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5年10月17日上午,由易英策划的谭平“彳亍” & 刘庆和“限行”双个展在湖南长沙美仑美术馆开幕。本次双个展中两个标题都与行走有关,并指向行走的艰难和限制;展览主要展出谭平和刘庆和的近作,从而展现两名艺术家对过往成就有所突破的新面貌。开幕仪式过后,艺术家谭平、刘庆和、策展人易英以及美仑美术馆馆长陈荣义、湖南美术出版社总经理李小山对话“凤凰艺术”,讲述了与展览标题、艺术家创作状态、策展理念以及展览呈现等相关的多个与本次双个展紧密相关的话题。

谭平对话“凤凰艺术”

 ▲ 艺术家谭平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 谭平 “无题” 布面丙烯 200cm×300cm 2014

▲ 谭平 “无题” 布面丙烯 200cm×300cm 2014

Q:“彳亍”这个标题最早是从2014年开始用的吗?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这个标题了,本次展览继续沿用,内涵方面有什么改变?

谭平:是的。彳亍这个标题,是想说到我们现在这个年龄,艺术上应该说自己的语言、风格已经形成了某种模式以后,如何突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起这个标题也是想体现我的一种状态。另外,就是我在画的时候特别强调速度,以往画画速度都是很快的。我现在画的每一个线条呢,都给他放慢一倍到两倍这样,我觉得这个放慢的感觉跟直奔目标是不一样的,放慢以后你会关注每时每刻。整个作品就完全不一样了。

Q:覆盖是您从九十年代发展而来的创作方式吗?

谭平:真正形成这个概念还是在05、06年前后。一个是基于我原来的工作状况,学校的工作很多,所以说没有很长的时间去画一张画,你到工作室时间很短,不管画完画不完,都得继续回去工作。但这样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方法。因为这样你对以往的工作、结果,可以非常坚定地给它否定掉,也是对我们以往的“常态的”绘画方式的一种否定,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新的东西出来。这个方法后来就形成了我的一个观念,叫“覆盖”。我觉得这个社会也是一样,也不断在这种被覆盖的过程中发展。比如说可能昨天这座城市看起来还很传统,第二天这个城市就变成了现代化城市,是一个不断被覆盖、更迭的过程。

Q:新作中“覆盖”变少了,是您的创作状态发生了改变吗?

谭平:是的,这跟我生活状态的改变有关。之前我在美院工作,然后一年前,我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我觉得生活跟艺术之间是非常紧密的,生活环境变化,艺术自然有新的改变。所以现在“风格”对于我来说越来越不重要了。艺术跟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最有生命力。

Q:美仑美术馆双个展这个平台,在您来说有什么特别之处?

谭平:过往几期的展览我觉得都做得非常学术,也可以说很“学院”,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在这里做展览显得很适合。另外伴随展览出版的画册,也让我觉得这样的合作更加理想。

刘庆和对话“凤凰艺术”

▲ 艺术家刘庆和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 刘庆和 “成人” 纸本设色 51cm×57cm 2014

▲ 刘庆和 “深深的” 纸本设色 150cm×220cm 2015

Q:这次展览在走廊里面放了早期一点的作品,是出于怎么样的考虑?刘庆和:其实没有特别的考虑。就是觉得需要一个放松的小环境,放一些手稿。当然我的手稿很多,这些手稿主要是用毛笔画的,他会和里边那种作品那种特别重的感觉有一种协调,因为这更随意一些,那些作品太正了。有这么一层关系,完全是所思所想,非常随意的。当然这也是根据场馆的形态,跟展览环境有关系。

Q:能否谈谈“白话”系列跟“限行”的关系?

刘庆和:其实“白话”是一种回望、回忆,限行是对这些回望,整理到今天的时候,我发觉我们从小成长在集体主义的这种规定之下。我们认为自己成长的还好,实际上我们是在被教唆、被管理、被约束当中成长的,我们自己还不以为然,还觉得很认同。所以“限行”我觉得它并不是简单地把我们行为举止限制,更多的是把我们的内心给限制。就像我某个早上起来,我得想今天是周几,我的车是否被限号。我很自然的想到这一点,就说明我内心早就顺应了这种管制,在规则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从逆反到顺应的过程,最后也许有一天不限制我了,我很难受,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我就想到用限行来想自己,这就是最初的过程。

Q:最后一个展厅里有一副新作《剪彩》很有意思,是否属于“限行”系列里面的?

刘庆和:它是单独的,但意思有相关。画面里面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女孩儿,显得不太高兴。女孩嘛,她们都有自己的事儿,心里想着今天剪完之后拿了报酬就可以回家了。领导们嘛就反正要这么一个形式,类似仪式在中国实在太多了。我在网上找关于剪彩的信息,我一点开,图片全都是一片红,所有的剪彩都是一片彩旗飘飘,就好像我们现在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着这样的形式才能往前走。

易英对话“凤凰艺术”

▲ 策展人易英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Q:在展览前言中多次提及“诗性”,能否简要谈论一下两位艺术家创作中的“诗性”?

易英:这里的“诗性”指的人的这种原始性,人的这种原始性和人的本性,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是指这个。所以人的这种诗性,尤其是它和现实和存在,如果这个诗意,它能够很好的栖居,那就相当于实现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世界一种和谐。这个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反映在艺术上的追求,就是保持人的本性,保持自然,从这个角度来表现世界。在这方面谭平、刘庆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这种本色的表现做的很好。另外一方面就是他们不断地追求创造,追求变化,追求革新,也反映出了人的这种本质。他们没有追随潮流,没有坐享其成,总是不停地追求创造,这和人类不停地发展,不停地克服困难,争取一个更好的新世界是一致的。

Q:您在策展过程中,如何使艺术风格差异比较大的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达成对话?

易英:对,他们两个人在艺术的类型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西画,一个是国画,一个是抽象,一个是具像,一个是更多的表现心灵的、精神的世界,一个更多的表现的是现实的世界。但是我刚才说到他们有很多的共同点,共同点就是在当前的,比如说抽象艺术和水墨画,发展的难度都很大的情况下,他们继续进行探索,这方面的精神是一致的。另外一个就是他们的这种本色性,就是在这样一种条件下,艺术的发展追求本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现在不断的被物化、被商品化、被偶像化。所以回归本色,回归诗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现在艺术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现在这样的艺术家也不多,所以他们的艺术作品也显现出在当今中国社会里边的一个非常独特的面貌。

Q:您在讨论刘庆和的文章中曾表示在刘老师的第三个创作阶段中,他“该说的都说了,说了过后又后怕”,能否具体解释一下这个说法?

易英:我说的第一阶段,是他从学生到青年教师的时期,当时他是面对一个新鲜的世界,他用他自己的笔墨方式来表现,所以当时获得很高的评价。第二个阶段呢就到了中年,40岁左右,开始往自己的内心回归,就是表现自己的一个心理世界,这个心理的世界当然也包含对社会的理性认识,更是对自己欲望的表达,形象来源都是家庭生活,女儿、妻子啊,周边的生活环境啊。到了第三个阶段,他又回归现实,这个现实它是来自于家族的历史,比如说他发现父亲很老了,好像对父亲、家里的事情还是不太了解。于是就开始跟父亲对话,这就了解到了祖辈等等这样一个历史。这个历史实际上是我们的民族、国家,中国现代近代的历史。那么这就会跳出他个人的视野,和个人的精神世界,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社会层面。那么里边就有很多能说、不能说的事情,表现的时候,他就会运用很多隐讳、象征的符号,但是一不小心越界了怎么办呢,所以这都是限行的错。就像我开车限行来自于北京的这个交通管理,限行的那天我开出去了是吧,完了警察把我抓住了罚款,但是这不能说是我的错,是限行的错,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陈荣义对话“凤凰艺术”

▲ 美仑美术馆馆长陈荣义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Q:当初是出于什么基准选择谭平、刘庆和来参与今年的双个展?在呈现这两位具有很大差异的艺术家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障碍?

陈荣义:他们年龄相当,一个60年,一个61年;他们都曾经在美院,同学,共同学习。那么他们的这种年代性、共同的学习经历,以及我2004年在中央美院读研究生时,也对他们有相当一段时间的了解观察。我觉得对一个艺术家的跟踪观察,跟深度的了解,这个很重要。我当然也觉得(将他们并置)很有挑战,但是有时,不一定是要按理论设定;或者说这个选择,实际上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那么有一点共同性就是说,他们有学院背景。那么这种学院派,特别是中央美院,它应该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或者艺术界重要的一局。学院的这种活力,以及学院的这种艺术家的价值,跟它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当然学院之外,也有很多艺术家,没有来自学院的束缚,用另外一种方法跟路径,也很精彩。但是目前,我们在关注学院里面,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这两位老师,有学院的这么一种精英意识,同时他艺术的思维,以及方法,甚至他们对艺术的这种气势等等,会打破学院的束缚,学院内外打通的关系。这点恰恰能从他们的画面里感觉到。有的时候,我不是作为理论家,而是艺术家,那么从艺术家的角度和体会出发的话,归为一句话,就是感觉,感觉对了就对了。在布展之前,也存在效果不和谐的担心,但是一步步布展下来之后,会感觉原来他们的作品之间有很多东西不需要说太多,那种气场或者它的气质,这种绘画性,这种东西,已经非常的协调。 Q:这个双个展是定位在学院吗?还是只是最近这几年是学院,下一次可能会邀请非学院背景的艺术家? 陈荣义:我说的选择学院,是要关注学院里面的创造力。但是我们没有把这个平台固定在学院内部进行选择。就我个人经营美术馆的思路来说,就像我欣赏他们那个点一样,打破学院内外,不分彼此。但是,每一个艺术家,学院内、外,有它的本质属性,但是殊途同归。就像易英老师说的殊途同归,共同点就要有创造力,有艺术史的价值。那么这就是我们要去判断的,它不分学院内外,也不分媒介,也不分艺术的形态。

李小山对话“凤凰艺术”

▲ 湖南美术出版社总经理李小山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Q:最初是基于什么考虑选择这两名艺术家来参加今年的双个展项目?

李小山:我们的美仑美术馆在2002年就成立了,在2013年进行了改扩建,之后当代艺术双个展成为我们的品牌项目。我们在选择艺术家的过程中,有一个专门的艺术委员会,我们经过慎重的遴选。这次的谭平先生,他的早期学习经历,比如说经历过像版画的学习,还有后来在德国留学的这些经历;刘庆和老师他主要是由中央美院体系培养出来,而且刘庆和老师他也是很执着的一个艺术家,所以这两位艺术家看似画种和风格方面差异很大,但是实际上现在给大家呈现的这个展览,我觉得是很和谐的。我也跟两位艺术家也沟通过,他们都很满意。我们湖南美术出版社,过去一直是作为出版平台来跟全国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进行合作,但如今我们在北京的798,有个圣之空间;我们长沙的美仑美术馆也经过2013年和今年的这个改扩建,已经呈现一个完整的面貌。所以我们湖南美术出版社也会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更好地为中国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服务。大家一起共同来为中国艺术的向前发展,贡献力量。

▲ 展览海报

出品人/李小山

策展人/易英

艺术总监/陈荣义

展览团队/谭平工作室 文波 李辉

展览时间/2015年10月17日至2015年11月12日

展览地点/中国·长沙美仑美术馆(湖南省长沙市东二环一段622号)

(凤凰艺术 胡斯琦 陈胤豪 长沙报道 责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