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5年10月31日下午,“展示片段:OCAT十年(2005-2015)文献研究展”在北京OCAT研究中心开幕。展览通过三个分别以展览、艺术实践以及美术馆空间为核心的单元,对OCAT十年以来策划、举办的数量众多的重要展览、项目等进行学术梳理与重新解读。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月31日。 

▲ 北京OCAT研究中心外观

OCAT成立于2005年,原为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下属的艺术机构,全名为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2012年4月正式注册为独立的非营利性美术馆,并构建了布局全国的当代艺术馆群。今年是OCAT成立十周年,藉此,北京OCAT研究中心策划、推出回顾式大展“展示片段:OCAT十年(2005-2015)文献研究展”,以OCAT十年历程为观察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棱镜,并以“片段”为进路,沿“指向整体的局部”与“自成片段的单子”双重意涵展开,从而在呈现历史研究对象的同时,亦揭示历史研究的方法。

▲ 开幕式上,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董冰峰现场发言   

▲ 开幕式上,深圳市委外宣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韩望喜博士现场发言

▲ 开幕式上,OCAT理事会理事长陈剑现场发言

▲ 开幕式上,OCAT学术委员会主席巫鸿博士现场发言

▲ 开幕式上,陈剑颁发OCAT2016年聘书,左起:陈剑、巫鸿、王广义、隋建国、汪建伟、   张培力、冯峰、凯伦.史密斯

OCAT以当代视觉艺术的研究与展示为主体,辐射实验戏剧、音乐、影视、设计、建筑等综合艺术领域;同时,OCAT尤其强调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和其与国际间的广泛交流,并以此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与制度建设。正式开放于今年6月的OCAT研究中心(北京)更是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

基于“知识、思想与研究”的学术主旨,OCAT研究中心在本次文献研究展中,通过三个单元,也即“在场的秩序”、“类学科实践”以及“具身空间”,对OCAT十年以来策划、举办的数量众多的重要展览、项目进行重新解读与学术梳理。关于展览中核心线索的选择,策划团队成员之一欧阳潇表示,这三个单元分别对应的是“展览”、“艺术创作实践”,以及“空间”三个面向。

 “在场的秩序”:

对“国家遗产”研究项目的持续深化 

▲ 展览现场

展览第一单元“在场的秩序”(Economy of Presence),首先从展览史的角度重新解读于2009年在曼彻斯特与深圳OCAT展出的“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对“国家遗产”这一展览的梳理,继承了原展览以思想史与视觉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继续邀请原项目参展艺术家卢昊、王广义、隋建国、汪建伟和曾力分别展出作品和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国家遗产”中蕴含的当代性议题。

历时两年左右时间筹备的“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是一个以探讨“中国近现代‘国家’概念形成的思想史/视觉史意义”为主题的文化视觉史研究项目。该展览致力在中国当代艺术和政治思想史研究之间建立交流的基础,通过国家、帝国、现代性等基本范畴在空间构建、感知分配和记忆生产中的反射,明确中国当代艺术自身所处的历史语境。

参展艺术家均将目光投向现代化的在场秩序中的隐性层面——诸如北京城门、三线建设下的水钢工厂,以及天安门观礼台等。为本次展览所拟定的单元标题“Economy of Presence”,亦借由economy(【希】oikonomia)一词语义在历史中的丰富演变进一步延伸“国家遗产”想提出的问题。对此,欧阳潇进一步解释道,从古希腊的“家政”,到修辞学中的“对演讲材料的组织”(【拉】dispositio),再到建筑学中的“经营”(【拉】distributio)等等,可以看到oikonomia在不同体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策展团队因而认为这个表述可以引发更多所谓跨学科的讨论,从而开发出一条“路径”而非“结果”。 

▲ 部分伴随展览“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展出的学术出版物

▲ 卢昊 《复制的记忆》 2008

▲ 汪建伟 《观礼台》 2007

▲ 王广义 《东风・金龙》 纸上草图,21 x 30 cm 2006

▲ 隋建国 《大提速》 草图 2006 

▲ 曾力 《水城钢铁厂.焦化厂.炼铁厂.烧结厂.废渣场》 数码打印 120 cm x 240 cm x (4)    2006

“类学科实践”:

艺术实践方式的转型 

与展览的范式转型平行的是艺术实践本身的转变,后者早不再是审美对象,而成为全球化语境下一种独特的思考与行动方式。因此本展览的第二单元 “类学科实践” 关注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借鉴或挪用其它学科的工作状态找到一种可以被艺术利用,而不被其占有的知识可能。

这里所说的“类学科”与“跨学科”不同,在这个单元呈现的作品中,艺术家在诸如“类人类学”、“类社会学”或“类语言学”等方法的交替使用中,将自身及观众引入一条“感知的轨迹”当中。在欧阳潇看来,与“跨学科”研究中学者采用其他学科的思路与研究成果不同,艺术家通常只会“找到一种只通过这个学科产生的感知方式”,从而使研究/创作成果呈现出更为开放的面貌。

本单元邀请艺术家徐坦新作“社会植物学 ——捱/动物性自由”、新刻度小组(陈少平、王鲁炎和顾德新)和汪建伟《征兆》三组计划。关于在这一单元所呈现的独特的工作方法,艺术家徐坦曾表示:“对我来讲,研究就是我要加入到这个时代的概念游戏里去”,“艺术家的实践跟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相比,是否有可能带来不一样的知识性和概念,并用来解释世界?”

▲ 徐坦 《社会植物学——捱/动物性自由》(录像 30′40″,30′08″,20′38″ 2014)             在OCAT研究中心的呈现

2006年,徐坦入选“第一期OCAT国际艺术工作室交流计划”;2011年,始于05年的徐坦“关键词”项目在深圳OCAT收关。这次新作在研究方法及内容层面上,亦是对“关键词”项目的延伸。

其中,通过深入田野与农民等种植业相关领域人员对谈,徐坦总结出一种受身体感知影响的“动物性自由”——这种“自由”可以具体体现为打工大半生的老农回到山里,领国家补贴,过自耕自种的生活时所感受到的“自由”,徐坦表示,与西方一般认为的“争取自由”与介入政治有关不同,在我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自由”则更多地表现为“逃逸”,“西方国家说我们国家是一个没有自由的国家,这是不确切的,我们有替代性的产品,就是‘动物性自由’”。

▲ 新刻度小组 《解析1》 在展览现场的呈现

今年年初,深圳OCAT在卢迎华的带领下将“新刻度小组”作为一个中国早期观念艺术的个案进行了梳理与呈现。“新刻度”这一活跃于1989至1995年间的艺术家小组试图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去除一切个性化行为与痕迹,并讨论和发展出一系列以数学公式形式为规则,针对图形、图像和文字等等所进行独特的解构。以书籍为载体的《解析》系列便记录了这些规则与构想。 

▲ 新刻度小组 《解析1》 1989

2008年,由黄专策划的“征兆——汪建伟大型剧场作品展”在深圳OCAT展出。《征兆》是汪健伟创作的大型剧场艺术作品,主题是关于“身体”如何演变为“个体”的生产机制与过程。从物理学“波粒二象性互补”理论获得启发,《征兆》讨论了身体的物理性与生物体属性,与教育、社会、心理、环境以及历史与寓言之间所产生的相互制约、互相纠缠的混合体,在一种网状结构的、不断变化的矛盾中发展的图景。

艺术家试图将多个空间节点的场景反映在同一时间坐标轴上,并借助类似于人类学的“异地调查”的方式来重新认知“异质空间”及“异”的概念。艺术家通过这种互相交叉、非线型的方法,发掘被某种惯常秩序所遮蔽的潜在事物。    

  

▲ 汪建伟 《征兆》 录像 32′02″ 2007

“具身空间”:

美术馆的开放与持续更新 

展览第三单元记述了美术馆在体制发展中对自身独立性、敞开性和批判性的保持与更新所做出的尝试。以德里达的“好客”概念为中心,思考美术馆空间与“绝对好客”,以及其不可能性的关系。本单元邀请、回顾“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和自我构建”(2010)与草场地工作站和生活舞蹈工作室策划的“OCAT表演”(2008-2012)两组计划。

▲ “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和自我构建”单元现场

2010年由董冰峰、杜庆春、朱朱、黄建宏策划的“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展,经由“电影”这一视角重新廓划华人当代影像艺术创作的特定历史及美学经验,探询影像艺术的本位,以及思虑如何从西方影像艺术的历史与机制所占主导的地位中“突围”,并开发出新的可能性的问题。本次回顾邀请曾参与“从电影看”项目中的六位艺术家张培力、朱加、周啸虎、高世强、李永斌和曹斐展出作品。

 ▲ 朱加 《永远》 单通道彩色录像 27′16″ 1994 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 张培力 《遗言》 单频录像,有声 20′27″ 2003

▲ 李永斌 《脸4》 录像 1998 李峰提供

▲ 高世强 《大桥》 黑白 2007

▲ 周啸虎 《镜室》 黑白有声 2010 艺术家和长征空间提供 

▲ 曹斐 《我-镜》 第二人生网络电影 28′2007 艺术家和维他命艺术空间提供

2008年,由草场地工作站/生活舞蹈工作室(北京,吴文光、文慧联合创办)策划的公共项目“交叉:OCAT当代舞蹈剧场演出季”首次在深圳OCAT举办,这场当代舞与视觉艺术及多种媒体艺术的交叉盛会亦为“OCAT表演”的起源。在这一持续至2012年的年度项目开展的过程当中,OCAT尝试强调互动性交流,鼓励观众走上舞台,从而使这一项目真正成为“开放型的剧场”。

本次回顾中的“OCAT表演”(2008-2012)单元回顾了“交叉:OCAT当代舞蹈剧场演出季”、“回忆-身体:OCAT当代舞蹈剧场演出季”和“回忆-现实:OCAT表演”等三组文献计划。

▲ “OCAT表演”单元现场

▲ 吴文光(草场地工作站)《民间记忆计划》(演出录像)。在OCAT研究中心团队看来,这一项目可被视作是OCAT思考美术馆的“好客”形式的一个范例:项目通过与更广阔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分享“记忆”,实现为被剥夺者提供提供庇护,同时终止记忆被剥夺路径的可能性。

▲ “交叉:OCAT当代舞蹈剧场演出季”(2008-2009)海报

“展示片段:OCAT十年(2005-2015)文献研究展”作为一场回顾式的文献展,对过去研究作出进一步延伸的思考无疑贯穿展览工作始末。对此,当被问及达成“重新解读”的关键所在,欧阳潇表示,这需要在准确把握展览、事件发生时当事人所关心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新的问题,提供新的线索,从而延续当下人们对过往事件进行讨论的可能性。

 展览期间,OCAT研究中心将举办包括展览论坛、系列学术讲座、主题研讨班和工作坊等一系列与“OCAT十年”相关的公共教育活动。作为“OCAT研究中心展览与文献研究丛书”系列的《OCAT10年:理念、实践与文献》也已于展览开幕当日正式首发。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展示片段:OCAT十年(2005-2015)文献研究展

展期:2015.10.31-2016.1.31

参展艺术家:“国家遗产”(卢昊、王广义、隋建国、曾力、汪建伟)、徐坦、汪建伟、“新刻度小组”(陈少平、王鲁炎、顾德新)、“OCAT表演”(吴文光)、“从电影看”(朱加、张培力、李永斌、高世强、周啸虎、曹斐)

策划:OCAT研究中心(欧阳潇、周琳、陈瑶琪、黄文璇)

地址:北京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地铁7号线欢乐谷景区站向北100米)

主办:OCAT研究中心


关于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OCAT INSTITUTE)是OCAT(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在北京设立的非盈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馆群总部设在深圳,目前包括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 OCAT上海馆、OCAT西安馆、OCAT研究中心)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还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OCAT研究中心于2015年6月27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凤凰艺术 胡斯琦 北京报道 责编 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