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艺术教育的改革是一个不间断的进程,艺术教育总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当今全球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趋势,找到改革的重点。”2015年6月12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高等艺术院校国际校长论坛”开场辞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开宗明义地提出,“社会创新为中国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是各国艺术所共同面对的挑战。在这个课题上开展国际间的对话与交流,有助于我们形成更广泛的共识,并且分享彼此的经验。”

范迪安院长致欢迎辞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院长尼古拉斯·伯瑞奥德 (Nicolas Bourriaud),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宫田亮平(Ryohei Miyata),西安美术学院校长郭线庐,德国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大学校长贝恩德·柯睿格(Bernd Kracke),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院长乔尔·鲍曼(Joel Baumann)与中央美术学院长范迪安,在为期一天的论坛里,先后围绕“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这一主题发表演讲,向在场参加“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近百名中外专家与学者,介绍了各自院校在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做的前瞻思考和实践经验。

艺术教育是一种生态系统

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院长尼古拉斯·伯瑞奥德:

艺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少部分的职业艺术家,它应当更多地服务于对公民艺术素养的塑造,培养一批深受艺术影响,具备艺术知识和艺术思维能力的社会工作者,有助于他们毕业后从事视觉文化、艺术相关领域工作,这是艺术学院教育服务的重要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延续并维护着建校两个世纪以来的教学传统,提倡“艺术理论学习”、“艺术技能培养”和“艺术工作室融入”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坚持德国传统艺术教育,让学生在工作室中与艺术家直接交流,领会移植对艺术的感受。学院一方面教授学生们学术知识,另一方面更鼓励学生对于艺术世界开展紧密交流与不断探索。艺术学院并不只是灌输教学的地方,必须是合作的中心,既有不同领域跨学科的教学,也要成为展览、艺术收藏、艺术出版、国际合作的综合体,通过艺术院校所建设的具有激发性的艺术生态环境,让学生找出文化内涵,得到发展。 

教育的创新应区别于“建设创新的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校长韦尔申:

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围绕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展开的。教育的创新应该是一种理念和品质,并且成为一种长效机制,落实在办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而不是作为一个实体,简单地建设新的美术学院而存在。

创新型的美术人才一是要有扎实的基础;二是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三是要有突出的创造能力;四是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直面中国美术教育现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首先是要完善公正科学的考试制度,反思现行的以绘画技能测试为目的的考试制度。要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探究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鲁迅美术学院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在基础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在掌握了基本规律和方法之后,开展一些有益的实验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要由灌输式教学向导引、交流型转变;在创作中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注重挖掘学生在艺术上与众不同的优长,并鼓励他们作品的原创性。鲁迅美术学院已经在学分制改革、工作室调整、新校区规划等项目中,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实验开展了改革与探索。

大学的核心使命在于社会参与

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宫田亮平:

东京艺术大学主要在哲学和文学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并把引领与支持当地建设作为自己的一份核心使命。从参与大学所在地的东京上野区文化建设,到用艺术的力量支援2011年日本海啸受灾地区重建,东京艺术大学始终发挥艺术在服务社会建设的领头羊作用。为了发挥自身潜能,学校坚持向世界开放,鼓励将新发明的科学技术与艺术技术相融合,如利用数字技术修复缅甸传统壁画,将机器人技术与舞台艺术相结合,从而在传统与当代的转换、继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平台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

西安美术学院正值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时刻,通过对历史与考古方面的多年持续研究与投入,学院搭建了立足于地域历史传统文化的特色平台。依托平台,西安美术学院一方面重点发挥和发扬传统文化优势,发掘优秀文化历史遗存与文化遗产,在教学中坚持“中国雕塑”、“中国书法”作为必修课普及,要求学生研修中国文化;一方面紧抓住时代脉搏,以开设实验艺术等学科为代表,努力捕捉艺术教育最前沿的动向。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项目的提出,为西安美术学院学科改革、学科设置,以及未来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规划创造了历史机遇。西安美术学院推动美术学、设计艺术学、艺术学理论,围绕“一带一路”主题展开一些改革和学术项目,比如开设艺术学理论专业和开设艺术与考古专业,围绕丝绸之路沿线开展艺术考古等,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努力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格局。

开展学科对话 整合多重资源

德国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大学校长贝恩德·柯睿格:

作为德国包豪斯艺术的继承者,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大学在面临数字革命和网络时代的挑战时,提出并不是要摒弃以前学院教学传统,新世纪一定要有素描、绘画和传统的技巧,同时也应当迎接新的技术,适应数码时代开展更好的教学。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大学提倡把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理论整合起来,在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开展对话。鼓励老师和学生怀着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意识考虑合作,面向未来整合教学资源、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比如设置灵活的基础课程,进行开放的国际化办学。他特别提到了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开展的动态影像展览项目,就是要致力于与当代艺术和当代社会的联系,坚持艺术思想与艺术个性,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

艺术、文献与真实的世界不可分离

卡塞尔美术学院院长乔尔·鲍曼:

卡塞尔美术学院拥有着世界著名的当代艺术展览“卡塞尔文献展”,也是博伊斯等大师曾经任教过的学院。卡塞尔美术学院遵循着博伊斯当年提出的“走出家门,创造一种标志性的东西,能够为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注入新活力”的理念,提倡校园建设、学科发展与当地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鼓励师生的创作关注互联网生活、关注新技术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践行着自波顿先生创建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以来所倡导的“艺术、文献与真实的世界不可分离”的艺术理念。

艺术学院与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多维度对接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全球文化的相互激荡与碰撞使高等艺术教育进入了新的语境。经济的转型和创新的浪潮就像一个巨大的引擎,加上网络时代带来的全球信息交汇,使我们需要重新以“再定位”来思考、解决艺术教育的方向。

中国的美术院校重点应该是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形成更多维度的对接,即不是简单的平面的接轨,而是各个学院找到自己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合点,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个性。

中央美术学院近年来着力于以下方面的探索,第一是如何在教与学之间建立一种互为主体的新型关系,利用好课堂这个渠道,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准自我驱动的路径,避免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第二是要探索课程与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将课程课题化,开启学生潜力,围绕着解决未知而发挥有知,进而根据社会创新的趋势来寻找社会新的需求,也能够积极寻求产业与教学的结合。第三是体现高等艺术教育的文化责任。坚持人文主义的传统意识,将自身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需求联系起来。提倡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关注变革中的社会,关切人的当代存在和他们的时代精神面貌。

苏新平副院长主持论坛

“作为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搭建的关于美术教育的高端学术平台,精彩的国际对话令所有参会人员收获颇多。”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本场论坛主持人苏新平在总结时谈到,通过各院校对美术教育领域前瞻问题的探索与关注,倡导了“社会创新”的教育理念,履行了美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为面向社会创新、面向多元化发展美术教育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搭建起思考与沟通的平台,将更好的促进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宣传部 徐新立/文编

宣传部 宋曼青/图

2015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