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编者写在前面的话:可以这样说,徐冰很大咖,很红,很热,这么说大家都会认可。可是再往深一步,我们问:徐冰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他的作品因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到底持有怎样的艺术理念?我想能回答出来的人就不多了。但是时光总是给予我们美好的礼物,2015年9月16日晚,徐冰在北大做了一次讲座,非常全面的介绍了自己近年来的作品。在微观层面,我们能看到徐冰对于“艺术灵感”、“何为有出息的艺术家”、“时代走到今天,东西文化如何交融”、甚至更具有野心的“艺术家如何进入艺术史”都有比较深入的阐述,因此笔者并未大幅删减该讲座,而是尽量完整的呈现了讲座的全貌。笔者在一年前也听过徐冰的另一次演讲,和这次也较类似,还是以作品为主线,艺术家的此种思路,为笔者所赞赏,艺术家依靠自己的作品与世界、与观众对话,而作品也最能够反应其所思所想,至于更深刻的概括与阐述,就交给批评家、哲学家去吧!最后说一句现在最流行的,前方文字多、图多、非真爱艺术者慎入!!!(文字/何宇达,刘怡灼亦参与讲座文字整理) 


在“9∙11”事件十周年之际,也就是2011年,徐冰的装置作品《何处惹尘埃》首次在美国公开展出,“凤凰艺术 ”对于这次讲座的实录就从这件作品开始。以下为徐冰演讲实录,稍有删减与调整。

一、关于911,关于作品“何处惹尘埃”

(…..911之后,编者按)孩子上学,说找不着家了,因为孩子的母亲告诉过孩子,只要看着双塔就可以找到家。双塔没了,孩子就找不到家了。这个事情,其实对整个世界的震撼,是很大的,我们人类始终对这个事情进行反省。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呢,我们做什么,几天后,我在双塔与中国城之间的地带收集了一包9.11的灰尘。但当时并不知道收集它们干什么用,只是觉得它们包含着关于生命、关于一个事件的信息。两年后当我又读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著名的诗句时,让我想起了这包灰尘。后来做装置作品,我就想到扔那儿的灰尘,把这些灰尘带到展厅,在展厅开展之前做了字形,然后落定以后,再把这个字形拿开。展厅此时被一层象霜一样均匀且薄的粉尘覆盖,有宁静、肃穆之美,但这宁静给人一种很深的剌痛与紧张之感;哪怕是一阵轻风吹过,“现状”都会改变。就像一个老房子,里面茶杯移开以后,有一个印子一样,这些作品,其实很美,而且干净。但是给人一种紧张感,就来自凡是风吹过,这个世界就会变化。

吹1

徐冰和吹起的“9·11”尘埃尘埃1

尘埃2

尘埃落定,地面上显示出两行禅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装置,这几张图片,也是我怎么样把这个尘埃,从美国带到威尔士的过程,因为一包土过关很困难。后来我做了一个东西,把这些灰尘,给它当石膏粉一样的,给它塑了一个娃娃的一个模,后来就做了这么一个小人型。因为我是艺术家,我带着我的作品(这个娃娃,编者按)就过了关。到威尔士以后,我又把它磨回粉末,然后再吹到展厅里,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过程。

后来我一直在想,这两种高塔,为什么在顷刻之间,能够夷为平地,虽然是被恐怖袭击了,但实际上是被咱们自身的能量摧毁,毫无疑问。因为这两个巨大到了它聚集了不正常的物质能量,所以它可以在顷刻之间成为尘埃,尘埃是最恒定的状态。

这个作品其实在艺术的手法上,有东方的“四两拨千斤”的一个方法。我下面再谈一个作品,是和社会历史有关的,就是我的这个“烟草计划”,这个作品实际开始于对于艺术的无边界的一种探讨。实际上它是由味道而引起来做这个作品,我当时去杜克大学做一个项目,我进了杜克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就可以闻到空气中烟草的味道。后来有人说这个城叫烟草城,因为杜克家族的烟草公司从这儿起来的。他就说这个城市还有一个名字叫医疗城,医疗中心,对癌症的治疗特别好。

杜克大学

杜克大学

 

二、关于《烟草计划》:嗅觉是有记忆的

这个项目,我是想建立在与烟草有关系的所有的资料上,这是什么样的艺术形态,其实事先没有设定的。最后这个项目,就成了一个由各种各样的这种大大小小的作品,有些是很大的装置,有些是很微观的作品,构成一个整体。最早在杜克开始的,后来由于我研究中,发现是杜克烟草的发展,和中国烟草的发展,是有很多的关系。而且它也是通过烟草这个事情,讲了一个世界的经济的百年运转,一个关系。后来我决定把这个作品,到中国的上海去做,因为实际上正是杜克,是把卷烟技术带到中国来的。

老杜克

“老杜克”:James Buchanan Duke

最开始的时候,那个老杜克(James Buchanan Duke),他们家族发明了一个卷烟机,有了这个卷烟机以后,这个烟就可以卷的很快。杜克真的很智慧:当时他拿一个地球仪来,一看,有一个国家的人数有4亿多人,他就说这个地方是我们要去卖烟的地儿。有了卷烟机,首先就是去哪儿能销售这个烟,这个地方就是中国。后来就派他的这些年轻的工作人员去中国,如果你会中文,工资就会加倍,而且不能和中国人结婚,反正很像当时的传教方式。最后在中国销售卷烟什么的。当时的广告词是什么呢,是一种卫生的、时尚的生活方式。其实就很像今天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一个营销策略。消费的是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

烟草计划

由香烟插成的“虎皮地毯” 

这是(上图,编者按)一个由香烟插成的虎皮地毯,有66万支香烟插成的。这个展览有很强的味道,这个味道,其实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因为嗅觉是有记忆的。但是这点儿很有意思,你在这边看到的像虎皮,但是转到那边,这就成了斑马的地毯。因为光在变化,人走的时候光也跟着人在变化,而且这个作品呢,是在中国上海做出来的。实际上它真的很有这种中国当时(老杜克向中国推销卷烟时)的欲望,也就是很享受对金钱、资本的一种感觉吧。

烟草计划,就是说整个这个计划,后来又移到了弗吉尼亚,然后又移到了土耳其等地。它最后是一个介于历史学和社会研究,和整个经济,整个全球经济运转相连的这么一个项目。

 

三、关于《地书》:这是地球人都懂的文字

徐冰地书局部

徐冰《地书》页面局部

我再介绍一下这个《地书》这个作品,这个作品是比较新的作品,但是它开始的很早,差不多十多年以前了。简单说,可能大家有些可能了解,就是用收集来的icon(符号,表情符)写出来的一本书。这本书讲了一个人,一个标准的人的24小时的生活。我说的标准的人,就是最好的设计,就是所谓的男女厕所的标志。你只要是用洗手间,你就承认了这个东西代表你。

地书折页

徐冰《地书》折页

一个小时一个章节,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试着读了,这是一个点,放大就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然后一个房子,一棵树,然后鸟在叫,主角在睡觉,进入梦乡了等等。这个人,起来了,去洗手间,但是他好象有点儿问题,裤子有问题。最后有感觉了,回头看一下。然后就是在飞机上的那个,洗手间的一个标志。没有一个人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这本书就变成了一个不需要翻译的,世界各地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一本书,而且我喜欢它的概念,它超越于我们传统的对文化、文明这个事判断的一个概念。它是超越于地域文化的,也是超越于文化等级的。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只要你参与当代生活,你就可以读这个书。所谓的我们概念中的文盲和受过教育,在这个面前,其实是平等的,还是很喜欢这本书。

为什么这个书做了这么长时间,实际上是因为在当时,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多的表情符和各种各样的符号,但是这些年,表情符和这些图标发展的特别快。在三年以前,这个“地书”正式出版,现在有很多国家,出版不同国家的版本。实际上这个材料本身就是在现实中生长这样一种材料。这是我们过去工作的总结,我们也有一个软件,这个软件打入中文和英文,最后都可以变成符号语言

我觉得今天,这些符号有点儿像新一轮的象形文字时期,实际上这种传统文字,在今天的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关系中,真的是很不适应今天的人类的工作和沟通的状态。这些文字,都是几千年以前的,今天的生活和几千年以前,真的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其实很多的新一代人,其实是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和能量,在寻找更简洁的、更视觉的沟通方式,比如现在各种各样的什么火星文等等。

四、关于《天书》  :80年代,我们有一种动力

 

天书

徐冰的《天书》,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当然我其实以前做过《天书》这个作品,差不多30年以前了,“天书”这个作品,和我后来的30年以后的“地书”,是截然不同的东西。一个是谁都看不懂,另外一个是谁都能看懂。因为“天书”这个作品,很像一个装置作品,是一个很标准的装置艺术,在整个国际的装置艺术这样一个领域中,其实是很早的一个作品。因为在那个时候,80年代,中国的现代艺术家,其实有些作品做的很有意思,其实是走的挺远的,而且还挺有创造力的。这里有一个动力,来自于我们对西方当代艺术的想象。我们觉得西方当代艺术,已经走的很远了,而且什么都做过了,我们实在是跟不上,或者我们没有更多的领域可以去插入。

天书1

徐冰的《天书》

后来呢,在国际参与多了以后,我发现其实当代艺术这个领域,是一个从全球来说,都是年轻的领域,都是一个未成熟的领域。而且这个领域,本身带有一种性质,它发展的时候,在不断的做自我挖掘的工作。实际上这个领域呢,它有很多空白和很多的空间,是可以,或者说没有碰过。而且由于发展太快,就像今天整个人类的社会发展的太快以后,人类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反省这些事情。我们没有经验来判断当代艺术,到底是什么东西,正像我们人类整个哲学的滞后,而没有经验和时间来判断,今天的世界到底怎么回事。当代艺术,其实在这么一个背景下,而成为今天这么不清楚的一个领域。

 

五、关于《英文方块儿字》:这是对艺术最不清楚的时代

人类其实是过去对艺术的多少年的探索,最后对艺术是什么,和艺术的概念是什么,相对来说是清楚的,而探索到今天呢,成了一个对艺术的概念最不清楚的一个时代。天书和地书这个东西,其实带有共同性,就是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下边的作品就是叫《英文方块字》,这个作品其实从1993年开始的,因为它的大的环境和背景,也是去美国不久,也是因为这种文化的冲突,而导致这样一个作品。如果一直在中国生活,可能就没有什么理由,去做这样一个作品了。这也是在解释我们的生活和现实之间,到底是什么样一个关系。

方块儿字

Which is infinite(无限) ,右侧是徐冰的签名(Xu Bing)和他的印章(xu)。

英文方块儿字

徐冰用“英文方块字”写成的“人民艺术(art for the people)”。

Art Of The People,看着像中文,其实是英文的。Art,很容易读的,它是带着面具的文字,就是它给你一个好像是中文的,你不懂英文,你读不出来。然后展览作品的时候,我是把这个装置,这个作品做成了带有互动性的教室,书法教室。在里面实际上是教观众读我这样的作品,学这样的书法。但是当西方的观众在写的过程中,最后发现这个字是我认识的时候,整个这种经验和过去真的是没有过的。因为这个字它有意思在于,在我们人类已有的文化概念或者知识概念之中,是无法解释的,因为我们有中文的概念。什么是中文?教科书告诉我们,什么是英文,教科书告诉我们,但是这些概念,都不能够判断这么一种似是而非的文字,或者这么一种文字。

这个时候呢,我们的这种文化概念,其实就是被扩展。其实我有时候在说,艺术家呢,其实他的工作是为人类的理性和逻辑,或者科学的思维中间,补充一些这个领域需要补充的东西。艺术家在做一些奇奇怪怪的、胡思乱想的、天马行空的创造,而这些创造呢,应该都是在我们已有的知识概念下,无法判断的东西。再交由一些艺术家、哲学家或者批评家,由他们整理出新的概念,这时候,人类文化概念就被推进了,是这么一个东西。比如我后来收到很多的反馈,它的有意思在于美术馆之外的反馈。比如说澳大利亚的教育部,他给我来了一封信,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系统,允许放在我们新的IQ测验的系统之中?因为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可以测量一个孩子,或者一个人的智商的转换,或者思维的这种穿梭的能力。包括有些招工,像工程院招工,让受聘的人看这种文字。能够测验出这个人思维的灵活性,甚至包括他的幽默,在他不认识的时候,他是怎么样表现的,是怎么样用幽默化解的等等。

六、关于《汉字的性格》:书法早已渗透入国人的方方面面

下面一个作品,也是和文字有关系的,是一个动画片,叫《汉字的性格》。这个作品基本上就是在讲中国的书法和汉字,或者说这种书写系统,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中国文化的思维,这种方式,和我们中国的文化性格,和我们这个中文书写方式很有关系。因为我们写了五千多年,而且在这种儒文化的深层,其实有一种暴力的东西,这种文化的复杂性,实际上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关于谈书法,中国古代谈书法,其实没有具体谈这笔怎么样,那笔怎么样,其实就是在谈,如果谈章节,书法的旁系,整个布局,都是通过打仗来谈的。所以说人谈书法,都是谈打仗,排兵布阵的,这样的东西。

汉字的性格

徐冰《汉字的性格》局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汉字的性格2

徐冰《汉字的性格》展出

另外谈一部书法的好坏,甚至谈一个书法家的好坏,获得他的价值,其实不谈这个书法家和他的作品本身,都是在描述一个自然。总之意思就是说,这个书法家的境界,或者说这个艺术家的境界,是和自然的境界,和自然的脉络,和自然的这种呼吸是吻合的,最终追求的这样一个。

比如中国人的这种处理事情的方法,和这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一直都和我们书法的旁系的这种影响是有关系的。因为书法来讲,第一笔生第二比,第二笔的位置是由第一笔的位置决定的,第三笔的位置,是由第二笔和第一笔的位置决定的,最后一笔最重要,调节它的平衡的。中国人的思维特别善于在一个临时的条件下,来决定我该怎么办,这个东西很反映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跟西方人一起工作时,觉得他们怎么罗嗦,那么费劲。我们总结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就像这个东西反映到我们开车的方法上。反映到我们过去自行车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在路上聚集在一起。我的一个外国朋友,他当时比较早期来中国,印象最深的就是两大堆自行车,在十字路口混成一团以后,没关系,各走各的路。这个其实在后来美国的一个年轻作家的书里也谈到,中国人开汽车的身体语言,都和中国人的书法训练,有很大的关系。

这个动画片(《汉字的性格》,编者按)差不多16分钟,是很长的篇幅,特别之处在于有点儿像我们的眼睛看到事物的状况:就是哪儿是动的能看到,哪儿有声音能看到,而不是像我们传统的框在一个框子里。

 

七、关于《 背后的故事》:版画因其可复制更具当代性

 

背后的故事1

徐冰《背后的故事》研究展,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这个是动画片,我再比较多的谈一点这个《背后的故事》系列,这是一系列的,也是我的创作方法,对于一个系列,我愿意很多年不断的挖掘和发展,很多系列都是做十多年。包括《背后的故事》,也是九年以前开始的,最早在国内开始,但是现在我们一直在做。

背后的故事

徐冰,“背景故事7(Background Story 7)”,2011年,徐冰使用像大麻纤维、干燥的植物、谷物壳等令人意想不到而又能找到的材料,并把它们放置于丙烯酸板的后面。其巧妙的作品创造出一种意象——当你从前面看去就像是中国国画的笔触,反映出像山、水、建筑物这样的风景画元素,在为大英博物馆创作的这件作品与王时敏的挂轴引起共鸣

这个是在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展览。当时复制的王时敏(编者按:明末清初画家,主张摹古,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的作品。因为这个作品,总之和美术馆的现场以及他们的收藏,和他们的历史有一定的关系。那次在大英博物馆展完以后,这是一种绘画,这是一种光的绘画,不仅仅是装置。后来我一直琢磨这事,其实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最后做出来的这些东西,其实是由光构成的一张画,而实际上我们是没有看到这幅画,这幅画不存在,而它存在于空间中的光。我们的工作是在一块毛玻璃的后面,来调节,用这些布置材料,来调节在空间中的装置状态。从正面看的时候,它就构成了一部分图象。这些东西你离得越近它越清楚,越远它慢慢就会虚化,就像中国山水画、水墨画一样这样一种状态。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有油画、有国画,我们为什么还要弄“光的绘画”?任何艺术的出现必须要有一个特殊的理由,这个特殊的理由就是说在其他,或者现有艺术表达法,或者说艺术的样式所不能达到的时候,你才有理由去弄一些新的东西,就像我们的版画,我们就琢磨版画为什么要存在?它到底美感来自于哪儿?或者它的美感和油画、国画到底区别在哪儿?或者它的能量到底来自于哪儿?这样我们对版画才能热爱起来,我们以前老觉得版画不好看。但现在其实我觉得幸运的是,真的版画真是非常值得研究,为什么呢?因为版画它其实是一种最具有和当代思想,或者说和人类的当代文明是有关系的一种画,比如它的最核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复制性,就是它是可以不断的印刷和重复,而油画却是古典的,因为它是唯一的。我们古代的时候做椅子,做一个高的、矮的、小的,以供不同的人,而现在不管长得高的人还是矮的人,都坐一样的椅子,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标准化的关系之中。

而所有的人类最前沿的领域,甭管是科学还是人文,其实都和附属、重复是有关系,都和重复是有关系。我们的电脑,我们的手机,我们每个人拿的这个iPhone最后界面都是一样,这就是版画,这就是重复,所以说版画家其实他的思维可以跟当代文化有一种特殊的转化,所以后来是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最后你会发现他们最早是研究版画。我们继续再说《背后的故事》。

《背后的故事》我想谈一下灵感来源。当时我在德国的做一个特展,就是每次大的展览我一定要做一个新的作品,所以那次我就很想回顾一下德国二战的历史,后来我就了解德国东亚美术馆,他们博物馆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就是二战的时候有90%以上的作品被苏联红军给抢走了,现在还在圣彼得堡呢,两个国家互相在谈这个事,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因为我们副馆长谈这个事,副馆长谈完,他说我跟你谈的这段故事、这些画被苏联红军给抢掉了,但是他说这只是关于这些作品的一段故事,在这个故事前有更长的一段历史。 而且他那个展览馆有一个特殊的,那个展览馆他有一圈大的展柜,在这个展柜后面有一个通道,我觉得这个通道太有意思了,我带有习惯性的想怎样利用这个特殊的空间。后来第二天我到了西班牙,然后在转机的时候,其实我是看到那个机场,它有毛玻璃,毛玻璃它后面有一盆花,这盆花紧挨着毛玻璃,一看我觉得这个太好看了,有点像中国的国画,当然这种情景我相信我过去一定是看过不少,但就此刻就让我把这边优势的绘画和美术馆大的玻璃展柜联系起来,我觉得可以用这种手来复制这个博物馆丢失的东西,那当然关于光关于郑板桥画的竹子、美女、等等各种各样有关的这些储备,就是他会很快充满你整个思维的点和这些。因为我曾经有段时间展览作品,我试验过我这个灵感它是怎么来,当灵感出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思维状况?经过这一段后我发现,艺术作品就是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彻头彻尾的点,甚至包括这个作品是大一点还是小一点,包括这件作品将来要在哪里展览,或者是展厅什么位置,像这些信息在那一瞬间其实都会同时出现在脑子的布局之中,这就涉及到什么呢?

比如说我希望我的作品现代一点,我觉得这个造型和我所选择的颜色等等,都有可能发生不同,或者说我想炫耀一下,其实都会在你考虑的过程时候的瞬间,其实都会同时出现,而灵感最后时段的处理,这时候你作假也作不了,就是生活中能作假,艺术中真的不能作假,比如老同学什么的,他说想这个事,其实我最早看的就是他在做什么作品,看他做的作品,你就知道他这阶段,他后来他想的是什么,甚至包括他的身体状况,情绪状态,从他作品里都可以知道,这是毫无疑问的。艺术的价值就是艺术这种诚实,当然了就是说这个灵感,有时候是偶然的,这种偶然是今天看到了毛玻璃后面一束花你有了这个想法,但是你可能今天看到在阴影里一束花,你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创作思路和想法但实际上这些灵感出现是由于你的思维中的紧张度,或者你问题缠绕这种紧张度而导致的,就是你有了这种准备的时候,你要说一个事情,他就可以对任何一个东西联系起来。而且艺术这种创造力和它的形式之间的关系,他不是纯形式的,我从来不在意艺术的样子跟风格,和流派怎么回事,因为我觉得没有出息的艺术家就在那整天比较艺术流派和风格,而有出息的艺术家就是说,你不要把艺术流派和风格,包括艺术这个事太当回事,你才有可能是一个有出息的艺术家。你才有可能从其他的领域,或者艺术之外的一些领域,或者领域和领域之间的地带带来一些新鲜的血液进入艺术。

背后的故事2

徐冰《背后的故事》

那最终我们落实到有一种新的光的绘画出现,但实际上这种语言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寻找语言本身而去工作的,而是为了表达这些已经遗失的绘画,它和现在美术馆空间,或者说这些绘画曾经所存在过的美术馆空间有什么关系。等于是把这些绘画的灵魂仍然再现在这个空间里面,简单讲,就是说新的艺术语汇说出了这个时代想说的话。为什么呢?因为过去所有艺术语汇或者艺术风格流派手法,都是已经有的艺术的手法,而不能够说出在今天或在这个时代关系中想说的话。这个话为什么是值得说的,是因为过去任何时代都没有说过的,才值得说,如果人家说过了,就不值得再说。但是要说好这段话,你必须要找到新的说这个事情的语汇,你这个事情才能说得非常到位非常精彩。

而这时候新的历史语汇就出现了,而艺术史实际上最终记载的都是在艺术语言上新的创造的艺术家,因为它是艺术史不是别的历史,他也不是政治史,也不是社会史也不是法律史。所以好的艺术家他必须要完成最后这一段,你有再先进的概念,可是你没有提出新的艺术语汇而表达你要说的话,你就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你没有做艺术家的本职工作,就这么简单就这么个关系。

八、关于《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人类与自己的理想越走越远

桃花源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现场图

下面我介绍一个作品,叫《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V&A博物馆有一滩湖水,我觉得这湖水真的太珍贵了,因为位置在这个欧洲古典的庄园建筑中间,这个大的庄园建筑之外就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代表——伦敦。然后这个装置是由这边当地不同的几种石头做成的,这些石头都是扁平的,我们想造“二维半”的概念,就是这些石头都是三维的和真实的,我们给压扁,使它们更接近绘画而非雕塑,又兼具舞台布景的剧场化效果,有意营造介于二维绘画与现实之间的“二维半”效果。通过做这个作品我对中国赏石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古代艺术家在家里也没什么可看的,也没有电,实际上他们从自然中学到了很多对美感的启示,所以有了赏石文化。我把石头搬回家琢磨,琢磨琢磨最后把这个艺术和美到底怎么回事琢磨透了,而且我们在工作室也做了一个试验,我们用各种手段来造成一个我们理想中的生活之地,小房子、然后村庄,里面有很多小的洞。幸福的生活。

徐冰布展

徐冰在布展中。几百件特别烧制的陶房、用具等在山石间组成各式生活村落,陶房内通过特制的LCD 屏幕播放的动画表现出房内人们的活动,其中个别还可以与观众互动。陶制的生灵(也包括人类),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的生活。

人们看这个作品,反省我们今天人类生活。人类一直在追求一个理想,但其实越追求这个理想,理想离着越来越远。

 

九、关于《凤凰》:最后变为了一个游走世界的故事

凤凰1

徐冰作品《凤凰》

最后一件作品《凤凰》,这件作品讨论也比较多,就是在北京CBD的世界金融中心做的,我接触这个项目是因为在工地现场,我看了工人一些状况,跟中国金碧辉煌的大楼真的有一种很强烈的刺激和震憾,当时我就考虑到,是不是有可能用建筑这个大楼的建筑废料、工人的工具做一件东西挂在那个金融中心的中间,我觉得这个想法挺有意思的,把劳动跟资本关系拉得挺深的。甲方也同意了。由于这个作品有很强的对资本的反省,和中国现实状况紧密的发生关系。奥运会开幕了,最后我们材料也受到限制,因为奥运会有三个月不让施工,然后甲方作为资本家,他对艺术的容忍度在飞速高涨,他们其实很潇洒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他其实是对艺术的容忍度一直在变化的,最后《凤凰》没有挂在大楼中间,而变成了一个《凤凰》在世界中 游走的故事。

凤凰2

《凤凰》

凤凰局部

《凤凰》局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这个《凤凰》带有底层性,我和工人们一起琢磨,他们对材料很熟悉。它有28米长,它有很强的中国民间艺术手法,民间艺术他基本上就是最低廉的材料,做一些能表达现实中无法达到的东西,就是对未来一种期许,这是民间艺术普遍的手法。里面还藏有一个灯,这因为这个光线,白天她是显得非常沉重的,但是这个光暗下来以后,它的沉重性消失了,这个残酷性也消失了,就像凤凰星系一样,很优美,是很远的一种东西。这个作品也去了美国Mass Moca——一个没落一个工业小城展览,后来被艺术家给改成当代艺术的一个美术馆。这个凤凰在那展览有特殊的意义被阐释,因为这两只凤凰在东方发生的,而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这两只凤凰,后来又伤痕累累的去了资本主义发达的地方。后来《凤凰》又去了纽约圣约翰大教堂,在那效果真的是很好,因为那教堂实在是太辉煌了,我老担心凤凰在里头会小或者说弱,但其实没有弱,大主教特别高兴,他说实际上凤凰这个作品对底层的关怀,和我们对底层的关怀是一样的,在这一点两个作品构成了非常诚意的一个空间,我们后来又为了威尼斯双年展这个展览,我们又重新制作了两对,这就是一对凤凰,这个(下图,编者按)后来凤凰是为了威尼斯空间制作的。

威尼斯凤凰

艺术家徐冰作品“凤凰”飞到威尼斯

在威尼斯,好像我们在制作两个巨大的怪物一样,这两只凤凰变得更凶猛,更有进攻性,因为它很像变形金刚。它有一种重新组装的能量,展现了现在这个世界的紧张感和问题。这个我PPT放到这儿,作品就介绍到这儿。(完)

 

特别鸣谢:雅昌艺术网ARTPLUS

讲座时间:2015年9月16日 19:00-21:00

地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楼 阿里巴巴报告厅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eyj@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