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凤凰艺术 作者:何宇达2015-05-21 16:13

2015年5月20日傍晚18:30, 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又迎来一位“新表现主义”艺术家,这是继吕佩尔茨之后,我们近期目睹的第二位新表现主义大师。但是和马库斯·吕佩尔茨的翩翩绅士范儿及“段子手”谈吐不同,卢西亚诺·卡斯特利的个人风格更加恬淡,他随和的回答在场央美学生的提问,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他自己是谁,是怎样的一位艺术家。同卡斯特利一同参加学术讲座的,还有策展人黄梅女士以及王春辰博士,早年赴德国学习艺术史的陈林先生作为本次学术讲座的翻译。这场名为《当我们年轻,在霍克尼、吕佩尔兹之后....》的学术讲座,也是为5月21日在央美美术馆揭幕的展览“东方抽象与西方具象——谭平对话卡斯特利”进行的一场学术预热。

CP0A8394

讲座现场,左为黄梅女士,中为卡斯特利,右为陈林

与吕佩尔茨的缘分

“东方抽象与西方具象——谭平对话卡斯特利”展览的策展人黄梅女士,首先介绍了将这位艺术家带到中国的契机——那是2013年,她策划了一场名为“穷尽:德国新表现主义”展,这个展览上,卡斯特利的作品与其他六位来自德国的新表现主义大师一同展览,他们是巴塞利兹、基弗、吕佩尔茨、A.R.彭克、伊门多夫、波尔克,另外参展的还有其他中青年艺术家的68件作品,在所有的作品中,黄梅女士发现,卡斯特利异常突出,而且自与吕佩尔茨的这次“相逢”后,2015年也恰好在吕佩尔茨央美行后,卡斯特利来了。

CP0A8418

讲座现场,左为黄梅女士,中为卡斯特利,右为陈林

黄梅女士自2013年“发现”卡斯特利后,开始有意搜寻、了解这位艺术家,她发现卡斯特利在1972年,也就是在艺术家21岁时,参加了第5届卡塞尔文献展,这对于中国同年龄段的青年艺术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黄梅的另一个发现是,一位名为皮格帕塔娜(音译)的法国著名艺术史学家,写了一本《20世纪世界艺术史》,该书中,有一章名为“80年代绘画的回归”,此章中卡斯特利的作品正好和马库斯·吕佩尔茨的作品放在一起,卡斯特利的作品是1979年创作的《日与夜》,而吕佩尔茨的作品是1981年创作的《无题》。

华盛顿

华盛顿的赫什霍恩博物馆

第三件让黄梅惊讶不已的事情是,她发现1985年在美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华盛顿的赫什霍恩博物馆有一个世界性大展,卡斯特利和霍克尼的作品在同一个展厅,当年霍克尼是47岁,卡斯特利34岁。可谓“年少成名”。

卡斯特利1

卡斯特利绘画作品

卡斯特利2

卡斯特利绘画作品

卡斯特利3

卡斯特利绘画作品

可是中国的艺术爱好者,却对这位艺术家知之甚少,甚至百度搜索上,也查不到卡斯特利的相关内容,于是,黄梅自然成为了将卡斯特利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当然,他的名字中文翻译也是黄梅女士的“作品”。

喜欢装扮成女人,但却不是同性恋

卡斯特利4

卡斯特利绘画作品

卡斯特利5

卡斯特利绘画作品

卡斯特利作为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不同于上文提到的吕佩尔茨等其他艺术家,其他人的作品中有很强的社会性、历史反思性与政治批判性,而卡斯特利则更倾向于和自己的身体进行无穷无尽的对话。

卡斯特利6

卡斯特利绘画作品

卡斯特利最早出生于瑞士的小城,接受了正常的市民教育,后来开始不满足于小城市生活,到了柏林,在那里结识了一群搞乐队的朋友,他在“玩”乐队的同时,仍在继续绘画、雕塑、甚至创作行为艺术,当然为了谋生,他也在小酒馆打工维持生计。

卡斯特利7

卡斯特利摄影作品

卡斯特利8

卡斯特利摄影作品

卡斯特利9

卡斯特利摄影作品

而卡斯特利的艺术生命,始于画文字,后来觉得这样“不好玩”,于是开始画物体,后来又去搞摄影,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一直将绘画作为他一生所为,另外,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身体:“用我自己的身体不管是去拍摄还是去画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要说有什么很深刻的意义,我现在讲不出来。”他告诉到场的听众们。

科斯特利10

科斯特利雕塑作品

也许也正是因为卡斯特利的“多栖”,他避免了对某一项领域的创作产生厌倦,而随心而为,或许是至今他60多年生命的最好概括。

现在,他已经从自己曾经致力的平面旋转绘画发展到了动力旋转绘画的新层面。这是他20年来在绘画上一直的坚持——他认为要用很多层面和角度才能表达不同的人。他的每张与人体相关的作品中,人们都能看到至少4个角度。

——“你用自己的身体创作,包括扮作女人等等,那么你是个同性恋吗?”卡斯特利在讲座当天,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不,我不是,我只是很愿意这样去做,像所有人一样,年轻时有那么几年,我对性感兴趣,但剩下就没什么好说的。我还演过印第安人、中国人。正所谓梨子的滋味,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卡斯特利如此回答。

“人们对变性的兴趣,他通过艺术表达出来。”黄梅女士在现场补充道。

中西方自有共通点,80年代开始喜欢中国

虽然卡斯特利作为艺术家,在今天才被正式“介绍”到中国,但是他在80年代就对中国产生了极大兴趣,当年他来到柏林,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发现彼此的画作有相似的地方:这些画作的线条有中国画的感觉,这让卡斯特利认为自己跟中国的毛笔画有直接的渊源。他也对中国的童话故事、物件感兴趣,甚至到香港买了一顶乌纱帽,回家照着作画。这次之所以接受策展人黄梅的邀请来到中国,也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画作中的东方成分与谭平画作中的西方成分能够沟通呼应。

但卡斯特利此次的中国行并没有“很轻松”,他不得不面对诸如“你为什么画画”、“你对自己的身体试验有什么目的”、“您对于艺术学校的态度”、“哪些经历让你受益终生”这种“中国式”提问。这位深受中国“顺其自然”、“随心而为”等传统思想影响的艺术家发现,居然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我在我的生活、工作中找到了我的媳妇,都是我生命中对我有帮助的,不是某一件事情,而是我的整个生命都和艺术结缘,就这么一道走下去了。”卡斯特利告诉现场的观众。

正如有媒体的评论文章中称,中国的艺术教育以前受政治绑架,现在受功利绑架,卡斯特利的中国问题困境也许可以给向艺术问目的人们另一种思路。

 附:

卢西亚诺•卡斯特利

卢西亚诺•卡斯特利运用多种媒介如绘画、摄影、影像和雕塑进行创作。在卡斯特利的许多视频、摄影与绘画作品中,不同形式的自我形象是他的工作重心,作品中展示了他的不同特征与各种角色。1972年他年仅21岁就入选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1978至1990年期间,他搬到柏林生活与工作,成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初众所周知的“新狂野”与表现主义绘画流派的代言人。柏林之后,卡斯特利在巴黎生活与工作了整整20年,沉迷并发展他的“旋转”绘画。如今,卡斯特利主要回到瑞士苏黎世生活与工作,仍然保留巴黎的工作室。