人类当下精神状态的隐喻。

556437038645806673▲ 刘建华 “日常·易碎” 瓷 2001-2010年 图片惠允:刘建华工作室 

▲ 刘建华 “梦想” 瓷 影像 2005-2006年 作品形态可变(2006年新加坡双年展展出现场,图片惠允:刘建华工作室)

在随后的作品《梦想》中,刘建华则将由《日常·易碎》所引发的思考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作品由超过六千件白陶瓷制品构成,当作品构件初次被运送至法国参展,艺术家将其一律砸碎并于展厅地面铺设成航空飞行器的形状;展厅一侧墙面则持续播放记录了人类历史上在太空探索过程中遭遇溃败的影像。对此,著名意大利策展人莫妮卡·德玛黛(Monica Dematté)曾撰文表示:“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被以一种既普世又个人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的白色陶瓷,至此可被确立为刘建华的一种个人象征符号。”

众所周知,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家的创作总在不断向前推进。刘建华于2008年前后展开的一系列创作,开始揭示出对其日后所确立的“安静美学”概念的思考与实践。2012年刘建华佩斯北京个展前言如此界定刘在转型后的创作方向:“今天的世界在信息超载的同时,也面临着日趋同质化的威胁。面对这样的现实,刘建华将目光重新移向东方传统精神的内核。这是一种逆时间的探索方式,以此来对冲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时间感扭曲。”

本次佩斯伦敦个展,便呈现了艺术家在这条独特而又具有坚实基础的美学道路上的持续探索。与此同时,因地制宜的作品与展览空间的互动关系,亦展现出艺术家自21世纪初以来持续发展的、对不同环境的强大把控力。在与本次个展“之间”同期举办的美术馆群展“重塑传统:东亚当代瓷器”(Reshaping Tradition: Contemporary Ceramic from East Asia,南加大亚太博物馆)中,刘建华的创作被视作是亚洲当代陶瓷艺术转向的重要风向标之一,并对其作出如下概括性介绍:“早年受训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刘建华以当代视角介入陶瓷,并以非叙事、非象征的态度予以表现。”然而对于刘建华这名同时以艺术小组“政纯办”成员身份活跃于当代艺术世界的多面向艺术家来说,这样的着重点远非全面。毕竟,陶瓷早已不是他的武器,而流淌成为他的血液。

艺术家简介:

▲ 刘建华在2014年佩斯北京个展“方”现场工作中 图片惠允:刘建华工作室

刘建华,1962年生于中国江西,他的作品以陶瓷和综合材料为主要媒介,是中国著名的雕塑和装置艺术家。他生长于以陶瓷著名的江西省,并在景德镇工作和生活了14年之久。1989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毕业后,他尝试在当代背景下进行实验性的创作,通过陶瓷坚硬与脆弱并存的特性隐喻现代人对物质的迷恋与不安,揭示出现代社会特有的精神特征。随着创作的深入,艺术家近年已逐渐转向综合媒材的利用与试验。

刘建华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并受邀参加世界范围内的多项大型展事。如威尼斯双年展、釜山双年展、莫斯科双年展、意大利卡拉拉国际雕塑双年展、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三年展等。作品先后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荷兰格罗宁根艺术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路德维希当代美术馆、东京森美术馆、英国利物浦泰特美术馆等全球重要的美术馆及机构中展出。

刘建华作品同时被世界范围的美术馆、公共机构、企业及私人收藏。如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美国南加大亚太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路易威登艺术基金会、香港新世界K11购物艺术中心、迪奥巴黎总部、挪威俾尔根美术馆、意大利佛罗伦萨萨尔瓦多·菲拉格慕博物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浦江华侨城、日本十和田市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博物馆、中国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中国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西班牙国家银行艺术中心、北京今日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首尔艺术基金会、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日本原美术馆、中国香港中国会、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德国法兰克福工艺美术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